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開題報告精選范文【三篇】

時間:2018-09-14 14:55: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報告# #開題報告精選范文【三篇】#】開題報告是指開題者對科研課題的一種文字說明材料。這是一種新的應用寫作文體,這種文字體裁是隨著現(xiàn)代科學研究活動計劃性的增強和科研選題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整理的開題報告精選范文,歡迎閱讀!

  篇一


  1.1研究背景及意義


  1.1.1研究背景


  新中國成立的初期,我國的法治實踐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成就,但是十年**,使法治建設和法學研究都陷入了低谷。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也都走上了正軌,尤其是我國已經(jīng)建成了自上而下的法律體系。這表明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一種形式合理性的法律體系已經(jīng)建立,中國已在根本上實現(xiàn)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歷史性轉(zhuǎn)變。但同時中國的法治建設也暴露出了很多問題,主要體現(xiàn)在形式法治與實質(zhì)法治之爭的過程中。首先,由于中國的法律體系是自上而下建構(gòu)而成。在法治建設過程中重點受到關注的是法律體系的邏輯合理性,而社會事實以及規(guī)則與事實之間的關系則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使得很多法律規(guī)范要么因其與百姓的現(xiàn)實生活無關而被無視,要么因其與社會風俗、生活慣例不同而沒有得到人們的自覺有效的遵守。其次,西方權(quán)利話語的力量在立法及司法實踐中被人為放大,而傳統(tǒng)的道德因素卻被排斥在法院門外,導致了像《秋菊打官司》中主人公秋菊那一類人的彷徨和無助,而原本為傳統(tǒng)道德所不容的“惡人”卻能逍遙法外。形式法治在法治實踐中暴露的問題,凡此種種,不再一一列舉。


  針對法治實踐中出現(xiàn)的種種問題,歸根結(jié)底也是指導我國法學實踐的基礎理論面臨的難題。目前中國的改革進程已步入深水區(qū),面對著快速發(fā)展和變化著的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如何能夠保證我們的立法既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妥善解決社會生活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又能夠保持法律的穩(wěn)定性給百姓合理的預期;如何能夠在司法實踐中既排除了其它干擾,保持形式法治的純潔性實現(xiàn)程序正義,而又不以犧牲傳統(tǒng)道德、社會習俗為代價。面對諸多難題,筆者認為僅僅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對法律的邏輯分析的研究方法是難以解決問題的,必須結(jié)合法社會學的實證調(diào)查、自然法學的價值研究等研究方法和理論成果才能擺脫目前我國法學理論界面臨的困境。而作為分析實證主義的一種新的修正形式的制度法學在法學領域能很好的融合道德和事實,通過制度事實理論,能夠綜合的運用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以及解釋學的方法。因此,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如果能被我國法學理論界認真研究、借鑒和吸收,或許能很好的指導我國的法治實踐。除此之外,本人因在讀書、上課,參加學術沙龍、讀書會的過程中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啟發(fā),帶著深刻的問題意識認真閱讀了麥考密克和魏因貝格爾的《制度*》,并對制度法學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而也廣泛收集了一些有關制度*的材料。這也是選擇本題的背景原因之一。


  1.1.2研究意義


  理論意義:以實踐哲學為基礎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吸收西方的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精華的同時,對法學展開解釋學的、社會實證的研究,并把這幾種研究方法結(jié)合在一起,實現(xiàn)了對法學更加深刻的理解。這也對中國的法學理論界自覺的開啟一個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法學的新時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現(xiàn)實意義:在中國面臨社會轉(zhuǎn)型的今天,如何更好的實現(xiàn)從人治向法治,傳統(tǒng)之治向規(guī)則之治的轉(zhuǎn)變,是時代給我們提出的挑戰(zhàn)。而在向法治轉(zhuǎn)型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現(xiàn)代精神與地方傳統(tǒng)、法律的程序正義與國人的實質(zhì)正義之間的關系則是問題的關鍵。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堅持法律實證主義立場的同時,實現(xiàn)了道德、規(guī)則和事實三者之間的溝通。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具有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


  1.2文獻綜述


  筆者在將近一年的論文寫作過程中,針對本文的論題做了長時間的資料搜集工作,資料搜集的范圍也廣泛的涉及到了中外著作、網(wǎng)絡期刊等各種形式的資料。僅就本人能力范圍之內(nèi)搜集到的資料而言,目前中外法學界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研究還相當?shù)谋∪。而對于制度法學的理論,學界的普遍態(tài)度還是認為其是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理論的繼承和發(fā)展。從我目前接觸到的資料來看,有關制度法學的理論,以麥考密克本人的作品居多。而愛丁堡大學也曾專門針對麥考密克的制度法學理論召開過研討會,會后還曾以一本書的形式發(fā)表了研討會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人能力所限,不能得到這手寶貴資料,對于研究制度法學的理論來說實為憾事。


  就國內(nèi)發(fā)表過的有關制度法學理論的文章數(shù)量來看,也只有幾篇,研究者較少。筆者收集到的制度法學的學術期刊論文共7篇,但是只有唐仲清的《對‘制度事實’的法哲學思考》、陳金釗的《法律事實的定位與制度性事實--評制度*》、溫博的《事實與價值的調(diào)和--制度法學的方*》三篇期刊文章談到了制度法學中的制度事實理論。其中發(fā)表在南京大學法學評論上的陳金釗的文章還專門談到了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關系。陳金釗教授把有關法律事實的學說大體上分為三類,一類是前提說,一類是對象說,還有一類是本體說。陳教授認為關于法律事實本體說的提出者就是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它認為,在這一意義上法律事實其實就是一種制度事實。同時,在他的這篇文章中,他還明智的指出了我國法學理論在法律事實領域研究的薄弱現(xiàn)象。因為我國深受大陸法系的有關法律的制定、解釋、適用技術的影響,使得我國的法學研究主要片面的強調(diào)對法律體系的邏輯結(jié)構(gòu)的研究,而忽略了對法律事實的研究。而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的理論無疑會增加中國法學研究的深度以及回應司法實踐的能力。


  在上述期刊文章中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方*進行過全面的闡述的當屬張文顯所寫的《超越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理論--制度法理學的認識論方*和本體論》。文章指出,制度法學的理論之所以能夠?qū)崿F(xiàn)對法律實證主義與自然法的超越,其主要原因在于提出了一種新的法律本體論觀,即把法律視為一種制度性事實,并在方*上對傳統(tǒng)法學流派(主要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社會學法學)的法學研究方法實現(xiàn)了突破和重組。其余幾篇文章的內(nèi)容大同小異,對制度法學的功過是非做了客觀性的評價。而對制度法學中的另一個重要概念“實踐理性”以及實踐理性與制度事實的關系做出獨到而深刻的探討的是梁曉儉教授所著的《實踐理性:一種方*意義上的探究》一文。在文中,作者精到的指出制度法學的作者們提出的關于“法律是一種制度事實”的理論體現(xiàn)了制度法學的作者們希望在法學的研究中結(jié)合分析法學和社會學法學的用心。法律作為一種制度事實,既有規(guī)則和規(guī)范在思想客體意義上的存在也有社會現(xiàn)實意義上的存在。因此,對法學的研究,要綜合分析實證的研究方法和社會實證的研究方法。除此之外,制度事實的存在依靠的是規(guī)則對客觀事件的解釋,而法律規(guī)則的背后體現(xiàn)的必然是制定規(guī)則的立法者的意志和目的,體現(xiàn)了他們的道德和價值觀,所以要想知道規(guī)范具有何種性質(zhì),就必須首先弄清楚理性行為的性質(zhì),而這里的理性行為便是實踐理性。通過實踐理性,制度法學把解釋學的方法運用到了法學研究之中。終實現(xiàn)了制度事實和實踐理性的完美結(jié)合。


