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文化隨筆,屬議論文范疇。但本文似乎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主要體現(xiàn)在歸結文章的觀點上,這也是教學中必須正視的問題。作者在得出自己觀點時,先列舉了郭沫若先生以改變句式來改變意境的實例,這應重點分析。至于文中“善用聯(lián)想意義”一節(jié)交代一下便可,而對套板反應則相對要詳講,警醒學生在平時寫作中也要警惕套板反應。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 學習本文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 明確字詞意義有詞典義和聯(lián)想義的區(qū)別。
方法與過程
1、在理清文章的基礎上,分析評價課文特點。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培養(yǎng)求真求是的“咬文嚼字”的精神和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
教學重點
1、 分析文本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
2、 體會文字與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
教學難點
借鑒本文的分析方法,培養(yǎng)求異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具準備 小黑板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流程:
#教案# #高三語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設計: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币馑际钦f讀書只領會精神實質,不咬文嚼字。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讀書所倡導的方法。可是朱光潛先生卻偏偏說讀書需要咬文嚼字。這樣“逆天下之大不韙”,到底是何道理?我們還是趕緊來欣賞《咬文嚼字》這篇文章,看看朱先生是如何闡釋的。
知識積累:
1.作者簡介:朱光潛,安徽桐城人,筆名孟實、孟石,現(xiàn)代美學家,文藝心理學家。曾在吳汝綸先生私塾讀書,舊學功底很深。(補充介紹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劉大魁、方苞、姚鼐。)
2.字音(以小黑板展示):
咬文嚼( jiǎo)字 倒涎(xián) 蘊藉(jiè )
錙(zī)銖(zhū)必較 付梓(zǐ) 岑(cén)寂
文本解讀:
一、帶著課后練習一的問題迅速瀏覽課文,了解文本的結構框架。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第一部分(1—5):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第二部分(6—7)正反兩面說明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8)總結全文。
二、賞析文本第一部分
1、文章一開始就列舉了郭沫若改字的例子,讓我們沿著朱先生的思路來欣賞。
①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②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③ 你有革命家的風度。
④ 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分析:⑴郭老認為:“你是什么”只是單純的敘述語,沒有任何的感情色彩。“你這什么”便是堅決的判斷,增強了語氣。據(jù)此,將“你有革命家的風度”改成“你這革命家的風度”。
⑵朱光潛先生認為:將句①改為句②,確是改得好,不過,“你這”句式不僅表示堅決的判斷,還通常表示一種深惡痛絕,不可用于贊美的語句。并且,“是”在邏輯上屬聯(lián)接詞,相當于等號,“有”的性質完全不同。所以,郭老將句③改為句④并不妥。
⑶綜上,郭老改字的實例說明句式不同,意味就不同,思想和情感就不同。并在此基礎上有了第三自然段的小結“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diào)整思想和情感”。為了全面說明問題,朱光潛先生又列舉了王若虛改句和賈島“推敲”的事例。
2、王若虛對《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說明增減文字,意味不同。
賈島對“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說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3、以上三個事例說明:句式不同,字數(shù)增減及用字不同,意味就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三、賞析文本第二部分
1、簡析課文第六自然段。
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lián)想的意義。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上,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不相同,變化莫測,難以控制。由此對蘇軾《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句的進行剖析,說明用聯(lián)想義,意蘊豐富。從正面闡釋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2、簡析課文第七自然段。
聯(lián)想意義易誤用而生流弊,因為聯(lián)想起于習慣,而習慣好走老路子所以人的思維一旦流于習慣,就不能創(chuàng)新。接著作者對“柳腰桃面”等套語的進行評述,說明這些濫詞舊語,毫無新意。這就是“套板反應”。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思考就會更深入一層,文章也就有了新意,不致落入下乘。這從反面闡釋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3、 總結:第二部分通過對“善用聯(lián)想意義和反對套板反應”的分析,從正反兩方面說明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四、簡析第三部分
課文第八自然段總結全文,再次強調(diào)咬文嚼字的重要性。無論閱讀或寫作,都可以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嚴謹精神,養(yǎng)成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必須留心玩索的好習慣。
五、課堂小結:不求甚解是一種讀書方式,咬文嚼字也是一種讀書方式。朱光潛先生強調(diào)咬文嚼字的重要性,說明“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在平時寫作中,也必須貫徹這一精神,以精確的文字表達思想感情,善用聯(lián)想意義,避免套板反應,寫出真情實感,寫出新意。
六、作業(yè):任選一個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進行描寫。要求:標新立異,避免套板反應。題目自擬,300—500字。
七、板書設計
①郭沫若改字(句式改變)
一(1~5)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 ②王若虛改句(字數(shù)增減)
有密切關系 ③賈島“推敲”(意境改變)
二(6~7)正反兩面說明 ① 善用聯(lián)想意義
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② 反對“套板反應”
三(8)總結全文:對文字創(chuàng)作者的要求和希望。
教學反思:重視基礎,求實創(chuàng)新,讓學生能學有所獲,學能致用,這是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我也不斷的朝這個目標靠近。當然,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