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案
○教學目標、倭私庠娫~有關知識。
②品味語言,體味詩詞意境。
、塾懈星榈胤磸驼b讀并熟練地背誦。
④啟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誦讀并背誦。
○課前準備
唐宋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藝術瑰寶,多讀多背必有好處。課前讓學生再搜集一些與之相關的詩詞,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積累。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觀滄海》、《次北固山下》、《錢塘湖春行》。
○教學設計
觀滄海 曹操
曹操,字孟德,東漢末政治家、軍事家、詩人。詩人當時正處在自己事業(yè)的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現在又打垮了烏桓和袁紹殘部,消除了后患,統一了北方。如果再以優(yōu)勢兵力去消滅南方割據勢力,他就可以蕩平宇內,一統天下了!队^滄海》正是北征烏桓歸途中經過碣石山時寫的。大戰(zhàn)之前,身為主帥的曹操,登上當年秦皇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山,又當秋風蕭瑟之際,他的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他將自己宏偉的抱負、闊大的胸襟融會到詩歌里,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使這首詩具有一種雄渾蒼勁的風格,成為一篇流傳至今的優(yōu)秀作品。
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
[問題組]
、偃娨阅膫字展開來寫的?
②這首詩寫了幾層意思?哪些詩句是寫現實的?哪些詩句是想像的?
、墼娭心男┰娋淠荏w現作者博大的胸懷?
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學習,全班討論明確:
[明確]
、偃娨浴坝^”字統領全篇,以下由“觀”字展開,寫登山所見。
、谌妼懥巳龑右馑。
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直陳其聲,非常質樸,“觀”字領全篇。
第二層(“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寫海水和山島。
海水蕩漾,山島聳立——動靜相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
樹木百草,秋風洪波——靜動相配,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現實中的實景。
第三層(“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是虛景,從兩個“若”字可以看出。
后兩句是附文,是為和樂而加,與詩的內容無關。
研讀與賞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詩句,詩人將自己這種昂揚奮發(fā)的精神融會到詩里,表現了詩人博大的胸懷。
基調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灣
古時交通不發(fā)達,流落外鄉(xiāng)或在外任職的人久不得歸,自然會產生故園之思,因此鄉(xiāng)愁成了詩歌中的一個重要主題。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①詩的四聯各寫了什么內容?四聯之間有怎樣的關系?
、谀男┰娋渲苯颖磉_了思鄉(xiāng)之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①首聯:詩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鎮(zhèn)江后,還要乘驛車到別處,暗含旅途奔波之勞。
頷聯:船上所見景色!俺逼健,兩岸才顯得寬闊;“風正”,帆才有懸空的態(tài)勢!俺逼健庇譃椤敖骸弊麂亯|。
頸聯:既寫景又點明了時令。“殘夜”指夜將盡而未盡之際,即將是天亮時的情景,殘夜而東方海日已升,舊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時間過得太快了,詩人已來,少有此句。
尾聯:詩人離家已久,尚不能歸,見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來傳遞家書了。這首五言律詩四聯之間,相為因果,渾然一體。
、谖猜撝苯颖磉_思鄉(xiāng)之情。全詩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鄉(xiāng)思愁緒。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是怎樣的情景。如果你身臨其境,將會有怎樣的感受?