  除了上述所列的學術期刊之外,筆者目前沒有搜集到任何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專著性文章,此外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在博士或者碩士論文中進行專門研究的也較少。在筆者搜集到的有限的資料中,山東大學的博士生楊建軍在他的博士論文《論法律事實》中的第一章“法律事實的概念”里曾有一小節(jié)來專門討論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的關系。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不同,制度事實是立法者為了實現(xiàn)對復雜的社會生活進行調(diào)整,而經(jīng)過理性的抽象所概括出來的事實。因此,制度事實是立法者通過對復雜的具體事實進行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抽象事實。所以當具體的法律事實發(fā)生以后,法官就能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的抽象事實對具體的糾紛做出裁決。一個法律規(guī)范一般包括行為模式和法律后果兩個部分,而他認為制度事實就相當于法律規(guī)范中的行為模式。而且他還認為,法官能夠?qū)]有明確的法律規(guī)則規(guī)定的疑難案件做出格式化的分類和處理,主要原因就是在于制度事實不僅概括在法律規(guī)則之中而且它還概括在法律原則之中,因此在面對復雜的案情變化時,法官可以依據(jù)原則中的制度事實對案件進行格式化的裁決。而法律事實與制度事實完全不同,是一種具體意義上的事實,F(xiàn)實生活中所發(fā)生的所有能夠?qū)е路申P系的產(chǎn)生、變更和消滅的事實就是法律事實。因此,他認為制度事實與法律事實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制度事實是一種立法角度上的事實,而法律事實是司法角度上的事實。


  在筆者搜集到的有關制度法學研究的5篇碩士論文中,其中有三篇論文的作者是出自同一個學校,西南政法大學。他們分別是論文《法律和道德的制度性結(jié)合--制度法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席琳,論文《制度法學對法律實證主義的批判修正》的作者夏菲以及論文《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制度法學基本理論研究》的作者徐海同。還有另外兩篇,分別是華東政法大學的趙建兵寫的《淺議麥考密克的制度法理論》和重慶大學賈哲寫的《制度*創(chuàng)制規(guī)則問題研究》?傮w上,這些論文把研究的重點都放在了對制度法學思想的梳理介紹方面,包括制度法學產(chǎn)生的哲學背景、制度法學的內(nèi)涵以及制度法學的理論價值等等,鮮有文章討論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制度法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筆者結(jié)合收集到的關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有限材料,認為各個學者大部分的討論都是集中在有關制度法學產(chǎn)生的理論背景、哲學基礎以及制度法學與自然法學、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法社會學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而對于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的來源、特征,以及它是如何解決以往法學流派的困境從而成就了制度法學,及其對中國法治的建設意義等方面卻鮮有論述。本文的寫作目的和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便在于此。制度法學體現(xiàn)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研究思路與研究方法


  1.3.1研究思路


  從改革開放至今,在短短的3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便建立起了完善的法律體系,中國的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都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是,這種在立法方面取得成績,并沒有掩蓋司法現(xiàn)實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如反映法律與道德之爭的“瀘州*繼承案”、反映法律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存在張力的“吳英集資案”、(雖然案例并不新穎,但是如果我們不做改變的話,誰能保證日后就不再發(fā)生了呢?)以及法院遇到的一系列的執(zhí)行難的問題等,這種種問題處處都在暗示著一種沒有道德支撐的、與社會現(xiàn)實相脫離的只依賴強力而存在的法律規(guī)范在實際運作過程中的軟弱無力。但是,我并不是在否認離開強力的法治是可行的。恰恰相反,我的觀點是我們需要一種建立在形式法治合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強力。而我國在形式法治的建設方面,付出的努力雖然可圈可點,但取得的成效,卻不盡人意。因為大量的不符合程序正義的案例已經(jīng)發(fā)生而且正在發(fā)生。如近改判的發(fā)生在內(nèi)蒙古的呼格吉勒圖故意*、流氓罪一案,以及各種發(fā)生在刑事訴訟過程中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問題。


  我國目前的法治困境促使我不斷的思考,如何才能夠在堅持形式法治的同時,借鑒和吸收實質(zhì)法治的理想成分;如何能夠在堅持程序正義的同時,也滿足實質(zhì)正義的要求;如何能夠?qū)翌C布的法律轉(zhuǎn)變?yōu)槿藗冃闹械姆桑课覈姆▽W理論研究是否已經(jīng)解決了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那問題又出在哪?我?guī)е@一系列的疑問,終,在魏因貝格爾和麥考密克的《制度*》中找到了答案。


  在西方,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zhàn)結(jié)束以后,以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為理論基礎而建構(gòu)起來的形式法治的大廈不斷的受到來自新自然法學派、社會學法學派甚至是現(xiàn)實主義法學派的攻擊。自然法學派以新自然法學的面貌重新出現(xiàn),并再次強調(diào)法律的道德基礎;經(jīng)濟法學派則更重視法律背后的成本收益分析;社會法學派注重對影響法律的社會現(xiàn)實因素的考察,甚至提出“活法”的理論。所有這些都構(gòu)成了對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強力挑戰(zhàn)。它們的產(chǎn)生本身便說明了法治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旨在建立一種能夠融合道德、法律、事實的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應運而生,并很好的滿足了實踐的需求。


  而目前中國法治建設的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把形式法治和實質(zhì)法治進行很好的結(jié)合,并處理好形式法治理念與百姓心中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相沖突的矛盾。這是時代給我們的任務。而這一情形又與制度法學在西方產(chǎn)生的歷史背景頗為相似。因此筆者認為,制度法學體現(xiàn)在“作為制度事實的法律”的本體論和多元的方*上的開放性特征,能夠很好的融合和超越三*學流派的分歧,也能夠為中國走出目前法治建設的困境提供很好的理論指導。


  1.3.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考察、比較分析和實證分析相結(jié)合的方法。首先通過搜集和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為自己的學術研究積累豐富的素材。然后在此基礎上,通過對自己收集到的文獻認真的閱讀和比較分析,得出結(jié)論,完成自己的學位論文。


  1.4研究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安排


  本文旨在通過對制度法學制度事實理論的解讀,指出制度事實對制度法學的本體論和研究方法的重要意義,以及制度法*用制度事實理論實現(xiàn)的對以往法學流派瓶頸的突破。后論述了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法學研究和法治建設的重要意義。


  本文分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緒論,論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以及前人有關的研究成果等內(nèi)容;第二部分是制度事實范疇研究;第三部分是制度事實對法律本體論的貢獻;第四部分是制度事實對于法學方*的貢獻;第五部分是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理論對中國的法治建設的指導意義。


  1.5創(chuàng)新點


  本文寫作的創(chuàng)新之處是,筆者從制度事實的概念和歷史發(fā)展脈絡兩個方面對制度法學的制度事實范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通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制度事實是制度法學的核心概念,為制度法學提出新的法律本體論觀點以及綜合運用分析的、實證的和解釋學的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制度法學通過制度事實的理論得以將價值、規(guī)范、事實的因素融合進法律的概念之中,實現(xiàn)了對法律實證主義和自然法學的超越和突破。同時也揭示出了法律的制度事實理論對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的中國法治建設所具有的重要指導意義。


  篇二


  一、選題來源與研究背景。


  當前,對于整個世界而言,人類文明的發(fā)展的確有倒向過度物質(zhì)化的傾向,這是一個可見的事實。它的威脅在于,人類社會“在物質(zhì)進步的祭壇上犧牲了諸多道德和精神價值”.毫無疑問,這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而始作俑者則是西方。自工業(yè)革命以來,這一文明對于物質(zhì)的極力追求,使得他們漸漸偏離了啟蒙運動時期所確立的文化方向,將注意力過度集中在技術和消費的層面,而較少顧及那些事關人類社會真正福祉的問題。


