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雞兔同籠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jīng)》就記載了這個搞笑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
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方數(shù),有35個頭;從下方數(shù),有94只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明白《孫子算經(jīng)》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只雞、每只兔一半的腳,則每只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只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shù)就由94只變成了47只;(2)如果籠子里有一只兔子,則腳的總數(shù)就比頭的總數(shù)多1。
因此,腳的總只數(shù)47與總頭數(shù)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shù),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shù)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shù)學(xué)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瘹w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采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zhuǎn)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jīng)解決的問題。
【篇二】
答案是:先使用五升的水壺裝滿水,然后倒到六升的水壺里面,這個時候,再將五升的水倒一些在六升的水壺里面,六升的水壺就滿了,這個時候,五升的水壺里還有四升的水。然后把六升的水壺的水倒掉,把五升的水倒在六升的水壺里,這個時候,六升的水壺就只有四升的水了,然后將五升的水壺裝滿,裝到六升壺里去,然后六升的壺滿了,這個時候,五升的水壺里就剩下我們要的三升水了。
一個農(nóng)民帶了三只小兔子去集市,每只小兔子大概有3~4千克,但是,農(nóng)夫的秤只能夠秤5千克,農(nóng)民,如何進行稱量呢?
答案是:先把三只放到一齊來稱,然后拿出一只,稱量之后算差即可。
【篇三】
一天,小“3”到數(shù)學(xué)商店買了一支鉛筆,小“4”說:“你應(yīng)付1元5角4分!
小“3”付了1元5角后問:“還有4分可怎樣付呀?”小“4”忙說:“這4分錢你不用付了!毙 3”疑惑地問道:“那你不是要吃虧了?”“不,這是本店的一個規(guī)定,叫‘四舍五入’。凡是4分錢或4分錢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錢以上,那就收1角錢!毙 4”和藹可親地解釋道。小“3”高興地說:“多謝你,你真好!”
“對呀,我也個性喜歡4。”“25”跑過來說,“因為25×4=100,算起來比較簡便,例如:25×87×4=25×4×87,這樣算起來不是又快又簡便嗎?!”
“不錯,的確又快又簡便,我也喜歡4!痹仁恰29”!25”忙問道:“咦,你怎樣也會喜歡‘4’了?”“29”不慌不忙地說:“這你們就不明白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歷年份是4的倍數(shù)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輪到一次,當然喜歡‘4’了。但是公歷年份是整百的,務(wù)必是4百的倍數(shù),二月份才有29天,這樣的年份叫閏年!
“啊,‘4’的用處可真大呀!”“25”贊嘆道。
這位“4”服務(wù)員真是個既溫柔又惹人喜歡的服務(w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