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礎(chǔ)鞏固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今老矣,無能為也已B.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C.因人之力而敝之D.失其所與,不知
【解析】A項,“已”同“矣”;B項,“共”通“供”;D項,“知”通“智”。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點的實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公從之。辭曰辭:推辭
B.許之許:答應(yīng)
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賞賜
D.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濟:渡河
【解析】賜:恩惠。這里指秦穆公曾派兵護送晉惠公回國的事。
【答案】C
3.對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歸類正確的一項是()
、俪贾畨岩,猶不如人②是寡人之過也③鄰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⑤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
【解析】①③④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②⑥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⑤代詞,這件事,指秦、晉圍鄭這件事。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A.若舍鄭以為東道主B.行李之往來
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C項,都是“有幫助,有好處”的意思。A項,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請客的主人;B項,出使的人/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箱子等;D項,那人,指秦穆公/尊稱一般人的妻子。
【答案】C
5.下列文言句式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以其無禮于晉B.且貳于楚也
C.夫晉,何厭之有D.若亡鄭而有益于君
【解析】C項,賓語前置句,A、B、D三項均為狀語后置句。
【答案】C
二、課內(nèi)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題。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币嗳ブ。
6.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何厭之有厭:討厭
B.若不闕秦闕:侵損、削減
C.肆其西封肆:延伸、擴張
D.失其所與與:結(jié)交,親附
【解析】厭,滿足。
【答案】A
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①若舍鄭以為東道主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B.①鄭既知亡矣②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C.①且貳于楚也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D.①無能為也已②且君嘗為晉君賜矣
【解析】A項,①介詞,把;②連詞,表目的,來。B項,副詞,已經(jīng)。C項,①連詞,并且;②連詞,況且。D項,①動詞,做;②動詞,給予。
【答案】B
8.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表現(xiàn)燭之武機智善辯的一組是()
、偃羰?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谇亍x圍鄭,鄭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芄财浞В酂o所害
、萼徶,君之薄也
、藿窭弦,無能為也已
A.①③④B.①⑤⑥
C.②③⑥D(zhuǎn).②④⑤
【解析】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燭之武機智善辯。③重在表現(xiàn)鄭伯自責(zé),⑥是燭之武的牢騷話。
【答案】D
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晉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在這種情勢下,燭之武不顧個人安危“夜縋而出”,求見秦伯,表現(xiàn)了他深明大義、以國事為重的愛國精神。
B.燭之武具有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談,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本國尊嚴(yán),抓住了秦伯的心理,層層深入,逐步滲透,終使秦伯心悅誠服。
C.秦、晉曾是友好鄰邦,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晉對秦卻嚴(yán)加防范。燭之武對這種微妙的關(guān)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這是他得以智退秦師的關(guān)鍵。
D.燭之武的勸說,使秦伯撤走了圍鄭的軍隊,還派部隊幫助鄭國防守,秦晉聯(lián)盟頃刻瓦解,晉國不得已而退兵。燭之武既退秦師,又退晉師,可謂一石二鳥。
【解析】C項,“秦對晉有割讓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對,應(yīng)是“晉曾經(jīng)答應(yīng)把焦、瑕二邑割讓給秦”。
【答案】C
10.翻譯下列句子。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不能早重用您,現(xiàn)在國家危急了才來求您,這是我的過錯。
(2)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作為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途經(jīng)(鄭國),(鄭國可以)供給他們?nèi)鄙俚臇|西,這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