討論明確:
“闊”是“潮平”的結果。春潮涌漲,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與岸平了。船上的人視野也因之開闊。此句寫得恢弘闊大;“風正一帆懸”愈見精彩。“懸”是端端直直高掛著的`樣子。詩人不用“風順”而用“風正”,是因為光“風順”還不足以保證“一帆懸”,風雖順,卻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順風,又是和風,帆才能“懸”,而“正”字兼包“順”與“和”的內容?梢妼懢皹O為傳神。全詩和諧優(yōu)美。
錢塘湖春行 白居易
錢塘湖是西湖的別名。提起西湖,我們自然會想起蘇軾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讀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
感知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僭姷乃穆摳鲗懥耸裁磧热?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谀木湓娬f明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學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確:
[明確]
、偈茁摚涸娙藦拇筇幝涔P,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俺跗健保瑢懘核跎,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一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凇皭酆䱷|行不足”一句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已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討論明確:
詩人對周圍事物的選擇是典型的。鶯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從這鶯和燕的動態(tài)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從秋冬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可以想像出,過不多久,姹紫嫣紅開遍,草長鶯飛的景色就會到來。
作業(yè)
背誦這三首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西江月》、《天凈沙秋思》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西江月 辛棄疾
齊背前三首詩(可配上音樂)。
我們讀了“建安風骨”的代表作《觀滄!罚肺读送鯙吃娭械乃监l(xiāng)愁緒,領略到了白居易詩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們再隨南宋愛國詞人去領略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棄疾,自號稼軒居士,長期的農村閑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農村,和農民建立了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視農業(yè)生產,同情民間疾苦,因而才寫出了這樣輕快活潑的農村詞。了解這些,我們才能深刻體會到詞的妙處。
教學內容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①這首詞分上下兩片,各寫了什么內容?
②表達了詞人怎樣的心情?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a.上片:寫景。明月初升,山林頓時變得明亮起來,驚動了在枝上棲息的山鵲和蟬;清風吹拂,把它們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一路上都可以聽到出來納涼的人們在笑談著今年的豐收。
下片:避雨。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當詞人走到山前時,雨點飄落下來,他知道驟雨將至,想要找個地方避雨。說來也巧,當他急急忙忙轉過溪頭時,一眼就看到了他過去曾經見過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邊。(學生自己表述上述內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這首詞描寫了農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發(fā)詞人的閑適心情。
研讀與賞析
學生集體朗讀課文,思考問題:
問題組:
、僭~人為什么夜行?夜行的時間長不長?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
、凇昂鲆姟币辉~有什么表達作用?
③探究這首詞的意趣。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佟跋s鳴”可見天酷熱,天氣變化從“明月”至“七八個星天外”,要有時間,可見夜行之長。
、谝剐杏辏獙ふ冶苡曛,避雨之處“忽見”,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興?是喜出望之吼。
、凵掀瑢懢吧鋵嵤呛嫱,下片寫避雨才是詞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詞的意趣所在。
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xiāng)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huán)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動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內容
教師范讀,學生仿讀。
學生閉目,隨著老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xiāng)之情——
