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二課《長征勝利萬歲》教案 篇一
課程目標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長征的時代背景。
2.分析文中的場面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從而探究本文寫人敘事的藝術手法。
3.了解本文運用恰當?shù)淖h論和抒情來表達感受的寫法,感受真實的歷史氛圍。
4.體會文中作者對于長征勝利所產(chǎn)生的自豪、喜悅之情。
學法指導
1.查閱相關資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長征的相關內容。
2.著眼于文章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學習本文寫人敘事的藝術手法,并嘗試自我練習。
3.通過閱讀,梳理文章內容,圈畫出本文議論和抒情的語句,把握這篇回憶錄的行文思路。
4.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不畏艱苦、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傳承革命文化。
教學過程
一、文體知識——回憶錄
1、概念
回憶錄,散文的一種,用敘述或描寫的方式追記自己或自己所熟悉的人物的生活經(jīng)歷和社會活動的一種文體。
回憶錄的篇幅有長有短,具有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
2、特點
回憶錄講求真實、廣泛、突出。
真實,就是真實記載人物的經(jīng)歷和觀感。
廣泛,是指回憶錄不僅要回憶個人,而且要以個人為主線,串聯(lián)與之有關的人和事,廣泛觸及生活的各個角落,反映社會的歷史面目。
突出,是指回憶錄中的人物要處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個性。
3、分類
根據(jù)記錄方式的不同,回憶錄可分為親筆回憶錄和口述回憶錄。
(1)親筆回憶錄即關于一系列事件的記錄,通常由參加者所寫,回憶錄的主人公親筆撰寫個人回憶錄。而不像歷史那樣拘于形式,內容也不求完備,如凱撒的《高盧戰(zhàn)爭回憶錄》。
(2)口述回憶錄即一種自傳體描述,其口吻常閑逸而親切、注意的焦點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時代上;貞涗浀闹魅斯珱]有親筆撰寫,而是采用自己口述、他人記錄整理等方式完成的回憶錄。
4、起源
在西方,很早就出現(xiàn)了回憶錄這種文體。公元前四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克塞諾封寫了一本書,比較完整而忠實地記載了蘇格拉底的言論和經(jīng)歷,書名就叫《回憶錄》。
在我國,撰寫回憶錄的歷史也十分悠久。
儒家經(jīng)典《論語》,就是一部帶有回憶錄性質的著作。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也可以看作是一篇回憶錄文章。
古人撰寫的一些吊唁文章和墓志銘,也帶有回憶錄的性質。
二、作者作品
1.作者作品
傳奇上將——楊成武(1914—2004),福建長汀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
楊成武于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開始走上革命道路。
1929年1月參加了閩西古城地方武裝并加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
1930年3月,編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第四軍第三縱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1931年起參加中央蘇區(qū)歷次反“圍剿”和贛州、漳州、南雄水口等重要戰(zhàn)役戰(zhàn)斗。
1934年10月隨紅軍第一方面軍主力長征,多次率部擔任前衛(wèi),在強渡烏江、搶占婁山關、飛奪瀘定橋、攻破天險臘子口等重要戰(zhàn)斗中屢立戰(zhàn)功。
此后轉戰(zhàn)祖國大地,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等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88年獲一級紅星勛章。2004年,在北京逝世。
楊成武晚年寫了不少回憶錄,有《憶長征》《敵后抗戰(zhàn)》《冀中平原的地道斗爭》《戰(zhàn)華北》等著作。
《楊成武回憶錄》,主要講述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事件。
2.文題解讀
“長征”又被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是1934年至1936年間戰(zhàn)略轉移的專門用語。
“長征勝利”是指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萬歲”這一表達歡呼的詞語表達了作者對長征勝利結束的欣喜和激動之情。
3.背景探尋
蔣介石逆歷史潮流而動,以“攘外必先安內”作為處理內外關系的基本國策,一再對日妥協(xié),不斷調集重兵“圍剿”蘇區(qū)和紅軍。
從1933年9月25日至1934年10月間,蔣介石調集約100萬兵力,采取“堡壘主義”新戰(zhàn)略,對中央革命根據(jù)地進行大規(guī)!皣恕。
這時,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紅軍中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拒不接受毛澤東的正確建議,用陣地戰(zhàn)代替游擊戰(zhàn)和運動戰(zhàn),用所謂“正規(guī)”戰(zhàn)爭代替人民戰(zhàn)爭,使紅軍完全陷于被動地位。
經(jīng)過一年苦戰(zhàn),終未取得反“圍剿”的勝利,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轉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軍委直屬隊共8.6萬余人,從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發(fā),開始戰(zhàn)略轉移,準備到湘西地區(qū)同紅2、紅6軍團會合。
從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qū)向陜甘蘇區(qū)進行的戰(zhàn)略大轉移。
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二萬五千里,因此這次戰(zhàn)略大轉移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
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罕見的不畏犧牲的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
長征的勝利
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犧牲了營以上干部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隊數(shù)百個團。
其間共經(jīng)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qū),同紅一方面軍會師。
紅軍三大主力的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長征:
380次戰(zhàn)斗
攻占700多座縣城
經(jīng)過14個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過24條大河
行程25000里
本文講述的內容是1935年10月紅四軍團勝利到達吳起鎮(zhèn)后,依然受到敵人的追擊。在毛主席的指揮下,設圍打擊敵人,取得了重大勝利。
戰(zhàn)斗后中央召開全軍干部會議,聆聽毛主席對長征勝利的總結。
楊成武將軍對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的回憶,記錄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全文表達了對長征取得勝利后的喜悅之情。
4.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精神。
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經(jīng)歷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戰(zhàn)爭的奇跡。
紅軍指戰(zhàn)員在長征途中表現(xiàn)出對革命理想和事業(yè)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xiàn)出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xiàn)出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精神集中體現(xiàn)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
其顯著的特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表現(xiàn),是保證我們的革命和建設事業(yè)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
三、結構層次
第一部分(第1一8段),抵達吳起鎮(zhèn)。
第二部分(第9—20段),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殲滅了蔣介石派來“追剿”的二馬騎兵。
第三部分(第21段),消滅千佛山的一股反動民團。
第四部分(第22段),離開吳起鎮(zhèn),前往陜北甘泉,中央紅軍與紅二十五、二十七軍勝利會師。
第五部分(第23—46段),補敘參加召開的全軍干部會議途中、會場環(huán)境、會上的講話,以及感受。
四、文本解析
1.紅軍不和敵人硬打的原因是什么?