 。ㄒ唬┤蛟O計的危機。


  當代世界仍然處在巨變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規(guī)模之盛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而這一現(xiàn)象并非無源之水,而是以發(fā)軔于18世紀的工業(yè)革命作為基礎的。在這一歷史進程中,設計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們既是動因,也是果實。作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現(xiàn)象,設計的進化受到社會力量的塑造和鼓動。與此同時,它也反過來為社會帶來深刻而復雜的影響。


  這個世界即使從總體上來看更加趨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們也無法忽略這樣的現(xiàn)實,即這里還存在著相當嚴峻的貧困、不公正、殘酷和*的事件。因此,我們?nèi)匀缓苡斜匾ニ伎歼@樣一個問題,即我們應該如何在這個越來越擁擠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設計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擔,設計不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變得更美麗、更舒適,同時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當下國內(nèi)的設計現(xiàn)實。


  在全球化的當下,中國迎來了它為繁榮和活躍的時期,改革如今已經(jīng)到達“深水區(qū)”,我們一方面需要積極因應新的國際趨勢,進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需要檢視當前的境況和不足,反思我們走過的道路。這種姿態(tài)應當是全方位的,它將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技術等各個層面逐一展開。反思改革開放以來的設計發(fā)展之路,我們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經(jīng)濟發(fā)展過程中,我們的設計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國人對于設計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斷加深。于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我們的設計還有嚴重的不足,總體說來,我們還很缺乏原創(chuàng)性的設計,以及負責任、有品質(zhì)的設計,我們距離“設計大國”、“創(chuàng)新大國”、“軟實力大國”的目標,還相差甚遠。在實踐當中,則有這樣這樣兩個嚴重的問題,一是批評乏力,二是*缺失,它們實際上又是一體的。


  就當下而言,發(fā)掘設計的道德力量,對于增進我國社會的凝聚力,提升大眾生活的福祉和個體的內(nèi)在幸福感,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而很多證據(jù)都已顯示,一個社會的道德敗壞往往與城市、社區(qū)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聯(lián)系,反之亦然。因此,我們有理由加緊推動中國設計的批評規(guī)范化,推進*議題的常態(tài)化。它們將會在今后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變得更加生動、人性化,會逐一體現(xiàn)在設計實務當中。


 。ㄈ┏醪降目捶。


  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只是在下意識地使用產(chǎn)品、適應于產(chǎn)品,產(chǎn)品對于人而言,慢慢地成為了一種習慣。然而很少有人真正關注到設計內(nèi)在的價值和意義。而一個多世紀以來,隨著設計和商業(yè)的密切交融,這就更加使我們?nèi)菀缀雎栽O計的“全景圖”,一個正在逐漸生成的文化和社會現(xiàn)象。而當前越來越細化的設計教育分科,這就進一步模糊了人們本已經(jīng)不太清晰的視野,而忽略了作為這個概念、這個行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義和價值,馬格林指出,“將設計作為一種廣義的人類活動來討論便會處于低層次的發(fā)展階段”.


  中國設計之弊雖與批評缺失有關,但從根本來看,卻是因為當前的社會缺少應有的價值觀念。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生活和設計才顯得殘缺不全,并造成了設計和批評的雙重失落:它們無法產(chǎn)生互動(與此同時,虛浮的設計和偽劣的批評卻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們需要著手闡述設計的本質(zhì),尤其是充分論證設計與*議題的關系,而這不僅是推動設計健康發(fā)展的必需,更是事關家國命運的現(xiàn)實命題。


  從*角度切入對設計批評的研究,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盡管還遠不夠成熟,但當前國內(nèi)的設計批評研究還是顯示出了多種可能性,如果從*角度切入設計批評研究,在方法層面具有特殊意義。它們雖分屬不同層面,卻具有明顯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設計活動接受社會反饋的過程,是健康有序的設計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或者說是另一種形式的設計生產(chǎn);而后者則是隱藏在一切社會活動(當然也包括設計)背后的根本動力,是設計的價值觀所在--筆者認為,它們都關乎設計活動的本質(zhì)--我們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設計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則是設計的內(nèi)在動因,它們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二、中外文獻綜述。


 。ㄒ唬┰O計批評的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


  眾所周知,設計理論和建筑、藝術理論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尤其是建筑學,由于它悠久的歷史和巨大的文化影響力,幾個世紀以來,它一直都對其他門類的設計學建構(gòu)產(chǎn)生著深遠的影響,在建筑和設計形成了一種極為緊密而又微妙的關系。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設計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顯,設計學的獨立性也開始引發(fā)人們的關注。


  1.國內(nèi)研究情況。


  國內(nèi)設計批評的行為很早就已產(chǎn)生,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梁思成在1955年對北京城市規(guī)劃的質(zhì)疑和行動就是知名的歷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評事件,顯示出建筑界當時對于歷史文脈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總體而言,設計批評的真正起步卻要等到改革開放之后,從那時起,設計批評的活動才逐漸展開,而相關的設計批評研究則在此后跟進。從1990年代后期開始,設計批評開始隨著中國社會發(fā)展中設計議題的逐漸展露而變得愈發(fā)急迫,另一方面,設計批評與設計史、設計理論的互動也越來越頻密。在此過程中,一些中青年學者也開始進入到這個領域。就總體而言,國內(nèi)的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約從2000年前后起,論文和專著進一步有了數(shù)量和品質(zhì)的提升,對于問題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況來看,設計批評對于大多數(shù)設計圈內(nèi)人來說,它已經(jīng)由一個比較陌生的概念慢慢發(fā)展成為一個較為熟悉的的概念。當然,和現(xiàn)實相比這還遠遠不夠的,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缺乏批評傳統(tǒng)、批評氛圍比較稀薄的國家來說,深入扎實地探討設計批評,對其相關基礎概念進行挖掘、梳理,將會是一份長期的工作。


  因此,還有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針對設計批評的學科概念的界定、相關框架的構(gòu)建,對其相關歷史源流的梳理,都還需要從頭做起。因此,在該學科方向內(nèi),一些基礎性的研究工作仍然顯得十分重要。換句話說,我們對于設計批評到底是什么?它能夠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這些問題,還需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總結(jié)。目前這方面的探索還只是一個開始,誕生了一些階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評為例,鄭時齡的《建筑批評學》(2001)就從批評的主體論、價值論、符號論、方*、批評意識,以及建筑師的身份等幾個方面入手,對建筑批評這一問題進行了條分縷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當篇幅的有關國外設計批評歷史的介紹,同時也有許多當下國內(nèi)建筑設計的案例,內(nèi)外印證,聯(lián)系緊密。由于作者長期從事專業(yè)教學和各類建筑實踐,因此得以比較透徹地剖析批評的各個層面;而在設計批評方面,目前有這樣兩本教材,即杜軍虎的《設計評論》(2007)和黃厚石的《設計批評》(2009),二者都較為全面地評述了設計批評的框架,對其的歷史、本體、價值、范疇等概念均有談及,為這一學科的構(gòu)建鋪設了道路。而李叢芹的《設計批評論綱》(2012)也是一部較為重要的、非教材類型的專業(yè)論著,該書從人與物的關系著手,以設計批評的立足點、范式、原則、主體等幾個方面作為抓手,闡述了人與物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變遷。作者結(jié)合大量實例,以輕松自如的敘述方式,揭示了人與物之間的深刻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于“造物”和“生生”關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對于設計文化的深遠影響,當然這也必然影響人們對于設計的批判和認識。