三、課外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題。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①,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蹦鹿L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公辭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師于東門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③,爾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御師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fēng)雨也。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鼻貛熕鞏|。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且使遽告于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睖缁。
(選自《左傳》,有刪改)
【注】①管:鑰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國三個將領(lǐng)的名字。③中壽:七十歲。
★11.(對應(yīng)本課“重難突破”第1題)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蹇叔之子與師與:參加,參與
B.輕則寡謀,無禮則脫脫:輕慢
C.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市:做買賣
D.則束載、厲兵、秣馬矣厲:鼓勵
【解析】D項,“厲”通“礪”,“磨礪”的意思。
【答案】D
12.下列語句中加點的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①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②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B.①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②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
C.①左右免胄而下②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D.①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②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
【解析】A項,“其”,①代詞,他們的;②語氣詞,表反問語氣。B項,“之”,都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C項,“而”,①連詞,表順承;②連詞,表轉(zhuǎn)折。D項,“以”,①連詞,表目的;②介詞,用。
【答案】B
13.下列六句話分別編成四組,全部預(yù)示秦軍此次出師必敗的一項是()
、賱趲熞砸u遠,非所聞也
、趲熤鶠,鄭必知之
③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茏笥颐怆卸拢苏呷俪
、萼嵣倘讼腋邔⑹杏谥,遇之
、薰ブ豢,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A.①②⑤⑥B.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解析】③句是蹇叔對秦穆公不聽勸告的悲痛無奈。⑥句是秦軍統(tǒng)帥對當(dāng)時形勢的分析。排除這兩項即可。
【答案】D
14.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蹇叔是作者筆下的正面形象。勸諫見其深謀遠慮,哭師見其忠憤滿腔。送子“與師”時他指出秦師此行不敗于鄭而敗于晉,可見其老謀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報,為野心所驅(qū)使,失去了正確判斷形勢的能力,雖然蹇叔多方勸諫,他一點也聽不進去,剛愎自用,自作主張而出師。
C.當(dāng)時,周大夫王孫滿還小,看到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的現(xiàn)象,就向當(dāng)時的秦軍統(tǒng)帥說:輕狂就少謀略,不講謀略,軍隊就會招致失敗。
D.鄭國商人弦高在滑地與秦師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師為名,上前致辭,句句是歡迎的話,處處有弦外之音,暗示鄭國已做好了戰(zhàn)爭準(zhǔn)備。
【解析】C項,王孫滿不是對秦軍統(tǒng)帥說的這番話,而是對周天子說的。
【答案】C
15.把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翻譯這兩句話,重點分別是文言句式和重要實詞!盁o乃……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反問句,要翻譯準(zhǔn)確!笆d、厲兵、秣馬”在現(xiàn)代漢語中有“厲兵秣馬”一詞,要注意“束”“厲”“秣”的含義。
【答案】(1)軍隊勞累不堪,力量耗盡了,遠方的君主防備著我們,恐怕不可以吧?
(2)鄭穆公派人到賓館察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jīng)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準(zhǔn)備好做秦軍的內(nèi)應(yīng)了)。
【參考譯文】
杞子從鄭國派人向秦穆公報告說:“鄭國人委托我掌管他們都城北門的鑰匙,如果偷偷派兵來襲擊,就可以占領(lǐng)鄭國。”秦穆公就這事征求蹇叔的意見。蹇叔說:“興師動眾去襲擊遠方的國家,不是我所聽說過的。軍隊勞累不堪,力量耗盡了,遠方的君主防備著我們,恐怕不可以吧?軍隊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勞師動眾而無所得,士兵們必然產(chǎn)生怨恨之心。況且行軍千里,誰會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絕了蹇叔的勸告。召集孟明、西乞、白乙,派他們帶兵從東門外出發(fā)。蹇叔為這事哭著說:“孟子!我今天看著軍隊出征,卻看不到他們回來!”秦穆公聽了派人對他說:“你知道什么!假如你只活七十歲,你墳上的樹早就長得有合抱粗了!”蹇叔的兒子加入這次出征的軍隊,蹇叔哭著送他說:“晉國人必然在殽山設(shè)伏兵截?fù)粑覀兊能婈,殽有南北兩座山:南面一座是夏朝國君皋的墓地;北面一座山是周文王避過風(fēng)雨的地方。你一定會死在這兩座山之間的峽谷中,我準(zhǔn)備到那里去收你的尸骨!鼻貒能婈犛谑窍驏|進發(fā)了。