長征的目的是:保全和發(fā)展力量,北上抗日;紅軍長征后亟需休整。
2.毛主席親自指揮打“二馬”的緣由是什么?
①敵人追而不舍,妄圖報復
②為了保衛(wèi)邊區(qū)人民的革命勝利某實
3.圍殲“二馬騎兵”戰(zhàn)役的意義:
(1)軍事上:
、匍L征途中“二馬騎兵”對我軍圍追堵截,給我軍的修整和邊區(qū)人民帶來威脅;
、谙麥邕@個敵人,我軍我黨可以進入陜北,與劉志丹會合,建立革命新局面;
③同時可以借此機會消滅陜北反動的地主豪紳組織的反動民團,保護當?shù)匕傩铡?/p>
(2)政治上:
這場戰(zhàn)役的勝利,宣告了一年來蔣介石“追剿”計劃的徹底破產(chǎn)。
4. 毛主席講話內容
(1)總結了紅軍長征的時間。包含了總的長征時間、戰(zhàn)斗時間、休息時間、行軍時間。
(2)總結了紅軍長征途經(jīng)地。共走過十一個省,走了二萬五千里,是前所未有的長征。
(3)總結了紅軍長征的成就。占領幾十個城鎮(zhèn)、籌款數(shù)百萬元,建立了數(shù)百個縣、區(qū)的蘇維埃政府。
(4)總結了紅軍長征的困難。路途遙遠,敵人圍追堵截,說不盡的艱難險阻。
(5)總結了紅軍長征的意義。
5.長征的意義
(1)紅軍長征勝利創(chuàng)造了歷史。是遠征,名副其實的、前所未有的長征!
(2)長征是宣言書。
長征的勝利宣告了紅軍戰(zhàn)略轉移取得了成功。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者和他們的走狗蔣介石等輩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chǎn)。
(3)長征是宣傳隊。它向11個省內大約二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
(4)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11個省內,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
(5)長征的勝利證明了共產(chǎn)黨的領導能力。只有跟著共產(chǎn)黨中國革命才能取得成功。
五、主旨點睛
本文以長征為背景,主要記述了紅軍勝利到達陜北、在吳起鎮(zhèn)伏擊并殲滅敵軍、召開全軍干部會議等事件,表達了作者對長征勝利結束的欣喜和激動之情。
六、重點難點
。ㄒ唬┲攸c
1.本文是回憶錄,屬于記敘類文體。
舉例說明在課文中,作者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xiàn)指戰(zhàn)員到達陜北后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
(1)正面描寫:
、賵雒婷鑼。
比如,紅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后,同志們“歡叫著沖著跑了下去”的歡樂、熱烈的場面;中央召開全軍干部會議時,同志們早早到場“把一個曬麥的場子占得滿滿的”“熙熙攘攘”的場面;會上歡呼“長征萬歲”“二萬五千里長征萬歲”的場面等。
、谌宋锏膭幼、行為描寫。
比如,對同志們到達吳起鎮(zhèn)時“歡叫”“沖”“跑”的動作描寫,紅四團的同志與邊區(qū)蘇維埃政府的同志“互相祝賀,互訴衷腸”的行為描寫,“我”和黃開湘同志“騎著馬一口氣跑了三十多里地”的描寫等。
③人物的心理活動描寫。
如“我們都很高興”,見到區(qū)蘇維埃政府的牌子“像見到久別重逢的親人”,“我們仍穿著單衣,但情緒很高,心里始終覺得是熱乎乎的”,“我的心情和同志們一樣,十分激動”,“我們越聽越激動,越聽越高興,深深感到:勝利來之多么不易”,“只覺得周身的熱血直往上涌”等。
(2)側面描寫:
文中的環(huán)境描寫雖然不多,但有力地烘托出同志們長征勝利后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
如開頭部分“吳起鎮(zhèn)披著燦的陽光在歡迎我們”,燦爛的陽光烘托出指戰(zhàn)員燦爛的心情文末部分“這時太陽在天空露出了笑臉,陽光燦爛”,太陽的臉烘托和映射出同志們的笑臉。
2.紅軍在陜北會師后,整編、會師等事件很多,本回憶錄重點寫了哪三個主要事件?為何寫這三件事?
