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前后》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變化的現(xiàn)象,并進行條理化的記錄。
2、能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整理出可進行研究的問題。
3、知道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發(fā)生的變化。
4、關注運動、關注人體健康。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學生校園運動的圖片或錄像,并為每組學生準備簡易的聽診器。
2、學生準備:課前收集有關參加運動后身體變化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校里,我們經(jīng)常做各種各樣的運動,如做操、跑步、打球、做游戲…
我們的身體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不同的感覺呢?
二、新授
1、引導學生交流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的體驗。
。1)教師出示校園中常見的活動圖片或錄像,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校園里經(jīng)常參加哪些活動。
(2)教師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概括活動的意義并引入主題:在運動前、運動中、運動后有哪些感覺?
。3)教師出示教材主題圖,指導學生交流運動后的多種感受。
(4)教師提出問題:“這些不同的感受說明了什么?”充分讓學生發(fā)表不同的看法。
。5)根據(jù)學生的發(fā)言,教師作出正確的歸納:運動前后的感覺不同,說明我們的身體發(fā)生了變化。
2、討論能用哪些方法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
(1)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交流討論得出觀察方法。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方法做小結。
(4)教師強調(diào)指出:只運用我們的感官來觀察可能不準確,不全面,往往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儀器來觀察才能更全面、更準確地獲得身體的變化情況。
3、組織學生體驗。
。1)組織學生在室內(nèi)或室外進行一些活動量較大的活動,并強調(diào)有關安全。
。2)學生運用上一項活動中交流的方法,相互觀察運動后身體發(fā)生的變化作好記錄。
項 目 運動前 運動后
呼吸頻率 平緩、勻速 急促、加快
心跳(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脈搏(次/分) 75次左右 80次以上
。3)學生交流
。4)教師小結
4、交流記錄中的發(fā)現(xiàn),整理可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1)學生交流
。2)教師整理歸類。
《運動與呼吸》
教學目標:
1、知道人是怎樣進行呼吸的認識呼吸對生命的意義
2、能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并進行測量。
3、知道一些在運動期間檢測自己運動效果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制作肺活量的簡易裝置的材料、記錄表等。
學生準備:計時工具,跳繩或其它簡易的運動器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上活動中我們了解到人在運動后呼吸會發(fā)生一些變化,那么,人究竟是怎樣進行呼吸的呢?在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人呼吸的特點
提出問題,學生思考:你們可以想到運用哪些方法來研究人是怎樣呼吸的呢?(教師提示學生參照教材上的方法)
2、學生交流自己想到的方法
3、教師將學生想到的方法歸類,分組體驗。
4、匯報交流體驗結果。誰能說說呼吸的過程是怎樣的?
5、學生閱讀課本小資料。
6、出示呼吸器官掛圖或模型,介紹各呼吸器官。
7、自制模型并用模型演示呼吸過程。
8、引導學生關注呼吸系統(tǒng)的保健問題。
9、指導學生認識運動后呼吸發(fā)生的變化。
怎樣用具體的事實來證明運動前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
布置測量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任務
測量自己運動前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測量自己運動后1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
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
猜一猜:“如果不停的運動,每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會一直增加嗎?”
(充分讓學生大膽猜測)
組織學生體驗
教師小結
三、課外實踐活
第二課時
一、導入
大家都知道:運動后呼吸發(fā)生了變化,并且上節(jié)課同學們在測量運動后呼吸次數(shù)時,發(fā)現(xiàn)即使做了同樣的運動,我們一分鐘呼吸的次數(shù)的多少存在很大的差別。這是什么原因呢?與什么有關呢?今天我們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指導學生認識呼吸次數(shù)與肺活量的關系
教師直接指出:同樣的運動,一分鐘呼吸次數(shù)的多少,差別主要與各自的肺活量有關系。
介紹肺活量:肺活量是指一個人吸足一口氣后,盡力呼出的氣體總量。肺活量是可以測量的。
指導學生制作測量肺活量的簡易裝置(按教材說明制作)
組織學生測量并記錄各自的肺活量。并作好記錄。
學生相互交流上面的記錄,并進行分析。
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
教師整理歸納
指導制定一個長期鍛煉計劃。
通過一個長期鍛煉計劃,加深體育運動對增加肺活量影響的認識。
組織交流各自計劃中鍛煉的項目。
教師指出有關實施鍛煉計劃的要求。
課后活動
實施自己的鍛煉計劃
《運動與心跳》
教學目標:
1、知道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2、了解血液循環(huán)器官的構成及循環(huán)過程
3、能通過模擬實驗推測出脈搏與心跳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組學生準備用來制作簡易聽診器的乳膠管和漏斗一套,模擬脈搏和心跳的氣球、注射器、乳膠管,人體血管分布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大家知道,我們運動時心跳和脈搏都會加快,究竟心跳與脈搏有怎樣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學習新授
1、指導學生搜集自己運動前后脈搏和心跳的數(shù)據(jù)
。1)學生自己測量運動前的心跳和脈搏的次數(shù)
。2)運動后由自己測量脈搏,同時請一位同學幫助測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聽診器時,乳膠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則壓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臟的部位傾聽。
。4)把以上測得的結果填寫在書本中的表格里。
2、指導學生認識心跳與脈搏的關系
。1)比較上面測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組織交流各自的發(fā)現(xiàn)
(3)教師根據(jù)學生交流的結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脈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問題: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導學生完成教材上的良個實驗
。5)組織學生討論: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膠管模擬的是人體的什么器官?
