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游》是《莊子》一書的第一篇,它的中心思想是說:人應當不受任何束縛,自由自在地活動。這實際上反映了莊子要求超越時間和空間,擺脫客觀現(xiàn)實的影響和制約,忘掉一切,在主觀幻想中實現(xiàn)"逍遙"的人生觀。《逍遙游》很能代表莊子的哲學思想,同時也體現(xiàn)出其散文的文學風格和成就。這里入選的并非《逍遙游》全篇,只是節(jié)錄了開頭的一部分,但這部分已經(jīng)可以反映全篇的風格和成就。
這段選文共有三個段落,下面逐段講解(此文的分段與課文的分段有出入——編者注)。
開頭一段,從"北冥有魚"起至"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止。作者大筆揮灑,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北方深海之中,有一條"不知其幾千里"長的巨鯤。這條魚的巨大,已經(jīng)夠令人驚奇的了,而它竟又變化為一只大鵬,這怎不令人感到神奇萬分呢?應當承認,這樣的魚和鳥是現(xiàn)實生活中絕對沒有的,是人們絕對不曾見過的,但想像力豐富的莊子卻偏要讓你相信世間有此二物,特意對它們進行一番形象化的描寫。描寫的重點是大鵬:這只神奇的大鳥豈止是大,還要騰空而起,還要乘海風作萬里之游,由北海直飛南海天池。它積滿氣力,怒張毛羽,一振而飛上天,翅膀像遮天蓋地的大塊云影。接著,作者又假借所謂《齊諧》一書的話來證明他的描寫是可信的!洱R諧》上說:"大鵬遷往南海的時候,先拍擊水面,滑行三千里,然后盤旋宛轉(zhuǎn),靠風氣相扶,直沖云天,到達九萬里高空。起飛之后,歷時六月,方才止息。"那么,九萬里高空又是什么景象,究竟如何高遠呢?作者先以高空中只見游氣奔騰,微塵浮動來形容,接著以人仰視天空的經(jīng)驗來比說,說大鵬在九萬里高空俯視下界,也如同下界的人仰視高空,只見莽莽蒼蒼,難辨其"正色"。經(jīng)過這樣一番描寫、形容和打比方,無形中聯(lián)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經(jīng)驗,調(diào)動了人們的聯(lián)想和想像,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像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像了。
接下來,作者為了說明"有所待"與"無所待"、小與大的區(qū)別,以及小與大之間思想境界和見識的懸殊,而連續(xù)打了一系列的比方。先以水與舟的比喻,說明"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正如同"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這是為了證明:大鵬的高飛南遷,憑借的是九萬里的大風,這還是"有所待"的,沒能做到真正的"逍遙游",也就是沒有達到作者理想的絕對自由境界。接著,作者又童話般地敘述了蜩(即蟬)和學鳩(小鳥名)對大鵬的嘲笑。蜩和學鳩局促的天地、渺小的見識,自鳴得意的口吻,以及它們毫無自知之明的對大鵬的奚落和嘲笑,本身就表現(xiàn)了它們的可憐和可笑,從而也有力地說明了作者所要表達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下文的朝菌、蛄與冥靈(大烏龜)、大椿的比喻,長壽者彭祖與眾人的比喻等,自然就說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作了這一系列的比喻,是為了說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脫一切的"逍遙游"的境界。
文章的第二段,從"湯之問棘也是已"到"此小大之辯也"止,大意是說:商湯王問他的臣子棘:"上下四方有極限嗎?"棘回答說:"無極之外,又是無極。在那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個廣漠無邊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水池。那里有一條魚,它的寬度有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有一只鳥,它的名字叫鵬,鵬的背像泰山,翅膀像遮天蓋地的云,它乘著羊角旋風直上九萬里的高空,越過云層,背負青天,然后向南飛翔,飛往南海。沼澤里的小麻雀譏笑它說:‘它要到哪兒去呢?我騰躍而上,不過幾丈就落下來,在蓬蒿叢中飛來飛去,這也算是我好的飛翔了。而它究竟要飛到哪兒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分別啊!"
