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1·莊暴見孟子#】莊暴見孟子曰①:“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②!
曰③:“好樂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④!
他日見于王曰⑤:“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⑥?”
王變乎色⑦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⑧!
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今之樂由⑨古之樂也。”
曰:“可得聞與?”
曰:“獨(dú)樂樂⑩,與人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人!
曰:“與少樂樂,與眾樂樂,孰樂?”
曰:“不若與眾!
“臣請為王言樂⑪: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⑫:‘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⑬!’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⑭,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此無他⑮,不與民同樂也。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舉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⑯矣。”
[原文通釋]
莊暴來見孟子說:“我被大王召見,大王把他喜好音樂的事告訴我,我沒有什么話來回答他。”
接著就問:“喜好音樂怎么樣?”
孟子說:“大王這么喜好音樂,那齊國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過了幾天孟子見到齊宣王時問道:“大王您曾經(jīng)把喜好音樂的事告訴了莊子,有這回事嗎?”
齊宣王變了臉色說:“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提倡的音樂,只不過喜好世俗的音樂罷了!
孟子說,“大王這么喜好音樂,那齊國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如今人們喜愛的音樂就像古代人喜愛的音樂啊!
齊王說:“能讓我聽聽是什么道理嗎?”
孟子說:“獨(dú)自一人欣賞音樂的快樂,跟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說:“不如與他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孟子說:“與少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跟與多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的快樂,哪個更快樂?”
齊王說:“不如與多數(shù)人一起欣賞音樂更快樂!
“請?jiān)试S我給大王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聽演奏音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彈琴的聲音,全都憤憤地相互訴說著:‘我們大王喜好音樂,為什么使我們到了這般艱難的境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聲,見到華麗的儀仗陣容,都憤憤地相互訴說著:‘我們大王喜好圍獵,為什么使我們到了這般境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這沒有別的,是不與百姓一起娛樂的緣故。“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聽演奏音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彈琴的聲音,都眉開眼笑地相互訴說著:‘我們大王大概沒有什么疾病吧,要不怎么能聽演奏音樂呢!’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圍獵,百姓們聽到大王車馬的喧囂聲,見到華麗的儀仗陣容,都眉開眼笑地相互訴說著:‘我們大王大概沒有什么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圍獵呢!’這沒有別的,是與百姓一起娛樂緣故。現(xiàn)在大王與百姓們共同歡樂,就可以一統(tǒng)天下了!
[注釋]
、偾f暴見孟子曰:莊暴來見孟子說。莊暴,齊宣王的臣子,下文稱之為“莊子”。見,造訪,來訪。
②暴見于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我被大王召見,大王把他喜好音樂的事告訴我,我沒什么話回答他。暴,自謙時稱自己的名,本句的三個“暴”用法相同。見于王,見到了大王。見,音jiàn。于,相當(dāng)于“了”。王語暴以好樂,大王把喜好音樂的話告訴我。語,音yù,告訴。前一個“以”,把。好樂,喜好音樂,作名詞,喜好音樂的事。未有以對,沒有什么話來回答他,不知道怎么回答他。有以,有什么。
