錦瑟
本著遵循認知規(guī)律、遵循鑒賞基本原則,教學中宜深入淺出、以讀帶賞,全方位調動學生學習新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整個教學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評價能力。
一、名句導入,激發(fā)興趣
實踐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課,既容易喚起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又有助于幫助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知識體系。名句是經過時間的洗滌,被歷代人所激賞的前人的智慧的結晶、語言的精華。由熟悉的名句導入,既可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進一步品味,也可喚起學生積累新知識的渴望,可謂一舉多得。
李商隱的許多詩句已被廣泛使用,學生早已耳熟能詳,如:“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等。
二、簡介作者,奠定鑒賞必備條件
“言為心聲”,詩文總會不可避免地打上時代烙印,刻上作者個人遭遇的印跡。了解詩人簡況,是鑒賞詩歌的必要準備。
李商隱(813~858),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十七歲就以才華受人賞識,二十五歲中進士,入朝做官。不幸卷入朋黨之爭,政治上始終遭到排擠,在黨爭的夾縫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廣西、廣東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他的個人生活也很不幸,結婚不到十二年,愛妻便去世。就在那短暫的十二年中,由于詩人到處飄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團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負,卻終身潦倒,得不到實現的機會,因此心情抑郁苦悶,四十五歲卒于鄭州。存詩約六百余首。由于時代混亂、個人失意,詩中往往流露出濃濃的感傷情緒。李商隱的詩不僅在唐代詩壇、而且在我國古典詩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頗有影響。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藝術性極高的無題詩,基調凄涼傷感,音調和諧婉轉,遣詞用字嚴謹,對仗工致,用華麗的詞藻構成生動優(yōu)美的形象,傳達出深刻真摯的感情,耐人尋味,想象豐富,構思精巧,語言優(yōu)美,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跺\瑟》取詩首二字為題,就屬此類。
三、讀讀背背,初步感悟詩歌大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姼栝喿x尤其這樣,反復誦讀可幫助學生在有意無意之中感受詩歌的聲韻美,思索詩歌意旨,體味詩歌意境,把握詩人情感?梢哉f,誦讀是讀詩的基礎,讀詩而不能背誦,等于不讀;能背誦,則日后必有所領悟。
鑒賞中,給學生充分時間讓學生朗讀、背誦,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能力,結合教材注釋、手邊資料,在讀讀背背中進行初步鑒賞(語言、節(jié)奏、韻律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鑒賞詩歌也須“有的放矢”,不可毫無目標,漫無邊際,要在學生自讀前(或閱讀中)明確提出:1.領悟詩歌情感基調;2.通過想象聯想再現詩中意境;3.找出并思考詩中的四個典故、五個比喻的用意。
四、涵泳探討,美讀鑒賞詩歌
李商隱的詩,即使好學深思之人讀起來也覺吃力,特別是他的無題詩,大多有一種朦朧意境不易得到確切的解釋,但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重含蓄,《錦瑟》為人們提供了多種解讀方式的可能,如錦瑟說、愛國說、悼亡說、自傷身世說等,耐人尋味,正是詩的價值所在。引導學生鑒賞,可就詩論詩,不必尋求統(tǒng)一的答案,只需結合晚唐時代背景、詩人經歷,把握詩歌情感基調,用自己的語音去再現詩中意境,把玩詩歌清麗語言即可。
1.把握全詩情感基調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庇纱宋覀兛梢园盐兆∵@首詩是撫今追昔,書寫困擾詩人多年的“惘然”之“情”。朗讀時宜放慢語速,以低沉語調再現哀怨、悵惘、迷離。
2.“未成曲調先有情”,首聯即情感觸發(fā)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錦瑟啊,你沒來由的有五十根弦,每一弦每一柱都在追憶曾經的年華。詩人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正是被“情”困擾多時,此時把“錦瑟”作為情感的觸發(fā)點,寄寓自己的情思。此聯既是起興,又是用比,行文十分巧妙。吟誦時,一定要先醞釀情感,才能讀出哀怨的語調、深深的迷惘和無限感觸,才不會是空穴來音。
3.陷入沉思,發(fā)出無限感慨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痹浻羞^的以往和美好的愿望,有如“莊生夢蝶”一樣清晰,令人留戀,使人沉迷,讓人惆悵。即使它不能實現,但“我”心依舊,假如死去也要像“望帝”化作杜鵑啼叫不止。此二句詩語言雖簡潔,卻蘊意無窮,巧妙用典,令人深思。讀時應以癡迷、陶醉、無限眷戀、無限執(zhí)著的語氣來再現,語速、聲音由厚重、舒緩到激昂、悲切。
4.以清晰語音,再現美麗、朦朧、凄清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泵髟赂邞,青青的廣漠大海,鮫人泣淚成珠,清冷月光、晶瑩珠光、明亮淚光交織一片,讓人悵惘而又聯想無窮;藍田日光秀麗,陽光溫暖,白玉生煙,玉埋地下卻精氣升騰。“滄海遺珠”“藍田美玉”,雖然珍貴,卻被人遺忘,令人悲傷、惋惜,但其終究是珠寶美玉,又令人慶幸、欣慰。讀時應讀出蒼茫之感,毫無依托,無限愛憐,無限悲傷之情。
5.戛然而止,余韻無窮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這情哪里是追憶往事時才有,只是當時就已令自己迷惘。今日追憶必定更加悵然,實在不堪回首。行文渾然一體,情感愈加濃郁。朗讀時宜表現出欲罷還休,蕩氣回腸,有如空谷回音,余韻無窮。
五、課外延伸
1.尋找詩人足跡
《錦瑟》中還有許多未解之謎,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蓡l(fā)學生通過多種途徑,了解詩人生平,品讀詩人其他作品,尋找相關資料,自己打造解讀的金鑰匙。
2.與詩人對話
“學以致用”,把死知識變?yōu)榛钏?不容忽視。對文學作品,我們應采取“拿來主義”,建議學生寫寫鑒賞文章,是為“與詩人對話”。
寡人之于國也
【教學目的】
1、了解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思想基礎及歷史進步性。
2、了解孟子答問過程、論辯藝術及其“好辯、善辯”的主客觀原因。
3、了解并掌握“數”“發(fā)”“直”“兵”“勝”及其若干固定句式的對應今譯。
4、在綜合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并延展閱讀閱讀《仁者無敵》《出爾反爾》兩個選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本文的論辯過程及藝術。