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經(jīng)過周都城的北門,兵車上左右兩邊的戰(zhàn)士都脫下戰(zhàn)盔,下車致敬,接著有三百輛兵車的戰(zhàn)士跳躍著登上戰(zhàn)車。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向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沒禮貌就紀(jì)律不嚴(yán)。進入險境而紀(jì)律不嚴(yán),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
經(jīng)過滑國的時候,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里遇到秦軍。弦高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犒勞秦軍,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經(jīng)過敝國,冒昧地來慰勞您的部下。敝國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留住,住一天就供給一天的食糧;要走,就準(zhǔn)備好那一夜的保衛(wèi)工作!辈⑶遗扇肆⒓慈ム崌鴪笮。
鄭穆公派人到賓館察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jīng)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準(zhǔn)備好做秦軍的內(nèi)應(yīng)了)。鄭穆公派皇武子去致辭說:“你們在敝國居住的時間很長了,只是敝國吃的東西快完了,你們也該要走了吧。鄭國有獸園,秦國也有獸園,你們回到本國的獸園中去獵取麋鹿,讓敝國得到安寧,怎么樣?”于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逃到宋國。孟明說:“鄭國有準(zhǔn)備了,不能指望什么了。進攻不能取勝,包圍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于是滅掉滑國就返回了。
四、語言運用
16.請根據(jù)以下示例,概括燭之武的事跡并簡要點評。(60字左右)
示例:
事跡:鄒忌三問三思由小悟大,用宮闈私事現(xiàn)身說法委婉規(guī)勸齊王除去蒙蔽。
點評:鄒忌身在自家,心在國家,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guān)心,忠心一片實在難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能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跡,語言簡練;點評部分要能揭示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德。
【答案】事跡:燭之武不計前嫌冒死出城,憑三寸不爛之舌為鄭國智退秦晉聯(lián)軍。
點評:燭之武雖有被埋沒的幽怨,但一旦被召,便不顧老邁之軀毅然赴難,其愛國之心實在可贊。
17.把下面一個長句變成三個短句。(可調(diào)整語序、適當(dāng)增刪詞語,不能改變原意)
堅持“藝術(sh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陳金章作品既有視野壯闊、大氣恢弘的特點,又有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鄉(xiāng)間小景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題考查變換句式的能力。長句變短句與短句變長句思路相反,所給的長句有三個信息點:創(chuàng)作理念、作品的兩個特點。找出這些信息點,適當(dāng)調(diào)整語序,用簡潔的語言加以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陳金章堅持“藝術(sh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chuàng)作理念。②陳金章的作品有視野壯闊、大氣恢弘的特點。③陳金章的作品有充滿濃郁生活氣息的鄉(xiāng)間小景特點。
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1.下列各組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不同的一組是()
A.顫動/顫栗幽僻/癖好點綴/輟學(xué)
B.纖細(xì)/纖繩罪愆/敷衍鐐銬/瞭望
C.處分/處理虛誕/垂涎狼藉/枕藉
D.禪院/坐禪店肆/肄業(yè)招聘/馳騁
解析:本題考查識記字音的能力。A項,chàn/zhàn,pǐ/bì,zhuì/chuò;B項,qiān/qiàn,qiān/yǎn,liào;C項,chǔ,dàn/xián,jí/jiè;D項,chán,sì/yì,pìn/chěng。
答案:A
2.下面語段中畫線的詞語,使用不恰當(dāng)?shù)氖且豁検?)
我一個人看著車窗外,這是我第來傳說中的深圳。這個國內(nèi)其他城市難以望其項背,蜚聲國際的大都市,正值晚上8點夜生活開始的時候,走在街上勁爆的音樂紛至沓來。但是這一切的繁華離我這么近,卻又那么遠。我聽不懂他們的講話,我記不清錯綜復(fù)雜的道路。
A.望其項背B.蜚聲
C.紛至沓來D.錯綜復(fù)雜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A項,“望其項背”表示差距不大,表示趕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B項,“蜚聲”聞名于。C項,“紛至沓來”形容紛紛到來,連續(xù)不斷地到來。不合語境。D項,“錯綜復(fù)雜”形容頭緒繁多,情況復(fù)雜。
答案:C
3.下列句子,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10多年來,趙廣軍“生命熱線”累計志愿服務(wù)5萬多小時,接訪求助個案14570例,幫助千千萬萬的失足青少年扶回正路。
B.離開文化的浸潤和文明修養(yǎng)的增強,人們的精神世界就會變得蒼白和空虛,內(nèi)心極度焦慮,人際關(guān)系自然也就變得緊張了。
C.各地要改革學(xué)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在高中學(xué)業(yè)水平考試中增加體育科目的新路子,推進高考綜合評價體系建設(shè)。
D.根據(jù)社科院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事業(yè)單位人員的家庭幸福感指數(shù)高,其次就是離退休人員,農(nóng)民工的家庭幸福感指數(shù)低。
解析:本題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項,結(jié)合混亂,應(yīng)是“幫助……走回正路”或“把……扶回正路”。B項,搭配不當(dāng),應(yīng)為“文明修養(yǎng)的提高”。D項,句式雜糅,應(yīng)是“根據(jù)社科院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或“社科院新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
答案:C
4.把下列4句話填入橫線處,順序恰當(dāng)?shù)囊豁検?)
