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表內(nèi)除法(一)》教案三篇

時間:2018-02-27 10:52: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教案# #小學二年級下冊數(shù)學《表內(nèi)除法(一)》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jù)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nèi)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無憂考網(wǎng)準備了以下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教材內(nèi)容: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義、學會乘法口訣口算表內(nèi)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解決問題的情景,讓學生了解知識來源于生活,消除學生因為第接觸除法而產(chǎn)生的陌生感,從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教學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分一分、擺一擺等方法,形成表像,在此基礎上進行抽象概括,建立等分活動與除法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和數(shù)學思考的能力。
  1、學習除法的初步認識,首先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平均分就是把總數(shù)分成同樣多的份數(shù)或每份同樣多。在總數(shù)中分走同樣多的幾部份,也就是幾個減數(shù)相同,這樣用除法計算比較簡便。
  2、在實際操作中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擺學具我們知道:把一個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計算,求一個數(shù)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shù)也用除法計算。
  3、通過看一幅圖,列兩個乘法算式和兩個除法算式的練習,溝通乘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
  4、知道了除法的含義,記住了2~6的乘法口訣,那么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就比較容易了。求商時,根據(jù)乘法和除法的關系,先想除數(shù)和幾相乘得被除數(shù),再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訣。
  5、除法應用題的數(shù)量關系與除法含義是緊密相聯(lián)的,除法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把總數(shù)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是表示一個數(shù)里有幾個另一個數(shù)。因此,除法應用題就有兩種數(shù)量關系。這兩種應用題的相同點都是除法含義,用除法計算,都已知要分的總數(shù)。不同點是其中的一個條件不同,問題不同,列出的算式不同,單位名稱也不同。
  教學目的:
  1、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除法運算的含義。會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使學生初步認識乘、除法之間的關系。能夠比較熟練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3、使學生初步學會根據(jù)除法的意義 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結合教學使學生受到愛學習、愛勞動、愛護大自然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難點、關鍵:通過動手操作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除法的含義。用除法計算應用題。能正確迅速地用2~6的乘法口訣求商。
 【教學內(nèi)容】12頁—14頁例1、例2 做一做練習三1~3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通過生活中常見的“每份同樣多”的勢力和活動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與態(tài)度:讓學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會平均分,提高動手和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準備】實物投影
  【學具準備】
  每個小組12塊糖。每個學生實物卡片。三角形。圓形學具若干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課題:
  教師:近我們五小二年級一班要組織春游活動,我們幫他們分一分春游需要的物品,好嗎?
  請小組長來領要分的物品,(每個小組12塊糖)
  請學生試著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滿意。
  學生先在小組中分,再請學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結果。
  多請幾個小組,說說自己分的結果,預計都是每人分得3塊糖。
  教師:這樣分大家都滿意嗎?為什么?
  教師揭示課題:像這樣把物品分成幾份,每份分地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板書課題)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個小組8張面包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2、每個小組4張桔子的實物卡片,學生用卡片在小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3、每個同學用自己手中的學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請學生展示分的過程,說說分的結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時候要平均分?是怎樣分的?
  先在小組里說說,再指名說。
  (三)連一連、圈一圈
  把10條魚平均分在2個漁缸里,請學生連一連或圈一圈,
  說說分的結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礦泉水平均分成3份。說說你怎樣分的。
  2、練習三1~3
  第1題:給每個花瓶里插上花,應該怎么插?如果要求每個花瓶里插上同樣多的花,又應該怎么插?插幾枝?
  四、總結
篇二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學習用2~5的口訣求商。
  2、 經(jīng)歷用2~5的乘法口訣求商的計算過程,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在與同伴共同探討計算方法的活動中,培養(yǎng)學習數(shù)學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會用2—5的口訣求商
  教具準備:掛圖、小棒
  教學過程:
  活動程序與教師提示
  活動內(nèi)容:
  關注要點
  活動一
  同學們,你經(jīng)常到郊外去玩嗎?在郊外你參加過哪些活動?
