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總結(jié) 篇一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也,表判斷)。
2.倒裝句
(1)否定句賓語前置
、僮詴渌洠粗幸病(未有之)
、谧怨偶敖,未之嘗聞。(未嘗聞之)
、蹥堎\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
(2)狀語后置
、俟卣(于)隴西。
、谥S議(于)左右。
3.被動句
、倥e(被)孝廉不行。
、谶B辟(被)公府不就。
、郾(被)挫地(被)削。
、苄哦娨,忠而被謗。
、莶荒郎谖铩
、奚砜退烙谇兀瑸樘煜滦。
、叨粤钜姺艦。
、鄡(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
2.高三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總結(jié) 篇二
詞類活用
(1)動詞使動用法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使……彎曲)
(2)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其曲中規(guī)(彎曲的弧度)
(3)名詞作狀語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每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向上,向下)
(4)名詞作動詞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
輮使之然也(“輮”這種方法)
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
(5)數(shù)詞作形容詞:
用心一也(專一)
3.高三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總結(jié) 篇三
1.小說三要素: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
2.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
3.比喻三要素:本體、喻體、喻詞
4.記敘文六要素(五W+H):何時、何地、何人、何因、何過、何果
5.律詩四條件:八句四聯(lián)、偶尾同韻、中聯(lián)對偶、平聲合調(diào)
6.五種表達方式:敘述、議論、抒情、說明、描寫
7.六種說明文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下定義
8.三種說明文說明結(jié)構(gòu):總分總結(jié)構(gòu)、總分結(jié)構(gòu)、分總結(jié)構(gòu)
9.三大說明文說明順序:按時間順序、按空間順序、按邏輯順序
10.兩種基本議論文結(jié)構(gòu):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jié)觀點
11.六種議論文論證方法:舉例法、對比法、喻證法、歸謬法
12.八種主要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夸張、反問、設問、反復、對偶
13.四種人物描寫方法: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14.七種短語類型: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介賓短語、的字短語
15.六種句子成分:主語、謂語、賓語、補語、定語、狀語
16.十二詞類:名動形、數(shù)量代、副介連、助嘆擬
17.三種記敘方法:順敘、倒敘、插敘
18.三種省略號作用:表引文內(nèi)容省略、表列舉事項省略、表說話中斷延長
19.四種波折號作用:表解釋說明前文、表后文跳躍轉(zhuǎn)折、表聲音中斷延長、表時地數(shù)起止
20.四種引號作用:表引用實際內(nèi)容、表諷刺反語、表特定謂語
4.高三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總結(jié) 篇四
一詞多義
1.數(shù)
、僭噶畹醚a黑衣之數(shù)(《觸龍說趙太后》)(名詞,數(shù)目、數(shù)量)
、跀(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寡人之于國也》)(數(shù)詞,幾、若干)
、蹌t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名詞,命運)
④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副詞,shuò,屢次)
、輸(shù)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國也》)(形容詞,cù,密、細密)
⑥蒙沖斗艦乃以千數(shù)(《赤壁之戰(zhàn)》)(動詞,shǔ,計算)
2.直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愛蓮說》)(形容詞,與“曲”相對,不彎曲)
、谥辈话俨蕉且嘧咭(《寡人之于國也》)(副詞,僅、只)
、巯迪蚺n^充炭直(《賣炭翁》)(名詞,通“值”,價值)
、苡枳远炔坏妹,則直前詬虜帥失信(《<指南錄>后序》)(副詞,徑直、直接)
3.發(fā)
、侔侔l(fā)百中(成語)(動詞,發(fā)射)
、诎l(fā)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陳涉世家》)(動詞,征發(fā)、派遣)
、弁坑叙I莩而不知發(fā)(《寡人之于國也》)(動詞,打開糧倉,賑濟災民)
、芤胺及l(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動詞,花開)
、葜魅送鼩w客不發(fā)(《琵琶行》)(動詞,出發(fā))
⑥大閹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以猝發(fā)(《五人墓碑記》)(動詞,實施)
、甙材芮澜苤鳎笸竽沟,發(fā)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記》)(動詞,發(fā)出、抒發(fā))
4.兵
、俜俏乙,兵也(《寡人之于國也》)(名詞,兵器)
、诟F兵黷武(成語)(名詞,戰(zhàn)爭)
、郾匾蚤L安君為質(zhì),兵乃出(《觸龍說趙太后》)(名詞,軍隊)
、懿菽窘员(成語)(名詞,士兵)
5.勝
、袤H不勝怒,蹄之(《黔之驢》)(動詞,承受)
、诓贿`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寡人之于國也》)(副詞,盡)
③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形容詞,勝利)
、苋粘鼋t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憶江南》)(動詞,超過)
、萦栌^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岳陽樓記》)(形容詞,優(yōu)美的)
6.于
、賱t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介詞,比)
②寡人之于國也(介詞,對)
③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介詞,在)
、芤破涿裼诤訓|(介詞,到)
、菀破渌谟诤觾(nèi)(介詞,從)
、奘呛萎愑诖倘硕鴼⒅(介詞,與,和)
7.王
、偃欢煌跽(動詞,為王,讀“wàng”)
、诹夯萃跞(名詞,君王,讀“wáng”)
8.以
、僬堃詰(zhàn)喻(介詞,用、拿)
②可以無饑矣(介詞,憑借,此處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義)
③以時入山林(介詞,按)
、苌曛孕€┲x(介詞,把)
9.食
狗彘食(動詞,吃)人食(名詞,食物)而不知檢
5.高三上冊語文知識點歸納總結(jié) 篇五
古今異義
1、輮以為輪
古義:介詞“以”+動詞“為”,使……成為。
今義:認為。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古義:廣泛地學習。
今義:學問廣博精深。
3、用心一也/用心躁也
古義:兩個詞。用,介詞,因為;心,心思。
今義: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
4、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
古義:藏身。
今義: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種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