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談誤國,實干興邦”說開去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是鄧小平在1992年南巡講話時提出的要求,二十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再度提起這一要求。
我們知道,“空談”的反義詞是“實話”。說實話,是做人的起碼要求——當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被概括為“三老”的大慶精神就是好的論據(jù)。
既然如此,為什么總有人不喜歡說實話呢?
魯迅先生在《立論》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家人家生了個男孩,滿月時抱出來,給大家看。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當官”,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fā)財”,于是這兩個人得到了大家的贊賞;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死的”,于是他得到大家合力的痛打。面對著“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的局面,如果“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就只好這樣說了——“啊呀!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這是一則寓言,而歷真有這種事——魏晉時代,清議名士的激進言論逐漸遭到執(zhí)政者的嫉恨,孔融、禰衡等相繼被曹操設計害死。晉代以后,由于司馬氏是通過不正當方式取得的政權(quán),皇家便不允許這些自命清高的名士們對朝政指手劃腳,于是,那種談論政治的風氣逐漸演變?yōu)閷U勑淼那逭劇?/p>
空談是輕松的:只要“空談大義”就可以了,既不用“勞神”,又不必“勞形”。清談或者空談又是安全的:既不會因此丟官罷職,也不必殫精竭慮,經(jīng)營實務;——何樂而不為呢?無怪乎“先賢們”可以從魏晉南北朝一直“空談”到今天了。
因此,徐世平在《空談誤國與清談誤國》中疾呼:“今天的中國官場,是不是確實存在假話空話之風呢?看看我們的會議,看看我們的發(fā)言,看看我們的報紙,看看我們的文章,空話確已成為一大時弊!
與“空談”對應的是“實干”。
為什么要“實干”,這個問題人所共知,關(guān)鍵是如何去實干。
首先要具備憂患意識,因為憂患意識是實干的動力和前提。
其次要具備創(chuàng)新意識,要有“敢為天下先”的精神。
另外,還必須具備宗旨意識和使命意識,因為我們必須清楚我們黨的宗旨是為人們服務的,我們必須清楚共產(chǎn)黨人必須始終保持為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求真務實、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
延伸閱讀:其他作文范文兩篇
談談言與行
人們也常贊美某人“言行一致”,鄙視某人“言行不一”,可見言與行之間關(guān)系緊密。
簡言之,言是行的先導;行是言的實踐;言不是空泛的言語,而是我們真實情感和思想的表達;行不是死板的機械運動,而是道德指導下的正確、規(guī)范、堅定的前進。言與行的配合,追求的應是相得益彰。
言而有信,是做人的起碼要求;言而必行,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言行一致,是我們必須追求的方向。
有的人,喜歡“言”在“行”前。豪言壯語,意氣風發(fā),一派志在必得,胸有成竹的氣勢,但是,卻常常有言無行,使人只聽到“雷聲”卻不見“雨點”;或是眼高手低,行動能力低下,落得個尷尬的結(jié)局,留下笑柄。這一類喜言少行的人可謂是重形式輕內(nèi)容之徒,亦或是自負自傲之流了。
我們都知道,言與行的辯證關(guān)系,如同水與桶的關(guān)系:空氣如言行如水,而只有當桶中的水愈來愈多時,桶才會變重。仲永、趙括、馬謖,哪一個不是質(zhì)地優(yōu)良的“桶”呢?只可惜這樣的桶是裝不了水的!列寧把這種人稱為“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有人卻常常是“行”在“言”前。他們行動前悄無聲息,默默無聞,只有孺子牛的干勁,卻沒有沽名釣譽之心思,待正果修成,事物圓滿之后才放出言論,或仍是一言不發(fā),只留待他人評說。這一類喜行少言的人可謂是實干家,腳踏實地,處世認真,他們的“言”可算是一字千金,貨真價實。
毛澤東主席為兩個女兒取名李敏、李訥,大抵是希望自己的女兒長大要做多干實事、少說空話。當然還有一些人,既“言”又“行”。他們志向明確,意志堅定,態(tài)度認真,行動踏實,言行一致,言出必行。這當然是我們的楷模,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方向了。還有一些人,他們既不“言”也不“行”,毫無進取之心,冷眼觀世界,懨懨欲睡,一副老朽垂死狀,漸漸進入行尸走肉的狀態(tài)中。這類人只能被認為是在慢性自殺,消極沉淪。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不同的人對于“言行”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注釋。從一個人對待“言”與“行”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到他對于生活的態(tài)度和對生命的理解,也就能看出他的人生的成敗與否。
然而,還有一些人,則是滿嘴的漂亮口號,而行動上卻是骯臟至極。大家稱之為“滿嘴的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嘴上喊著“打黑”,孰知他比任何人都黑;嘴上說著“肅貪”,孰知他貪得比誰都多;嘴上嚷著“法制”,孰知他竟在公開玩“法”。
《禮記》有云:“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敝v的就是這種人的行為和下場。
一位落馬的高官曾這樣說:“如何使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退休之后無愧于心?我看,好的辦法莫過于為老百姓多辦些實事。”聽罷,令人動容;再看看他的行為,令人不寒而栗。無怪我們的至圣先師也要感慨——“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狈g過來,就是“當初我對于別人,是聽到他的話就相信了他的行為;現(xiàn)在我對于別人,是聽到他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說話要有信用,信用是靠你的做法你的行為打造出來的;只說不做,別說他人信不過你,恐怕連你自己也不會相信自己吧;說一套做一套的人,自古至今,令人鄙視;而既不說也不做的人,乃是只會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的行尸走肉。
年輕的朋友,相信你我都會找到自己正確的選擇。
說創(chuàng)新
魯迅在《拿來主義》的結(jié)尾處指出:“沒有拿來的,人不能自成為新人,沒有拿來的,文藝不能自成為新文藝!