  今天天氣特別好,你們想到郊外去玩嗎?快快閉上眼睛,咱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
  (出示掛圖)
  師:快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師:聽了這些小朋友說的話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
  師:同學們真棒!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現(xiàn)在我們就一個一個地來解決。
  學生回憶到郊外所參加過的活動,如放風箏、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
  學生在觀察畫面的基礎上回答:有三個小男孩在捉蝴蝶、三個不女孩在采野花。小男孩說:我們3人共捉了15只蝴蝶。小女孩說:勻們3 人共采了12種葉子。其中其中個小女孩說:我采了8朵花,每種2朵。。。。。(允許學生說出情境圖中的其它信息)
  學生可能提出的數(shù)學問題:男同學平均每人捉了幾只蝴蝶?女同學平均每人采了幾種葉子?那個穿紅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幾種花……
  使學生產(chǎn)生興趣,能夠自然地進入到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
  學生能否全面了解圖中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學生對圖中的信息提出有價值的數(shù)學問題。
  活動二
  師:男同學平均每人捉了幾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來嗎?
  教師板書:15÷3
  師:15÷3等于幾?你想怎么樣來計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組里交流。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學具。
  (教師巡回指導 ,參與到學生的探索活動中,了解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的情況,)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來說一說你們組想出了哪幾種方法?
  師:同學們剛才想了許多好的辦法算出了15÷3的結果。其實我們都是在想幾個3是15?也就是用三五十五的這句乘法口訣來計算。
  教師板書:
  三(五)十五   商是5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么樣用乘法口訣求商。
  教師板書:用口訣求商
  師:你喜歡用哪種方法來計算?
  學生說出算式:
  15÷3
  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
  學生可能出現(xiàn)的方法有(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1、用小棒擺一擺:
  2、 用乘法口訣三五十五來計算。
  通過教師的小結使學生對用口訣求商的方法有一個比較的印象
  學生選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計算。
  如果有學生能說出得數(shù)教師應予以鼓勵。
  學生積極地參與探索合作。動腦筋想出辦法后,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對學生有價值的想法及時地給與肯定,使他們對每一種算法都有所體驗,提倡算法多樣化。
  對于合作意識強的小組給予肯定。
  使學生初步感覺到用口訣求商比較方便。
  允許學生選擇其它方法。
  活動三
  師: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幫助穿紅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幾種花嗎?列算式表示出來。
  師:說說你是怎么樣計算的?
  師:剛才沒有用口訣來計算的同學,你現(xiàn)在能再來試一試嗎?
  師:計算除法,我們還可以把它寫成豎式。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先寫被除數(shù)8,再寫╯,后在╯8的左邊寫除數(shù)2,想8里面有幾個2 ?然后再在橫線上寫4……
  4   ……商
  除數(shù)……2╯8  ……被除數(shù)
  8 ……2 和4 的積
  0
  學生回答:8÷2=4(種)
  學生可能回答:擺小棒連續(xù)連續(xù)4個2;想二四得八。。。
  學生學習除法豎式的書寫和計算過程。理解每一步的意義及被除數(shù)、除數(shù)、商的位置
  學生正確用算式表示出來。
  鼓勵用口訣求商的學生。
  除法豎式比乘法豎式要難,書寫格式與加、減、乘法不同,計算的過程也比較復雜,所以重點讓學生理解除法豎式的書寫格式和計算過程。
  活動四
  自主練習第2 題。
  (這道題主要幫助學生鞏固熟悉2~5乘法口訣,為用口訣求商打好基礎,所以教學時把它放在前面,教師在課前把口訣寫在卡片上或者制成音課件,用“開火車”的形式進行。)
  學生復習2~5的乘法口訣:
  二()得六 ()五二十五
  ()四十二 四()十六
  四()二十 ()五十五
  ()四十二 二()得六
  學生非常熟悉地說出2~5的乘法口訣。
  活動五
  師:這里有15個小方格,請你拿出自己喜歡的五種顏色涂一涂,每種顏色涂的同樣多。
  師: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師:請你用算式來表示一下吧?