③曰:又說,接著說。此“曰”的發(fā)出者仍然是莊暴。
④王之好樂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大王這么喜好音樂,那齊國大概治理得差不多了吧。這句話意思是說國家治理得好了,所以國君有興致和時間來娛樂。之,放在“王”與“好樂”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dú)立性。其,揣測的語氣詞,相當(dāng)于“大概”“恐怕”。庶幾,差不多。
⑤他日見于王曰:過了幾天孟子見到齊宣王時說。他日,別的日子,改天,這里是“過了幾天”的意思。本句省主語“孟子”。于,到,因?yàn)槊献硬皇荦R宣王宣召,不宜用“被”解釋。
⑥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大王曾經(jīng)把喜好音樂的事告訴莊暴,有這樣的事嗎。諸,“之乎”的合音詞(之,這件事;乎,嗎)。
、咦兒跎鹤兞四樕。齊宣王因羞愧而臉紅。變,改變。乎,相當(dāng)于助詞“了”。色,臉色。
⑧寡人非能好先王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我不能喜好先王提倡的音樂,只不過喜好世俗的音樂罷了。非能,不能。先王之樂,應(yīng)該是歌頌祖宗功業(yè)的高雅音樂。直,只不過,僅僅。耳,罷了。
⑨由:通“猶”,就像。
、猹(dú)樂樂:獨(dú)自一人欣賞音樂快樂。前一個“樂”,音yuè,作動詞,欣賞音樂。后一個“樂”,音lè,形容詞,快樂。
⑪臣請為王言樂:請讓我給大王講講什么是真正的快樂。為,介詞,給。言,動詞,談?wù)。樂,作名詞,什么是快樂。
⑫今王鼓樂于此,百姓聞王鐘鼓之聲管籥之音,舉疾首蹙頞而相告曰: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奏樂,百姓們聽到大王鳴鐘擊鼓*彈琴的聲音,全都憤憤地相互訴說著。鼓樂,奏樂,聽演奏音樂。鐘鼓,敲鐘擊鼓。聲,聲響,聲音。管籥,泛指各種器樂。管,管樂;a,音yuè,相傳是中國上古時期流傳下來的一種管樂。音,有節(jié)奏的聲。舉,都。疾首蹙頞,充滿怨憤的情緒。疾首,頭因痛恨而搖動。蹙頞,音cù’è,臉因憤怒而扭曲。蹙,皺,收縮。頞,鼻梁。
⑬吾王之好鼓樂,夫何使我至于此極也:父子不相見,兄弟妻子離散:我們大王喜好聽音樂,為什么讓我們到了這般艱難的境地呢:父親和兒子不能相見,兄弟和妻兒分離流散。之,放在“王”與“好鼓樂”這個主謂短語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dú)立性。夫,放在議論句首的語氣助詞。極,作名詞,極端的痛苦處境,艱難的境地。文中冒號,表示它后面的內(nèi)容是對前面內(nèi)容的解說。
⑭今王田獵于此,百姓聞王車馬之音,見羽旄之美:現(xiàn)在大王在這里圍獵,百姓聽到大王車馬喧囂的聲音,看見華麗的的儀仗。田獵,打獵,圍獵。第一個“之”,助詞,的!坝痨钢馈倍ㄕZ后置短語,定語“美”借助“之”的幫助,置于中心詞“羽旄”之后。第二個“之”,幫助定語“美”后置的助詞。羽旄,古代儀仗用的裝飾物,用野雞毛、牦牛尾裝飾的旗幟。羽,野雞翎。旄,牦牛尾。
⑮此無他:這沒別的。他,別的。
⑯王:音wàng,作動詞,一統(tǒng)天下。
[解讀與點(diǎn)評]
本章先由莊暴與孟子的問答再以孟子與齊宣王的問答引出了“好樂何如”這個談?wù)摰脑掝}。孟子就“獨(dú)樂樂”還是“與人樂樂”的問題反復(fù)論證,因勢利導(dǎo)地勸說齊宣王要“與民同樂”。孟子從“音樂”說起,闡明不“與民同樂”就會失去民心,而“與民同樂”就會得到民心,進(jìn)而統(tǒng)一天下的“王道”思想。“與民同樂”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由“獨(dú)樂樂,與人樂樂孰樂”自然過渡到“臣請為王言樂”,由Yuè過渡到lè,Yuè與lè交織在一起。顯然,好樂(Yuè)就是好樂(lè)。
齊宣王為什么會“變乎色”,因?yàn)樗埠玫氖遣⒉桓哐诺拿颐抑。孟子?dāng)然知道齊宣王喜歡什么,但他有意要往“獨(dú)樂樂”和“與人樂樂”上引,一步一步步入了“王道”。
從齊宣王“變乎色”中我們捕捉的反面信息是,齊宣王為自己不喜歡高雅音樂讓孟子知道了而羞愧,這表明,應(yīng)該引領(lǐng)主旋律,鼓勵高尚文化,否則就會沒面子。
把“見于王”處理成“被大王召見”“拜見大王”都不準(zhǔn)確,還是取中性的“見到”反倒自然。
“則齊國其庶幾乎”句末應(yīng)加句號而不是問號或感嘆號,是因?yàn)楸揪涞恼Z氣不是反問,只是揣測性判斷,也不應(yīng)該那么強(qiáng)烈。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與“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田獵也”這兩個句子,沒有在“與”后加感嘆號,是因?yàn)檎麄句子才是一個邏輯完整的句子;加感嘆號而不加問號,是因?yàn)檫@個句子表達(dá)的并不是疑問,而是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