本篇回憶錄重點寫了三個主要事件:
、偌t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渡盡劫波兄弟在,歷盡艱難之后終于到達目的地的欣喜、題動令人終生難忘;
、趨瞧疰(zhèn)戰(zhàn)斗,長征中的后一仗,這一仗告了蔣介石“追劇”計劃的徹底破產(chǎn),意味著長征終獲勝利
、壑醒胝匍_全軍干部會議,毛主席宣布長征勝利,毛主席總統(tǒng)長征精神,從理論高度總結了長征的價值和意義,永遠激勵著中國革命者奮勇前進。
這三件事是作者記憶中深刻、有意義的事,都很好地體現(xiàn)了“長征勝利”這一核心。
。ǘ╇y點
在楊成武的這篇回憶錄中,為什么要大篇幅地寫毛主席的發(fā)言?
①突出毛主席對長征勝利的重要作用,展現(xiàn)他的領袖氣質,表現(xiàn)作者對毛主席的欽佩和崇敬之情。
長征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才取得了勝利。進入21世紀,中國的發(fā)展更進一步證明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性,所以像作者這樣的老一輩革命家,對毛主席有著發(fā)自內心的欽佩與崇敬。
②高度評價長征的功績和歷史意義。
毛主席對長征進行了高度而準確的總結,從多個方面論述、闡釋了長征的功績和意義。
、壅諔衔膶t軍的興奮、激動心情的描寫,并上升到理論意義的層面,使文章內容深入推進,讓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長征勝利的意義。
、苊飨瘜﹂L征的功績和歷史意義的高度評價,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正確領導的高度贊揚,使紅軍指戰(zhàn)員更加堅定革命信念,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同時,毛主席的發(fā)言也有對現(xiàn)實的清醒認識,對革命前景的清醒認知,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七、觀點爭鳴
關于長征的偉大意義,歷來眾說紛紜。請結合這篇文章并查閱相關資料,談談你的看法。
觀點一、長征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進軍”,也不是戰(zhàn)役,而是一曲人類謀求生存的凱歌,是生死攸關、沒有盡頭,為了掙脫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撒離”,是一場生死之際間不容發(fā)的戰(zhàn)斗……長征為中國共產(chǎn)黨贏得了機會,使我黨終贏得了革命的勝利。
觀點二、長征的歷史奇跡,不僅喚起了世界各國人民對于革命的向往、同情,而且被公認為是人類歷傳奇性的英雄史詩和無與倫比的壯舉。
它的影響已經(jīng)跨越國界、遠布四海。中國工農(nóng)紅軍在長征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欽佩和景仰,已經(jīng)成為超越國界的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八、文本特色
通俗清晰 注重實錄
《長征勝利萬歲》是一篇回憶錄,亦是一篇語言通俗易懂,敘事結構清晰的敘事性散文。
(1)兼顧了文學性和通俗性
①文學性:
文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語,如“久別重逢”“互訴衷腸”“七零八落”“運籌帷幄”等等,同時,還多用擬人的修辭和烘托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谕ㄋ仔裕
文章很少使用過多的修飾語,也沒有使用過多的修辭手法。以散句、短句為主,有較多的口語、白話和擬聲詞,如“啊”“啪”“嗬”“講妥了”等,增強了文章的親和力。
(2)敘事結構清晰。
整篇文章都是圍繞著時間和地點這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的。文章按照地點的變換分為兩個重要部分,每個部分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
多種敘事方法相結合。
文章主要敘述了三件事,一為紅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二為吳起鎮(zhèn)戰(zhàn)斗;三為中央召開全軍干部會議,毛主席宣布長征勝利。
每個事件主要是采用順敘的敘事方法,按時間和地點的變化進行記敘。
在文中,一些地方又采用補敘的敘事方法進行補充說明,如在寫李英華同志的犧牲時,就補充說明了李英華同志在長征途中的情況。
多種敘事方法的結合,能夠使文章在結構清晰、邏輯嚴密、有條不紊的同時又富于變化,不至于使文章的敘事沒有波瀾。
(3)精于剪裁,注重實錄。
作為回憶錄,作者一方面能夠圍繞本章節(jié)的核心內容“長征勝利”組織材料,另一方面,作者遵循注重實錄的原則,對自己沒有親身經(jīng)歷的事件大膽取舍,保證了文章內容的真實性和嚴謹性。
比如,毛主席率領部隊進入?yún)瞧疰?zhèn)一帶的山頭陣地這一事件,雖然也能很好地表現(xiàn)紅軍長征勝利,但由于作者所在的紅四團是中央紅軍的先頭部隊,先于主力部隊到達,對中央紅軍到達吳起鎮(zhèn)的情形或許不是十分清楚,于是就一筆帶過。
2.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二課《長征勝利萬歲》教案 篇二
【素養(yǎng)目標】1.通讀文章,明確線索,理清主要事件。
2.鑒賞并掌握文章的場景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感悟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3.了解歷史背景,結合文本,體會長征精神的內核。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文章,學習細節(jié)描寫和多種表達方式相結合的藝術手法。
2.學習不畏艱苦、自強不息的長征精神,傳承革命文化。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結合歷史背景,分析文章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觀看《七律·長征》短片。
長征是人類歷的偉大奇跡,共經(jīng)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堅強意志。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就近長征勝利的激情歲月--《長征勝利萬歲》。
二、知人論世
1.了解作者—楊成武
傳奇上將-楊成武
