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之前的章節(jié)中,已對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化學鍵做了詳細的介紹,為本章內容的學習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節(jié)課中對晶體常識的介紹,則是以后學習各種晶體結構與性質的一個重要開端。關于晶體的常識本節(jié)教材的內容包括三部分:1、晶體與非晶體的區(qū)別;2、晶體的特點;3、晶體的制備。從教材看,本章首先從人們熟悉的固體出發(fā),把固體分為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引出了晶體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從外形、微觀角度和物理性質等方面討論了晶體和非晶體的區(qū)別,并聯(lián)系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是學生充分體會的化學的意義。晶胞是描述晶體結構的基本單元,是研究晶體結構的基本概念,教科書利用圖片、比喻等方式介紹了晶體與晶胞的關系,并通過例子介紹了如何計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數(shù)。
二、學情分析:
學生在初中物理的學習中,對晶體與非晶體在宏觀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微觀本質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運用在前幾個章節(jié)學習的原子結構、分子結構和化學鍵的知識對本節(jié)課進一步學習。再通過設計合適的情境和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歸納出晶體與非晶體的各種性質。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學少年預科班,具有較高的實驗素養(yǎng)和理論知識以及對科學強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節(jié)課在知識的理論性上可以適當加深,滿足學生的需要。
三、設計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實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學方式,使學生自主分析晶體和非晶體的不同,激發(fā)學生探究晶體和非晶體本質區(qū)別的熱情。通過晶體和非晶體微觀上的本質區(qū)別,理解晶體和非晶體的宏觀性質上的區(qū)別,建立結構決定性質的科學思維方法。
建構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體會晶胞與晶體之間的關系;再以課本上的問題設置矛盾,通過學生自學討論,教師的適當點撥,總結歸納出一個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個數(shù)的計算方法,在此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四、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差異
2、掌握晶體的基本性質
過程與方法
通過生活常識、感情經(jīng)驗從宏觀特征逐步過渡到微觀特征,認真把握內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增強探究晶體結構的興趣,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辨證思維
教學重點:晶體和晶胞的概念;晶體與非晶體的本質上的差異
教學難點:晶胞的結構、晶胞中微粒數(shù)目的計算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為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四《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jié)。本節(jié)課與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反應中的物質和能量變化等相關知識密切相關。它是電化學的基礎,也是原電池知識的延伸,更是進一步研究其應用的基礎。在中學化學基礎理論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指導工農業(yè)生產(chǎn)的重要理論依據(jù)。學習電解池之后學生將形成一個將氧化還原反應、能量轉化、元素化合價知識、電解質溶液和原電池原理等知識聯(lián)系起來的一個知識網(wǎng)絡。
二、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經(jīng)系統(tǒng)的學習過了原電池的相關原理,對于氧化還原反應也很熟悉,并且掌握了能量之間的想換轉化的方式和途徑,為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打下了堅實的知識基礎。高二學生處于思維活躍期,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同時具備了一定得實驗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具有較強的分析推導能力,為學習本節(jié)課奠定了能力基礎。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學生認識電解池組成,理解電解原理并初步掌握電解電極反應式的書寫。
(2)學生學會利用對比總結的方法,比較學習離子放電順序。
(3)綜合分析設計實驗驗證電解池兩極產(chǎn)物。
2、過程與方法
(1)綜合應用化學和物理知識動手實驗,體驗電能與化學能轉化的探究過程;
(2)應用實驗、觀察等手段獲取信息,應用分析、推理、歸納、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分組實驗與討論,體會小組合作學習的樂趣,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2)通過探究實驗的操作,現(xiàn)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培養(yǎng)學生實驗操作、觀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實驗方法在化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體驗科學研究的嚴謹與艱辛。
四、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原理;
2、教學難點;電極方程式的書寫、放電順序判斷
五、教學方法:實驗探究法、問題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六、教具準備
教師:電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試紙、多媒體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