。6)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脈搏和心跳有什么關系?
3、指導學生閱讀小資料
在指導閱讀過程中,讓學生明白以下5個問題:
(1)產(chǎn)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環(huán)的大致過程是怎樣的?
(3)脈搏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體比較容易模擬到脈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三、本課小結
1、心臟跳動與脈搏跳動是怎樣的關系?
2、心臟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課外實踐活動
1、介紹心跳與體育鍛煉的關系
2、要求學生繼續(xù)堅持上課制定的鍛煉計劃,并要求測測自己在運動前后的心跳變化。
《運動與大腦》
教學目標:
1、了解運動與大腦保健的關系
2、能針對服務于大腦保健的各種校園運動和游戲,提出活動注意事項。
3、能主動參與討論和交流意見和建議。
4、關注自己肌體的健康,樂于參加健康、安全的課間活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演示勇的大腦分工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通過前面的學習,同學們知道運動與呼吸、運動與心跳、運動與脈搏都有著一定的關系,那么,運動與大腦有沒有關系呢?它們又是怎樣的關系呢?二、學習新課
1、指導學生認識適量運動與大腦的關系
。1)在課間,同學們經(jīng)常開展哪些運動與游戲?
。2)組織學生討論交流:
課間不休息,繼續(xù)學習,再上課時有什么感覺?
課間適當活動,再上課時又有什么感覺?
這些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
。3)做好記錄。
2、引導學生閱讀小資料,進一步認識運動與大腦的關系
3、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是不是在課間活動量越大,對我們的學習與大腦保健越有好處?
4、指導學生課間開展運動和游戲時,注意文明、健康、安全。
(1)人的學習、運動等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大腦,校園里的各種運動與游戲,既能鍛煉身體,培養(yǎng)興趣愛好,又是大腦保健的一種重要方法。但是,大家在課間活動時應該注意哪些事項呢?
。2)學生討論交流并匯報討論意見。
(3)教師歸納整理
運動或游戲項目要文明、健康。
運動量不宜過大。
要注意相關安全。
5、本課小結
。1)適量的運動或游戲與大腦有什么關系?
。2)課間運動或游戲要注意哪些事項?
三、課外實踐
先做半個小時的劇烈運動,然后坐下讀書或?qū)懽,看看有什么感覺?
自由研究
教學目標:
1、了解少年兒童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2、認識一、兩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的過程及其原因。
3、知道怎樣預防一些常見的呼吸道疾病。
4、培養(yǎng)通過訪問調(diào)查進行問題研究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為每小組外出調(diào)查準備表冊,口罩一個。
學生準備:口罩一個,記錄工具一套
教學過程:
一、指導學生認識一些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
1、在我們?nèi)粘I钪,我們少年兒童常見的呼吸道疾病有哪些?/p>
2、學生自由發(fā)言
3、教師歸納并板書:流感、扁桃體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
二、提出研究主題和相關要求
1、研究主題:一、兩種呼吸道疾病
2、研究方式:訪問病人、醫(yī)院的醫(yī)生或網(wǎng)上查閱資料。
3、訪問對象:青少年、兒童病人或醫(yī)院的呼吸科醫(yī)生
4、研究結果:形成材料
5、材料要求:在相應表冊里填寫:XX呼吸道疾病;產(chǎn)生原因及與哪些因素有關;現(xiàn)行用什么藥物治療;怎樣預防等。
6、注意事項:
。1)訪問病人要戴口罩
。2)網(wǎng)上查閱資料要在大人的指導下完成。
(3)小組同學要相互配合。
三、學生分組
1、學生分組
2、小組討論:確定項目,擬定計劃,小組人員并進行分工。
四、校外調(diào)查訪問
課余時間或雙休日完成
五、專題交流會(第2課時)
1、小組交流
2、活動評比(先學生互評,后教師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