楊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長汀縣人,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歷任紅四軍第十二師秘書、第十一師三十二團政治委員,紅一師政治委員等職,參加過紅軍歷次反“圍剿”斗爭。在長征中,率部搶渡烏江,飛奪瀘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屢建奇功?谷諔(zhàn)爭時期,歷任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獨立第一師師長、晉察冀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中軍區(qū)司令員等職。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后任晉察冀軍區(qū)第三縱隊司令員、晉察冀軍區(qū)第一野戰(zhàn)軍冀中縱隊司令員兼第二政委,華北軍區(qū)野戰(zhàn)部隊第三兵團司令員,第二十兵團司令員等職,指揮或參與指揮了許多的戰(zhàn)役戰(zhàn)斗,多次創(chuàng)造革命戰(zhàn)爭的奇跡。新中國成立后,先后任天津警備區(qū)司令員,京津衛(wèi)戍區(qū)副司令員、司令員,華北軍區(qū)參謀長,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二十兵團司令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代總參謀長,北京軍區(qū)司令員兼防空軍司令員,中央軍委副秘書長,福州軍區(qū)司令員等職。1983年6月,當選為政協(xié)第xx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2014年10月27日是楊成武將軍百年誕辰,本刊特選取一組楊成武將軍的生平圖片,以示緬懷和紀念。
《楊成武回憶錄》,主要講述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事件。
【人物軼事】
虎父無犬女
老一輩參加革命的將領們經(jīng)歷過太多磨難,悟出來許多人生道理,在戰(zhàn)場上,他們披荊斬棘;在家庭上,也依然教子有方。父親是將軍,作為兒女們的自然也耳濡目染,定不會差到哪里去。楊成武將軍,不僅戰(zhàn)功顯赫,還為國家培養(yǎng)出了優(yōu)秀的人才,他的三個孩子后來都成為了國家棟梁,尤其是女兒更厲害。
楊成武將軍的兒女中,為厲害的還應該是他的女兒楊俊生了,她大學學習導彈自動控制,后來從事與導彈相關的工作,1983年被調入武警部隊,1996年被授予少將警銜,是我國武警歷第一位女將軍,開了女武警將軍的先河。
楊成武將軍將自己的青春奉獻給了革命,還為國家培養(yǎng)出這么多優(yōu)秀的兒女,令人欽佩。
2.了解寫作背景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進行長征,后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1934年10月初,國民黨軍向中央蘇區(qū)的中心區(qū)域進攻,迅速占領了興國、寧都、石城一線。紅軍的機動回旋余地更加縮小,在蘇區(qū)內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已無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蘇區(qū)。10月10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第1、第3、第5、第8、第9軍團及中央、軍委直屬隊共8.6萬余人,從江西省瑞金、古城等地出發(fā),開始戰(zhàn)略轉移,準備到湘西地區(qū)同紅2、紅6軍團會合。
長征是人類歷的偉大奇跡,共經(jīng)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的堅強意志。
3.了解長征
紅軍長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紅一方面軍(即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分別從各蘇區(qū)向陜甘蘇區(qū)進行的戰(zhàn)略大轉移。其中紅一方面軍行程二萬五千里,因此這次戰(zhàn)略大轉移被稱作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國工農(nóng)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歷罕見的不畏犧牲的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
紅軍長征的勝利,充分表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精神。這種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她所領導的紅軍發(fā)展壯大的巨大精神力量,給予全國人民以巨大的影響。紅軍長征的勝利,用鐵的事實表明,偉大的中國共產(chǎn)黨和她所領導的英勇的人民軍隊,具有戰(zhàn)勝任何困難的無比堅強的生命力,是國內外任何反動勢力所不可戰(zhàn)勝的。
長征精神:永不消逝的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
長征是人類文明的偉大文化遺產(chǎn),中國工農(nóng)紅軍用鮮血和生命鑄就的長征精神是人類文化瑰寶,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長征精神永不消逝。
1986年10月22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紀念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大會。這是中共中央首次召開全國性的紀念長征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主持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楊尚昆作《總結歷史經(jīng)驗,繼承和發(fā)揚長征精神,在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中建功立業(yè)》的講話。在講話中,楊尚昆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對“長征精神”作了概括:“什么是紅軍的‘長征精神’呢?概括地說,就是對革命理想和革命事業(yè)無比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就是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充滿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就是聯(lián)系群眾,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
