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感言【篇1】
今天是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jié)日。我還知道她的另外幾個名字呢!如:“端陽節(jié)”、“女兒節(jié)”、“詩人節(jié)”。讓我來告訴你它們的來歷吧。由于在這一天,出嫁的女兒都要回娘家來探望自己的父母,從而得知“女兒節(jié)”;“詩人節(jié)”那當(dāng)然就是紀(jì)念愛國詩人屈原了。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吃粽子、飲雄黃酒。
為什么在端午掛艾葉呢?那是因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qū)瘴。粽子呢,它的來歷又是什么?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yōu)榱瞬皇菇恤~蝦損傷他的軀體,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每到這一天,人們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扇藗冇峙陆序札埻等ィ钟瞄瑯淙~包住,纏好彩帶,因為蛟龍是最怕這兩樣?xùn)|西,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我們食用的粽子。飲雄黃酒是因為屈原在投江后,有一位老醫(y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說是可以藥暈魚龍,保護屈原。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蛟龍,于是人們把這條蛟龍扯上岸,抽其筋,剝其皮,之后又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腕、脖子上,再用雄黃酒抹七竅。據(jù)說這就是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的來歷。
端午粽香飄,龍舟響當(dāng)當(dāng),好事成雙雙!端午節(jié)流露出的是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是對詩人屈原的愛國精神的一種欽佩,贊頌。吃著粽子,看著精彩的的賽龍舟,心頭別有一番滋味。
端午感言【篇2】
這些天,電腦里手機上時常收到有關(guān)端午節(jié)的問候和祝福:“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好朋友簡簡單單,越久越真;好緣份久久長長,地老天荒。真誠的友誼叫人終身難忘。祝端午節(jié)快樂!”
還有“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預(yù)祝端午節(jié)快樂!”
那一個個畫面上用粽葉包著的可愛的粽子躍入眼斂,一絲絲香甜似是穿躍時空穿躍電腦和手機近在我身旁;那一句句問候如夏日清涼晚風(fēng),拂過我的臉夾,沁入心扉。
在每一個普通平淡的日子,大家都忙著自己的工作、生活在自己的空間,然,當(dāng)那些節(jié)日的祝福聲起。才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一直被朋友們惦記著;才發(fā)現(xiàn)左右逢緣的樂趣;才突然發(fā)現(xiàn)心與心的距離其實很近。那種感受會讓我莫名感動好久、好久……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友情的可貴!
以前每年的端午節(jié),母親都會安排我們?nèi)ゲ砂~掛于大門上,以避邪。而母親自己總是從端午節(jié)的前兩天就開始準(zhǔn)備包粽子。她采來許多粽葉,將糯米洗干凈浸泡一夜,第二天再準(zhǔn)備香菇、紅棗、花生、蝦米、綠豆、肉絲,這六種食物加糯米包成咸粽,還可以用糯米加豆沙包成豆沙粽,糯米加白沙糖做成甜粽。母親還會做一桌可口的菜,以粽子為主食,父親還喝一杯雄黃酒,一家人聚在一起過端午其樂融融。母親自在享受做粽子的快樂而自己吃的卻很少,而我們卻是只在享受吃粽子的快樂。
接著母親還會吩咐我們把蒸熟的粽子送給村里年邁的兒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們。雖然當(dāng)時在農(nóng)村粽子不怎么值錢,但在母親,卻是對家人一份深情的體貼和關(guān)愛,對老人和孩子的一滴滴真切的疼惜和一絲絲濃濃的祝福。
今年的端午回娘家時,看不見門上的艾葉黃也聞不見廚房的粽子香了。母親已經(jīng)離我們而遠(yuǎn)去了,再也見不著真實的觸手可及的以往,而母親的細(xì)致與慈愛已定格成記憶的永恒。也開始自己親手包粽子,其實更多的則是為了體驗?zāi)赣H生前所有過的那份包粽子的心境。將做熟的三個粽子置于母親墳前,再敬三杯酒、燒三燭香。對于母親的思念,再一次那樣的真真切切!遠(yuǎn)在天堂的母親,過得可好?心臟病是否已治愈?是否可以感受到我這遲來未報的孝心?是否能聽見我的祝福?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母親的關(guān)愛!
