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Ⅰ卷(選擇題共4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計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有選錯或不答的得0分)
1、下列關于質點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要是體積很小的球體就可以視為質點
B.研究一汽車從淮陰到南京的運動時間時可以將其視為質點
C.因為太陽的體積太大了,所以任何情況下都不可以將其視為質點
D.質量很大的物體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看成質點
2.下列關于位移和路程的說法,正確的是:()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總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標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線運動,路程描述的是曲線運動
C.位移取決于始、末位置,路程取決于實際運動路徑
D.運動物體的路程總大于位移
3.下列關于合力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合力總是大于任意一分力
B.合力不大于分力的代數(shù)和
C.兩個力夾角為θ(0≤θ≤π),它們的合力隨θ增大而增大
D.作用在不同物體上的力也能進行力的合成的運算
4、如圖所示是A、B兩物體的位移—時間圖象,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運動過程中,A物體比B物體運動快
B.t=t1時,A、B兩質點的加速度都大于零
C.在0~t1時間內,A、B兩物體通過的位移相同
D.t=t1時,A、B兩物體的速度相同
5.從某一高度相隔1s先后釋放兩個相同的小球甲和乙,不計空氣阻力,它們在空中任一時刻()
A.甲乙兩球距離始終保持不變,甲乙兩球速度之差保持不變
B.甲乙兩球距離越來越大,甲乙兩球速度之差也越來越大
C.甲乙兩球距離越來越大,甲乙兩球速度之差保持不變
D.甲乙兩球距離越來越小,甲乙兩球速度之差也越來越小
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5小題,每小題4分,共2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選項符合題意,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對但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或不答的得0分)
6、下列所描述的直線運動中,可能的有()
A、速度變化很大,加速度很小B、速度變化方向為正,加速度方向為負
C、速度變化越來越快,加速度越來越小D、速度越來越大,加速度越來越小
7.甲乙兩個質點同時同地同向做直線運動,它們的v-t圖象如圖所示,則()
A.乙比甲運動的快
B.4s末乙追上甲
C.在4s內甲的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D.乙追上甲時距離出發(fā)點40m
8.關于彈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彈簧彈力與彈簧長度成正比
B.繩的拉力也是彈力,其方向沿繩的收縮方向
C.放在桌面上的皮球受到的彈力是由于桌面形變而產生的
D.物體所受彈力方向總是與施力物體形變方向相同
9.下列關于摩擦力說法錯誤的是:()
A.摩擦力的大小與彈力大小成正比
B.摩擦力和彈力的方向總是相互垂直
C.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的運動
D.有摩擦力一定有彈力
10.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先后經過A、B兩點時,其速度分別為v和7v,經歷時間為t,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A.經過A、B中點時速度為5v
B.經過A、B中點時速度為4v
C.從A到B所需時間的中間時刻的速度為4v
D.在后一半時間所通過的距離比前一半時間通過的距離多1.5vt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60分)
三、實驗題(本題共2小題,每空3分,共計18分)
11.(1)某同學要進行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請在下面列出的實驗器材中,選出本實驗中不需要的器材填在橫線上(填編號):________
、匐姶糯螯c計時器②天平③低壓交流電源④220V交流電源⑤低壓直流電源⑥細繩和紙帶⑦鉤碼和小車⑧秒表⑨一端有滑輪的長木板⑩刻度尺
(2)某同學利用打點計時器所記錄的紙帶來研究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小車的運動情況,實驗中獲得一條紙帶,如圖所示,其中兩相鄰計數(shù)點間有四個點未畫出.已知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Hz,則打A點時小車運動的速度大小vA=________m/s,小車運動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結果要求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12.在“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實驗中,需要將橡皮條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兩根細繩,細繩的另一端都有繩套.實驗中需用兩個彈簧秤分別勾住繩套,并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條.