1996年10月22日,江澤民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偉大的長征給黨和人民留下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那么,什么是長征精神呢?在講話中,江澤民同志把長征精神歸納為五點:這種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4.了解回憶錄
分類
。1)關于一系列事件的記錄,通常由參加者所寫而不像歷史那樣拘于形式和完備,如凱撒的《高盧戰(zhàn)爭回憶錄》
(2)一種自傳體描述,其口吻常閑逸而親切、注意的焦點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時代上。
回憶錄的寫法特點
可以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歷詳細地寫出一個階段的生活,也可寫一個側面。
寫作回憶錄要注意真實、廣泛、突出六個字。真實,就是真實記載作者的經(jīng)歷和觀感。廣泛,是指回憶錄不僅要回憶個人,而且要以個人為主線,串連與之有關的人和事,廣泛觸及生活的每個角落,反映社會的歷史面目。突出,是指回憶錄中的人物要處于突出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個性,不是平平淡淡的敘述。
5.了解“吳起鎮(zhèn)”
吳起鎮(zhèn)相傳為戰(zhàn)國時魏國大將吳起(約前400年)屯兵駐守而得名。1935年,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吳起鎮(zhèn)成為長征落腳點而名播中外。該鎮(zhèn)歷史悠久,勝利山因“割尾巴”戰(zhàn)役而聞名天下,新窯院設有毛主席紀念館,是革命老區(qū),歷史重鎮(zhèn)。
三、初讀感悟
。ㄒ唬╊A習檢查
1.明確字音。
巍。╳ēi wēi) 熙熙攘攘(xīxīrǎngrǎng) 運籌帷幄(wéiwò)
寒噤(jìn) 長途跋涉(báshè)
2.解釋詞語。
萬水千山:萬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艱難遙遠。
長途跋涉:指遠距離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
久別重逢:指朋友或親人在長久分別之后再次見面。
互訴衷腸:形容相互之間訴說對對方心底里的感情,通過訴說,大家會有進一步的了解。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樣子,特指原來又多又整齊的東西現(xiàn)在零散了。
恨之入骨:意思是恨到骨頭里去。形容痛恨到極點。
拍手稱快:拍著手說痛快。多用來形容正義伸張、公憤消除時大家高興滿意的樣子。
一言為定:一句話說定了,不再更改。比喻說話算數(shù),決不翻悔。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運籌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揮、謀劃。后泛指策劃機要。
艱苦卓絕:形容斗爭十分艱苦,超出尋常。
此起彼伏:這里起來,那里下去;形容接連不斷。
。ǘ┏踝x課文。
【思考1】快速瀏覽課文,找到邏輯線索
本文的行文線索是時間順序。按時間順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脈絡清晰。
【思考2】劃分層次
第一部分(第1—8段),抵達了吳起鎮(zhèn)。
第二部分(第9—20段),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殲滅了蔣介石派來“追剿”的二馬騎兵。
第三部分(第21段),寫消滅千佛山的一股反動民團。
第四部分(第22段),離開吳起鎮(zhèn),前往陜北甘泉,中央紅軍與紅二十五、二十七軍勝利會師。
第五部分(第23—46段),補序回憶參加召開的全軍干部會議途中、會場環(huán)境、會上的講話,以及感受。
有感情的朗讀文本,感受文章的情感。
四、文本研究
【思考1】本文有幾個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又發(fā)生了什么事兒?
第一個時間節(jié)點:1935年10月18日,抵達吳起鎮(zhèn);
第二個時間節(jié)點:10月的某一清晨,打響伏擊戰(zhàn);
第三個時間節(jié)點:10月30日,出發(fā)前往甘泉;
第四個時間節(jié)點:11月6日,抵達陜北甘泉附近的區(qū)域;
第五個時間節(jié)點:吳起鎮(zhèn)戰(zhàn)斗之后的一天,參加全軍干部會議。
【思考2】本文的記敘順序是怎樣的?
以順序為主,后加以補序。
【思考3】鑒賞句子
、賲瞧疰(zhèn)披著燦爛的陽光在歡迎我們。
這里是用到移情和擬人的手法,寫吳起鎮(zhèn)歡迎我們,實際是在寫戰(zhàn)士們到達吳起鎮(zhèn)的喜悅之情。
、趧x時間,兩邊山溝里的輕、重武器,一齊吼叫起來,兩廂伏兵一齊殺了出來。
本句重在煉字,“吼叫”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的寫出交戰(zhàn)的激烈、場面的壯烈;兩個“一齊”交代了戰(zhàn)士們士氣振奮、上下一心的戰(zhàn)斗熱情。
③雖然那天天降大雪,我們仍穿著單衣,但情緒很高,心里始終覺得熱乎乎的。
通過“天降大雪”與“心里始終覺得熱乎乎的”的對比,反襯出將士們的革命熱情與戰(zhàn)爭勝利后的喜悅,突出了飽滿的激情和高昂的士氣。
、苓@時太陽在天空露出了笑臉。
本句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會后自己的激情和喜悅的心情,更富趣味性。
【思考4】分析人物形象
、俦疚闹械泥囆∑绞鞘裁葱蜗螅孔髡呤侨绾慰坍嬤@一形象特點的?
文中的鄧小平是一個愛護戰(zhàn)士、平易近人的首長。
文章主要通過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從鄧小平同志與“我”的交談中可以看出鄧小平同志對戰(zhàn)士們的關心和愛護!靶」怼边@一親昵的稱呼,更拉近了鄧小平同志與戰(zhàn)士們之間的關系,顯得他尤為平易近人!靶∑酵九c我們熱烈握手”則是運用動作描寫,寫出了鄧小平同志絲毫沒有首長架子。
、谶@篇文章展示了紅軍戰(zhàn)士們怎樣的形象特點?