  師:你能用口訣來算出15÷5等于幾嗎?用哪句口訣?商是幾?
  師:如果三種顏色涂一涂,每種顏色涂的同樣多,每種顏色需要涂幾個?
  師:在計算這兩道算式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產(chǎn)生每種顏色需要涂幾個的想法,并提出問題:每種顏色需要涂幾個?
  15÷5=3(個)
  學生回答:(三)五十五,商是3。
  學生列出算式并回答:
  15÷3=5(個)
  三(五)十五
  學生發(fā)現(xiàn)使用的都是三五十五這句口訣。
  每種顏色涂的同樣多。
  學生列出正確的算式,說出所使用的口訣。
  學生體會到用一句乘法口訣能計算兩道除法算式,意識到用口訣來求商的方便。
  活動六
  同學們喜歡玩風車嗎?這3個風車上都有除法算式,如果你想讓風車轉起來,就趕快來算一算吧!看誰的風車轉得快!
  學生練習除法算式的計算:
  12÷4 2÷2 15÷3 4÷4 4÷2 12÷3 8÷4 6÷2 9÷3 16÷4 8÷2 6÷3 20÷4 10÷2 3÷3
  對能夠運用口訣求商、正確率較高的學生,教師應及時予以鼓勵。
  活動七
  誰來說一說今天你學到了哪些數(shù)學知識?
  學生對整堂課的學習內(nèi)容作簡單回顧與整理。
  能用自己的話進行簡單的總結,也可以對自己這節(jié)課的表現(xiàn)做出評價。
篇三
   1、除法的初步認識
   除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材P13頁,例4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練習三的第1~3小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引入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
   3、讓學生認識除號,了解除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教學重點:
   1、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2、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
   教學準備: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情景圖。
   同學們喜歡小動物嗎?那我們國家的國寶是什么呢?大熊貓喜歡吃的食物就是竹筍了。下面請同學們和老師來解決跟竹筍相關的問題!境鍪纠4】
   2、學習例4。
   大熊貓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幾個?
  。1)理解題意。
  。2)開展活動,解決問題。
   指名請學生上臺演示。鼓勵學生有多種分法:可以是一個一個分的,也可以是兩個兩個分的或三個三個分的。但無論怎樣分,結果都是一樣的,每個盤子里放( 3 )個竹筍。
  。3)、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讓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引入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引入除法
   談話:剛才我們通過平均分幫助大熊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這樣的問題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種方法。【揭示課題 除法】
   問: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3個,每盤放得同樣多,是平均分嗎?像這種,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2、介紹除法算式的讀寫。
  。1)、以前我們學過加、減、乘法,它們都有各自的符號,今天老是再給你們介紹一個符號,它就是“÷”,讀作:除號。寫時先畫一條橫線,再上下各一點,橫線要直,兩點要圓且對齊。
  。2)、學生練習書寫除號。
  。3)、解決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讀法。
   12表示被平均分的竹筍總數(shù),寫在除號前,4表示平均分的份數(shù),寫在除號后,3表示每份分得的個數(shù),寫在等號后面。熊貓分竹筍的算式寫法就是:12÷4=3,這個除法算式讀作:12除以4等于3。
   3、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
   讓學生把12個竹筍分別平均分成2份,平均分成3份,并一一寫出除法算式,再讀一讀。
   【設計意圖】:在引導學生靈活應用平均分的基礎上,提供“能不能用一種方法直接計算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在引入除法的基礎上讓學生參與“分一分,寫一寫,讀一讀”學習活動,給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機會。讓學生通過操作進一步感受解決問題的過程,領悟除法意義。
   三、應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3頁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題。
把15條魚平均放在5個盤里,每個盤里放( )條。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教材第13頁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題。
   分一分、填一填。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 )根。
   10÷( )=( )
   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每份( )根。
   10÷( )=( )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說說除法算式表示的含義。(4)、小結。
   3、教材第15頁練習三的第1~3小題。
  。1)、第一關(練習三第1題):“魔法卡片”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8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讀哪一張,讀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2)、第二關(練習三第2題)“小幫手”。
   學生動手擺學具并填寫算式,教師巡視。
  。3)、第三關(練習三第3題)“分西瓜”。
   學生先獨立思考并解決,然后交流。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追求快樂的天性,好勝的心理,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并運用獎勵措施,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同學們,這節(jié)課你想對老師說些什么?