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暮鴉在樹梢上盤旋,昏鴉要歸巢了;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炊煙縷縷,是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山了,太陽也回家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濃重的思鄉(xiāng)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簡筆畫,加深思考。
研讀與賞析
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確:
作品中前三行全寫景,人物未出場,但每一個景物細節(jié)都意味著他的存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緊緊扣著“情”;古道,是他的行經路;瘦馬,是他所騎;而西風,也正吹在他身上,透著一種悲涼。僅僅28個字,一個長期漂流他鄉(xiāng)的游子的悲哀就這樣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文字不多,然而思鄉(xiāng)之情卻綿綿柔長,纏繞在讀者心頭。
學生配樂朗讀
拓展延伸
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可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延伸作業(yè)
、賹⑺鸭脑姼璩瓕懴聛,增加積累。
、谡归_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下節(jié)課交流。
2.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古代詩歌四首》是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第四篇課文。本課教學,我在閱讀方面按照詩詞的特點來進行,首先結合注釋疏通詩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其次從整體上分析描寫的內容(景物、事)所表現的情感。再次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發(fā)揮聯想、想象,“神”入其中,進而體會這四首詩的內容和情感及理解遣詞造句的妙處。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一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分械暮肋~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并引用錢鐘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于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于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
3.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基本設計:以“詩”字入手,讓學生明白“詩言志”;切入到《觀滄!,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這首詩“言”的是曹操的什么“志”;然后再朗讀詩歌,從讀準字音到把握情感漸次進入分析;讓學生了解寫作背景,了解詩中體現的曹操情感包括統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也包括面對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始無終的時間而產生的渺小之感,當然更要讓學生體會到,曹操雖然感受到這種人生的短暫和人的渺小,但正視現實,敢于向超出人力的威壓挑戰(zhàn)的勇氣,感受曹操的昂揚奮發(fā)和積極進取的樂觀精神;在此基礎上,用一節(jié)課時間引導學生去自讀《次北固山下》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前文用“你如何感受到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問題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后文則用“作者是如何抓住早春的特征來寫錢塘湖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閱讀思考;第三課時則比較閱讀《天凈沙·秋思》,先讓學生去閱讀思考詩歌表達的是什么思想,從文本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傮w上,引導學生理解“詩言志”,學會從文本中尋找理由支撐自己觀點,訓練學生的語感,并在此基礎上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課基本上都是按照設計的思路進行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有不少亮點可值得借鑒。如在把握《觀滄!非楦袝r,學生在回答“為何你要這樣讀”時,提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一句讓人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和人的渺小,而這本是我以為需要自己去提示的地方。再如在講《秋思》一詩時,學生也能抓住“枯”“老”“昏”“西風”“瘦”等詞語,點出本文主要的情感是思鄉(xiāng),也有學生指出“小橋流水人家”富有詩情畫意,但在這里可以與其他景物聯在一起,以家的感覺勾起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確有獨到之見。詩歌少不了朗讀,學生在充分體會了作者的情感后,能夠有感情地配樂誦讀。
自己對這幾堂課感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一是在開始時把這四首詩的閱讀放在如何去讀古詩的背景下去讀,不為教詩而教;二是能夠結合曹操的背景加深學生對曹操在《觀滄!分械暮肋~之情的理解,而不是簡單地向學生介紹強調;三是結合劉勰、鐘嶸、王夫之等人的評價來引出“蒼涼慷慨、建安風骨”的特點;四是在學習《天凈沙·秋思》時能夠進行比較閱讀,并引用錢鐘書的“蓋生離死別,契合傷逝懷遠,皆于黃昏時分,觸緒紛來,所謂難消遣”來引導學生理解文中選擇黃昏這個時間的原因,有助于對課文更深入地理解;五是學生學習氣氛比較濃,課堂思維活躍。