(1)某同學認為在此過程中必須注意以下幾項:
A.兩根細繩必須等長
B.橡皮條應與兩繩夾角的平分線在同一直線上
C.在使用彈簧秤時要注意使彈簧秤與木板平面平行
D.實驗中,把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時,兩個彈簧測力計之間的夾角必須取90°,以便求出合力的大小。
其中正確的是.(填入相應的字母)
(2)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筋的圖釘,O為橡皮筋與細繩的結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①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一定沿AO方向的是。
、谌舯3窒鹌そ畋焕罯點不動,F(xiàn)2的方向不變,改變F1的大小和方向,在F1和F2之間的夾角由銳角逐漸變大為鈍角的過程中,F(xiàn)1的大小將
A.一直減小B.一直增大C.先增大后減小D.先減小后增大
四、計算題(本題共4小題,共計42分)
13.(9分)一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落地時的速度為30m/s,(g=10m/s2)
問:(1)物體下落的高度
(2)物體在前2s內的平均速度
。3)最后一秒內物體下落的高度
14.(10分)要使重為400N的桌子從原地水平移動,至少要用200N的水平推力,桌子從原地移動后,為了使它繼續(xù)做勻速運動,只要160N的水平推力就夠了,
問:(1)靜摩擦力fm和動摩擦因數(shù)為多大?
。2)如果在靜止時,用180N的水平向右推力推桌子,求此時的摩擦力f
15.(11分)甲、乙兩車沿同一平直公路同向勻速運動,V甲=72km/h,V乙=28.8km/h,乙車司機由于反應時間為0.5s而晚剎車,剎車加速度大小為2m/s2,問:為確保乙車不能與甲車相撞,原來至少應保持多大得車距?
16.(12分)有一架電梯,啟動時勻加速上升,加速度為2m/s2,制動時勻減速上升,加速度為-1m/s2,樓高52m.
問(1)如果電梯先加速上升,再勻速上升,最后減速上升,全程共用時間為16s,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2)要使電梯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求最短時間。
【二】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8小題,每小題3分,共2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詩句“滿眼波光多閃灼,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中,“看山恰似走來迎”和“是船行”所選的參考系分別是
A.船和山B.山和船C.水面和山D.河岸和船
2.某人沿著半徑為R的水平圓周跑道跑了1.75圈時,他的
A.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為3.5πRB.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的大小為R
C.路程為3.5πR、位移的大小為RD.路程為1.75πR、位移的大小為R
3.關于物體運動的速度和加速度的關系,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速度越大,加速度也越大
B.加速度越大,速度可能在減小
C.加速度方向保持不變,速度方向也一定保持不變
D.加速度就是增加的速度
4.如圖所示,一根彈簧,其自由端B在未懸掛重物時指針正對刻度5,在彈性限度內,當掛上80N重物時指針正對刻度45,若要指針正對刻度20應掛重物是
A.40NB.30N
C.20ND.因k值不知無法計算
5.如圖所示,用拇指、食指捏住圓規(guī)的一個針腳,另一個有鉛筆芯的腳支撐在手掌心位置,使OA水平,然后在外端掛上一些不太重的物品,這時針腳A、B對手指和手掌均有作用力,對這兩個作用力方向的判斷,下列各圖中大致正確的是
6.圖中的四幅圖展示了某同學做引體向上運動前的四種抓杠姿勢,其中手臂受力最小的是
ABCD
7.一物體在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第2s內的平均速度為1m/s,第7s內的位移為6m,則該物體的加速度為
A.1m/s2B.2m/s2C.3m/s2D.4m/s2
8.石塊A自塔頂從靜止開始自由落下5m時,石塊B從離塔頂7m處由靜止開始自由落下,兩石塊同時落地,不計空氣阻力,則塔高為
A.12mB.9.6mC.8.4mD.7.2m
二、多項選擇題:本題共6小題,每小題4分,共2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有多個正確選項。全部選對的得4分,選不全的得2分,有選錯或不答的得0分。
9.同一平面內的三個共點力的合力為1N,其中兩個力大小分別為5N和8N,則第三個力大小可能為
A.1NB.3NC.5ND.11N
10.關于摩擦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受力物體運動方向相反
B.運動的物體也可能受到靜摩擦力的作用
C.摩擦力的大小總是與正壓力成正比
D.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正壓力的方向垂直
11.A、B兩個物體從同一地點在同一直線上做勻變速運動,它們的速度圖象如圖所示,則:
A.A、B兩個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B.t=8s時,兩物體相遇
C.相遇前,t=4s時兩物體距離
D.相遇前,兩物體距離為40m