在先秦,主要有五種人格理想:墨子的苦行俠人格,______________;楊朱的貴我人格,______________;孟子的大丈夫人格,______________;荀子的君子式人格,______________;再有一種便是莊子式的人格了:獨來獨往,不吝去留,若垂天之云,悠悠往來聚散,在一種遠離的姿態(tài)中顯出格外的美麗與灑脫。
、黉h芒畢露,正義在胸②平和公正,循規(guī)蹈矩③赴湯蹈火,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④絕對自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A.②④③①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D.③④①②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要注意各種代表人物的人格特點。
答案:D
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題。
(張)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音yí,橋)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所,表約數(shù);里所,即一里路左右),復(fù)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绷家蚬种蛟唬骸爸Z!蔽迦掌矫鳎纪,父已先去,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復(fù)早來!”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dāng)如是!背鲆痪帟,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彼烊,無他言,不復(fù)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
(《史記•留侯世家》)
淮陰侯韓信,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shù)從其下鄉(xiāng)南昌亭長寄食,數(shù)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內(nèi)室的床)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蹦概唬骸按笳煞虿荒茏允,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北娙柚,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庇谑切攀胍曋逊┏隹柘。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顧:回頭看
B.不復(fù)見旦日旦日:第二天
C.始為布衣時,貧無行布衣:平民百姓
D.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若:假若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理解文言文實詞的能力。A項,若:第二人稱代詞,你。
答案:D
6.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乃為裝遣荊軻
B.常從人寄食飲張良是時從沛公
C.直墮其履圯下吾其還也。亦去之。
D.父以足受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理解文言虛詞的能力。A項,介詞,為,替,給/動詞,準(zhǔn)備,打點。B項,都為動詞,跟隨,跟從。C項,代詞,他的/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語氣詞,還是。D項,介詞,用/動詞,認(rèn)為。
答案:B
7.下列句子中,與“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3分)()
A.是寡人之過也B.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C.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D.亞父者,范增也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文的句式。B項為倒裝句中的定語后置句,其他句和例句皆為判斷句。
答案:B
8.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張良能忍辱為老父取履,穿履,并能聽從老父訓(xùn)導(dǎo),如期赴約,終有所得。
B.從張良愕—忍—怪—異的心理變化中,可以看到他性格轉(zhuǎn)變的過程。
C.漂母的大怒是為了激發(fā)韓信作為男子漢的尊嚴(yán)。
D.韓信受胯下之辱中,在他“孰視”、“蒲伏”中表現(xiàn)了他的心理活動。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C項,原文為“母怒曰:‘吾哀王孫而進食!
答案:C
9.將下列句子翻譯為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良因異之,常習(xí)誦讀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張良于是認(rèn)為這件事很奇怪,經(jīng)常反復(fù)誦讀它(《太公兵法》)。(“因”“異”“之”各1分)
(2)于是信孰視之,蒲伏,俯出胯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這時韓信仔細(xì)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孰”“蒲伏”“俯出跨下”各1分)
(3)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有一個老人,穿著褐色的衣服,到了張良站的地方,徑自把他的鞋子丟到橋下。(“老父”“衣”“褐”“墮其履圯下”各1分)
參考譯文
張良很悠閑地信步走到下邳的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褐色的衣服。到了張良站的地方,徑自把他的鞋子丟到橋下;仡^看著張良說:“小子,下去把鞋子取來!睆埩己荏@訝,想打他。因為他年紀(jì)大的緣故,強忍著,下去取了鞋來。老人說:“為我穿上鞋!睆埩家呀(jīng)為他取了鞋子,于是直著身子跪下為他穿上。老人用腳接受(張良為他穿鞋),笑著離開,張良非常吃驚,用眼看著老父離去。老人離去一里左右,又返回來,說:“小子值得教育。∥逄旌筇炝?xí)r和我(在這里)相會。”張良于是認(rèn)為這很奇怪,跪下說:“好的!蔽迦蘸筇炝?xí)r,張良前往,老人已經(jīng)先行離去了,生氣地說:“和老人約定了時間,卻比老人后到,為什么?”就離去了。說:“五天后早上再來!”五天后,張良在夜還未過半時就去了,有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yīng)當(dāng)像這樣!”拿出一冊書,說:“讀了這個就可以作為皇上的老師了!十年后,就能興盛。十三年后,你來濟北見我,谷城山下黃石就是我在的地方!庇谑蔷碗x開了,沒有其他的話,張良第二天不再見到他?此臅,是《太公兵法》。張良于是認(rèn)為這件事很奇怪,經(jīng)常反復(fù)誦讀它。