  此外,關于設計批評的本體研究,還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論文,例如,“批評是一種學術立場而非道德罵場”(田萌)、“關于設計批評的身份焦慮”(蘆影,2010年)、“建構(gòu)一種批評的本質(zhì)”(李凱生)、“設計批評的類型研究”(劉震,2010年學位論文)、“從設計批評的現(xiàn)狀談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為止,針對設計批評也在進行著帶有具體指向性的思考和總結(jié),將設計批評與設計文化立場、設計的價值傾向、設計的哲學維度等等進行融合、并置的趨勢,開始引發(fā)更多的關注。這一方法表明了設計批評研究的開放性,目前這方面的專著還不算多,其中比較代表性的有張犇的《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2014),該書將設計批評放在設計文化的背景下,進行觀察和思考,較為清晰地還原了設計的文化屬性,既有歷史的縱向敘述,也有對本體問題的橫向思考,具有相當?shù)恼f服力。設計批評是對設計價值的一種判斷,因此對于設計價值的闡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設計價值論》(2011)一書中,就從設計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專門就設計批評與設計價值的關系進行了研究,這是為對設計批評的一種本體論性質(zhì)的思考。在價值關系的基礎上,分析了設計批評所涉及的價值原則的多樣性。從設計價值與批評的關系、設計價值的類型、設計價值判斷的原則和標準出發(fā),將設計批評和價值判斷關系的內(nèi)在邏輯層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還特別指出,設計批評不僅是一種個體性的行為,同時它也應該反映出社會整體的價值思考。此外,李樂山的《工業(yè)設計思想基礎》(1997)一書把設計放在了文化的整體背景下進行觀察,體現(xiàn)出和其他相關著作不同的立意,體現(xiàn)出作者視野的獨特性和責任意識。該書后一章著力于對西方現(xiàn)代性的回顧,用了相當篇幅來探討現(xiàn)代設計的思想歷史根源。這一部分看似脫略于該書的總體結(jié)構(gòu),實際上確有其必要性,這將設計背后的文明危機呈現(xiàn)出來。李樂山人認為西方的現(xiàn)代性本身具有很強的欺騙性,它實際上掩蓋了西方工業(yè)文明內(nèi)在的巨大缺陷,正是這種現(xiàn)代性造成了嚴重的*危機、社會危機,該書的具體表述雖然值得商榷,但是對于破除西方迷信,卻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學者李向鋒的《尋求建筑的*話語:當代西方建筑*理論及其反思》(2013),是對建筑*問題進行系統(tǒng)闡述的一本重要著作。該書對西方建筑*的歷史、體系、研究模式、當代的實踐操作以及中國當下的回應,進行了思考。其中既有歷史敘述的縱線,又有橫向的、并列的概念闡述。不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發(fā)展的線索,它的演化,核心議題的擴展,同時,又將這些問題同中國當下的現(xiàn)實加以連接,從而建立起一種結(jié)構(gòu)堅實、體例完備的立體式敘述。


  批評從來都不曾被局限于設計專業(yè)之內(nèi),從它誕生之日起,直到今天,這一活態(tài)的、外向的、多元多義的面貌,就一直保持著。就這一特征而言,它和歷時更為久遠的藝術批評、建筑批評、文藝批評一樣,本身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它不僅允許,甚至有賴于設計之外的各類知識的積極融入。這些知識來源于人文學科、自然學科的多個學科,例如社會學、心理學、經(jīng)濟學、*學等等。這些專家所思考的視覺未必一致,但他們往往能有許多相重疊的結(jié)論和觀念。在我國,這種跨領域的、多學科的批評實踐總是與理論的建構(gòu)并肩展開。消費社會就是受關注的“靶子”之一,社會學學者鄭也夫的《后物欲時代的來臨》(2007年)就是一部重要的著作,本書從消費的角度著手,對當前國內(nèi)的社會景況做出分析?梢灶A見的是,設計批評走向多學科的交流,這不僅是學科發(fā)展的自然態(tài)勢,而且也將成為設計學自身的一種要求。


  事實證明,設計批評的發(fā)展往不僅需要從現(xiàn)實當中汲取養(yǎng)分,而且針對自身的文明基因,設計批評也需要有屬于我國自身的理論建構(gòu)。因此,回顧中國設計的發(fā)展歷程,從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資源當中去尋找設計發(fā)展的邏輯,建構(gòu)其中的社會、文化、*維度,探索具有本土意義的批評范式就顯得格外重要。在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學”理論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盡管作為一種理論模型,它的實踐性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和論證。但這一范式對于完善我們的設計批評,建立中國設計批評的*標準而言,卻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針對設計史以及重要設計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許多是關于設計批評的發(fā)展研究。例如,“烏爾姆設計學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10年學位論文)、“英國工藝美術運動設計思想研究”(廖前蘭,2008年)、“都市烏托邦的批評理論:讀威尼斯學派的三本著作”(李翔寧,2003年)、“雷納班漢姆及其設計批評觀”(關玲,2008年學位論文)、“批評包豪斯”(翟墨,2003年)、“事實與價值:盧斯裝飾批判的批判”(黃厚石,2007年學位論文)等等。


  針對那些專門的設計領域、設計專業(yè),批評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在以往的研究當中,設計批評的思考幾乎都是下意識地圍繞著工業(yè)設計展開,嚴格地說來,這當然和設計史研究歷來偏重工業(yè)設計的傾向不無關系,但這種以工業(yè)設計“一家獨大”的局面也在漸漸得到改觀,在服裝、景觀,平面甚至動畫專業(yè)當中,相關的批評研究正配合著批評實踐的展開而得到深入的發(fā)展。例如由李超德、張蓓蓓共同撰寫的《服裝評論》(2011),該書針對中國服裝設計的發(fā)展進行了深入的有針對性的批評研究,對于當下的服裝設計批評的發(fā)展傾向有著全局式的認識,同時又不乏對歷史的回望、關照,不失對服裝設計自身專業(yè)特性的冷靜思考。而在景觀設計領域,俞孔堅也憑借著他一系列的專業(yè)實踐和帶有明顯批評思考的著作而推動了設計的發(fā)展,他的《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岐江公園案例》(2003)、《回到土地》(2009)都是這一領域的代表性作品。


  2.國外研究情況。


  就設計批評在國外的發(fā)展、研究發(fā)展情況來看,它要早于國內(nèi)。就工業(yè)設計的批評來看,它應以19世紀中葉作為起點,但其雛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啟蒙運動時期。而在建筑學領域,批評的行為和范式形成的時間還要更早。在經(jīng)歷了這種漫長的發(fā)展之后,批評在西方設計領域已經(jīng)不只是一種學科的的概念,更已經(jīng)成為一種人們的自覺意識,熔鑄到人們的設計意識當中。在建筑師、設計師和大眾的思考當中,處處顯示出這種批評意識的存在。


  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lián)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nèi)環(huán)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觀察。在當時的設計史、設計理論的研究當中,也常常會將批評意識融入其中。歷史寫作本身有時就會映射出作者個人的價值立場。由于時代的局限,歷史寫作往往成為一種表達立場和批判性的載體。這在佩夫斯納和吉迪翁的歷史研究中,就體現(xiàn)出這一點,作為現(xiàn)代主義的擁躉,他們借助于歷史研究表達出這樣的一種立場。


  設計批評早已經(jīng)超出了舊有的框架,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或者說一種文化與社會力量,它在信奉激進主義的設計師與創(chuàng)作者手中,更是成為一種直接干預社會生活的利器,用設計的語言去批判社會。1964年,英國設計師肯·加蘭德(KenGarland)發(fā)表了著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這是一部設計宣言。加蘭德通過這樣一種行為,號召設計師回歸設計的人文主義精神當中,以此來對抗一個商業(yè)氛圍濃烈的時代。這份宣言是當時的英國設計師對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回應,呼吁社會重新回歸到一個以人為本的設計思維模式。1971年,德國沃爾夫?qū)栏瘢╓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學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外觀、性和廣告》,這是代表蘭克福學派社會批評的經(jīng)典作品,對于充斥在商品社會當中的廣告展開了尖銳批判,對于大量充斥在市場上的商品產(chǎn)生的不良社會效應進行了消費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是維克多·帕帕奈克的《為真實的世界設計》(1972),作為橫跨設計批評和*兩大領域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該書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對于資本主義設計問題的*和環(huán)境思考。首次提出設計*概念的一部著作。從生態(tài)道德、社會道德等方面對現(xiàn)代設計進行了深度的反省,設計*從這時起,展示了設計*思考的多元性。書中還以大量的實例,證明了設計*問題是如何產(chǎn)生的,展示了設計的局限性,以及設計發(fā)展有可能達到的水平。


