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化學復習知識點(一)
(一)鈉的反應
1.鈉跟氧氣常溫下一般認為生成氧化鈉,加熱(或點燃)生成過氧化鈉.(鈉的保存)
2.鈉跟硫研磨能劇烈反應,甚至爆炸
3.鈉跟水反應(現(xiàn)象)
4.鈉跟硫酸銅溶液反應(現(xiàn)象)
5.鈉跟乙醇反應(與跟水的反應比較)
(有機物中的醇羥基、酚羥基、羧基都跟鈉反應生成氫氣,但劇烈程度不同。)
(二)氧化鈉和過氧化鈉
1.都是固態(tài)物,顏色不同。氧化鈉是白色,過氧化鈉是淡黃色;
2.氧化鈉是典型的堿性氧化物,跟酸、酸性氧化物、水反應都符合堿性氧化物的通性;
3.過氧化鈉不屬于堿性氧化物。(電子式,陰陽離子個數(shù)比)
過氧化鈉與水反應: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用作供氧劑):※作呼吸面具上述兩個反應均存在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強氧化性)
(三)氫氧化鈉的性質
1.白色固體,易潮解,溶解放熱,強腐蝕性(使用中注意安全、稱量時應注意哪些)
2.強堿,具有堿的通性:跟酸中和;跟酸性氧化物反應;跟某些鹽反應生成沉淀;跟銨鹽反應生成氨氣(實驗中制取氨氣用消石灰)
3.氫氧化鈉跟兩性氧化物(Al2O3)反應;跟兩性氫氧化物[Al(OH)3]反應
4.氫氧化鈉與金屬鋁反應生成氫氣和偏鋁酸鈉.
5.腐蝕玻璃、陶瓷等硅酸鹽制品,特別是熔融態(tài)的氫氧化鈉強腐蝕性。(保存中注意避免在有玻璃塞、玻璃活塞的容器中時間過長;熔化氫氧化鈉的容器選擇等)
7.氫氧化鈉跟氯氣等非金屬單質反應(用NaOH溶液吸收殘余氯氣);實驗室制得的溴苯有紅褐色(溶有溴單質),可用氫氧化鈉除去。
8.氫氧化鈉跟苯酚(酚羥基)反應(用于苯酚與苯等有機物的分離)(醇羥基沒有酸性,不與氫氧化鈉反應)
9.酯的堿性水解;油脂的皂化反應(制肥皂)
根據(jù)生成沉淀的現(xiàn)象作判斷幾例:
①、加氫氧化鈉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氫氧化鈉沉淀不消失—可能是鎂鹽
、、加氫氧化鈉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白色沉淀逐漸消失—常見為鋁鹽
③、加氫氧化鈉生成白色沉淀,沉淀迅速變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亞鐵鹽
④、加鹽酸(或硫酸)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沉淀逐漸消失—偏鋁酸鈉
、、加鹽酸,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加,沉淀不消失—可能是硝酸銀或硅酸鈉或苯酚鈉
、、加氨水生成白色沉淀氫氧化銀(或黑褐色沉淀—氧化銀)繼續(xù)加,沉淀消失—硝酸銀(制銀氨溶液)
、、加氫氧化鈉生成紅褐色沉淀—鐵鹽;生成藍色沉淀—銅鹽
、、石灰水中通入氣體,能生成沉淀,繼續(xù)通時沉淀逐漸消失,氣體可能是二氧化碳或二氧化硫。
、、通二氧化碳能生成白色沉淀,繼續(xù)通,沉淀能逐漸消失的溶液:石灰水,漂白粉溶液,氫氧化鋇溶液;繼續(xù)通二氧化碳時沉淀不消失的有硅酸鈉溶液,苯酚鈉溶液,飽和碳酸鈉溶液。
(四)、既跟酸反應又跟堿反應的物質小結
1.金屬鋁
2.兩性氧化物(氧化鋁)
3.兩性氫氧化物(氫氧化鋁)
4.弱酸的酸式鹽(如NaHCO3)
5.弱酸弱堿鹽(如(NH4)2S;NH4HCO3等)
6.氨基酸、蛋白質
人教版高三化學復習知識點(二)
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化學知識的考查角度
(1)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物質變化與反應類型。如成語“火上澆油”(主要是化學變化)、“百煉成鋼”(主要是化學變化),古詩詞“千錘萬鑿出深山”(主要是物理變化)等。
(2)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物質組成。如《本草經集注》中“以火燒之,紫青煙起,云是真硝石也”,“硝石”指KNO3;如《漢書》中“高奴縣有洧水可燃”,“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石油等。
(3)傳統(tǒng)文化中的實驗操作。如《本草衍義》中對精制砒霜過程的敘述:“取砒之法,將生砒就置火上,以器覆之,令砒煙上飛著覆器,遂凝結累然下垂如乳,尖長者為勝,平短者次之!鄙婕暗牟僮鞣椒ㄊ巧A;
如明代《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制造工藝,涉及的操作方法是蒸餾;東晉葛洪《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操作中“漬”和“絞”分別表示煮沸、浸取、過濾等。
(4)傳統(tǒng)文化中的物質性質與用途。如清代《本草綱目拾遺》中有關“強水”(硝酸)性質的描述;古代銅器、銅錢成分為銅合金,銅銹的主要成分為Cu2(OH)2CO3等。
二、解答傳統(tǒng)文化中的化學知識問題的方法
(1)讀題:讀懂題中文言文所描述的物質的性質、重要的操作等。
。2)析題:由于文中物質的名稱一般與現(xiàn)在化學教材不同,需通過性質聯(lián)系所學化學知識分析所描述的化學過程。
(3)答題:該類題目多為選擇題,根據(jù)題目要求正確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