淮陰侯韓信,當(dāng)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jīng)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jīng)多次前往下鄉(xiāng)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shù)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做好早飯后端到內(nèi)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zhǔn)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在漂洗衣物。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贝竽锷鷼獾卣f:“大丈夫不能養(yǎng)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淮陰屠戶中有個侮辱韓信的人,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內(nèi)心里在這時是個膽小鬼罷了!庇之(dāng)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痹谶@時韓信仔細(xì)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rèn)為他膽小。
10.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后面的問題。(7分)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1)這兩首詩都是詠史詩,各自對項羽烏江自刎一事發(fā)表了看法。兩首詩分別表達了什么觀點?(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認(rèn)為江東子弟能否跟隨項羽卷土重來?簡要說明你的觀點及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詩詞鑒賞的能力!额}烏江亭》是晚唐杜牧的七言絕句。杜牧于公元841年官池州刺史時,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詠史詩!盀踅ぁ奔船F(xiàn)在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舊傳是“楚漢爭霸”時期,項羽失敗自刎之處。這首詩針對項羽兵敗身亡的史實,批評他不能總結(jié)失敗的教訓(xùn),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負(fù)氣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業(yè)歸于覆滅,詩中暗寓諷刺之意。
《烏江亭》是王安石針對杜牧的《題烏江亭》而作,表達了自己對項羽失敗的看法。王安石根據(jù)自己的理解,認(rèn)為項羽的失敗已成定局,即便是江東子弟還在,項羽也不可能再帶領(lǐng)江東子弟卷土重來,因為他們不一定再肯為戰(zhàn)爭賣命了。
答案:(1)杜牧通過這首詩,表達了對勝敗得失、歷史興衰的看法,即勝負(fù)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負(fù)重、重整旗鼓,定能東山再起。(2分)王安石則認(rèn)為民心和形勢決定了戰(zhàn)爭的勝負(fù),歷史的規(guī)律不可違背。(2分)(意思對即可)
(2)(示例一)我認(rèn)為能。(1分)項羽英勇蓋世,正直仁厚,體恤部下,江東子弟對他仍懷有鄉(xiāng)土之情。(2分)
(示例二)我認(rèn)為不能。(1分)項羽剛愎自用,聽不進部下意見,江東子弟對他失去了信心,加之八千子弟盡失,長期征戰(zhàn),百姓不堪重負(fù),劉邦天下已定,善撫人心,故江東父老不會再支持項羽了。(2分)(答案不,只要言之有理皆可)
11.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選3題,多選只按前3題計分)(6分)
(1)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與,________________。(《燭之武退秦師》)
答案:因人之力而敝之不知
(2)又前而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復(fù)為慷慨羽聲。(《荊軻刺秦王》)
答案: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答案: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
(4)夫秦王有虎狼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皆叛之。(司馬遷《鴻門宴》)
答案: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三、本大題4小題,共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
西洋鏡里的中國文化面目與出路
苗蠻子
兩個世紀(jì)之前,中國的文官制度與科舉考試、語言文字與文學(xué)藝術(shù)、圣哲文化與賢明統(tǒng)治等等,無一不受到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的盛贊。伏爾泰在《風(fēng)俗論》中說,“哲學(xué)家在東方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zhì)的世界”。而在霍爾巴哈、波維爾等人眼里,“中國是世界上的將政治和倫理道德相結(jié)合的國家”,“如果中國的法律變?yōu)楦鲊姆桑袊涂梢詾槭澜缣峁┮粋作為歸向的美妙境界”。
歐洲啟蒙時代的中國觀,當(dāng)然是不完整的,也更是功利的——啟蒙思想家筆下的中國,不過是他們按照“既定需要”主動剪裁了的文明片段。歐洲啟蒙時代,啟蒙思想家急需一種外力作為傳統(tǒng)思想堡壘的突破口。而中國文化里恰好有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比如孔子思想中“有教無類”的不分貴賤的平等觀念、中國科舉制相對開放的人才選拔等等。于是,中國文化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挑戰(zhàn)神權(quán)的絕好武器。有人比喻說,中國文化之于歐洲思想啟蒙運動,結(jié)果是“拿東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此話雖有自大之嫌,卻也不無道理,因為對于啟蒙思想家來說,中國文化也僅僅只是一種工具而已。
今天,漢語、孔子、kongfu(功夫)、書法、京劇、飲食……這些中國文化符號,無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關(guān)注。面對這股前所未有的外國人學(xué)習(xí)中國文化的熱潮,我們無疑有必要省思:老外是真的對這些東西感興趣嗎?是真正認(rèn)同中國文化,還是更多出于一種獵奇心態(tài)?在我看來,答案恐怕更多地傾向于后者。甚至要警惕這樣一種盲目樂觀心態(tài):看著發(fā)燙的“中國熱”,便天真地以為中國文化征服了全世界。“中國熱”以及莫言獲諾獎,只能說明中國文化正逐步走向世界。事實上,莫言的作品能夠進入西方主流視野,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譯”以及“影視”的傳播。因此我們必須清醒認(rèn)識到,中國文化的國際話語權(quán)還存在著很大的落差,甚至根本就無從說起。而且中國一些傳統(tǒng)文化也因保護不力或墨守成規(guī),呈現(xiàn)衰敗模樣。更為尷尬的是,像書法、茶道等傳統(tǒng)文化,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反而做得有聲有色。
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究竟如何,不妨與近風(fēng)靡全球的韓國“神曲”《江南Style》作個比較。這支由韓國“*”樸載相(英文名PSY,人稱鳥叔)發(fā)明的“騎馬舞”,不到半個月便席卷全球,各色人等都在盡情地跳,甚至成了美國總統(tǒng)候選人羅姆尼兩兒子為老爹拉票的武器。潘基文很驕傲地宣稱,“《江南Style》為世界和平帶來強勁力量,有超過4億人喜愛并欣賞鳥叔的表演”。想想近些年,我們大把地砸錢在紐約做國家形象廣告、在世界各地辦孔子學(xué)院,據(jù)官媒報道說效果還不錯,可鳥叔的一陣哼哈唱跳,便吸引了8億只眼球,我們能不臉紅嗎?