4.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這幾年,一直想在語文教學上有所突破。鑒于現在部編版教材對學生閱讀量的增加,閱讀能力的重視,于是,很想在閱讀教學上有所突破。后來,看了王君老師的《更美的語文課》,對群文教學充滿了一種期待。雖然嘗試著上了杜甫群詩教學,但那都是小打小鬧,我想讓群文閱讀成為一種常態(tài)化,因此決定以語文課本為載體,以單元教學為藍本,打通課內與課外,接通單篇和整本,開啟語文教學新探索。群文教學的關鍵是聚焦。很顯然,在這個方面我才剛剛起步。第一單元的.單元學習要求“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聚焦這一學習目標,我把這幾篇現代文學習定位在了“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上,確定主題為“這樣的表達很精彩”。上課時,我重點引導學生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春》的語言表達之美,然后結合知識短文,讓學生理解比喻擬人的表達效果,接下來引導著他們在《濟南的冬天》和《雨的四季》中進一步進行學習和體會,后設計微寫作訓練,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進行景物描寫。這樣的定位不知道是不是太低了,聚焦的點是不是太淺了,我很疑惑,在群文教學的路上,我還需要太多的學習與實踐。
《古代詩歌四首》所選的四首古詩,都是借景抒情的詩歌,預習提示中要求“朗讀本課詩歌,想象詩中情景,體會詩人的情感!彼裕野丫劢狗旁诹恕耙磺芯罢Z皆情語”這一點上,教學中重點以課堂活動“我為景物代言”展開教學。在設計這一教學活動時,我給了學生三個段落,固定格式,重點在于讓學生用文字描繪詩中景物,并且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描繪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就是想象的過程,就是運用知識寫作的過程,就是全體同學都要參與的過程,也是學生體會詩人感情的過程。這一活動的設計很好地把握住了預習提示中的學習要求。但是在第二課時的展示環(huán)節(jié)中,七年級的孩子傾聽的能力還是不夠,分享的同學很用心,但聽課的孩子卻心不在焉,這是感覺比較失敗的地方。如何在分享的過程中也能讓全體學生動起來,想起來,說起來,是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單元的教學,也許是剛開學事太多,對課文的研讀根本不夠深入,對學生基礎的訓練也還欠扎實,希望以后能不斷改進,不斷完善。
不管如何,在單元整體教學,群文閱讀的路上,我終于邁開了腳步。只要走出了第一步,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也終會走到頭的。
如何讓聚焦更貼近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和語文的核心學科知識,讓學生真正在這樣的課堂上擴大閱讀量,提升思維品質,真正得到思維的發(fā)展,是我進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既然選擇了遠方,我就要風雨兼程,只為看到語文教學更多更美的好風景。
5.七年級上冊古代詩歌四首教學反思
20**年10月28日下午,我在學校視頻教室上公開課《古代詩歌四首》,用的是一年一班的學生。這是學校本學期組織的第二次教學活動了。第是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大賽,這是初一教師“四環(huán)”模式過關課。我對公開課一直沒有什么抵觸心態(tài)。為什么要抵觸呢?一個老師,講好課,不管是不是公開課,不是理所應當的事情嗎?既然覺得自己是稱職的和優(yōu)秀的,就應該像安徒生筆下那位愛美的皇帝一樣,穿著衣服,到大家面前展示一下。當然了,前提是真有衣服,而且還是制作精良、穿上相當漂亮的。
這我講的公開課是《古代詩歌四首》,包括曹操的《觀滄海》、王灣的《次北固山下》、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原本打算一節(jié)課把四首詩歌都講完;讀一讀,解析一下意象,寫一寫隨堂練筆。
在進行的過程中,我發(fā)現,講完兩首詩歌已經很勉強了。所以,后,我只得講了《天凈沙·秋思》和《次北固山下》兩首詩。就算這樣,第二首詩也給人一種草草了事的感覺,是不好的。在寫的部分,也一直在重復我開學初做的事,沒有什么新意,指導也是不夠的,讓學生的寫開始得不輕松、不容易。這些都是下一步應該加強的東西。
其實,這些因素在課前備課的時候,完全應該考慮到的。教師不是在給理想的學生授課,對于學生的接受情況應該有切當的估計。
在前一個階段的教學中,我就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只顧著設計課堂環(huán)節(jié),只顧著研讀教材,把學生的因素忽略掉了。上梨樹六中送課是這樣的情景,今天,又是這樣的情景。
同樣的錯誤,同樣的失誤,犯兩次還是可以的。如果我第三次仍舊是在備學生上不好,那可嚴重了。
希望我不至于那樣。
什么時候都要保持教學的熱情和激情。什么時候也不要變得那么的懶惰懈怠。因為,現在值得的理由太少,只當是為自己、為學生、為看不見的未來做努力吧!
以上是我此次課堂教學的反思。在隨后的語文組教研活動中,同事們也提出了不少很有借鑒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比如,郭曉琳老師建議說朗讀的指導應該跟上去,我認為確實是我的欠缺,下一步會加油的。張麗彬老師和邸偉老師認為本節(jié)課想要做什么,應該在學習目標中出示一下,這樣,聽課者就更加明晰教師的意圖了。我覺得是有道理的,我的處理方法不同,那么就應該更加清晰地傳達出來,不能讓教師們聽得一頭霧水。
在閑暇時,初一學年組長欒淑杰老師也和我進行了交流。她認為在寫的過程中,如果我的指導思路再寬一點,就會更好,學生寫起來會更加容易。這也是很有道理的,在以后的設計中我會意識到這個問題。
我很高興,在一節(jié)公開課結束后,我能夠聽到這么多真誠的聲音,聽到這么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全力以赴地做事,坦誠真摯地溝通,這不是我一直以來追求的工作狀態(tài)和氛圍嗎?今天,理想似乎照進了現實。
事在人為。好好做事,做做好事,終是不會錯的。人們缺失的太多、懷疑的太多,用虔敬之心做事,反倒會贏得友善的支持。
正道是滄桑,所言非虛。我已沒有理由消極和懷疑。好好修 煉自己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