   五、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
   例4:
   大熊貓想把12個竹筍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應放( 4 )個。
   像這種,把12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問題我們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12 ÷ 4 = 3
    除 號
   讀作:12除以4等于3。
   六、課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認識
除法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
   教材P14頁,例5及下面的“做一做”和練習三的第4~6小題。
   教學目標:
   1、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溫故知新,繼續(xù)學習除法運算。
   2、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教學準備:情景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問題,引導參與。
   1、談話,出示例5。
   例5、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 )盤。
  。1)、要求仔細觀察,看看需要解決什么問題?
   (2)、熊貓媽媽是怎樣分竹筍的?你能用算式來表示嗎?
  。3)、學生動手操作后,教師課件演示熊媽媽分竹筍的過程,再列出算式。
   20 ÷ 4 =
   2、這個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把20這個數(shù)4個4個地分,可以分成( )個4。
   20里面有幾個4?
   3、為什么這個算式也用除法來表示?
   因為“把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求能放多少盤?”也是平均分,所以這個算式也用除法來表示。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參與,通過觀察、操作、交流、解決問題等活動,強化應用平均分的意識,溫故知新,為進一步學習除法運算奠定基礎。
   二、學習新知
   1、認識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1)、除法算式中的三個數(shù)你能幫它取個名字嗎?
  。2)、先讓學生自己取,然后請學生看書學習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20 ÷ 4 = 5
    被除數(shù) 除數(shù) 商
   2、請學生對照算式與情景,說說算式中各數(shù)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貓媽媽的這兩個問題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學生思考、比較、討論。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設置問題吲哚發(fā)奧學生自主參與,通過思考、比較,讓學生知道把一些物體或一個總數(shù)平均分成相等的幾份,就用除法來計算。
   三、應用新知,加深理解
   1、教材第14頁下面的“做一做”的第1小題。
   分一分、填一填。
12個 ,每份2個,分成了( )份。
   12 ÷ ( ) = ( )
12個 ,每份3個,分成了( )份。
  。 )÷ ( ) = ( )
12個 ,每份6個,分成了( )份。
  。 )÷ ( ) = ( )
  。1)、明確要求。 (2)、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
   (3)、交流匯報。 (4)、小結。
   2、教材第14頁的下面的“做一做”的第2小題。
   說出每個算式中的被除數(shù)、除數(shù)和商。
   10 ÷ 5 = 2 15 ÷ 3 = 5 18 ÷ 2 = 9
   48 ÷ 8 = 6 56 ÷ 7 = 8 28 ÷ 4 = 7
   出示算式卡片背面,請6名學生來抽卡,誰抽到哪一張就說出哪個算式中的被除數(shù)、除數(shù)和商分別是幾,說得對的,老師獎勵聰明星。
   3、教材第15~16頁練習三的第4~6小題。
  。1)、練習三第4、5小題。
   第4小題。12個燈泡,每個燈座裝2個燈泡,可以裝( )個燈座。
   第5小題。圈一圈,填一填。24里面有( )個4。20里面有( )個5。
   先讓學生畫圈一圈進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寫算式。
  。2)、練習三第6小題。
   寫出除法算式。
   6除以3等于2。 ( )÷ ( ) = ( )
   被除數(shù)是12,除數(shù)是3,商是4。 ( )÷ ( ) = ( )
   28串葡萄,每4串一份,分成了7份。 ( )÷ ( ) = ( )
   把20個餃子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個。 ( )÷ ( ) = ( )
