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清政府變?yōu)椤把笕说某ⅰ笔窃?)
A、《南京條約》簽訂之后B、《北京條約》簽訂之后
C、《馬關條約》簽訂之后D、《辛丑條約》簽訂之后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限制袁世凱*的特別規(guī)定是()
A、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實行責任內閣制
C、增加副總統(tǒng)權力范圍D、限定臨時大總統(tǒng)任期
3、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A、帝國主義的干涉破壞B、立憲派、舊官僚投機革命
C、袁世凱的*兩手策略D、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
4、說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主要是因為它()
A、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和經濟上的要求
B、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
C、適應了近代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要求
D、提出了平均地權以解決農民土地問題
5、中國同盟會成立標志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是因為()
、俅龠M了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的建立②贏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
③提出了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④形成了統(tǒng)一的革命領導力量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6、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被稱為亞洲第一個“美國式”的共和國政府,主要是因為它()
A、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B、是在美國支持下建立的
C、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統(tǒng)治D、通過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的
7、《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其實質意義是()
A、否定君主專制政體B、實現(xiàn)國民一律平等
C、確立民主共和國的法規(guī)D、結束封建統(tǒng)治秩序
8、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因為這次革命()
A、*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B、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
C、給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與自由權利
D、結束了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殖民統(tǒng)治
9、就中國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看,辛亥革命確實是中國歷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主要原因是()
A、結束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B、開啟了中國現(xiàn)代化
C、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了君主專制統(tǒng)治
10、武昌起義的主體力量是()
A、各地的農民軍B、參加革命團體的湖北新軍
C、由同盟會員組成的革命骨干D、資產階級革命派
二、材料題:
材料一:中華民國的成立并沒有給人們帶來預期的民族獨立、民主和社會進步。——胡繩《中國共產黨的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意義的歷史性變革——為以后的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打開了道路。
——《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注釋本》
材料三: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化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使反動統(tǒng)治再也無法穩(wěn)定下來。
——江澤民xx大報告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材料一與材料二對辛亥革命的評價是否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
(2)為什么說辛亥革命開創(chuàng)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創(chuàng)造了哪些有利條件?
三、問答題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民主共和的觀念是怎樣深入人心的?有什么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2、B3、D4、A5、C6、A7、A8、A9、A10、B
二、(1)不矛盾。因為中華民國成立后,帝國主義的特權沒有被取消,實權又被袁世凱所竊取,因而民國的成立在當時沒能實現(xiàn)民族獨立、民主共和與社會進步的目的。但是,辛亥革命*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為以后的革命打下了基礎。
(2)從歷史發(fā)展的整體上看,辛亥革命推動了中國的社會進步。辛亥革命是中國歷第一次由資產階級領導,由人民群眾參加,以*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以及爭取民族獨立為目標,并為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掃除障礙而進行的革命運動,因此是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3)打亂了反動統(tǒng)治秩序,使它再也無法重新統(tǒng)治下去;推動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從而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提供了經濟條件和階級基礎;促進了中國人民的思想解放和民主覺醒,促使先進的知識分子探索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三、(1)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①興中會、同盟會等團體、政黨革命主張、綱領的影響。②以章炳麟、陳天華、鄒容為代表的民主革命思想家的傳播。③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法令、措施的影響。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頒布。
(2)維護了辛亥革命的成果,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無論誰想做皇帝和復辟帝制,在人民反對下都迅速垮臺。
一、單項選擇題:
1、A2、D3、A4、D5、C6、D7、A8、A9、B10、B
二、非選擇題:
11、答:
(1)進行反蘇反共的宣傳。
(2)它意味著美國公開聲稱要干涉世界各國的內政,是美國發(fā)動冷戰(zhàn)的宣言書。
(3)不是。該計劃實際上是以較隱蔽的經濟手段來穩(wěn)定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以“復興歐洲”之名,行控制歐洲之實,以達到共同“遏制”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的目的。
12、答:
(1)二戰(zhàn)后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tǒng)國際關系格局,讓位于美、蘇兩極主宰世界的“雅爾塔體制”。
(2)美國憑借大戰(zhàn)中膨脹起來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力圖稱霸全球,遏制共產主義,為此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冷戰(zhàn)”政策,首先,丘吉爾發(fā)表“鐵幕”演說,接著以美為首先后出臺了“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并組織“北約”。
(3)蘇聯(lián)為此采取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如成立“經互會”,組織“華約”等。這樣,“北約”和“華約”的建立,標志著以美蘇為首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峙局面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