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說教材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強,內容多,從教材編排上看,電離平衡之前有化學平衡,
之后有溶解平衡,而且之三種平衡都是研究電解質溶液里發(fā)生的變化為基礎,所以電離理論是聯(lián)系化學平衡與電離平衡的橋梁,很顯然本節(jié)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內容簡述
本節(jié)在教學內容上包含兩大重心:一、電解質有強弱之分 二、弱電解質的
電離。在知識結構上看要注意與必修1的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概念、及前一章化學平衡等知識的銜接,注意內容的深廣度,一些相關數(shù)據(jù)以資料形式提供(如:由PH值求CH+ )不要增加學生的負擔,有關電離平衡常數(shù)可以另安排課時讓學生選擇性的自學。
二、 說目標
首先依據(jù) 《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實驗) 》對弱電解質電離的學習要求,以及 “ 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的功能定位,發(fā)展學生的 “ 定量觀”“ 微粒觀”“ 動態(tài)觀”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知道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概念,了解它們的本質區(qū)別并學會判斷強弱電解質;能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過程;并會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能理解一定條件下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移動。能正確書寫電離方程式。
[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強弱電解質相關實驗的探究和相關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等能力。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 2的實驗探究,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使學生認識到化學是真實的、是有用的、是美的。
三、 說重難點的確定
俗話說“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且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為了在課堂上更好的體現(xiàn)這一理念,我把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分析、歸納等方法領會強弱電解質的本質區(qū)別,作為本節(jié)重點。針對高二學生已有了電解質、電離和化學平衡的知識和理論儲備,但電離平衡所討論的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動態(tài)的、微觀的理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待進一步發(fā)展,為此確定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為本節(jié)的難點,同時也是重點。
四、 說教法學法的確定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蔽矣X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本節(jié)大概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閱讀法、歸納法、對比遷移法等。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在使用這些教學方法是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fā)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去發(fā)去思考、去學習,促使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五、 說教學過程
1、習題復習,引入正題
在本節(jié)使用復習引人即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直觀的環(huán)境,游客儀較好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巧設問題、實驗探究
設問1:電解質還能再劃分嗎?(通過問題灌輸分類的思想)
設問2:鹽酸和醋酸電離程度有差別嗎?用什么實驗可以證明?
設問3:鎂條與這兩種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現(xiàn)象不同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知道這兩種酸的強弱不同,也知道鎂條與酸反應快慢受CH+大小影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
出發(fā)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充分利用學生“的近發(fā)展區(qū)”這樣對對同一內容的學習,在不同時間多次進行并經過改組的,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
設問4:通過PH測定及CH+的數(shù)值,你能的出這兩種酸的電離程度嗎?(引導學生
的出鹽酸完全電離,而醋酸部分電離)
這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扣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形成持久的內驅力,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思考。
3、問題探究,遷移應用
在弱電解質的電離這內容上有兩個知識點:一、電離平衡的建立二、電離平衡的移動。在解決這個重難點上我采用了多個問題探究的方法,層層深入。
創(chuàng)設冰醋酸溶于水的過程,通過問題運用對比法、圖象法讓學生領會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特點,順理成章突破弱電解質存在電離平衡這一難點。對于影響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因素 通過回顧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進行實驗驗證 加強學生的分析推理、歸納、以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5 教學反思
( 1 )本節(jié)課設計主要以科學探究為主線貫穿全過程,充分體現(xiàn)化學學科的特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 體,以實驗、問題、生活情景等驅動學生的學習活動,例如:溫故激疑、實驗探究、遷移應用、課后實踐等多種學生活動,使學生在基于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化學的學科視角、觀念和方法。( 2 )本節(jié)課在內容選擇上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又從化學走進生活的新課程理念。有意識地將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到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生活處處皆化學。從而較好地達成了三維目標。 ( 3 )本課的設計另一獨到之處是:放手讓學生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一切靠學生 自我判斷或用實驗驗證,讓學生在真實中 “ 跌跌撞撞”后獲得成功。體驗 “ 失敗乃成功之母” ,這正是科學探究的本質所在。以實際行為落實了新課程的目標和理念。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為學生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 4 )本課設計在參考 3 套教材的基礎上還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①實驗探究改成學生分組微型實驗,于節(jié)約實驗成本、有利于環(huán)保等。②將實驗中1 mo l / I 的鹽酸和醋酸分別改用 0 . 1 mo l / I 的鹽酸和醋酸,主要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校測 p H還只能用廣泛 p H試紙,它的測量范圍只能是 1 ~1 4的正整數(shù)。③增加了使學生體驗弱電解質的電離是可逆的相關實驗 。