這一段,假托古人的話,再形象地描繪了鯤鵬的神奇變化,以及大鵬雄奇壯觀地展翅南飛,也描寫了小鳥對大鵬的譏笑。這段描寫,內(nèi)容上與上文有明顯重復之處。這種寫法在一般散文家筆下很少見到。其實這正是莊子的有意之筆!肚f子》的《寓言》篇中說:"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是有所寄寓之言,重言是重復之言,卮言是隨意變化之言。莊子說他的文章中寓言和重言所占的比重很大,隨意變化的"卮言"則日出不窮,這很合于自然之道。這四句話實際概括了莊子散文的特點。"湯之問棘也是已"一段在本文中的運用,正是通過"重言"以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通過這一段與開頭部分那一段的呼應和印證,更顯出大鵬形象的高大雄偉和那些小蟲小鳥的渺小卑微,從而以鮮明的"小大之辯"來說明了"小知(智)"不及"大知(智)"。
一、詩歌閱讀
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學生讀不懂詩歌,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準確答題。
輔導對策:
教給學生閱讀詩歌的方法,講解詩歌的六種題型,詩歌中常用的專業(yè)術(shù)語。
二小說閱讀
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賹W生不能判斷人物是否是主人公,概括人物性格特征不能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去概括,更不會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劃分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不知何條途徑人手。分析情節(jié)時,找不到線索。
②許多同學不知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答題語言又不規(guī)范,因此不得分。對于如何分析和歸納小說的主題,有些同學不知從何入手,也不懂歸納小說的主題一般用的方式。
輔導對策:
、倥袛嗳宋锸欠袷侵魅斯,依據(jù)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意思,看他是否體現(xiàn)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概括人物性格特征應抓住言行心理等方面。而對那些具有某種共性的典型人物,還要從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和人物與主題的關(guān)系去分析其典型意義。劃分情節(jié)結(jié)構(gòu)可以從以下幾條途徑人手:依時空的變化劃分;依場景的轉(zhuǎn)換劃分;依相關(guān)材料的角度變化劃分。分析情節(jié)還要把握情節(jié)發(fā)展的脈絡,即線索。
②分析環(huán)境描寫要注意環(huán)境對人物性格起的強化作用,對主題所起的暗示作用。在分析小說主題時,首先要從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出發(fā),進行認真的考察。其次,還要了解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和作家創(chuàng)作小說的動機。歸納小說的主題一般用“通過記敘(描寫)……表達(贊揚、揭露)……”的方式。
三、散文閱讀
學生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①如何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這是閱讀散文的難點,很多同學一頭霧水,讀不懂文章,放棄答題。抓住了散文的線索,文章各部分內(nèi)容與中心的關(guān)系就可以一目了然。然而散文在行文上不僅就事論事,就人寫人,就物寫物,就景寫景,很難把握。充分地層開聯(lián)想,是散文做到情景交融的重要的思維方法和表現(xiàn)手段,更難把握,許多同學不得要領(lǐng),因此丟分。
②學生們沒有分析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寫法的特點和作用的思路和方法,自認為這類題沒法把握。
輔導對策:
、偃绾畏治錾⑽牡摹靶巍?首先要弄清作者布局謀篇的特點和表現(xiàn)手法上的特點;其次要理清散文的線索。怎樣迅速準確地抓住散文的“神”呢?可以從抓中心句、關(guān)鍵句人手,它們是理解散文主旨的鑰匙。散文常常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由物及人,因景寫情。分析聯(lián)想的原由,抓住聯(lián)想的“聯(lián)系點”——形與神的共同點,能更好體味散文的感情。
②閱讀時可從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把握此類文章的結(jié)構(gòu)特點,即先托物后言志物+情意托物寓意,或象征體+象征意義托物言志。其次要分析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和內(nèi)在品格。第三要抓住“物”與“意”之間的類比點即相似點,看文章如何展開聯(lián)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