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開筆禮”在許多學校流行,也引起各方對此舉究竟是否符合傳統(tǒng)文化的一些爭議。但我認為,“開筆禮”興起的重要意義,在于找回被大眾逐漸忽視的儀式感。儀式具有整齊、莊重的特點,能集中表達特定的主題,讓抽象的一些品質、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更容易引起人們情感的共鳴。
幼兒園到小學是孩子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孩子參加“開筆禮”意味著正式進入學生時代,這種轉變不僅僅是年齡的增長,更是代表著要開始學習做人的道理和承擔責任。“開筆禮”,在儀式場景下,使得尊敬師長、繼承傳統(tǒng)文化、開啟智慧、學會做人等美好寓意和期望得到了強化和暗示,有利于將儀式所倡導的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入學的儀式教育,實際上是接受啟智開蒙和心靈洗禮的機會,是重要的第一課。
儀式對人的感染和教化作用基于儀式所產(chǎn)生的儀式感,要實現(xiàn)儀式的價值,成功的關鍵在于“儀式感”。當前學校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儀式,如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升旗儀式等,但大多以領導講話為主,形式單一,教育意義有限,多流于形式。儀式應營造特定的氛圍,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應有其特定的含義,而這種含義的表達需要場景設置、音樂、主持詞、特定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全場互動等來協(xié)調完成,這才是儀式感。
中國是禮儀之邦,儀式自古就有,除了開筆禮,還有成人禮、拜師儀式、結婚儀式等。這些并非全是封建舊思想,儀式中包含和傳遞重情、有責任感、守信用等美好的價值觀,借助美的形式,使內隱的教育要求外顯化,能產(chǎn)生持久的影響力。在網(wǎng)絡時代,僅僅靠空洞的說教,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很難讓學生理解并接受。儀式教育借鑒吸取傳統(tǒng)儀式的精華,創(chuàng)新一些儀式,運用于教育的過程之中讓教育方式充滿人文情懷,潛移默化地于無聲處達到教育效果,無疑是一種有益的探索。
同時,儀式也不能墨守成規(guī)、一成不變,而應該根據(jù)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的特點對既有儀式適當做一些調整和創(chuàng)新,保留精髓,采用學生喜聞樂見、更易接受的方式讓教育功能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