2、難點:
《孟子》的思想內容,也就是“仁政”的具體內容。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范文【三篇】#
我們剛學了《論語》中的名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禮樂治國,實行仁政。這種政治思想,在戰(zhàn)國中期由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孟子發(fā)展而為仁政學說。當時諸侯連年戰(zhàn)爭,生靈涂炭,孟子目睹人民的苦難,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形成了民本思想,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彼J為人民是國家的基礎,民心向背是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統(tǒng)治者應該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人民,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的擁護;反之,統(tǒng)治者實行虐政,就會遭到人民的仇恨,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豆讶酥趪病肥敲献优c梁惠王關于政事的回答。下面讓我們來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然后再來議一議,看看孟子的仁政主張在本課中是怎樣反映的。
二、字詞正音
1、曳(yè):拖著。
2、數(cù) :密。
3、罟(gǔ):網。
4、洿(wū) :洼地積水,池塘。
5、鱉(biē):團魚,俗稱王八。
6、彘(zhì) :豬。
7、悌(tì):敬愛兄長。
8、莩(piǎo) :餓死的人。
三、《孟子》簡介
參看課文。
四、解題
本文選自儒家經典名著,詞語看似淺易,內涵卻很艱深。仁政是孟子政治學說的核心,《孟子》一書中多次論及仁政的有關問題。
這篇課文記述了孟子和梁惠王的對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的不平等。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國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由此可以看出,梁惠王提出這個問題實質是想借助增加人力而增加國力。
五、課文串講
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對于國家(總算是)了啦。河內遇到饑荒,
焉耳矣:三個語氣詞連用,表強調,重點在后一個。
2、河內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
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移:遷移。
粟:小米,指谷類。
亦:也是。
其:代河東。
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察:考察。
政:政治
無如:比不上。
加:更。
何也:這是什么原因呢無如。
第一部分(1自然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
戰(zhàn)國時代,各諸侯國的統(tǒng)治者,對外爭城奪地,相互攻伐,“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以戰(zhàn),殺人盈城”;對內殘酷剝削,勞役繁重,破壞生產力,這就造成了兵員缺乏。勞力不足,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爭奪人力,成為各諸侯統(tǒng)治者的當務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問之前,自詡“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然后以賑災救民為例,申說自己治國勝于“鄰國之政”,“河內兇,則移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從兩方面描述救災的具體措施!安爨弴,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進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鋪墊!班弴癫患由伲讶酥癫患佣,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歸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這種心理來宣傳“仁政”思想并想引導他實行王道政治的。
4、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
好戰(zhàn):喜歡打仗。
以……喻:用……來比喻。
5、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百步,則何如?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
填:擬聲詞。
鼓:名作動。
之:助詞,無義。
兵:武器。
刃:刀鋒,借代。
兵刃:同義復詞。
棄甲曳兵而走:拋棄鎧甲拖著兵器。
或:有的憑(自己)恥笑 。
而:表修飾。
百步:數量詞活用作動詞,跑了百步。
而后:然后。
6、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直不:那只不過沒有(跑)。
直:只是,不過。
7、“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之民)也。
知道這個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鄰國多。
無:同毋,不要。
之;取獨。
第二部分(2─4自然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問題,而是利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設喻,啟發(fā)對方使對方容易接受。“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笨偺嵋痪,然后舉出兩個逃兵“棄甲曳兵而走”的兩種情況。根據敗逃距離的遠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的反問,進一步啟發(fā),誘使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說出否定自己論點的話:“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币宰又プ又,“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這兩話忽然轉入正題,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遷民移粟”跟鄰國統(tǒng)治者的治國不盡心,實質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形式上數量上不同而已。這里暗示著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增多,要使民增多,必須施仁政、行王道。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過渡到第三部分。