傳統(tǒng)文化“強”而當(dāng)代文化“弱”這種不平衡狀態(tài),并不是向世界所展示的一個完整而有活力的中國。顯然,未來中國能否在國際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具有話語權(quán),取決于中國能否在接續(xù)傳統(tǒng)的前提下,創(chuàng)造出反映時代精神和普世價值的文化符號。當(dāng)然,在此過程中,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老是仰西方人之鼻息,而有必要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評價標(biāo)準(zhǔn)和價值取向,畢竟無論是“中國熱”還是莫言獲諾獎,背后都有著強烈的歐洲中心主義色彩;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警惕那種文化自戀的心態(tài),而盲目搞出一套標(biāo)準(zhǔn)與人類文明相隔絕,否則便貽人笑柄了。
(2012年11月14日《光明日報》,有刪改)
12.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5分)()()
A.兩個世紀(jì)之前,歐洲啟蒙思想家們盛贊中國的文官制度與科舉考試、語言文字與文學(xué)藝術(shù)、圣哲文化與賢明統(tǒng)治。
B.“中國熱”雖只是一些中國文化符號,但無一例外地受到了老外的關(guān)注,無疑都充滿著藝術(sh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
C.莫言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靠著翻譯與影視的傳播進入了西方主流視野,但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力依然不夠,中國文化的國際話語權(quán)還相當(dāng)小弱。
D.中國一些傳統(tǒng)文化如書法、茶道、京劇等因保護不力或墨守成規(guī),呈現(xiàn)衰敗模樣,而在儒家文化圈的其他國家如日本、韓國,反而做得有聲有色。
E.鳥叔發(fā)明的“騎馬舞”,不到半個月便席卷全球,吸引了8億只眼球,幾乎沒花錢卻為韓國作了極好的宣傳。
解析:本題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在原文找到相關(guān)語段,進行比較分析。B項,“都充滿著藝術(shù)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與文本第3段內(nèi)容不符;D項,“在日本、韓國,反而做得有聲有色”的不包括京劇。
答案:BD
13.下列言論,不屬于“歐洲啟蒙時代的中國觀”的一項是(3分)()
A.哲學(xué)家在東方發(fā)現(xiàn)了一個新的精神和物質(zhì)的世界。
B.中國是世界上的將政治和倫理道德相結(jié)合的國家。
C.如果中國的法律變?yōu)楦鲊姆,中國就可以為世界提供一個作為歸向的美妙境界。
D.國家不是根據(jù)神的意志而是人們通過社會契約創(chuàng)造的,君權(quán)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
解析:本題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D項,無中生有,它是歐洲啟蒙思想家霍布斯的話,但不是針對中國說的,與“中國觀”無關(guān)。其他各項都在文本的第1段中,都是歐洲啟蒙思想家說的話,且均與“中國觀”有關(guān)。
答案:D
14.請指出第2段中“拿東方之火煮熟了西方的肉”在文中的含義。(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本題時注意結(jié)合語句,解讀“東方之火”與“西方的肉”的具體含意。
答案:以“不分貴賤的平等觀念、中國科舉制度相對開放的人才選拔”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2分),幫助了歐洲啟蒙思想家突破傳統(tǒng)思想堡壘,挑戰(zhàn)神權(quán)。(2分)
15.作者認(rèn)為當(dāng)代中國文化如何才能找到出路?請分條列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本題時,要注意審讀題干,如何才能找到出路,也就是該怎么做的問題。
答案:①未來中國要在國際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格局中取得話語權(quán)。(1分)