  英國學者愛麗絲·勞絲瑟恩的《設計:為更好的世界》(2013),也以一種較為通俗、流暢的書寫方式,對設計現(xiàn)象進行了有力的批評。針對正身處技術化時代的設計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個專門的設計領域中,有著專業(yè)指向性的設計批評也在迅速展開。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刊物(編輯者包括邁克爾·別拉特、威廉·德蘭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匯集了自1997年到2000年這三年間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設計批評有關的文章,它們發(fā)表在各類專業(yè)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質(zhì)的刊物當中,涉及到和平面設計有關的各類話題:例如,號召平面設計師們肩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或者是探討平面設計作為一種不斷壯大的視覺文化力量。


 。ǘ┰O計*的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


  1.國內(nèi)研究情況。


  國內(nèi)設計*問題的思考在近數(shù)十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尤其是在近的十年里,學術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實處,這是可喜的現(xiàn)象。在此過程當中,一些專業(yè)雜志為設計*討的討論搭建了話語平臺,一些重要的學術討論、學術會議先后進行。例如,2003年,《美術觀察》第6期,就以“設計*:從人機適合到人際和諧”為專題,在“觀察家”欄目對這一問題做過初的討論。


  由《裝飾》雜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共同主辦的“2007全國設計*教育論壇”在杭州舉行,此次大會以“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yè)的設計*教育問題”為主題,圍繞設計*的內(nèi)涵、設計*與職業(yè)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和設計*教育問題等議題展開討論,論壇結(jié)束后通過了《杭州宣言--關于設計*反思的倡議》.


  一些重要的設計展覽也開始針對設計的*問題進行反思和總結(jié)。這類活動并不只限于圖片、展品本身,往往還囊括了論壇、會議等活動,從而增進了*議題思考的深度。2009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開了“北京世界設計大會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周”,主題為“信”(象征「信息」的溝通與「信念」的傳遞,以謀求透明與互信的對話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屆大會的主題是“信”,下設四個專題,分別是“獲益”、“和諧”、“交流”、“定義”,其中的主題演講涉及到這樣一些具體的內(nèi)容,例如“為更多人的設計”、“可持續(xù)發(fā)展與設計師的當下責任”、“生態(tài)政策:義務或者負擔”、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國學者則提出“連接多樣性:設計教育中的*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覽、博覽會也在中國相繼召開,這不僅有力地拓展了國內(nèi)設計界的專業(yè)視野,增進了他們對某些普適的設計價值的認識,同時也有力地加強了專業(yè)內(nèi)外人士的溝通交流,使得設計*這類看似枯燥的議題也能夠為大眾所了解,進而促進他們的認同。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边@次大型的博覽會以“和諧城市”作為理念,對中國文化的和諧、中庸理念進行全新的、鮮活的詮釋,將設計*議題和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議題結(jié)合到了一起,從而推動了設計*學和設計實踐的結(jié)合。


  除了這些規(guī)模較大的專業(yè)會議和論壇活動之外,一些較小規(guī)模的學術沙龍活動也在不斷涌現(xiàn),反映出*思考的多層次性和議題的多元。例如,2010年9月17日,北京市級人才強教項目建筑*學學術創(chuàng)新團隊舉辦“建筑*與城市文化”學術沙龍。需要指出的是,*問題已經(jīng)不光是學術活動的目標,它正在成為社會各界受關注的焦點;同時作為一個全球性議題,它也激發(fā)起跨領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對話、思考。例如,作為策劃周密的專題性展覽的一部分,會議論壇構(gòu)成了一個目標極為明確的整體,往往也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例如在2011年成功舉辦的“北京國際設計周暨首屆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是近年來具有國際水準的大型設計活動,本次活動以“仁:設計的善意”為主題--這本身就是一個相當鮮明的信號,無論是“仁愛”,還是“善意”,都直接指向*問題的內(nèi)核--.它關注的問題很多,在分論壇部分:社會、能源、環(huán)境保護、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勢群體,消費批評和設計*等等都被。對于“仁”、“善意”這類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國設計界對于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觀的再度肯定。


  隨著設計*逐漸在國內(nèi)引發(fā)關注,對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漸漸為人關注,對這個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統(tǒng)性研究也正在拉開序幕,其中楊瑩(中國美術學院)的碩士論文就頗有代表性,論文題為“維克·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2008)。


  該文從戰(zhàn)后設計的消費社會背景出發(fā),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對其思想,即設計師責任體系加以研究,從而呈現(xiàn)了*議題與設計師職業(yè)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為當前國內(nèi)的設計師責任思考,建立了理論的高度。


  周博的《現(xiàn)代設計*思想史》(2014)是近年來相關著作中頗為扎實、穩(wěn)健的一部。對西方設計*做了總體性的回顧,對二戰(zhàn)后的設計*發(fā)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進行了評述,將帕帕奈克的設計*思考放在了學科發(fā)展的歷史當中,脈絡清晰,結(jié)構(gòu)合理。該書將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設計*的歷史脈絡當中,進行梳理和考察,這一方面表明了*議題的歷史性,和某些穩(wěn)固、堅實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對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獨特性的設計思考。


  近年來,以“設計*”為主題進行申報的高層次的課題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紀西方設計*思想研究”(2009年,周博)、“19世紀后半葉英國設計*思想述評”(2012年,周志)、“中國節(jié)約型社會的造物設計*思想研究”(2013年,楊先藝)等等。


  *議題也常常和性別議題相關,所以女性主義設計、建筑的研究也自然歸屬于這個領域。在這方面,滕靜茹的博士論文《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該文以女性主義的發(fā)展歷史作為視角,分別對女性在建筑專業(yè)、建筑環(huán)境中的地位進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師的角色、女性建筑設計、女性的建筑設計教育、女性與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關系等多個問題進行全面的回顧和思考。較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境遇。這種將女性主義作為切入點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論與現(xiàn)實,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教育模式、社會環(huán)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論和現(xiàn)實兩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國外研究情況。


  由德國建筑史學家漢諾-沃爾特·克魯夫特撰寫的《建筑理論史》初版于1985年,這是關于建筑理論和建筑批評史研究的經(jīng)典之作。該書的內(nèi)容上迄古羅馬,下至20世紀70、80年代,內(nèi)容浩瀚龐雜,作者卻能條分縷析,從容道來。其中既有歷史的縱向梳理,也有對同一時代不同國家作并置的、呼應的研究。將文藝復興以來西歐建筑、規(guī)劃、園林等方面的理論、批評做了清晰、整體,而又不失情節(jié)的描述。并且始終保持前后的貫通,對建筑理論的關鍵性價值概念的發(fā)展、演化進行了陳述。