文章通過描寫紅軍戰(zhàn)士們殲滅敵人的追剿騎兵團,刻畫了紅軍戰(zhàn)士們驍勇善戰(zhàn)、有勇有謀的形象;通過描寫紅軍戰(zhàn)士們消滅反動集團,刻畫了紅軍戰(zhàn)士們?yōu)槿嗣穹⻊、熱愛人民的形象;通過描寫紅軍戰(zhàn)士們見到區(qū)蘇維埃政府的牌子時感到親切,刻畫了紅軍戰(zhàn)士們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的形象;通過對長征過程的描述,刻畫了紅軍戰(zhàn)士們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形象。
【思考5】分析手法
試分析本文的藝術手法。
(一)正面描寫
1.場面描寫:如紅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后指戰(zhàn)員“歡叫著沖著跑了下去”,描寫了歡樂熱烈的場面。
2.動作描寫:如紅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后指戰(zhàn)員“歡叫”“沖”“跑”的動作描寫;“我們互相祝賀,互訴衷腸”。
3.心理描寫:如“我們都很高興”,“我們越聽越激動,越聽越高興”,直接寫出了戰(zhàn)士們的情感和心情。
4.細節(jié)描寫:如“毛主席說到這里略略停頓了一下”,“他扳著手指說……”等,寫出了在這一重大歷史時刻,每一個細節(jié)都不想錯過的高度集中。
5.語言描寫:如與鄧小平同志的對話,以及毛主席的宣講。
。ǘ﹤让婷鑼
如“吳起鎮(zhèn)披著燦爛的陽光”,“燦爛的陽光”側面烘托出指戰(zhàn)員喜悅的心情。
【知識補充】場面描寫
場面描寫:就是對一個特定的時間與地點內許多人物活動的總體情況的描寫。(它往往是敘述、描寫、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綜合運用,是自然景色、社會環(huán)境、人物活動等描寫對象的集中表現(xiàn)。常見的有勞動場面、戰(zhàn)斗場面、運動場面以及各種會議場面等。場面描寫要表現(xiàn)出一種特定的氣氛,單一的表達方式和寫作手法是不夠的,要綜合運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手段,以及映襯、象征等多種手法,這樣才能使場面變成一幅生動而充滿感染力的圖畫。
明確要點
1、要交待清楚場面的背景。
如活動場面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這樣人們才知道場面是在怎樣的社會或自然環(huán)境中發(fā)生的,要寫詳細、寫具體,做到有點、有面。
2、要寫出氣氛。
氣氛是人在一定環(huán)境中看到的景象或感覺到的一種情緒或感情。無論什么場面,都會有氣氛,如慶祝場面有歡樂的氣氛;比賽場面有緊張的氣氛;送別場面有難舍難分的氣氛等等。
3、寫場面要有順序。
場面是由人、事、景、物組合起來的綜合畫面,不可能幾筆就同時都寫出來。因此,寫場面時要安排好先后的順序。一般來說,場面描寫可以按照由面到點來安排順序。比如,描寫慶祝教師節(jié)的場面,可以先寫歡慶活動的總體氣氛,勾勒“面”的情況,然后分別寫校長、老師、同學的表現(xiàn)。這樣就能點面結合、條理清楚。
【思考6】試分析本文的語言特點
本文的語言兼顧了文學性和通俗性
文學性:文本使用了大量的成語,如“久別重逢”“互訴衷腸”“七零八落”“運籌帷幄”等等,同時,還多用擬人的修辭和烘托等手法,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通俗性:文章以散句、短句為主,有較多的口語和擬聲詞,如“啊”“啪”“嗬”“講妥了”等,增強了文章的親和力。
【思考7】從文中找出,長征的功績和歷史意義。
文中對長征的功績和歷史意義的表述是借毛主席的講話表明的。集中在第42段。
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五、技法點撥——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寫法。
【技法指導】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在本文綜合運用,交織細密。記敘、描寫中融入抒情、議論,可以增加感染讀者的力量。
【分析】本文是回憶錄,以時間順序為線索組織材料,記敘了紅軍到達吳起鎮(zhèn)、吳起鎮(zhèn)戰(zhàn)斗、召開全軍干部會議總結長征的意義宣布長征的勝利等事件。
在記敘過程中,運用場面、運用、心理描寫及側面描寫來表現(xiàn)紅軍指戰(zhàn)員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記敘中融入抒情、議論,更好地表達了長征勝利后作者的喜悅之情及對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對革命美好未來的向往。
全文以記敘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議論、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對點練習】請從你喜歡的植物中任選一種,寫一個片段,要求綜合運用記敘、議論和抒情,不少于450字。
例文:
菊花賦
“龍生九種,九種各別!币苍S是花神感念菊之傲霜吧,不僅賦予了她們燦爛的笑臉,還讓她們擁有了千種姿態(tài),萬般色彩。
如果你想看看哪一朵菊花小,哪一朵菊花香,你大可不必苦苦尋覓。小河邊,大樹下,草叢中,隨處可見野菊花天真、爛漫的笑臉。
她們的數(shù)量多,個頭小,她們從不會忘記給提著籃子的小蜜蜂準備下香甜的花粉。她們不以奇和怪取勝。她們穿著一樣的黃紗裙,施著淡淡的金粉,她們的枝條綿長柔韌,可以做巨龍的鱗片,做獅子的皮袍,做小孔雀美麗的羽毛。還可以像這樣,做成一個簡簡單單的花架,讓你累了可以休憩,舒舒服服地坐著,就能看到她們的美麗,輕輕松松地享受到“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閑適和恬淡。
她們無論在哪里,都是那么開心。她們盡情地看藍天上的白云如何變幻,看大樹上的小鳥兒如何捕食,看小孩子們如何奔跑。她們的媽媽只要她們快樂,這種簡簡單單的快樂。從不斥責她們,不要她們成龍成鳳,不要她們時時處處爭得第一,而是希望她們保持各自的本色。我想這大概也是每一個孩子的愿望吧!這些花兒,一年又一年,年年如此,任別人叱咤風云,她們只守著菊花的原色——太陽一般的金黃。
秋天是菊花的季節(jié)。朵朵菊花競相開放,或爛漫,或羞澀,或高貴,或淡雅,如詩如歌一般,讓你流連忘返,讓你輕吟低唱。
六、明晰主旨
這篇文章以長征為背景,主要記敘了紅軍在吳起鎮(zhèn)殲滅敵人追兵并消滅反動民團后前往陜北甘泉,終勝利會師的故事;并回憶了在吳起鎮(zhèn)附近召開的中共全軍干部會議。本文描寫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長征勝利的來之不易,表達了作者對長征勝利的喜悅與自豪之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七、素材積累
1.萬里長征對于我們共產(chǎn)黨是嚴重的鍛煉,絕大多數(shù)黨員都得到了很大的進步!獎⑸倨
2.安順急搶渡,大渡勇奪橋。兩軍夾江上,瀘定決分曉!櫂s臻
3.長征是當今時代無與倫比的史詩般的遠征。
4.毫無疑問,長征是人類歷一個偉大的業(yè)績。——王安娜(德國友人)
