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天祥的優(yōu)秀詩詞:《酹江月驛中言別》
水天空闊,恨東風不借、世間英物。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堂堂劍氣,斗牛空認奇杰。
那信江海余生,南行萬里,屬扁舟齊發(fā)。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fā)。伴人無寐。秦準應(yīng)是孤月。
【賞析】
鄧剡和文天祥是同鄉(xiāng)好友。1278年,文天祥抗元兵敗,被俘為虜。次年鄧剡拘押在一地,又一同被押解北上元都。到金陵時,鄧剡因病留下,文天祥繼續(xù)北上。臨別之際,感觸良多。鄧剡作詞贈天祥,為好友壯行。詞中融匯亡國之痛和別友之情,如一首慷慨悲涼的歌,氣貫長虹,將歷史的一瞬,定格在這樣一種鏡頭。
亡國之痛是此詞上片的主旋律,“水天空闊,恨東風不惜世間英物”,感嘆金陵的水闊天空!笆篱g英物”,指的是文天祥。面對長江,不禁令人心思神往:長江險阻,能拒曹兵,為何不能拒元兵。英雄沒有天的幫助,只能遭人憐惜!皷|風”如此不公平,可恨之極。這兩句,凌空而來,磅礴的氣勢之中,蘊含著無限悲痛。隨即引出許多感嘆。“蜀鳥吳花殘照里,忍見荒城頹壁”,寫金陵城中殘垣斷壁的慘象!笆聒B”,指產(chǎn)于四川的杜鵑鳥,相傳為蜀亡國之君杜宇的靈魂托身。在殘陽夕照中聽到這種鳥的叫聲,令人頓覺特別感到凄切!皡腔ā,即曾生長在吳國宮中的花,現(xiàn)在在殘陽中開放,有過亡國之苦,好象也蒙上了一層慘淡的色彩。
凄慘的景象,使人不忍目睹;蜀鳥的叫聲,更叫人耳不忍聞。
“銅雀春情,金人秋淚,此恨憑誰雪”?杜牧曾寫有“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的詩句,這本是一個大膽的歷史的假設(shè),現(xiàn)在居然成了現(xiàn)實。借歷史故事,描寫江山易主的悲哀。三年前元軍不是早把謝、全二太后擄去了么?“金人秋淚”典出自魏明帝時,曾派人到長安把漢朝建章宮前的銅人搬至洛陽,傳說銅人在被拆卸時流下了眼淚。但宋朝亡國,國亡數(shù)被遷移,此恨怎能消!疤锰脛,斗?照J奇杰”,寶劍是力量的象征,奇杰是膽略的化身,所向披靡?扇缃,卻空有精氣上沖斗牛的寶劍和文天祥這樣的奇杰了!對文天祥的失敗,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詞的上片情景交融。金陵風物是歷代詞人詠嘆頗多的。但此詞把其作為感情的附著物融入感情之中,別有一番風韻。蜀鳥、吳花、殘垣斷壁,是一種慘象,但表現(xiàn)了作者復(fù)雜的情感。
下片主要寫情,表達對文天祥的傾慕、期望和惜別之情!澳切沤S嗌闲腥f里,屬扁舟齊發(fā)。”頌揚文天祥與元人作斗爭的膽略與勇氣。幾年前文天祥被元軍扣留,乘機逃脫,繞道海上,歷盡千辛萬苦回到南方。正為鷗盟留醉眼,細看濤生云滅”。
鄧剡前面跳海未死,這次又病而求醫(yī),為的是“留醉眼”,等文天祥東山再起,再起復(fù)宋大業(yè)!绊藤,回旗走懿,千古沖冠發(fā)”,“睨柱吞嬴”,趙國丞相藺相如身立秦庭,持璧睨柱,氣吞秦王的那種氣魄;“回旗走懿”指的是蜀國丞相諸葛亮死了以后還能把司馬懿嚇退的那種威嚴。用典故寫出對文天祥的期望之情。這自然是贊許,也是期望!鞍槿藷o寐,秦淮應(yīng)是孤月。”最后再轉(zhuǎn)到惜別上來,孤月意喻好友的分離、各人將形單影只了。我雖然因病不能隨你北上,但將在一個又一個的不眠之夜中為你祈盼。這句話雖然普遍,但朋友之情,家國之悲深蘊其中。
這首詞在藝術(shù)上的特色除了寫情寫景較為融洽之外,還用典頗多。借歷史人物,抒發(fā)自己胸臆。各種歷史人物都已出現(xiàn),較好地完成了形象塑造。這首詞用東坡居士詞原韻。難度極大,但仍寫得氣沖斗牛,感人肺腑,蓋因真情在其中耳。撲不滅,仍會是在日后無數(shù)個世代激勵一輩又一輩人的道德典范。
【篇二】文天祥的優(yōu)秀詩詞:《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jīng),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賞析】