( 5 )困難與不足:本設計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要素。如①預設與生成 :在活動 2中學生的猜想、假設和設計方案,不一定會按照設計中的預設而生成。②歸納與總結:學生在總結表達電離平衡的含義、特征、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時,能否達到想要的答案。以上問題的動態(tài)出現(xiàn),還需要教師智慧地、準確地和到位地引導和點評。因此需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1、本章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jié)內容理論性強,內容多,從教材編排上看,電離平衡之前有化學平衡,
之后有溶解平衡,而且之三種平衡都是研究電解質溶液里發(fā)生的變化為基礎,所以電離理論是聯(lián)系化學平衡與電離平衡的橋梁,很顯然本節(jié)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內容簡述
本節(jié)在教學內容上包含兩大重心:一、電解質有強弱之分 二、弱電解質的
電離。在知識結構上看要注意與必修1的電解質、非電解質、電離概念、及前一章化學平衡等知識的銜接,注意內容的深廣度,一些相關數(shù)據(jù)以資料形式提供(如:由PH值求CH+ )不要增加學生的負擔,有關電離平衡常數(shù)可以另安排課時讓學生選擇性的自學。
二、 說目標
首先依據(jù) 《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 實驗) 》對弱電解質電離的學習要求,以及 “ 化學反應原理”模塊的功能定位,發(fā)展學生的 “ 定量觀”“ 微粒觀”“ 動態(tài)觀”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 知識與技能] 知道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概念,了解它們的本質區(qū)別并學會判斷強弱電解質;能理解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過程;并會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能理解一定條件下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移動。能正確書寫電離方程式。
[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強弱電解質相關實驗的探究和相關問題的解決,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抽象思維等能力。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活動 2的實驗探究,使學生體驗到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使學生認識到化學是真實的、是有用的、是美的。
三、 說重難點的確定
俗話說“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且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為了在課堂上更好的體現(xiàn)這一理念,我把引導學生通過設計實驗、分析、歸納等方法領會強弱電解質的本質區(qū)別,作為本節(jié)重點。針對高二學生已有了電解質、電離和化學平衡的知識和理論儲備,但電離平衡所討論的都是學生看不見、摸不著的動態(tài)的、微觀的理論,對學生的自主學習方法的應用、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待進一步發(fā)展,為此確定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為本節(jié)的難點,同時也是重點。
四、 說教法學法的確定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蔽矣X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本節(jié)大概采取了以下教學方法:實驗法、討論法、探究法、閱讀法、歸納法、對比遷移法等。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在使用這些教學方法是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教師的主導作用,采用啟發(fā)式、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去發(fā)去思考、去學習,促使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五、 說教學過程
1、習題復習,引入正題
在本節(jié)使用復習引人即可以創(chuàng)造一種直觀的環(huán)境,游客儀較好地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2、巧設問題、實驗探究
設問1:電解質還能再劃分嗎?(通過問題灌輸分類的思想)
設問2:鹽酸和醋酸電離程度有差別嗎?用什么實驗可以證明?
設問3:鎂條與這兩種酸反應的本質是什么?現(xiàn)象不同又能說明什么問題?(學生知道這兩種酸的強弱不同,也知道鎂條與酸反應快慢受CH+大小影響,從學生已有的知識
出發(fā)引領學生進行思考,充分利用學生“的近發(fā)展區(qū)”這樣對對同一內容的學習,在不同時間多次進行并經過改組的,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就會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入)
設問4:通過PH測定及CH+的數(shù)值,你能的出這兩種酸的電離程度嗎?(引導學生
的出鹽酸完全電離,而醋酸部分電離)
這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扣開學生思維的大門,形成持久的內驅力,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思考。
3、問題探究,遷移應用
在弱電解質的電離這內容上有兩個知識點:一、電離平衡的建立二、電離平衡的移動。在解決這個重難點上我采用了多個問題探究的方法,層層深入。
創(chuàng)設冰醋酸溶于水的過程,通過問題運用對比法、圖象法讓學生領會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特點,順理成章突破弱電解質存在電離平衡這一難點。對于影響弱電解質電離平衡的因素 通過回顧影響化學平衡的因素 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并進行實驗驗證 加強學生的分析推理、歸納、以及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5 教學反思
( 1 )本節(jié)課設計主要以科學探究為主線貫穿全過程,充分體現(xiàn)化學學科的特點,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 體,以實驗、問題、生活情景等驅動學生的學習活動,例如:溫故激疑、實驗探究、遷移應用、課后實踐等多種學生活動,使學生在基于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構建知識,體會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化學的學科視角、觀念和方法。( 2 )本節(jié)課在內容選擇上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又從化學走進生活的新課程理念。有意識地將日常生活中的實例運用到教學中,充分體現(xiàn)生活處處皆化學。從而較好地達成了三維目標。 ( 3 )本課的設計另一獨到之處是:放手讓學生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一切靠學生 自我判斷或用實驗驗證,讓學生在真實中 “ 跌跌撞撞”后獲得成功。體驗 “ 失敗乃成功之母” ,這正是科學探究的本質所在。以實際行為落實了新課程的目標和理念。改變以往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幫助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學習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xiàn)代社會、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為學生終身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礎。 ( 4 )本課設計在參考 3 套教材的基礎上還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①實驗探究改成學生分組微型實驗,于節(jié)約實驗成本、有利于環(huán)保等。②將實驗中1 mo l / I 的鹽酸和醋酸分別改用 0 . 1 mo l / I 的鹽酸和醋酸,主要考慮到大多數(shù)學校測 p H還只能用廣泛 p H試紙,它的測量范圍只能是 1 ~1 4的正整數(shù)。③增加了使學生體驗弱電解質的電離是可逆的相關實驗 。
( 5 )困難與不足:本設計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動態(tài)的、不確定的要素。如①預設與生成 :在活動 2中學生的猜想、假設和設計方案,不一定會按照設計中的預設而生成。②歸納與總結:學生在總結表達電離平衡的含義、特征、影響電離平衡的因素時,能否達到想要的答案。以上問題的動態(tài)出現(xiàn),還需要教師智慧地、準確地和到位地引導和點評。因此需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