5.長征已經(jīng)在各大洲成為一種象征,人類只要有決心和毅力就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峡恕ね栠d(英國學者)
八、拓展閱讀
七律·長征
毛澤東
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軍過后盡開顏。
感悟:這首詩形象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戰(zhàn)斗歷程,熱情洋溢地贊揚了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不畏艱險,英勇頑強的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3.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二課《長征勝利萬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線索,厘清行文脈絡。
2.分析人物及敘事場景、片段,探究本文寫人敘事的藝術手法。
3.體會文中作者對于長征勝利所產(chǎn)生的自豪、喜悅之情。
核心素養(yǎng)
語言建構與運用:了解作者及長征的背景。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學習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寫法。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鑒賞本文運用的手法,體會表達效果。
文化傳承與理解:探討長征精神的現(xiàn)實意義。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人物及敘事場景、片段,探究本文寫人敘事的藝術手法。
難點:體會文中作者對于長征勝利所產(chǎn)生的自豪、喜悅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性轉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進行長征。長征是人類歷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余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shù)百個團,其間共經(jīng)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紅一方面軍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qū),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參看《寫給中學生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p17)
二、寫作背景
本文是長征的重要參與者楊成武將軍對1935年10月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zhèn)后發(fā)生的一些事情的回憶,記錄了他的所思、所想、所感。
三、作者介紹
楊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長汀縣客家人,中共的優(yōu)秀黨員,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士,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于1929年參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7歲當上團政委。后任紅一軍團第1師政治委員,指揮過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為創(chuàng)建新中國立下了不朽功勛。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55年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和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楊成武回憶錄》,主要講述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和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事件。
四、題目解說
“長征”又被稱為“二萬五千里長征”,是1934年至1936年間戰(zhàn)略轉移的專門用語!伴L征勝利”是指1936年10月,紅一、二、四方面軍勝利會師。“萬歲”蘊含著作者對參與長征這一人類歷的偉大行動并取得勝利的自豪、喜悅之情。
五、層次結構
全文可分為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我們終于抵達了吳起鎮(zhèn)。
第二部分(第9-20段):我們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殲滅了蔣介石派來“追剿”的二馬騎兵。
第三部分(第21段):與軍委警衛(wèi)連、工兵連在左權參謀長的率領下消滅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動民團。
第四部分(第22段):離開吳起鎮(zhèn),前往陜北甘泉,中央紅軍與紅二十五、二十七軍勝利會師。
第五部分(第23-31段):回憶在吳起鎮(zhèn)時,“我”與黃開湘在前往參加召開的全軍干部會議途中遇到了鄧小平同志。
第六部分(第32-46段):全軍干部會議召開,毛主席發(fā)表講話,大家受到鼓舞,后進行全體會餐。
六、全文分析
1.速讀全文,標劃重點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線索。
本文的行文線索是時間順序。按時間順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脈絡清晰。
2.概述本文的主要內容,說出本文寫了哪些事件。
本文先寫紅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再寫吳起鎮(zhèn)戰(zhàn)斗,然后寫中央召開全軍干部會議,毛澤東同志宣布長征勝利。
3.本文是回憶錄,屬記敘類文體,精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本文運用了哪些手法來表現(xiàn)指戰(zhàn)員的興奮和激動。
①場面描寫:如第2段紅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后指戰(zhàn)員“歡叫著沖著跑了下去”,描寫了歡樂熱烈的場面。
、趧幼髅鑼懀喝绲2段紅四團到達吳起鎮(zhèn)后指戰(zhàn)員“歡叫”“沖”“跑”的動作描寫。第8段“我們互相祝賀,互訴衷腸”。
、坌睦砻鑼懀喝绲2段“我們都很高興”。
④側面描寫:如第4段“吳起鎮(zhèn)披著燦爛的陽光”,“燦爛的陽光”側面烘托出指戰(zhàn)員喜悅的心情。
