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財產(chǎn)萬貫,名揚四海,卻一生沒有結(jié)婚。諾貝爾并不是一個禁欲主義者,在他年輕之時,曾經(jīng)有過珍珠般的愛情。他與一位美麗的姑娘相親相愛,山盟海誓,情誼深長。他那動人的愛情詩句,真實地記錄了這對鴛鴦的眷戀之情:她舉起深情的目光向我凝望,--傾訴純潔無私的鐘情汪汪,我們并不是由自私的動機而結(jié)合,父母不曾給我們提過戶對門當。她為什么要愛?愛是她的天性,猶如芬芳是玫瑰的馥香。我沉淪在干旱沙漠中的生命,從此獲得了幸福和期望。懷著圣潔的祝愿,得到那可愛的姑娘。結(jié)為傾心相印的情侶,永不辜負她熱愛美好生活的理想。
但是,正當他們處在纏綿情海中的時候,死神奪走了女郎的生命。諾貝爾揮淚寫詩,痛悼情人:這樣本可以相安無事,只準備共嘗婚后的甘苦,然而命里不曾這樣注定,她終于嫁給了墳墓……失去戀人的痛苦是難以形容的,在無限的悲痛中,諾貝爾在尋求正確的路燈:我不再和眾人分享歡樂,也不再有女郎牽動心腸;專心攻讀"自然"這本書,一頁一頁從中采掘?qū)毑。諾貝爾實踐了自己的誓言,他一直懷著對已故戀人純真的愛情,沒有被任何女郎"牽動心腸",終身沒有結(jié)婚。
諸葛亮墨跡《遠涉帖》傳說諸葛亮曾拜水鏡先生為師。學業(yè)到期后,水鏡先生對弟子們說:“我出一道考題,從現(xiàn)在起到午時三刻止,誰能得到我的允許走出水鏡莊,誰就出師!
弟子們急了,有的大呼:“莊外失火!”有的謊報:“家里死了人,得趕緊回去!”水鏡先生概不理睬。只有諸葛亮,早就伏在書桌上睡著了,鼾聲大作,攪得考場不得安寧。水鏡先生很生氣。午時三刻快到了,諸葛亮一覺醒來,聽說先生出了這么個考題,一把拉住先生的衣襟哭道:“先生這么刁鉆,盡出歪題害我們,我不當你的弟子了,還我三年學費,快還我三年學費!”
水鏡先生見諸葛亮這么辱罵他,氣得渾身打顫,喝令他滾出水鏡莊。
諸葛亮哪里肯走,水鏡先生就命令幾個弟子,把他趕出莊去。
諸葛亮一出莊子,哈哈大笑起來。在路旁拾了根棍子,跑回水鏡莊,跪在先生面前,雙手捧起棍子說:“剛才為了應付考試,萬不得已沖撞了恩師,弟子愿受重罰!
水鏡先生猛然醒悟,轉(zhuǎn)怒為喜,扶起諸葛亮說:“看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你真的可以出師了!
李時珍生于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的父親李言聞是一位醫(yī)生,其醫(yī)術在湖北蘄州以及附近州縣,頗有名氣,而且還曾經(jīng)當過“太醫(yī)吏目”的醫(yī)官職務。但是,在舊時的社會里,一個醫(yī)生不管醫(yī)術多高明,社會地位總是不高,所以,李言聞一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通過當時正規(guī)的科舉考試,獲得功名,光宗耀祖。在他的計劃里,大兒子李思珍,繼承自己的醫(yī)業(yè);而讓較聰明的李時珍參加科舉考試,完成自己一直沒有完成的目標。
《本草綱目》內(nèi)文李時珍小時候常生病,但又天生好動、好讀書,尤其對于大人們講的各種傳奇故事、珍奇事物,以及父親收藏的那些有圖畫的醫(yī)書、藥書更是有興趣。他也喜歡到田野間采花捕蝶、欣賞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在他的心目中,做一個像父親那樣醫(yī)術高明的大夫,遠比考試做官來的有趣多了。不過在父命難違的情形下,李時珍開始一次又一次參加科舉考試,十四歲那年考取了秀才,但是之后的鄉(xiāng)試一直不如意。
明朝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李時珍22歲時,他第三次來到武昌參加鄉(xiāng)試,這次比前兩次更糟,不久前他才剛得過“骨蒸”病,這種病是因為受了風寒,長期咳嗽造成,皮膚會發(fā)熱、而且多痰、全身無力,類似肺炎的病癥。大病初愈的李時珍不僅難以通過鄉(xiāng)試,甚至幾乎再度病倒。這樣的經(jīng)驗,對李時珍而言是痛苦的。回鄉(xiāng)后,他作了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決定,放棄科舉考試求取功名的途徑,走自己的道路。
這個轉(zhuǎn)變,使得《本草綱目》這本巨著得以誕生,進而改變了整個醫(yī)藥學的發(fā)展,影響直到今日。1551年,李時珍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醫(yī)名大顯,被武昌的楚王聘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醫(yī)所事務。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yī)院工作,授“太醫(yī)院判”職務。
在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yī)學資料。并看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藥物標本,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但由于他淡于功名利祿,在太醫(yī)院任職未及一年,就辭職歸家,專心著述。
在李時珍任職太醫(yī)院前后的一段時期,經(jīng)長時間準備之后,李時珍開始了《本草綱目》的寫作。在編寫過程中,他腳穿草鞋,身背藥簍,帶著學生和兒子建元,翻山越嶺,訪醫(yī)采藥,足跡遍及河南、河北、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廣大地區(qū),以及牛首山、攝山、茅山、太和山等大山名川,走了上萬里路,傾聽了千萬人的意見,參閱各種書籍800多種,歷時27年,終于在他61歲那年(1578年)寫成。
《本草綱目》全書約有200多萬字,52卷,載藥1892種,新增藥物374種,載方10000多個,附圖1000多幅,成了我國藥物學的空前巨著。其中糾正前人錯誤甚多,在動植物分類學等許多方面有突出成就,并對其他有關的學科(生物學、化學、礦物學、地質(zhì)學、天文學等等)也做出貢獻。達爾文稱贊它是“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y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即流傳于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