此詩為文天祥《指南錄》中的一篇,是其代表作之一。約作于祥興二年(1279)──被元軍俘獲的第二年正月過零丁洋之時。元軍元帥張弘范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堅持抵抗的張世杰時,他出示了此詩以明志節(jié)。
作者在面臨生死關(guān)頭,回憶一生,感慨萬千。他抓住了兩件大事,一是以明經(jīng)入仕,二是勤王。以此兩端起筆,極好地寫出了當時的歷史背景和個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國家整個局勢而言。據(jù)《宋史》記載,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樣高舉義旗為國捐軀者寥寥無幾。
如果說首聯(lián)是從縱的方面追述,那么,頜聯(lián)則是從橫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涼的自然景象喻國事的衰微,極深切地表現(xiàn)了他的哀慟。亡國孤臣有如無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無所依附,這際遇本來就夠慘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顯凄苦。
五六句緊承前意,進一步渲染生發(fā)。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軍隊被元兵打敗后,曾從皇恐灘一帶撤退到福建。當時前臨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闖過那九死一生的險境,轉(zhuǎn)敗為勝是他最憂慮、最惶悚不安的事情。而今軍隊潰敗,身為俘虜,被押送過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國之恨、艱危困厄渲染到極至,哀怨之情匯聚為高潮,而尾聯(lián)卻一筆宕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diào)收束全篇,表現(xiàn)出他的民族氣節(jié)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結(jié)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壯,由郁而揚,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壯歌。
【篇三】文天祥的優(yōu)秀詩詞:《金陵驛》
草合離宮轉(zhuǎn)夕暉,孤云飄泊復(fù)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賞析】
祥興元年(1278)文天祥被俘,次年被押赴元都燕京(今北京)。這首詩就寫于此次押解途經(jīng)金陵(今江蘇南京)時。在此之前,為挽救搖搖欲墜的趙宋王朝,詩人曾積極募集將士,組織抗戰(zhàn)。誰曾料,如今竟成了階下囚!壯志未酬,而故國江山已經(jīng)淪亡,詩人心中怎能不感慨萬千?于是詩中便充滿了黍離之悲,亡國之痛,愛國之情,報國之心。
一片慘淡的夕陽斜照著長滿衰草的離宮,而自己也像那天邊漂浮的孤云,不知歸宿在哪里。面對南宋朝廷如夕陽般的沉淪,詩人不禁仰天長嘆,發(fā)出了山河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作者用依然如故的青山綠水反襯經(jīng)戰(zhàn)爭摧殘后城垣的頹壞、人民的離散死亡,感慨極深。接著,他又以滿地蘆花和舊家燕子,表達了家國滄桑之感。自己同秋天的蘆花一樣隨風飄零,一片浩劫之后,舊家燕子將飛往何處呢?詩的最后兩句,化用了《楚辭·招魂》魂兮歸來哀江南的語義和望帝死后化杜鵑的神話,表示現(xiàn)在我雖被迫離開故鄉(xiāng),絕無生還的希望,但即使死了,我也要化成啼血的杜鵑,飛回江南。
文天祥在宋亡后寫的詩,悲壯慷慨,氣貫長虹,這首詩是代表作之一。此詩觸景生情,景中寓情,巧妙地化用典故,將自己的親身感受,金陵的歷代興亡,前人的詠嘆等交織在一起,抒發(fā)了自己深沉而復(fù)雜的內(nèi)心情感,外柔內(nèi)剛,沉摯悲壯,柔惋含蓄但又淋漓盡致。這種以鮮血和生命寫出來的詩篇,值得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