12.物體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已知第4s內與第2s內的位移之差是4m,則可知
A.第1s內的位移為2m
B.第2s末的速度為4m/s
C.物體運動的加速度為1m/s2
D.物體在第5s內的平均速度為9m/s
13.在5.12汶川大地震的救援行動中,千斤頂發(fā)揮了很大作用。如圖所示是剪式千斤頂,當搖動把手時,螺紋軸就能迫使千斤頂?shù)膬杀劭繑n,從而將汽車頂起。當車輪剛被頂起時汽車對千斤頂?shù)膲毫?.0×105N,此時千斤頂兩臂間的夾角為120°,則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此時兩臂受到的壓力大小均為1.0×105N
B.此時兩臂受到的壓力大小均小于1.0×105N
C.若繼續(xù)搖動手把,兩臂受到的壓力將增大
D.若繼續(xù)搖動手把,兩臂受到的壓力將減小
14.甲乙兩車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運動,其v-t圖像如圖所示,圖中△OPQ和△OQT的面積分別為s1和s2(s1 A.若s0>s1,兩車不會相遇 B.若s0=s1,兩車相遇1次 C.若s0 D.若s0=s2,兩車相遇1次 三、簡答題:本題共2小題,共20分,把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或根據(jù)要求作答。 15.在“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的實驗中,如圖給出了從0點開始,每5個點取一個計數(shù)點的紙帶,其中0、1、2、3、4、5、6都為計數(shù)點,測得: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則: (1)打點計時器工作的周期是,根據(jù)紙帶判斷小車所做的運動是,理由是。 。2)設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則小車加速度的表達式為(用題中所給字母表示)。 。3)在計時器打出計數(shù)點3時,小車的速度表達式為(用題中所給字母表示),具體的計算結果是m/s。 16.某同學在做測定木板的動摩擦因數(shù)的實驗時,設計了兩種實驗方案: 方案A:木板水平固定,通過彈簧秤水平拉動木塊,如圖(a)所示; 方案B:木塊固定,通過細線水平拉動木板,如圖(b)所示. 。1)上述兩種方案中,你認為更合理的方案是,原因是。 。2)除了實驗必需的彈簧秤、木板、木塊、細線外,該同學還準備了質量為200g的配重若干個。該同學在木塊上加放配重,改變木塊對木板的正壓力(g=10m/s2),并記錄了5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 實驗次數(shù)12345 配重(個數(shù))01234 彈簧秤讀數(shù)(N)0.501.001.502.002.50 測木塊重(N)2.00 請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在圖給出的坐標紙上作出木塊所受摩擦力和壓力的關系圖象;由圖象可測出木板和木塊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是。 四、計算題:本題共4小題,共32分,解答應寫出必要的文字說明、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驟,只寫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數(shù)值計算的題,答案中必須明確寫出數(shù)值和單位。 17.(4分)用如圖所示的方法我們可以估測一根細線能承受的拉力。在一根長為10cm細線的中點懸掛一質量為60g的玩具,開始兩手并攏,然后對稱的分開,當從刻度尺上讀出兩手間的距離為8cm時,細線斷了。g取10m/s2,求這根細線承受的拉力。 18.(6分)一光滑圓球,重量為200N,緊靠墻壁用繩懸掛于O點。已知圓球半徑為0.2m,繩長為0.2m, (1)求圓球對墻壁的壓力和對繩的拉力; (2)若繩所能承受的拉力為400N,當繩的長度變?yōu)槎嗌贂r,繩被拉斷?, 19.(6分)汽車由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經過4s速度達到8m/s,接著做勻速運動,經過10s后改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再經過8s恰好停止。 。1)畫出汽車運動的速度-時間圖象; 。2)汽車在加速和減速階段的加速度分別是多大? (3)汽車一共前進的距離是多少? 20.(8分)在高11.25m的屋檐上,每隔一定的時間有一滴水落下。已知第一滴水落到地面時,第四滴水剛好離開屋檐,設水滴的運動是自由落體運動,g取10m/s2,求: 。1)第一滴水滴落地時的速度大小; 。2)水滴落下的時間間隔; (3)第一滴水滴落地時,第三滴水滴距離地面的高度; (4)第一滴水滴落地時,第二滴水滴和第三滴水滴間的距離。 21.(8分)相距d=170m的兩物體在同一水平直線上相向運動,初速度分別為v1=10m/s,v2=2m/s,均做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勻減速運動直至停止,經過20s,兩物體相遇,求兩物體相遇時的速度。 某同學解答過程如下: 設物體的加速度大小為a,相遇時,兩物體位移大小之和為d,有 代入數(shù)據(jù)得加速度a的大小,再由公式求得兩物體相遇時的速度。 你認為上述解法是否正確?若正確,根據(jù)上述過程列式求出結果;若不正確,指出錯誤原因并求出正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