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亞里士多德認為,哲學應追求“頭等智慧”。赫拉克利特說:“智慧只在于一件事,就是認識那關于駕馭一切的思想。”這段話包含的哲學道理有()
、偈澜缡俏镔|的,物質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
、谌四軌蛟谝庾R的指導下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③真正的哲學可以使我們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
、苷軐W作為一定形態(tài)的文化最終決定一定形態(tài)的經濟和政治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在中國古代,有很多關于運動的不同看法,如:“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靜即含動,動不舍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眼光看,這些觀點按照順序分別屬于()
A.懷疑論、相對主義、辯證法B.唯心主義、辯證法、二元論
C.唯心主義、詭辯論、辯證法D.形而上學、宿命論、詭辯論
3、下列關于哲學、世界觀、方*三者之間關系的說法錯誤的是()
A.哲學是世界觀和方*的統(tǒng)一B.不同的哲學,世界觀和方*也不同
C.科學的世界觀決定科學的方*D.要有世界觀和方*就必須學習哲學
從四川汶川地震到云南盈江地震,從海地地震到日本特大地震。近年來,地震在世界各地頻頻發(fā)生,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重大影響。關于地震發(fā)生人類能否準確預測這個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據此回答4—9題
4、3月11日日本地震發(fā)生之后,網上一則消息開始瘋傳,稱此次地震,日本提前10秒就預測出來了。果真如此嗎?3月12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表示:“這是一個非常不專業(yè)的問題,所謂提前10秒預測出來,那是不可能的,也絕無此事……”陳局長對于預測地震可能性的明確表態(tài)是()
①錯誤的,他否認了思維能正確認識存在
、谡_的,他做到了從當前科技水平的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③錯誤的,他否認了人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發(fā)現客觀規(guī)律
④錯誤的,他否認了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A.①③④B.③④C.②④D.①③
5、盡管地震預測難度很大,但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地球物理學家陳運泰認為,國際上對于地震預測確實存在不同看法,但普遍承認,地震長期預測還是有可行的辦法,中期預測也有成功的例子,爭論的焦點是短(期)臨(震)預測。他建議,“十二五”規(guī)劃草案中應該強化地震預測工作。關于地震的預測,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認識具有無限性、上升性,終有一天人類能夠做到預測地震
B.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可變的聯系,人不能正確認識規(guī)律
C.人的認識也是在不斷發(fā)展的,因此人們能夠在未來做到預測地震
D.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因此人類會做到科學預測地震
6、有人認為要準確預測地震的發(fā)生,需要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指導下,研究地震科學,深入研究地殼運動規(guī)律。這是因為()
A.地震科學是人們從事哲學研究的前提和基礎
B.哲學能為地震科學研究提供正確指導
C.馬克思哲學是進行地震科學實驗的基礎
D.馬克思主義哲學能為地震科學的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的指導
7、關于地震的原因,有人說是蒼天對人類的報復。這種觀點屬于()
A.古代樸素唯物主義B.客觀唯心主義
C.形而上學唯物主義D.主觀唯心主義
8、近來地震的頻繁發(fā)生能夠說明()
、龠\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運動是絕對的,永恒的
、谧匀唤绲倪\動是不可捉摸的,人們無法認識自然界的規(guī)律
、垡(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苋祟愡`背世界的物質性所導致的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④
9、福島核電站發(fā)生爆炸以后,日本方面宣布方圓30公里為安全距離,而美國方面則認為方圓80公里內均是核輻射影響范圍,法國方面也建議法僑撤離至80公里外。日本與美法之間關于安全距離的分歧說明()
A.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受到不同立場、觀點、知識水平等因素的影響
B.意識是主觀的,不同國家對于安全距離一定會有不同的看法
C.意識具有目的性、計劃性,美法為維護本國公民利益故意擴大了安全范圍
D.真理性的認識具有多樣性
10、*《2012》描述了世界末日來臨的場面,而日本大地震的爆發(fā)、富士山因附近地質活動頻繁出現可能噴發(fā)的跡象、甚至是由于地月距離接近而出現的“超級月亮”等等這樣那樣的自然現象,讓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12》,以至有人懷疑: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么?若你要勸慰這些人,你可以對他們說()
A.物質才是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觀精神并非是實在
B.現實世界僅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而已,它是不會滅亡的
C.人只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沒有戰(zhàn)勝不了的困難
D.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不能僅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處,主觀臆造不存在的聯系
11、“十一五”規(guī)劃追求“國富”,“十二五”規(guī)劃則追求“民富”。從“國富”到“民富”的轉變成為公眾關注xx屆xx全會的亮點。從追求“國強”到強調“民富”,從唯物論角度講,體現了()
A.物質決定意識,要求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B.堅持聯系的觀點,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C.堅持發(fā)展的觀點,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D.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
12、看右圖,杯具原指盛水的器具,后因與“悲劇”一詞諧音,成為繼“被時代”之后又一橫行互聯網的王道詞匯。不少年輕人在網絡上甚至生活中都常常用“杯具”來代替“悲劇”,形容人、事、物。這些詞語在現時代的流行表明()
、俅嬖跊Q定思維②主觀認識隨著客觀實際的變化而變化
、垡庾R具有相對獨立性④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促進作用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13、走親串門坐公交,外出旅行減裝備,年夜飯擺“全素宴”,低碳家電、植物年禮走俏,節(jié)能燈取代花燈,網上拜年風行,“低碳過春節(jié)”倡議得到數百萬網友響應……不論是在過節(jié)生活中,還是網絡世界里,“低碳過年”、“低碳春節(jié)”成了春節(jié)的時尚。材料表明()
、偃说膶嵺`活動總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②人的正確認識對實踐具有決定作用
③認識是標志著主觀符合客觀的哲學范疇④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①③
14、關于“學習”有兩種觀點:其一,“人之歲月精神有限,誦說中度一日,習行中錯一日;紙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逼涠敖倘吮赜蛊渥x盡天下書,將道全看在書上,將學全看在讀上。”這兩種觀點沒有處理好()
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B.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C.真理與價值的關系D.量變與質變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