凝望遠(yuǎn)山,凝望藍(lán)天,凝望蒼穹。屈原這在名字在我的感受中是厚重、酸楚和傷痛。這個出生于湖北的偉大愛國詩人。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艾葉的黃粽子的香和龍舟的快樂。更多的則是一種臨死不屈的愛國精神的廷續(xù),一種憂國憂民的政治品格的閃光。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lián)齊抗秦。同時主持外交事務(wù)。主張楚國與齊國聯(lián)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yuǎn)。曾被流放于漢北和江南。屈原一片忠心不能報國,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fēng)貌,影響深遠(yuǎn),被后世千年傳誦。當(dāng)?shù)弥剀姽テ瞥䥽┒紩r,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從此,人們便于每年的端午包粽子享親人團聚之樂,賽龍舟表國泰民安的舉國之樂。汨羅江人還將粽子置于江河中,以拜祭屈原的亡靈,追憶他的精神。
感受歷吏感受屈原,我像是凝視著他憂國憂民的雙眸;讀懂了他“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那種百折不撓,不遺余力上天下地的追求和探索精神;體味著他因報國無門而痛投汨羅江的千般痛楚的心情。我的兩行清淚不由奪眶而出,為歷吏的無情而流,為屈原的遭遇而流,為今日的感動而流。
此時,那個遠(yuǎn)在天國的愛國詩人可好?他是否已經(jīng)走出了那個君主統(tǒng)治的年代?他是否還在寫著愛國詩篇?他是否知道這世間還有很多人在懷念著他?他是否看見一個愛詩的的荊楚女子在為他寫著憂郁的文字?
在淚眼朦朧中,在人們慶端午的時刻。我看到的是一種愛國力量的廷續(xù),一種品格精髓的升華!我想,在這種精神的感化下,我們會更加的的關(guān)愛父母、疼愛孩子、理解同事、愛戴老弱;我們會更加深刻地懂得活在世間要感恩惜福,敬業(yè)報國!
感受端午,就是感受朋友的祝福;感受端午,就是感受母親的關(guān)愛;感受端午,就是感受屈原的溫度!
端午感言【篇3】
端午節(jié)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xí)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灑雄黃酒,佩香囊……在家鄉(xiāng),端午不僅僅是因為要紀(jì)念屈原了,還有包粽子的樂趣,吃粽子的甜蜜,賽龍舟的振奮……
端午節(jié)的前一天,媽媽就做好粽子。先要準(zhǔn)備粽子的餡子,餡子各種各樣,有豆沙餡的,蜜棗餡的,肉餡的……;要準(zhǔn)備好芭蕉葉子,洗凈葉片,并將它剪成勻稱的葉條。媽媽將糯米洗了,將芭蕉葉一卷,放入糯米,用手稍微一壓就緊了,拿出餡兒按入米里面,隨后纏成一個菱形,用絲線一捆,小小的粽子就在媽媽的手中誕生了。包好的粽子一蒸,取出來就可食用了。撕開葉片,此時的粽子,不但有飯團的味道,還夾雜著芭蕉葉淡淡的清香,吃在口里清涼還帶點微微的甘甜。
端午節(jié)的早晨,媽媽要去買那些鮮綠的艾葉掛在門楣上。今天,每家每戶的門前,必定都要插上艾草辟邪。其實,懸掛艾草,還可以驅(qū)蟲蟻。用完餐,媽媽會燒那艾草給我們洗洗,聽說它有去寒濕消炎等作用。這時候,滿屋都是淡淡的藥香,沁人心脾.令人神輕氣爽。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可是爸爸說我們這已經(jīng)好久沒劃了。于是他給我們講往年的龍舟競渡。“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么。旌旗,浪花,赤*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yuǎn)遠(yuǎn)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zhàn)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dāng)中的激動和振奮的。”
在這天,人們可以放肆地歡笑,小孩可以放肆地玩耍,不用像過年一樣擔(dān)心明年,也不用考慮明天的打算,它就是一個平民的節(jié)日,一個沒有約束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