   先讓學生看清敘述平均分的要求,再讓學生寫出算式,后讓學生說一說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設計形式多樣,富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形式,讓學生動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動,營造出充滿生氣和激情的學習氛圍,滿足孩子們成功的喜悅心理需求,維持學習新知的興趣。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自由發(fā)言后,教師總結:同學們,我們現(xiàn)在更加清楚地明白了只要是平均分的過程,就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我們學會了除法算式的寫法、讀法及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五、板書設計。 除法的初步認識
   例5、20個竹筍,每4個放一盤,能放( )盤。
   20 ÷ 4 = 5
    被除數(shù) 除數(shù) 商
   六、課后反思。
   1、除法的初步認識
   除法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
   “除法的初步認識”綜合練習課。教材P16~17頁練習三的第7~11小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體驗除法算式與生活實際的密切練習。
   2、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分一分”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除法的意義。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查漏補缺,反饋出現(xiàn)的問題,進一步理解掌握除法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準備:圖片、題卡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數(shù)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讓我們從身邊找一找數(shù)學,用我們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吧!想想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數(shù)學,能否舉出例子來?
   2、學生舉例。
   3、自己能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從身邊去發(fā)現(xiàn)除法問題,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展開學習
   1、引導學生完成第17頁練習三的第10小題。
   把下面的圓片平均分并說給同桌聽,再寫出除法算式。
   
   (1)、請學生仔細觀察圖,了解到哪些信息?說給同桌聽一聽。
   (2)、要求學生獨立完成。
  。3)、指名回答,教師板書算式。說說算式表示的意思。
   2、引導學生完成第16頁練習三的第8小題。
   看圖寫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有6把蘿卜,每把5個。
   
  。1)、教師巡視
  。2)、學生交流匯報算式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看圖,進一步理解圖意,正確寫出除法算式,重點區(qū)別兩種不同的分法和得數(shù)后面單位名稱的寫法。
   三、拓展應用,加深理解。
   1、引導學生完成第17頁練習三的第9小題。
   按照算式圈一圈。
   10 ÷ 2 = 5 10個海螺
   15 ÷ 3 = 5 15只紙船
   (1)、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2)、指名匯報是怎樣想的?
   2、引導學生完成第17頁練習三的第11小題。
   將口訣補充完整或填出未知乘數(shù)。
  。 )× 2 = 4 4 × ( ) = 12 3 × ( ) = 6
    三( ) 十 二 ( )× 4 = 20 2 × ( ) = 8
  。 )五 二 十 五 二( ) 十 二 二( ) 一 十
   5 × ( ) = 15 ( ) 三 得 九 四( ) 十 六
  。1)、同桌互相說一說自己的想法,每個算式或每句口訣該怎樣填。
  。2)、全班交流匯報。
   (3)、這道題給你什么啟發(fā)?
   3、學生獨立完成16頁練習三的第7小題。
   用 擺一擺,再填上得數(shù)。
   14 ÷ 7 =( ) 8 ÷ 2 =( ) 18 ÷ 9 =( ) 24 ÷ 6 =( )
   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完成,全班交流并評價。
   4、數(shù)學知識分享。“你知道嗎?”
   1659年,瑞士數(shù)學家拉恩在他的《代數(shù)》一書中,第用“÷”表示除法!啊隆庇靡粭l橫線把兩個圓點分開,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設計意圖】:讓學生用圈一圈物品的方法進行平均分。分后填寫算式。讓學生在獨立寫除法算式中熟悉除法算式的讀法、及算式各部分的名稱,加深對除法意義的認識,同時為后面學習用乘法口訣求商打好基礎。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