8、“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違:違背。
谷:糧食。
數罟:細網。
入洿池:進入池塘。
勝:盡。
9、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以:按。
時:時令。
10、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而無撼也。
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
而:表承接。
11、王道之始也。
之始:這就是……開端。
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
5─7自然段為第三部分:
5自然段: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認為,合理地發(fā)展生產,使老百姓“養(yǎng)生喪死而無撼”是實行仁政的開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安贿`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比M排比句,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些措施后所產生的效果。連用“不可……勝也”的句式,給人以吃不完,用不盡的感覺,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接著又用“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來小結前面三組排比句,又以這個結論為前提推出新的結論:“王道之始也!弊髡咴谶@里把三層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緊緊聯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多加”的問題跟行王道緊密聯系起來。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樹:動詞,種植。
之:助詞,無義。
衣:穿。
帛:絲織品。
豚:小豬。
彘:豬。
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畜:畜養(yǎng)。
無:通毋,不要。
失:錯過。
時:時機。
其:代雞、豚、狗、彘。
奪:耽誤。
14、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時:農時。
15、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謹:謹慎。
庠序:古代指學校。
教:教化。
申:反復講述。
孝:尊敬父母。
悌:敬愛兄長。
義:道理。
1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頒同斑。
頒白:頭發(fā)花白。
負:背著東西。
戴:頂著東西。
黎民:老百姓。
王:名作動,稱王。
未之有:否定句代詞作賓語后置。
6自然段: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孟子進一步提出教養(yǎng)百姓,使民心歸順的仁政主張,也是“使民多加”的根本措施!拔瀹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边@三組排比句又提出了發(fā)展生產的三種措施,以及采取這種措施后產生的效果。這三種措施與上文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孟子不僅主張養(yǎng)民,還主張教民:“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弊髡咴谶@里連用四組排比句,把自己的主張層層鋪敘,渲染得有聲有色,為梁惠王展現出一幅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兩句承上啟下,順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結論,與前文“王道之始”相呼應。
1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檢:約束
涂:同途,道路。
莩:餓死的人。
發(fā):打開糧倉,賑濟百姓。
18、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
則:表轉折。
歲:年成。
19、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何異:什么不同。
于:與。
20、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歸咎。
斯:那么。
至:到,這里指歸順。
7自然段:闡述“使民加多”應有的態(tài)度。
孟子批評統(tǒng)治者的虐政,從反面證明自己主張的正確,前兩段已經把行王道的道理講得十分透徹,這一段照應文章的開頭。梁惠王口口聲聲說于國“盡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哪里談得上“盡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平等。接著作者針對統(tǒng)治者歸罪于歲的推諉,運用比喻進行駁斥:“涂有餓莩”歸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殺之”歸罪于兵器一樣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統(tǒng)治者的虐政。后兩句,“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簡意賅,不歸罪于年歲,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飽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禮儀,才能使他們歸服!八固煜轮裰裂伞,回答了開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問。
第三部分(5~7自然段)闡述孟子“仁政”的具體內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六、用推斷方法理解文言文
1、以意逆志法:
即遇到讀不懂的地方,可跳過去,待全文大意理解得差不多后,再根據上下文,假設一種解釋,有時甚至可以猜測,這種方法,叫做“以意逆志”,“逆”是“迎合”的意思,如本文中的“謹庠序”,就可利用這種方法。
2、利用對偶、排比、互文等方法進行推斷:
如本文的“數罟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我們可以根據“斧斤”句推斷“數罟”句的句意。
3、根據上下思路和邏輯關系推斷:
如“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的句意,就可以根據上文“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來推斷。
七、作業(yè)
第三題。
