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訓練# #詩經《國風·唐風·椒聊》原文翻譯及鑒賞#】《詩經》中不少描述祭祀場面或景象的詩篇,以及直接記述宗廟祭祀的頌歌,為后世留下了有關祭祀方面的民俗材料。下面是©無憂考網分享的詩經《國風·唐風·椒聊》原文翻譯及鑒賞。歡迎閱讀參考!
《國風·唐風·椒聊》
先秦:佚名
椒聊之實,蕃衍盈升。彼其之子,碩大無朋。椒聊且,遠條且。
椒聊之實,蕃衍盈匊。彼其之子,碩大且篤。椒聊且,遠條且。
【翻譯】
花椒樹上果實累累香滿園,繁衍豐茂采來可把升裝滿。那至誠至敬仁義的君子啊,他形象高大不能表之以言。愿他像果實累累的花椒樹,繁密枝條伸展得長長遠遠。
花椒樹上果實累累香滿園,繁衍豐茂兩手采來一捧滿。那至誠至敬仁義的君子啊,他誠實高大而且忠厚良善。愿他像果實累累的花椒樹,繁密枝條伸展得長長遠遠。
【鑒賞】
根據胡長青的說法,把此詩理解為贊美男子的詩應更為切合詩旨。他說,因為《詩經》所產生的時代,屬于父系社會,男子早已享有無上的權威,這時期的生殖崇拜是以男性為主題的,稱贊子孫眾多,是對男性生殖能力的頌揚。把生育單純地歸之于婦女,囿于現代的認識習慣,不免惑于事物的表象了。再考察一下詩的本身,通觀全篇,并不存在一處描寫婦女某種特征的字句,況且“碩大無朋”“碩大且篤”,不是描繪婦女的詞語。如果與《衛(wèi)風·碩人》對婦女身材的描寫相對照,更可明了二者的區(qū)別。
此詩首先以興的手法,抒寫景物之美。粗大虬曲的花椒樹,枝葉繁茂,碧綠的枝頭,結著一串串鮮紅的花椒子,陣陣清香,隨風飄動,長勢喜人,豐收在望,采摘下來,足有滿滿的一升。接著,以此為鋪墊,以椒喻人,贊美那個高大健壯的男子,人丁興旺,子孫像花椒樹上結滿的果實那樣眾多。比喻新奇、妥貼,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后兩句又回到了對花椒的抒寫上,但因有了中間比喻部分的過渡,已不同于前兩句的單純起興,而是比興合一,人椒互化,前后呼應,對人物的贊美進一步深化,含蘊雋永,有余音裊裊之感。而語尾助詞“且”的連用,更是增強了情感的抒發(fā),企慕之意,可謂一往情深。
此詩的第二章幾乎是第一章的再現,只是調換了兩個字,這種復沓的修辭手法,通過對某種事物的反復吟誦,可以收到一唱三嘆、情意深致的藝術效果。此詩另一個更為突出的特點,是成功地運用了比興的藝術手法,比是“以彼物比此物也”,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朱熹《詩集傳》)。比興的運用,不但使詩的開篇較為自然,沒有突兀感;而且以人所共知的美好事物喻人,較含蓄通俗地表現出被贊美主體的品性內涵,易于為人理解、認同。這在《詩經》中運用得極為廣泛,“善鳥香草以配忠貞”(王逸《楚辭章》),也為后世的文學作品所普遍接受。
擴展閱讀:《詩經》社會功用
《詩經》的編集本身在春秋時代,其實主要是為了應用:
其一,作為學樂、誦詩的教本;其二,作為宴享、祭祀時的儀禮歌辭;其三,在外交場合或言談應對時作為稱引的工具,以此表情達意。
通過賦詩來進行外交上的來往,在春秋時期十分廣泛,這使《詩經》在當時成了十分重要的工具。《左傳》中有關這方面情況記載較多,有賦詩挖苦對方的(《襄公二十七年》),聽不懂對方賦詩之意而遭恥笑的(《昭公二十年》),小國有難請大國援助的(《文公十三年》)等等。這些引用《詩》的地方,或勸諫、或評論、或辨析、或抒慨,各有其作用,但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凡所稱引之詩,均“斷章取義”——取其一二而不顧及全篇之義。這種現象,在春秋時期堪稱“蔚成風氣”。這就是說,其時《詩經》的功用,并不在其本身,而在于“賦詩言志”。想言什么志,則引什么詩,詩為志服務,不在乎詩本意是什么,而在乎稱引的內容是否能說明所言的志。這是《詩經》在春秋時代一個實在的,卻是被曲解了其文學功能的應用。
賦詩言志的另一方面功用表現,切合了《詩經》的文學功能,是真正的“詩言志”——反映與表現了對文學作用與社會意義的認識,是中國文學批評在早期階段的雛形。如《小雅·節(jié)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讻”!洞笱拧っ駝凇罚骸巴跤衽怯么笾G”等。詩歌作者是認識到了其作詩的目的與態(tài)度的,以詩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自己對社會、人生的態(tài)度,從而達到歌頌、贊美、勸諫、諷刺的目的。這是真正意義上的賦詩言志,也是使賦詩言志真正切合《詩經》的文學功能及其文學批評作用。
《詩經》社會功用的另一方面,是社會(包括士大夫與朝廷統治者)利用它來宣揚和實行修身養(yǎng)性、治國經邦——這是《詩經》編集的宗旨之一,也是《詩經》產生其時及其后一些士大夫們所極力主張和宣揚的內容。
孔子十分重視《詩經》,曾多次向其弟子及兒子訓誡要學《詩》?鬃诱J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保ā蛾栘洝罚┻@是孔子對《詩經》所作出的具有高度概括性的“興、觀、群、怨”說,也是他認為《詩經》之所以會產生較大社會功用的原因所在?鬃拥摹芭d、觀、群、怨”說闡明了《詩經》的社會功用,既點出了《詩經》的文學特征——以形象感染人,引發(fā)讀者的想像與聯想,又切合了社會與人生,達到了實用功效。
擴展閱讀:詩經名句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榖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皎日。
丘中有麻,彼留子嗟。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
弋言加之,與子宜之。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山有扶蘇,隰有荷華。不見子都,乃見狂且。
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