、谠诮永m(xù)傳統(tǒng)的前提下,能創(chuàng)造出反映時代精神和普世價值的文化符號。(1分)
、鄄荒芡苑票。鲜茄鑫鞣饺酥窍,要培養(yǎng)自己的文化評價標(biāo)準(zhǔn)和價值取向。(1分)
、芤枘欠N文化自戀的心態(tài),防止盲目搞出一套標(biāo)準(zhǔn)與人類文明相隔絕。(1分)
四、本大題3小題,共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題。
吟風(fēng)
張緒佑
昨夜一陣凜風(fēng),將報社門前臺階上的盆景吹得落葉滿地。昨日還是滿樹黃葉的銀杏,忽然間只剩光骨臨風(fēng)了。季風(fēng)就這樣將冰清玉潔的冬姑送臨。
日復(fù)一日,當(dāng)我在踏上門前的臺階,總要留心關(guān)注這盆銀杏的生態(tài)。四時的變換,世情的冷暖、心境的憂樂,似乎都是伴隨著季風(fēng)而變幻,從它的生命常態(tài)中顯現(xiàn)出來。新歲來臨時,當(dāng)春風(fēng)悄悄拂過,銀杏的禿枝上就萌發(fā)了嫩綠,綠葉漫漫地展開了翅膀,將新的生命張揚。滿眼的碧綠帶著極好的心情,又迎來了涼爽的夏風(fēng),將生命的熱情推向極致。當(dāng)夏至盡頭,氣爽的高秋帶來了新的生命信息,滿樹的金黃預(yù)示著生命的成熟,盡管它并未結(jié)出豐盈的碩果。秋后的寒風(fēng)無情襲來,它便適時地脫下金色的外衣,將生命珍藏,將希望孕育。生命之樹就這樣隨著季風(fēng)而四時變幻。
風(fēng)是什么?風(fēng)是大氣的精靈。集日月精氣于心,集天地靈氣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氣于懷,化作流暢的血脈,靈動的氣韻,去感受世界,去催生萬物。人間萬豪,山川陡變,唯有風(fēng)敏感。
風(fēng)是人間的使者。風(fēng)既帶給人們高山的偉岸氣質(zhì),又帶給人們大海的寬廣胸懷;既可給人們帶來心高氣爽的愉悅,又可給人們帶來秋盡葉落的慈憐;既帶來春燕的呢喃,又帶來秋雁的長吟……它掠過叢林、村莊、田野、河流,閱盡了人間姿色,教人識時應(yīng)世,臨風(fēng)應(yīng)對四時的變換。保持生命之樹不衰。
風(fēng)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風(fēng)刀犀利,歲月無涯,數(shù)萬年雕塑了無數(shù)溝壑、奇山異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樹,雕塑了瘦詞,雕塑了自然界這個大盆景。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霧,塑造了有形和無形的自然境界,留下了萬年不衰的藝術(shù)創(chuàng)意。
風(fēng)還是忠實的史學(xué)家。它用如橡巨筆席卷千年,縱橫天下,翻江倒海,將歷史記在了懸崖,記在了洞穴,記在了無數(shù)次山川巨變之中,記住了無數(shù)個破敗的村落、庭院和宮殿。伴隨著多少次戰(zhàn)火烽煙,多少回山崩海嘯,多少代歷史變遷,它記下了千里大漠,記下了禿嶺荒原,記下了古羅馬斗獸場、古樓蘭王國、圓明園廢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號。它在記錄歷史的同時也記下了人生,記下了人世的艱辛、生活的印痕、歲月的磨難。將這一切刻寫在每一個人的額頭上、須發(fā)間。
疾風(fēng)知勁草,敢愛敢怒,頗具英雄氣度。有時狂怒號,摧枯拉朽;有時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時和煦可掬,遍布撫愛。風(fēng)有懷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壯。古來多少英雄把酒臨風(fēng),抒發(fā)豪情,暢懷壯志。劉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響“大風(fēng)起兮云飛揚”的《大風(fēng)歌》。荊軻滿懷壯志,臨風(fēng)唱響“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的絕命悲壯。血戰(zhàn)沙場的勇猛將士,面對死亡唱起了“風(fēng)雪滿弓刀”的豪情。風(fēng)是有情的,風(fēng)是有骨的。英雄所愛的是大風(fēng)的一瀉千里的豪邁,是義無反顧的錚錚風(fēng)骨。在臨風(fēng)之時,那些隨風(fēng)而倒的墻頭小草缺少的正是這種風(fēng)骨。
季風(fēng)雖有四時之變,而惟有英雄風(fēng)骨不變。日月經(jīng)空,乾坤朗朗,是季風(fēng)萬年不衰的永久風(fēng)源。愿清麗的風(fēng)蕩滌世俗塵埃,將世界催化得更清純、更壯麗!