4.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表達情感的寫法。
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在本文綜合運用,交織細密。記敘、描寫中融入抒情、議論,可以增加感染讀者的力量。
本文是回憶錄,以時間順序為線索組織材料,記敘了紅軍到達吳起鎮(zhèn)、吳起鎮(zhèn)戰(zhàn)斗、召開全軍干部會議總結長征的意義宣布長征的勝利等事件。
在記敘過程中,運用場面描寫、心理描寫及側面描寫來表現(xiàn)紅軍指戰(zhàn)員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
記敘中融入抒情、議論,更好地表達了長征勝利后作者的喜悅之情及對革命烈士的追思及對革命美好未來的向往。
總之,全文以記敘為主,綜合運用描寫、議論、抒情,使全文中心突出,情感充沛。
5.精讀倒數(shù)第5段,通過毛主席對長征的總結和評價,體會長征勝利的意義,并分析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段寫毛主席高度評價長征的功績和歷史意義。毛主席對長征作了高度而準確的評價,從四個方面論述闡釋長征的功績和意義。照應上文寫紅軍指戰(zhàn)員的興奮激動的感性描寫,并上升到理論意義方面,使文章內容深入推進,使讀者能更深刻地理解長征勝利的意義。毛主席對長征的功績和歷史意義的高度評價,是對中國共產(chǎn)黨正確領導的高度贊揚,也使紅軍指戰(zhàn)員更加堅定革命信念,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
七、中心思想
這篇文章以長征為背景,主要記敘了紅軍在吳起鎮(zhèn)殲滅敵人追兵并消滅反動民團后前往陜北甘泉,終勝利會師的故事;并回憶了在吳起鎮(zhèn)附近召開的中央全軍干部會議。本文描寫了紅軍長征的艱難,長征勝利的來之不易,表達了作者對長征勝利的自豪與喜悅之情,以及對革命勝利的信心。
八、寫作特點
1.語言通俗易懂。
《長征勝利萬歲》中很少使用過多的修飾語,也沒有使用過多的修辭手法。文章多用口語、白話,甚至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講話,且多是直接抒情,樸實無華。
2.敘事結構清晰。
整篇文章都是圍繞著時間和地點這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的。文章按照地點的變換分為兩個重要部分,每個部分都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記敘的。
九、補充資料
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chǎn)黨在二萬五千里長征中創(chuàng)造的革命精神。1934年至1936年中國工農(nóng)紅軍經(jīng)歷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是人類戰(zhàn)爭的奇跡。紅軍指戰(zhàn)員在長征途中表現(xiàn)出對革命理想和事業(yè)無比的忠誠、堅定的信念,表現(xiàn)出不怕犧牲、敢于勝利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xiàn)出顧全大局、嚴守紀律、親密團結的高尚品德,創(chuàng)造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集中體現(xiàn)為:堅忍不拔,自強不息,勇往直前。顯著特點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高表現(xiàn),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yè)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參看《寫給中學生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p18)
4.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二課《長征勝利萬歲》教學反思 篇四
《長征勝利萬歲》與《大戰(zhàn)中的插曲》兩篇文章均是回憶錄,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將兩篇文章進行連讀,教學目標為賞析回憶錄的語言特點。設置了“同體辯“異”,分析兩篇文章的不同之處”的學習活動。預設為,通過細讀文本,學生能分析出回憶錄語言的共同特點,在此基礎上再去思考該他們的不同之處。然而,在教學中先將回憶錄的語言特點在PPT上展示了出來,學生沒有再去閱讀兩篇課文,而是選擇將知識點進行記錄。由此可見,課堂教學雖然需要及時調整,但課前備課的流程不能隨意更改,必須理清思路,按照思路推進,發(fā)現(xiàn)行不通之時再進行調整。 分析相異之處時,采取表格的形式引導學生從句式用詞,材料組織,語體特征三個方面進行分析。課堂上兩個班的學生呈現(xiàn)出很不一樣的效果。文科班的學生能迅速從文本的小細節(jié)中入手總結要點,并且對每一處細節(jié)的解釋很充分。而理科班的同學雖然回到原文中尋找相關詞句,但找到的大多數(shù)內容都比較偏,不能很好完成任務。這讓我有些驚訝,為何兩個班學生的思維差異如此之大。在教學中還是要認真分析班情,設計問題要符合兩個班的學生需求。
5.部編版高二上冊語文第二課《長征勝利萬歲》教學反思 篇五
回憶錄不等同于日記。你不能說,將來我要寫回憶錄的,所以我現(xiàn)在開始寫日記了。日記是當下的,是瑣碎的記錄。而回憶錄則是回頭望的,它會對往事進行一個篩選,把你珍貴,覺得有意義的事情篩選出來,放在你的回憶錄中。鋪墊好這些,我讓學生以《長征勝利萬歲》為例,感受作者在回憶里感受深刻的是什么,想給讀者表達的是什么。
4班的學生概括能力很強,他們認為《長》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到吳起鎮(zhèn),二是戰(zhàn)役,三是毛主席的總結大會。第一位同學說,他想表達的是到了吳起鎮(zhèn)后欣喜的心情!瓣柟馀薄八{盈盈”“異常興奮”“高興極了”都能感受到那種劫后余生的快樂。第二位同學說,他想表達的是對敵人的痛恨,因為第二部分戰(zhàn)士們都“恨不得馬上撲上去”,我引導他分析了另外幾處,在我看來,這部分主要想表現(xiàn)的是戰(zhàn)士們的英勇——因為敵人的“圍剿”,紅軍被迫長征,可是,我們還不是勝利的嗎?你們這些反動勢力,多么愚蠢。∥覀兊膽(zhàn)士,多么英勇啊!第三位同學說,他想表達的是長征的意義,他引用了很多毛主席的話來講長征的意義。
我引導學生關注三處對話。第8段,剛到吳起鎮(zhèn),遇到同志,“相互問候”;遇到鄧小平,詳細寫了對話;毛主席的發(fā)言,很明顯作者不可能是背下來的,很有可能是翻出當時的舊報紙,原原本本抄到回憶錄上。這樣的詳略安排,體現(xiàn)了作者關注想突出的話題,就是紅軍長征的意義。
這種意義,對于一個真正經(jīng)歷過長征,經(jīng)歷過生死的人來說,是特別具有沖擊力的,是特別值得銘記的。我請同學們一起讀了毛主席對長征的回望,他們走了多少天,走了多少路,經(jīng)過哪些地方,哪些戰(zhàn)爭……這對于作者來說,是回憶錄中銘記為深刻,有感慨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