  建筑批評和建筑理論、建筑史的緊密邏輯關系在該書中有清楚的呈現(xiàn)。


  由美國設計學者維克多·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編輯的《發(fā)現(xiàn)設計--設計研究探討》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價值與責任”部分專門輯錄了三篇論文,代表著1990年代設計*研究發(fā)明的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爾·米查姆撰寫的“設計中的*學”一文,從哲學和*學的視角,對設計的*本質(zhì)做了清晰的陳述,對*在設計體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詮釋。作者認為,設計不單純是技術和審美的問題,它同樣也無法脫開*學的本質(zhì)。而*問題的解決,關鍵在于要把設計放在特定的社會歷史背景中進行觀察,而不能任由設計淪為孤立的、自私的社會現(xiàn)象。而托尼·弗萊的“神圣設計--再創(chuàng)造理論”則從神圣信念的角度談到設計的發(fā)展,認為設計肩負有重新聯(lián)系自然與文化的責任。這些思考都將設計的*思考擺在了*學和人類文化建設的高度,拓寬了設計思維!禘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論文集,一部由平面設計師(AGI會員)所提供的一部思想?yún)R編,這本書的第三部分是關于平面設計的社會角色的。作者們多為擁有豐富經(jīng)驗的設計師,其中很多人結(jié)合自己的設計實踐談到設計的責任問題。但就平面設計這一載體而言,相比于工業(yè)設計和室內(nèi)設計,它的社會價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對于設計師而言,重新樹立起對于這一專業(yè)方向的興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國學者哈爾·福斯特出版于2011年的《設計之罪》,既包括設計和藝術的批評文章8篇,福斯特認為,設計已經(jīng)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體系之下膨脹起來,其中的“設計與罪惡”、“建筑大師”等文章,早期的設計批評和建筑批評聯(lián)系緊密,批評家往往代行設計批評的職責,這和當時的設計尚未走向獨立化有關,而早期的設計也總是被看作是附屬于建筑和室內(nèi)環(huán)境的,因此,設計總是被習慣性地放在總體的環(huán)境當中進行觀察,這種特征無論是在19世紀的英國,還是20世紀初的德國,都體現(xiàn)出這一點。


  在近來的許多設計史著作中,有許多都會很自然地涉及到對設計批評和*問題的描述,因為在現(xiàn)代設計史的寫作過程中,這些內(nèi)容幾乎總是會十分自然地融匯進來。


  比如喬納森·M·伍德姆所著的《20世紀的設計》一書,就有“設計與社會責任”一章。全面地回顧了二戰(zhàn)后以來西方各國設計與設計的社會責任的互動關系。顯示出二戰(zhàn)之后,設計界和制造業(yè)對于消費者群體利益的思考和認識。諸如戰(zhàn)后的英國、美國設計界對于消費者權(quán)益的關心、設計師對于大眾健康,以及對于環(huán)境問題的關注。


  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戰(zhàn)以來設計道德責任的逐漸復蘇,此外也包括設計界對于這一問題的回應,同時還探討了綠色設計。


  而在《真實的設計:荷蘭現(xiàn)代主義與視覺識別》一書中,針對荷蘭在20設計的平面設計的發(fā)展進行了思考,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荷蘭的平面設計中的現(xiàn)代主義的發(fā)展歷程,對于它在戰(zhàn)后階段同荷蘭企業(yè)的合作與矛盾著墨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蘭設計師對于自身設計文化的反思,以及關于設計與企業(yè)文化的關系展開的諸多思考。例如,保羅·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一部西德工業(yè)設計的文化史》(2004)(《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關于西德設計發(fā)展的歷史的記錄當中,有著對于德國設計思潮發(fā)展的相關記錄,其中在關于烏爾姆學校的發(fā)展、變遷歷史當中,記錄了設計設計理念發(fā)展的相關情況。雖然不是專門的設計批評論著,但有助于我們了解德國設計教育發(fā)展的基本情況,批評的意識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專門的設計評論集出版。維克多·馬格林的設計論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02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議題,對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宏觀背景下,如何進行設計*的發(fā)展進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設計*發(fā)展的滯后性,認為在很多情況下,如果人們僅僅停留在批評的層面,就會使得議題變得空泛無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積極推動*議題朝著現(xiàn)實的方向去發(fā)展,令*議題與當下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互結(jié)合。譬如,對于設計師來說,他們需要思考的也許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費文化之外構(gòu)想出一些切實可行的設計實踐模式,從而超越當前的商業(yè)局限。因此,馬格林認為,*的思考需要結(jié)合實際的設計項目進行,方才具有實質(zhì)意義。


  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建筑系教授萊斯利·凱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設計的歧視:「男造」環(huán)境的女性主義批判》(1992),從公共空間和家庭空間等不同角度,探討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勢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問題又和階層、種族等問題摻雜在一起,作者不僅從女性主義視角審視和女性在這樣不同的空間結(jié)構(gòu)中所處的劣勢地位,而且試圖去探究如何建構(gòu)起一種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種族和階層期待的新型的空間關系,該書從大量時間案例當中推進了理論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來的很多設計研究文獻中,也都會針對設計的“社會價值”、設計的“*價值”、“道德”等展開相關的研究,這個部分的內(nèi)容實際上就是對設計*問題的相關研究。例如,荷蘭設計師、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設計》(《UnderstandingDesign》)一書,就對設計的道德價值和設計師的責任問題進行了論述。


  此外,設計*也在今天西方的設計實踐當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xiàn)。美國學者唐納德·諾曼既是設計教育家,同時也是設計師和理論家。他的著作關注于設計的人性化服務,并且在設計研究中注入了對“人-機”情感問題的思考。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設計》就重點探討了這個問題,他在該書書中,將設計分為三個層次,即本能層次設計、行為層次設計和反思層次設計。這三個層次的設計從根本上看,共同滿足了我們對于設計的需求,設計的體驗就建立在這樣三個層次當中,人和設計之間的交流就是通過這樣三個層次建立起來。人對于設計的多層級的需求,實際上就已經(jīng)表明了人潛在的多種需求,例如、愉悅、美感、興奮以及其他的各類因素,而設計理所因當?shù)啬軌蚧貞@些不同層次的需求,對于當下和未來的許多商品,特別是那些智能產(chǎn)品而言,設計將要全面地回應這些問題。因此,這實際上也就通過具體的案例,說明了人的*問題的多種需求。諾曼通過大量的實例和論述,向我們表明,設計需要在情感層面回應我們的需求。


  2002年,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筑學院院長威廉·麥唐諾(WilliamMcDonough)和德國呂內(nèi)堡大學化學教授邁克爾·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續(xù)建筑運動”的棋手,而后者則是綠色和平組織的成員)合作出版了《從搖籃到搖籃:綠色經(jīng)濟的設計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這也標志著跨領域的學術交流已經(jīng)開始著手推動可持續(xù)設計的發(fā)展。該書通過回溯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生產(chǎn)發(fā)展模式,深刻反思人類的貪欲,指出應該從新經(jīng)濟的角度入手,以設計作為引擎,來推動社會良性、健康、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該書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們從自身的產(chǎn)業(yè)實踐出發(fā),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為依據(jù)。


  三、研究目的、意義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為我國設計學科的新興議題,“設計批評”的研究可以有多種路徑、多重選擇。


  事實上,設計批評和設計*有著內(nèi)在的、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將二者并列起來研究,將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路徑,因為它們都關乎設計的本質(zhì)。批評是推動設計的方法、手段,而*則是設計的立場、內(nèi)核。而從當前的研究成果看,盡管對于設計批評和設計*的研究都在不斷推進當中,但卻鮮有將這二者并列起來作專題討論的。


  研究意義:


 。ㄒ唬┍狙芯坑兄谠鲞M對西方設計批評和設計*議題的全面理解,這也是對慣常的設計史研究的有益補充,有助于我們推動國內(nèi)設計學科的建設和完善,F(xiàn)代設計本質(zhì)上是西方工業(yè)文明的產(chǎn)物,從設計學科的發(fā)展來看,我們很有必要加強現(xiàn)有資源的整合力度。為了推動當下“設計批評”的實踐和研究,我們有必要從“設計*”入手,進一步思考設計批評的理論構(gòu)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進我們對設計學本體的認識。有力地增強設計批評與設計*、設計史、環(huán)境議題、社會學的橫向交流,從而夯實當前設計學研究的基礎。這就證明設計自身具有和各類社會議題進行橫向交流的可能,證明了設計學科自身的發(fā)展?jié)撃堋TO計批評始終受到來自各種社會文化、經(jīng)濟因素的主導。