16.為什么作者在文章開頭寫了一盆銀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分析把握文章結(jié)構(gòu)和作者思路的能力。解答需要聯(lián)系前后文,適當(dāng)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的作用。本題考查開頭的作用,從開篇點題、為下文作鋪墊等方面入手,并適當(dāng)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分析即可。
答案:寫銀杏是為了引出風(fēng),(2分)從而以有形寫無形,以銀杏狀風(fēng),突出風(fēng)的形象。(2分)
17.請結(jié)合全文,談?wù)勀銓Α凹撅L(fēng)雖有四時之變,而惟有其風(fēng)骨不變”這句話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重點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需要聯(lián)系前后文,分析文句的字面含意和深層含意,還應(yīng)適當(dāng)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風(fēng)從外在看,有溫暖的春風(fēng),涼爽的夏風(fēng),氣爽的秋風(fēng),寒冷的冬風(fēng)。它是隨著四時的變化而變化的。它時時都在重新雕塑著一個新的世界。(2分)風(fēng)從本質(zhì)看,是不變的,它有情,坦蕩磊落,敢愛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氣豪,義無反顧,頗有英雄氣度。(3分)(意思對即可)
18.文章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感情?請從作品的內(nèi)容和寫法兩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達的?(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xué)作品的表達技巧和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時需要結(jié)合全文內(nèi)容和自己的理解綜合解答。本題是開放性的題目,要注意觀點和文中語句的有效結(jié)合,并言之成理。
答案:文章表現(xiàn)了激越、豪邁的情感。(2分)內(nèi)容上從小處寫到大處,旁征博引,縱橫捭闔。例如,“它掠過叢林、村莊、田野、河流,閱盡了人間姿色……保持生命之樹不衰”,通過從小到大、從近到遠的寫景拓展,增強了文章的氣勢,使豪邁的激情得以淋漓盡致地闡發(fā)。(2分)寫法上運用了比喻、排比、擬人等手法。例如,“風(fēng)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把風(fēng)描繪得更加形象、生動,文章的情感也更加豐厚了。(2分)(意思對即可)
五、本大題2小題,每小題6分,共12分。
19.閱讀下面文字,根據(jù)要求,完成下面題目。(6分)
時光流逝,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正處于逐漸演變?yōu)楹唵蔚募偃栈蚴巧碳椅鸬泥孱^的尷尬境地。人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rèn)同感不再強烈,儀式感日益淡化。面對這個狀況,某校為了讓更多同學(xué)廣泛深入地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準(zhǔn)備開展系列介紹交流活動。
(1)下列詩句與哪一個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有關(guān)?請將答案填在橫線上。(2分)
、冱S花應(yīng)笑關(guān)山客,每歲登高在異鄉(xiā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诓恍О吜(xí)俗,艾符蒲酒話升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請你為學(xué)校開展的這項活動擬一條宣傳標(biāo)語。(不超過30個字,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方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正確運用常見的修辭方法和語言表達準(zhǔn)確、鮮明、生動的能力。
重陽節(jié),農(nóng)歷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fēng)俗,所以重陽節(jié)又稱“登高節(jié)”。慶祝重陽節(jié)一般會包括出游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所以還有重九節(jié)、茱萸、菊花節(jié)等說法。艾符:端午日懸艾蒿于門戶,并黏貼符箓以祛邪。蒲酒:菖蒲酒,端午日有飲菖蒲酒的傳統(tǒng)習(xí)俗。
答案:(1)①重陽②端午節(jié)(答對一個給1分)
(2)(示例一)尊重傳統(tǒng)節(jié)日風(fēng)俗,傳播中華文化精髓。
(示例二)走近傳統(tǒng)節(jié)日,傳承中華文明。
(突出宣傳對象“傳統(tǒng)節(jié)日”,1分;突出“尊重風(fēng)俗”“弘揚精神”“傳播文化”“傳承文明”“肩負(fù)責(zé)任”等活動目的或意義,1分;修辭方法,2分)
20.校運會剛結(jié)束,高一攝影小組的同學(xué)打算在宣傳窗開設(shè)主題為“精彩瞬間”的欄目,展出校運會中抓拍的部分競技照片。請你幫他們寫一段欄目介紹詞,突出欄目照片的特點。要求語言鮮明、生動、語意連貫,至少使用兩種修辭,不少于60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連貫、得體、準(zhǔn)確、鮮明、生動的能力。解答時,注意主題是給校運會的“精彩瞬間”寫欄目介紹詞,要突出欄目照片的特點。評分要點:內(nèi)容3分,不能只抓住一個畫面進行描寫,如此則酌情扣分;兩種修辭、語言鮮明生動2分;語意連貫1分。
答案:(示例)在這里,你可以領(lǐng)略跳高選手奮力躍起,騰空而上的精彩;你可以感受鉛球選手凝神托球,追逐夢想的鎮(zhèn)定;你可以分享短跑選手身如利箭,沖向終點的興奮——瞬間的精彩,永恒的記憶!
六、本大題1小題,60分。
21.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眼下,在很多家長費盡心思把孩子送往城市重點學(xué)校就讀時,武漢有7對父母反其道而行,將孩子從城市帶到農(nóng)村,讓孩子們在一所廢棄小學(xué)內(nèi)學(xué)習(xí)生活,家長自己則當(dāng)起老師教育孩子,過著類似“世外桃源”的生活。家長們說,操場上的沙子、磚頭、茅草,也是孩子們心愛的玩具,孩子們常常在這里堆沙堡、建草屋。
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你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嗎?請結(jié)合自己的體驗與感悟,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題目,自定文體。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襲。
解析:材料中的7對家長,他們教育孩子的方式很特別,既鍛煉了孩子的自立能力,又讓孩子們回歸到大自然,甚至是回歸到了天性。本文可以立意為: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家長應(yīng)該培養(yǎng)孩子的自立能力。另外,考生在寫作時可以引用古人教育子女的例子,如“孟母三遷”;講述父母教育子女的故事,如傅雷的教子故事;還可以引用詩詞,豐富文章內(nèi)容。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