記得讀書時,老師曾說:這句話告訴我們“拿來”的作用,你們說說看,“拿來”有何作用。當時我便大聲的回答:“創(chuàng)新!”我的回答深得老師的贊賞,其實我知道我的理由很牽強——這一節(jié)出現(xiàn)了四個“新”字,當然是要談創(chuàng)新了。
現(xiàn)在想來,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從原始到現(xiàn)代的進化歷程,就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新的過程。不同民族發(fā)展的速度有快有慢,發(fā)展的階段有先有后,發(fā)展的水平有高有低,究其原因,民族創(chuàng)新能力的大小是一個主要因素。
與“創(chuàng)新”相反的是“墨守陳規(guī)”、“因陳守舊”、“裹足不前”,與“創(chuàng)新”同一方向的是“開拓進取”,是“思想解放”,是“日新月異”。劉禹錫的“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生動形象地揭示了“創(chuàng)新”的內(nèi)涵。
每個人都要創(chuàng)新,每個國家都要創(chuàng)新,我們?nèi)祟惗荚趧?chuàng)新,因為創(chuàng)新意味著改變,意味著推陳出新、氣象萬新、煥然一新。
雖然創(chuàng)新意味著風險,但我們知道從來都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而創(chuàng)新的付出卻可能收獲一份失敗的回報。創(chuàng)新確實不容易,所以總是在創(chuàng)新前面加上“積極”,加上“勇于”加上“大膽”。
既然如此,我們該如何去創(chuàng)新呢?
首先,是要有好奇心。試想,如果一個學生僅僅記住了老師講的知識,只記憶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應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的基礎上,勇于探索,善于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教師努力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理,這是喚起創(chuàng)新意識的起點和基礎。
第二要有興趣。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敝挥懈信d趣才能自覺地、主動地、竭盡全力去觀察它、思考它、探究它,才能大限度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也就是說強烈的興趣是“敢于冒險、敢于闖天下、敢于參與競爭的支撐,是創(chuàng)新思維的營養(yǎng)。
第三要敢于質(zhì)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伽利略不曾質(zhì)疑亞里斯多德,如果哥白尼不肯質(zhì)疑“地心說”,哪有今天日新月異的科技發(fā)展?
第四要勇于探索。法國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蘆葦!比酥愿哔F,在于他有一個能思考的大腦。思考的高境界是對事物充滿好奇,并能及時探索與創(chuàng)新,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人需要探索與創(chuàng)新。如果沒有畢昇的改進,我們現(xiàn)在的造紙技術(shù)無法想象;如果沒有侯德榜的發(fā)明,中國可能現(xiàn)在還在進口外國的高價堿;如果沒有愛迪生近兩千次的實驗探索,焉能萬家燈火,流光溢彩?
寫到這里,我想以李克強總理的一段話作為結(jié)尾,那便是“國家的繁榮在于人民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經(jīng)濟活力來自于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消費的多樣性,我們推動雙創(chuàng)(即創(chuàng)業(yè)與創(chuàng)新),就是讓更多人富起來,讓更多人實現(xiàn)人生價值,有助于調(diào)整收入分配,創(chuàng)造社會公平,也會讓更多年輕人,尤其是貧困家庭的孩子,有更多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