 。ㄈ八街梢怨ビ瘛.本課題的研究或?qū)⒂兄谕苿赢斚聡鴥?nèi)設計批評的發(fā)展。通過對西方設計批評在歷史和學理的回溯,我們將可以深化對于當前國內(nèi)設計批評發(fā)展狀況的把握,提升我們的實際操作水平。因此,我們需要從眼下的現(xiàn)實情境中有所超脫,通過回溯現(xiàn)代設計產(chǎn)生的原點,梳理其發(fā)展脈絡以總結(jié)經(jīng)驗。


  四、研究難點與創(chuàng)新點。


  通過技術、審美、社會和生態(tài)這四個基本維度,課題對現(xiàn)代西方設計批評的面貌做出整體的勾勒,呈現(xiàn)出設計與西方社會充滿矛盾的二元關系。如果把它們比作“同路人”也未嘗不可,它們無法相互分離,彼此之間有時噓寒問暖,有時也齟齬不斷。


  可以說,在設計發(fā)展的目標和人類真實需求之間,總是存有差距。盡管這二者的總體方向一致,但它們并不是始終重合的、默契的。人類在膨脹的*驅(qū)動下,有時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設計、“壞設計”,甚至是*的設計,而這已經(jīng)為歷史所證實。


  此外,這里還有以下幾個問題需要思考:


  首先,當前的研究有一種趨勢,似乎談論*,試圖否認人類的中心地位。對于這種論調(diào),在筆者看來,不僅顯得不誠實,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對“人類-世界”這一主客關系的重新調(diào)整,并不能夠回避人類作為主體的事實,對這一主體的任何弱化,都將造成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中目標的模糊--這就如同一個沒有主語的句子一樣,它無法準確傳遞信息--任何企圖否定這一事實的思考,那種虛化的“區(qū)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導致邏輯和實踐層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類中心論的問題,我們應當坦率地承認,人類自身的存在、延續(xù)和永續(xù)的發(fā)展是我們關心的根本問題,而自然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則是與之同時出現(xiàn)的。


  其次,研究設計*,為了防止這個議題變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課題始終將“人”作為核心,由此輻射狀地連接到各個不同的話題當中,譬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自我與他者等等。試圖呈現(xiàn)“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復雜性,這個“人”既可以是指作為整體的人、具有共同屬性的人、有著相同訴求的人,同時也可以是作為個體的人、具體的人、有著特殊要求的人。圍繞著“人”這個核心來展開思考,但盡可能用超脫于西方的立站到場來思考設計批評與設計*問題,由于一體的寬泛,這里的論述必定也是運動的、發(fā)展的、開放的。


  再次,應以盡可能客觀、理性的態(tài)度去思考技術文明和消費社會帶給人類的影響,倘若無視、或者回避人類在近兩個多世紀以來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徹底否定了啟蒙運動以來的人類成果,那么這不僅武斷,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時也要以敏銳的直覺,去判斷技術理性帶來的異化。


  終,本課題所探討的設計批評指向了*的議題,設計在*這個層面上的意義得到凸顯。這會觸及不同層面的問題和現(xiàn)象,其中既要呈現(xiàn)具體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對人類個體、社會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潛在影響。隨著目標的擴大,其結(jié)果也必然由“人類中心”延伸為“去中心化”的*思考,這就是由微觀而宏觀,由具體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過程。


  五、研究思路與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設計批評的歷史追溯


  第一節(jié)由古希臘到文藝復興:物質(zhì)文明的觀念變遷


  一、*的價值:造物與*的和諧統(tǒng)一


  二、對待技術的態(tài)度


  三、對待奢侈品與消費的態(tài)度


  四、理性的原則


  第二節(jié)啟蒙運動時期


  一、理性主義的崛起:批評的基礎


  二、批評與*價值


  第三節(jié)現(xiàn)代設計的多元維度


  第二章設計批評的技術維度


  第一節(jié)工業(yè)革命與社會進步


  第二節(jié)人性化議題:人與機器的抗爭、妥協(xié)


  一、技術革新和現(xiàn)代工業(yè)


  二、19世紀英國對待工業(yè)化和設計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選擇:個性化,還是標準化?


  四、美國工業(yè)的選擇:歡迎機器,但要適度


  第三節(jié)烏托邦議題:人與社會的融合


  一、設計與“高的善”


  二、格羅皮烏斯的教育嘗試和*思考


  三、納吉的教育與思考:以人為中心


  第三章設計批評的審美維度


  第一節(jié)個人主義、審美與消費社會


  第二節(jié)裝飾議題:誠實與虛偽


  一、不合時宜的裝飾


  二、裝飾之罪


  第三節(jié)風格議題:被物驅(qū)使的人


  一、個人主義與商業(yè)活動


  二、消費社會的矛盾性:個人與社會的分離


  三、對廣告和商業(yè)文化的批判


  四、對廢止和“流線型”的迷狂


  第四章設計批評的社會維度


  第一節(jié)平等與安全的議題


  一、時尚與女性:“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二、安全:由“消費者”轉(zhuǎn)向“用戶”


  三、設計師的覺醒


  第二節(jié)設計師的責任議題:烏爾姆觀念的變遷


  一、包豪斯的影響


  二、要求理性的聲音


  三、在科學之外尋求人性


  第三節(jié)帕帕奈克的歷史貢獻


  一、對消費社會的批評


  二、對設計師的定位


  第五章設計批評的生態(tài)維度


  第一節(jié)生態(tài)議題的緊迫


  一、過度膨脹的技術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環(huán)境壓力


  第二節(jié)人-社會-自然:從分離到統(tǒng)一


  一、現(xiàn)代主義者的生態(tài)設計觀


  二、由“個體”走向“共同體”


  第三節(jié)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一、新的*思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回歸整體的設計批評


  三、面向大眾的設計批評


  第六章設計批評的主體


  第一節(jié)設計批評與設計改革者


  第二節(jié)設計批評與設計教育


  第三節(jié)設計批評與職業(yè)設計師


  第四節(jié)設計批評與大眾


  六、寫作計劃


  (略)


  七、參考文獻


  一、專著


  1.陳嘉映,《何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應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年


  2.杜維明,《對話與創(chuàng)新》,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


  3.杜軍虎,《設計評論》,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7年


  4.黃厚石,《設計批評》,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


  5.海軍,《設計之重》,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年


  6.何懷宏,《*學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7.李樂山,《工業(yè)設計思想基礎》(第二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年


  8.邵宏主編,顏勇,黃虹,等編著,《西方設計:一部為生活制作藝術的歷史》,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


  9.李超德,《設計美學》,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09年


  10.李超德,《服裝評論》,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


  11.李叢芹,《設計批評論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


  12.李立新,《設計價值論》,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1年


  13.金觀濤,《歷史的巨鏡》,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設計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


  15.(臺)楊冠政,《環(huán)境教育》,臺北:明文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鄭時齡,《建筑批評學》,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


  17.姚民義編著,《德國現(xiàn)代設計教育概述--從20世紀至21世紀初》,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年


  18.張犇著,《設計文化視野下的設計批評研究》,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年


  19.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史論部編譯,《設計真言:西方現(xiàn)代設計思想經(jīng)典文選》,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


  20.陳嘉明著,《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性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


  二、論文


  1.李超德,從亞歷山大·麥昆的設計看設計*[J].中國服飾,2012(1)


  2.周憲,現(xiàn)代性的張力--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解讀[J].文學評論,1999(1)


  3.李超德,綠色生態(tài)設計觀--服飾文化內(nèi)涵的新注解[J].江蘇紡織,2002(8):18-20


  4.阿馬蒂亞·森,斯密的市場從來不單獨存在[J].社會學家茶座,2013(1):87-88


  5.于文杰,楊玲,英國19世紀情感社會主義及其歷史演進[J].史學集刊,2009(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著,汪蕓譯,英國設計,從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裝飾,2014(11):14-20


