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 #古代經(jīng)典的悼念詩詞閱讀#】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下面©無憂考網(wǎng)就給大家分享下古代經(jīng)典的悼念詩詞,歡迎閱讀!
1、第一首——《詩經(jīng)·唐風(fēng)·葛生》之:百歲之后,歸於其居!百歲之后,歸於其室!
葛生——詩經(jīng)·唐風(fēng)
葛生蒙楚,蘞蔓于野。予美亡此。誰與獨處!
葛生蒙棘,蘞蔓于域。予美亡此。誰與獨息!
角枕粲兮,錦衾爛兮。予美亡此。誰與獨旦!
夏之日,冬之夜。百歲之后,歸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歲之后,歸於其室!
【背景】
這首詩被后人認(rèn)為是‘悼亡詩之祖’。關(guān)于這首《葛生》的主旨,歷代學(xué)者多有爭議。至清郝懿行首先揭示了“角枕”、“錦衾”為收殮死者的用具,指出:“《葛生》,悼亡也!苯袢硕嗳∑湔f。顯然,憑“亡此”、“于域”、“角枕”、“錦衾”、“其居”、“其室”、“獨處”、“獨息”、“獨旦”等詞語證本詩悼亡之旨,是有說服力的。
后世對這首詩評價極高,今人認(rèn)為本篇“不僅知為悼亡之祖,亦悼亡詩之絕唱也”(朱守亮《詩經(jīng)評釋》),又認(rèn)為“后代潘岳、元稹的悼亡詩杰作”,“不出此詩窠臼”(周蒙、馮宇《詩經(jīng)百首譯釋》)。就本詩的藝術(shù)魅力和對后世悼亡詩歌的創(chuàng)作影響而言,這種評價是當(dāng)之無愧的。
詩從葛藤寫起,或者正是墳?zāi)怪,觸動情思,兩相分離各自獨處,倍感傷心。詩寫亡人的獨處無人陪伴,正是為了寫活著的人的孤獨無親,從而見出生前的相親相愛,同心同德,以致于發(fā)出死后同穴的悲號。詩反復(fù)抒寫無法忍受的獨處的時日,都是為了表達(dá)當(dāng)初同處和和諧美好!陡鹕房梢员豢醋魇侵袊客鲈姷臑E觴,那生死不渝的愛情絕唱,可以穿越時空,成為每個時代人們心中的夢想與期許。
2、第二首——《詩經(jīng)·邶風(fēng)·綠衣》之: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衣——詩經(jīng)·邶風(fēng)
綠兮衣兮,綠衣黃里。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風(fēng)。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背景】
這首詩同樣被一些學(xué)者認(rèn)為是中國第一首‘悼亡詩’,和《葛生》一樣,其在中國詩歌是否歸屬悼亡范疇亦有爭論。舊說謂詩的主旨是衛(wèi)莊姜傷己,《毛詩序》云:“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詩也!敝祆洹对娂瘋鳌吩疲骸扒f公惑于嬖妾,夫人莊姜賢而失位,故作此詩!钡笫蓝嗉易⒈揪c其悼亡之音,同《葛生》均奉為悼亡詩經(jīng)典。
這是一首懷念亡故妻子的詩。睹物思人,是悼亡懷舊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一個人剛剛從深深的悲痛中擺脫,看到死者的衣物用具或死者所制作的東西,便又喚起剛剛處于抑制狀態(tài)的興奮點,而重新陷入悲痛之中。
這首詩在文學(xué)有較大的影響。晉潘岳《悼亡詩》很出名,其實在表現(xiàn)手法上是受《綠衣》影響的。如其第一首“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寢興何時忘,沉憂日盈積”等,實《綠衣》第一、二章意;再如元稹《遣悲懷》,也是悼亡名作,其第三首云:“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全由《綠衣》化出?梢姶嗽娫诒憩F(xiàn)手法上實為后代開無限法門。
3、第三首——魏晉·潘岳《悼亡詩》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悼亡詩——潘岳·魏晉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私懷誰克從·淹留亦何益。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仿佛,翰墨有余跡。
流芳未及歇,遺掛猶在壁。悵恍如或存,回惶忡驚惕。
如彼翰林鳥,雙棲一朝只。如彼游川魚,比目中路析。
春風(fēng)緣隙來,晨溜承檐滴。寢息何時忘,沉憂日盈積。
庶幾有時衰,莊缶猶可擊。
【作者】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世稱潘安,我國晉代文學(xué)家,中牟縣大潘莊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眲⑿(biāo)注引《語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嫗以果擲之滿車!彼倌陼r即以才穎見稱鄉(xiāng)里,十二歲即能行文作詩,被鄉(xiāng)里稱為奇童。作為西晉文學(xué)的代表,潘安往往與陸機并稱,古語云“陸才如海,潘才如江”。
【背景】
據(jù)說,潘岳的妻子楊氏是西晉書法家戴侯楊肇的女兒。潘、楊兩家原是世交,潘岳十二歲時第一次見到楊氏的父親楊肇,楊肇很喜歡這個聰穎過人的美少年,便把自己的大女兒許配給了他。潘岳十二歲時與楊氏訂婚,結(jié)婚之后,夫妻兩人大約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楊氏于晉惠帝元康八年(298年)卒,當(dāng)時不到五十歲。潘岳夫婦感情很好,楊氏去世后,潘岳除過《悼亡詩》三首外,還有《楊氏七哀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