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边@是一個彩云追月,桂花飄香的季節(jié)。當(dāng)月兒升上枝頭,月光便像那一匹銀色的柔紗,灑在了窗臺上,窗臺宛若鍍了銀。而無瑕疵的玉盤鑲嵌在墨蘭墨蘭的夜空上,顯得如此皎潔。閃閃的星星擠滿了銀河,在眨巴著眼睛。
捧一束潔白的月光,沏一杯幽幽的淡茶,把片片的思緒放飛,把失望的心情放逐天涯。
姥爺,中秋節(jié)誰陪你一起過呢?有沒有吃月餅?今天晚飯,爸爸媽媽多給你留了雙碗筷,還給你夾了塊肉呢,只是……
姥爺,你的身體還好不好?記得去年的時候,你還是那么的強壯,一個人還可以做好多活兒。記得那年,城里到處說有抓小孩子賣內(nèi)臟的,可我上學(xué)走的很早,路也偏遠。盡管我再三跟您保證不和陌生人說話,不在路上停留,但您依舊執(zhí)意的早早起床,和我一同出門。數(shù)九以來,朔風(fēng)吹,寒氣逼人,這似乎是一個奇冷的冬天。剛從被窩里鉆出來的您,身上裹著一件褐色的棉大衣,鼻頭凍的紅紅,手縮在衣袖里,看著我的眼神卻閃著星星點點的光,而又千叮嚀萬囑咐地說:“早點兒回家啊。”我鼻頭一酸,急忙低下了頭,悶悶地回答了一聲:“恩!北泐^也不回的騎車離去,而我卻沒有看到,您踮起腳張望我的樣子,直到我在寒冬中變成一個白點,才轉(zhuǎn)回身向手心哈了一口氣,蹣跚著回去。這是我的姥爺,我一生摯愛的姥爺。
是夜,亦靜。玉盤似的滿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灑向大地。
姥爺,前陣子聽妹妹說您的腳崴了,好些了沒有?其實,姥爺,舅舅那么疼你,你不用這么這樣辛苦的。您似乎從未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七旬老人了。十一年前姥姥過世,您卻沒有再找一個能夠陪自己共度晚年的伴侶,有時候,媽媽說起來也很顧慮,就算子女多么孝順,那也是一個家庭,兩邊的老人都要照顧,何不為自己尋一個伴侶,安度晚年呢?
姥爺,其實我很佩服您的。您讓我明白了“活到老,學(xué)到老”的真正含義。您是經(jīng)歷過“*”,并被“*”打擊過的學(xué)者。還記不記得你給我講過去的故事?“劉少奇是一個好人,不該受到批判的。當(dāng)時的四人幫不但打擊了劉少奇,還打擊了他的兒子……”布滿滄桑的臉上,總能平淡的敘說著自己曾經(jīng)歷過的挫折,總能平靜的闡述當(dāng)年發(fā)生的難堪。姥爺,你還拿著我的書呢,多會兒還給我呢?姥爺,你總是這樣,總是拿著我的書愛不釋手,一遍一遍的翻閱,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您最愛看的是史書吧?您還喜歡對書中的人物評點一二,即使不在我書上圈點,也會找紙筆記下來……姥爺,我想你了,尤其是在這樣一個花好月圓的團圓時刻。
月亮漸漸地升高,她身著白色的紗衣,嫻靜而安詳,溫柔而大方。她那似銀盤的臉,透過樹梢,留下了溫和的笑臉。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崩褷,你是否也在翹首這一方明月?
篇二
有人說,新月似芽,半月如瓢,圓月如西子之明眸。這似明眸的圓月要用在中秋之月上,實為不妥,諺語有“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說。云生月隱,神秘、迷離。此中秋圓月雖不及西子之善睞明眸,卻獨具情調(diào)。
我愿隨月在云中漫步,聽她講古老的傳說;也愿站在靜處悄悄凝望。不過,這一切都化為柔和的月光灑在我身上。這才是真實的接觸,是老朋友的祝福。許多人愿意在屋中歡飲度過這中秋之夜,而我卻更喜歡在寧謐的夜晚,在高高的陽臺或戶外傾聽月的歌聲,感受“月中清露點朝夜”。
我曾讀過唐人曹松的《中秋對月》中“直到天頭無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詩句,也曾看過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的絕對,還有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這些難得的佳作中曹松的詩抒發(fā)的是不平,《峨眉山月歌》抒發(fā)對故友的思念,朱先生的文章抒發(fā)哀愁。他們均寫月,寫月的無私公平普照大地,寫月的淡淡月光給人的安慰,縱然其中并非都是中秋圓月。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溫柔、恬靜的象征。尤其是中秋圓月,多少詩人睹物生情,寫下傳世之作;又有多少離別之人的惆悵。而我卻沒有這樣的哀愁,我記起臺灣的地震,它牽動著我也牽動著億萬炎黃赤子的心,一片片溫暖跨海傳情。中秋的月好象也正為此感人之舉默默流淚。她,繁忙的信差,祖國人民的安慰由她傳達。那么,原來思念、溫柔、美好、恬靜的象征中,更應(yīng)添上一筆關(guān)愛和幫助,使無助的人看到她就想到希望,想到明天的美好。這月光雖不及太陽熾熱的光芒,但卻更能喚起聯(lián)想——在困難之時,定有人伸出無私的手,給你幫助和溫暖。這聯(lián)想不是對世俗的乞求,而是我們這生活在地球上的一類年輕生命的本性——人性。大海納百川,這中秋圓月仿佛是平靜的大海吸收這每個人的思索,在她的溫柔恬靜中,思索的波濤也在緩緩地釋放,化成云霧環(huán)繞其周。這是意境,注入新象征的意境。
愿這意境蕩滌我陳舊的思想,沖刷掉世間的不平;蛟S你對這圓月還有些古老的思索,朋友,請開啟你思維的閘門,暢想明天,暢想屬于自己的“心月”吧。
中秋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根據(jù)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zhèn)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根據(jù)我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關(guān)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
適逢中秋之夜,我仰望天空,望見一輪圓月,但不是我們常說的一輪皎潔的圓月,天空中有層層清云,如煙似霧,彌蒙在月光下。月暈恰恰是這圓月與清云的紅娘,牽于二者之間,淡淡的點上一圈,既不喧賓奪主,又有萬般嬌態(tài)。
篇三
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佳節(jié)。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在中國的農(nóng)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全國眾多民族中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jié)”。
據(jù)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亮,所以從古至今都有飲宴賞月的習(xí)俗;回娘家的媳婦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圓滿、吉慶之意。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如寧波、臺州、舟山,這與方國珍占據(jù)溫、臺、明三州時,為防范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襲擊而改“正月十四為元宵、八月十六為中秋”有關(guān)。此外在香港,過了中秋興猶未盡,還要在十六夜再狂歡一次,名為“追月”。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一書,而真正形成全國性的節(jié)日是在唐代。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xí)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shè)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當(dāng)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yù)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意。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jié)的風(fēng)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fēng)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xí)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shè)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jié)的習(xí)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