  7.李向鋒著,尋求建筑的*話語[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7):278-280


  8.陳喆,艾英旭著,西方關于建筑*問題的研究[J].建筑師,2009(12):96-99


  9.滕靜茹,西方女性主義建筑學的若干議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2010


  10.楊瑩,維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設計理論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08


  11.王書道,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反思與整合[J].《天中學刊》,2000(12):20-25


  12.陳煒,提出設計*概念的必要性[J].《美術觀察》,2003(6):103-103


  13.江牧,設計*之道[J].《包裝工程》,2006,27(6):318-320


  14.李硯祖,從功利到*--設計藝術的境界與哲學之道[J].《文藝研究》,2005(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義與西方現(xiàn)代性危機[J].《學術交流》,2010(6):21-24


  16.尤西林,“現(xiàn)代性”及其相關概念梳理[J].《思想戰(zhàn)線》,2009(5):81-83


  17.文兵,理性主義、非理性主義與反理性主義[J].《暨南學報》,2001(1):22-28


  18.崔雪茹,西方個人主義源流考[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4):162-170


  19.黃顯中,個人主義與市民社會--關于個人主義的一種解釋[J].《*學研究》,2003(11):86-90


  20.儲智勇,近代個人主義的興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會科學》,2008(8):76-81


  ……


  三、外文文獻資料


  1.JoanRo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PlacesandEverydayThings.NewBru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2.HazelC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AReader.English.2nded.London:BloomsburyAcademic,2013


  3.AlexColes,Designandar:DocumentsofContemporaryArt.London: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07


  4.RobFleming,DesignEducationforaSustainableFuture.London:Routledge,2013


  5.RobynMarsack,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London: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6.Meredi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GraphicDesignTheory.London:ThamesHudsonLtd,2012


  7.EditedbyW.S.GreenandP.W.Jordan,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CurrentPracticeandFutureTrends.London:TaylorFrancis,1999


  8.JohnHeskett,IndustrialDesign.London:ThamesandHudsonLtd,1980


  9.RaymondLoewy,IndustrialDesign.NewYork:TheOverlookPress,1988


  10.EremyA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representingtheDomesticInterioSincetheRenaissanc.London:VAPublications,2006


  11.KrisztinaPassuth,Moholy-Nagy.London:ThamesandHudson,1985


  12.Siegfr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acontributiontoanonymous-histor.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13.UlrichConrads,Programsandmanifestoeson20th-centuryarchitecture.London:MITPress,1971


  14.Christ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100YearsContinuityinFlux.HatjeCantz


  15.KjetilFallan,ScandinavianDesign:AlternativeHistories.London:BERG,2012


  16.PhilippeGarner,SixtiesDesign.Cologne:TaschenGmnH,2003


  17.Victor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Moholy-NagyChicago.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18.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ofWestGermanIndustriaDesign.Califo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04


  19.CarmaGorman,TheIndustrialDesignReader.NewYork:AllworthPress,2003


  20.GraceLees-Maffei,RebeccaHouze,TheDesignHistoryReader.london:BERG,2010


  21.WalterGropius,TheNewArchitectureandtheBauhaus.London: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22.DavidPye,TheNatureandAestheticofDesign.London:HerbertPress,1978


  23.MikePr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TheRoleofDesignandDesignersintheTwenty-FirstCentury.London: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03


  24.StevenHeller,PhilipB.Meggs,TextsonType:CriticalWrittingsonTypography.NewYork:AllworthPress,2001


  25.PaulBe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Califo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04


  26.KeesDorst.UnderstandingDesign.Amsterdam:BISPublishers,2003


  27.RickPoynor.DesigningPornotopia:TravelsinVisualCulturePaperback.NewYor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06


  28.FrancisD.Klingender.ArtandtheIndustrialRevolution.Chicag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篇三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電影欣賞是指人們觀賞電影時產(chǎn)生的一種精神活動。視覺定位是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對視覺元素的選擇與確定,這種選擇具有變化性。電影作為藝術,在特定的*時空中,以色彩、運動、攝影機角度、聲音等諸多元素塑造直觀的視聽形象,從而影響觀眾。如何“定位”視覺,始終是電影欣賞中為關注的問題。所以本文的研究對電影欣賞是有實際意義的。通過對電影欣賞中視覺元素的選擇與確定。使自己在電影欣賞時得到純粹的視覺享受和真正的感官愉悅,實現(xiàn)電影自身的存在價值。


  二.研究方法:


  文獻綜述法,分析法圖表法


  三.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


  “視覺元素”是人們在觀賞電影過程中感官感知的第一要素,然而觀眾在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對視覺元素的選擇與確定,這種選擇具有變化性。電影作為藝術,在特定的*時空中,以色彩、運動、攝影機角度、聲音等諸多元素塑造直觀的視聽形象,從而影響觀眾。色彩是電影欣賞中直接的視覺元素,在電影欣賞中“色彩的客觀特性與人們對它的主觀性認知,形成了色彩的神秘感和緊張性。當這兩種感知被投攝到影視作品之中,色彩便成為電影電視充滿活力的源泉!(彭玲,2006年)。電影作為藝術,運動是電影的本質(zhì)!罢沁@種電影特有的運動使電影藝術區(qū)別于其他藝術——繪畫、雕塑是刻畫運動中的人物或事件的某一時間的片段與瞬間,是某一動態(tài)的凝固;舞臺戲劇、舞蹈是通過演員的肢體動作來表現(xiàn)運動受舞臺空間的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假定性;電影是在二維空間上創(chuàng)造出三維的幻覺,在虛擬的流動的畫面空間中感受空間的位移和時間的變化!(呂益都,2006年)。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語言,在影視觀賞中的視覺元素是非常豐富的,同時也是非常復雜的。在影視觀賞中,由于受觀影者的思想、文化差異、觀影目的、*、出發(fā)點等個人因素的影響,不同的人對電影有著不同的定位,并且這種定位具有變化性!翱傊e極的選擇是視覺的一種基本特征,正如它是任何其他具有理智的東西的基本特征一樣。在它們喜歡選取的東西中,多的是環(huán)境中時時變化的東西!(魯?shù)婪颉垡驖h姆,1981年)。


  四.論文撰寫框架


  第一部分:結(jié)合伊朗電影《小鞋子》,論述色彩在電影欣賞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結(jié)合畫面,論述運動在電影欣賞中的重要性,并提出自己的觀點


  第三部分:簡略分析影響電影欣賞的其它視覺元素。


  第四部分:總結(jié)電影欣賞中影響視覺元素選擇,確定的原因。


  五.研究時間安排:


  20011年12月——2012年1月查找收集相關資料,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2012年2月——2012年3月初認真閱讀文本,分析整理資料,確定研究目標和思路。在老師的指導下確定大體框架,準備開題報告。


  2012年3月初——2012年3月中旬完成論文初稿。


  2012年3月——2012年4月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完善。2002年5月完成論文修改,參加論文答辯。


  六.參考文獻:


  [1]貝諾埃爾·卡羅爾:《神話電影:當代電影理論的時尚與謬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


  [2]伊美特·皮洛者:《世俗神話——電影的野性思維》,崔君衍譯,北京:中國第一個出版社,1951年。


  [3]陳曉云:《電影學導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3年。


  [4]彭玲:《影視心理學》,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


  [5]格·巴·查希力揚:《銀幕的造型世界》,伍菡卿、俞虹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3年。


  [6]呂益都:《電影視聽語言概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年。


  [7]魯?shù)婪颉ぐ⒍骱D罚骸兑曈X思維——審美直覺心理學》滕守堯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


  [8]魯?shù)婪颉垡驖h姆:《電影作為藝術》,楊躍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


  [9]戴錦華:《電影批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李泱:《電影美學原理》,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