勸學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懂得學習的重要性及學習的方法與態(tài)度。
2、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了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引申、擴大、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議、寓議于喻及從正反兩方反復論證的特點,注意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案# #高二上冊語文教案范文【三篇】#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么,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么?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了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辟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紹荀子
明確荀子的生卒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學成就,重點介紹荀子散文的特點和文學地位,說明本文出處。
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文學家。他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他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勸學》一文的這些特點較為明顯。而《勸學》一文為突出的特點,還是比喻的運用,它多達20個,且形式靈活。巧妙有力地闡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這些比喻的含義及內在聯系是學習本文的重點、難點。因此只有準確理解比喻的含義,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題
從“勸”字入手,在比較古今詞義不同的同時,明確“勸”在此處應是“勸勉”的意思,與現代漢語“勸阻”語義不同!皠瘛笔鞘侄,“學”是目的,明確本文主旨是勸勉人們學習。
四、學習課文
1、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明確:
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統(tǒng)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詞語:已。
2、講解第二自然段:
⑴ 請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⑵ 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
藍→青,水→冰,木→輪,(金)鈍→利。
以上四組都說明一個道理:藍、水、木在外力作用下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強。對人而言,這個外作用力就是學習。君子因其博學而且經常反省,才能達到智慧清明、行無過錯的境界。
⑶ 分解比喻句的含義,分析與中心論點的關系。
教師舉例示范,用圖示法引導學生分析,目的在于教會方法。然后兩三個人一組用此方法解決其他句子的問題。此方法以訓練思維推理能力為主,提高學生認識事物、分析問題的能力。
以第二段為例作分析。本段用了五個比喻論述學習的意義在于能提高自己、改變自己。為此作者選擇了日常生活中的五種事物進行設喻、論證!扒喑鲇谒{”,是講靛青從藍草中取出,但比藍草的顏色更青!氨谒保钦f冰是由水凝凍成的,但比水更冷。這兩個比喻句可以歸納擴展,得出:客觀事物(如藍、水)經過一定的變化過程,可以有所發(fā)展(如青),有所提高(如冰)。又結合本文所論中心事情是學習,聯想一下,可得出同樣道理:人只要不斷學習,就會改變,就能提高。這一分析推理的過程用圖示可表示為:(略)“輮木為輪”的比喻,說的是直木經過加熱可以做成車輪;“木受繩則直”,木頭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金就礪則利”,金屬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這三個比喻說明客觀事物(如直木、木頭、金)經過人工改造(如車柔、繩、礪),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況(如為輪、直、利)。根據同樣道理推論: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鍛煉才干,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梢妼W習的意義十分重大。這一分析過程,同樣可以用圖示表示:(略)以上的推理過程其實是由具體→抽象→具體的過程,分析的目的是尋找規(guī)律,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啟迪思維。
⑷ 總結本段中心思想:
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⑸ 詞語:
輮、槁暴、受、就、中。
3、講解第三自然段:
⑴ 請學生朗讀第三自然段。
⑵ 請找出本段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⑶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于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后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于彌補自身不足。
⑷ 詞語:
致、絕、假。
四、課后作業(yè)
背誦前面學過的幾段。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情況
二、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說明什么道理?
明確: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⑴ 開頭至“無以成江!,說明知識在于積累。
⑵ “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說明學習貴在堅持。
⑶ “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說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詞語:
跬、鏤、一、焉。
三、總結全文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四、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說理透徹的特點
五、完成習題
1、課后思考練習題。
2、基訓上的習題。
六、引導學生根據注釋讀懂原文,積累相關文言常用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在此基礎上,將背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