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的內涵、特點及作用
〖內涵〗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 〖特點〗
①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如臺風、地震等自然現象)。
②人的文化素養(yǎng)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發(fā)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
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或物質載體體現出來的。
2.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積極的文化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④優(yōu)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
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②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fā)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yè)迅速崛起,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fā)展,人們?yōu)榱藚⑴c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4.文化的獨立性
經濟發(fā)展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但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因此,文化的發(fā)展與經濟的發(fā)展不完全同步。
5.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如何?我國怎么應對?
(1)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2)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3)我國是世界上的發(fā)展中國家,在文化發(fā)展上面臨嚴峻挑戰(zhàn),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特點及表現
〖來源〗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表現〗
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特點。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fā)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7.優(yōu)秀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1)優(yōu)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yōu)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優(yōu)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8.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①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民族節(jié)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民族節(jié)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9.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2)文化是世界的: 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10.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tài)度、原則及意義
〖態(tài)度〗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tài)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fā)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11.文化傳播的含義和途徑
〖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途徑〗
(1)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商業(yè)貿易、人口遷徙、教育。
(2)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12.什么是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手段有何特點(作用)?
〖含義〗
①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fā)展階段。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F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作用/特點〗
②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3.文化交流的意義和態(tài)度
〖意義〗
①有利于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②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促進世界文化繁榮進步。
〖態(tài)度〗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同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14.傳統文化的內容、特點及作用
〖內容〗
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等。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 傳統建筑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傳統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
〖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文化。 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③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甲饔谩
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是雙重的。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傳統文化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東西,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起消極作用。
15.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1)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發(fā)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正確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
16.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
繼承是發(fā)展的必要前提,發(fā)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17.影響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①社會制度的更替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
③思想運動的興起
④教育
18.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chuàng)造文化的功能; ③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19.文化創(chuàng)新的意義(作用)
(1)文化創(chuàng)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fā)展。
(2)文化創(chuàng)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20.文化創(chuàng)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1)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chuàng)新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③社會實踐是檢驗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標準。
④推動社會實踐的發(fā)展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目的。
(2)文化創(chuàng)新反作用社會實踐,文化創(chuàng)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fā)展
21.如何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
(1)根本途徑和基本要求:立足于社會實踐。
(2)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3)依靠力量:要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既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也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22.建設“學習型社會”
〖必要性〗
①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②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
〖內涵〗
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要求〗
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23.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4.如何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古代輝煌的歷程: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發(fā)展,在中華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隋唐時期,古代中華文化進入全盛時代。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史學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fā)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② 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歷編撰的史書,其規(guī)模之大,留存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3)近代中華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的沖擊。25.如何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文化的獨特性、區(qū)域性和民族性,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
(1)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A.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現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中國文學藝術,以其輝煌悠久的歷史、豐富絢麗的內涵、鮮明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B.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長期處于世界前列。
(2)區(qū)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
②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中華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
④各族人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26.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原因〗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
〖含義〗
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意義〗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8.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中。
29.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
〖作用〗
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意義〗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30.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主要措施)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
(2)必須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
(3)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
(4)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5)還應立足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31.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fā)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體民族精神。
②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了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32.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1)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既有共同的要求,又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2)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的必要性
①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一主題。
②作用: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33.當代文化生活的特點及其原因
〖特點〗多樣性
〖原因〗
現代科學技術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文化市場的發(fā)展。
34.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給人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為: ①滿足文化需要,充實精神生活;
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③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④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fā)展。
(2)文化市場的自發(fā)性和傳媒的商業(yè)性,也引發(fā)了令人憂慮的現象。
①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
②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的名義,迎合低級趣味;
③有些媒體熱衷于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
(3)因此,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35.人們文化需求的特點以及要求
〖特點〗人們文化需求的特點: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
〖要求〗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要求:
(1)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先進健康的文化產品。
(2)發(fā)展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36.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絕污染”)
(1)落后文化:
A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B表現: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C. 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
D.措施: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A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色情文化等。 B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fā)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yè)。 C措施: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存在的原因:
A.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B.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沖擊;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
D.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誘發(fā)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
(4)、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37.發(fā)展先進文化
〖內涵〗在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9 / 13頁
〖必要性〗發(fā)展先進文化的必要性:
A、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
B、文化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發(fā)展先進文化,可以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C、在當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發(fā)展先進文化,可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
D、發(fā)展先進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措施〗怎樣發(fā)展先進文化?
第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代中國,關鍵在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二、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第三、要立足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不斷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
第四、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38.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內容〗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措施〗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①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②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③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④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
⑤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39.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fā)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40.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重要任務和重要保證。 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發(fā)展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③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yè)就會全面興盛。
4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fā)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yè)。
(1)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
①地位:教育是發(fā)展科學技術和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②措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發(fā)展科學事業(yè)
A地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措施:
①大力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
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③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chuàng)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3)積極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
A:原因: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條重要途徑。
B:具體措施:
①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鼓勵文化創(chuàng)新、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huán)境。
②要堅持把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qū)和鄉(xiāng)村文化設施建設。
③要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42.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內容〗
①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
②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③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
④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必要性〗
①道德具有時代性,總要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
②地位: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huán)節(jié)。
③作用: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43.社會主義榮辱觀
〖地位〗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意義〗
①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為全體社會成員做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②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它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在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廣泛性的要求。
44.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文化修養(yǎng)
(1)科學文化修養(yǎng)
①含義: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就是知識文化修養(yǎng)。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是知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
②意義:通過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升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提高,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2)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含義:人們通過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過程,就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
(3)兩個修養(yǎng)的關系
①相互促進: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yǎng),能促進思想道德修養(yǎng);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yǎng)。
②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而言,二者不可或缺。
45.怎樣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2)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
〖內涵〗
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tài)的部分。 〖特點〗
①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純粹自然的東西不能稱為文化(如臺風、地震等自然現象)。
②人的文化素養(yǎng)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發(fā)形成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文化知識教育而逐步培養(yǎng)出來的。
③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文化是通過物質活動或物質載體體現出來的。
2.文化的作用
①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fā)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②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積極的文化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③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④優(yōu)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3.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
①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②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2)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在經濟發(fā)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為推動經濟建設,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培養(yǎng)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文化產業(yè)迅速崛起,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
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fā)展,人們?yōu)榱藚⑴c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yǎng)。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4.文化的獨立性
經濟發(fā)展是文化發(fā)展的基礎。但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因此,文化的發(fā)展與經濟的發(fā)展不完全同步。
5.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如何?我國怎么應對?
(1)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2)對于發(fā)展中國家來說,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中維護國家利益和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3)我國是世界上的發(fā)展中國家,在文化發(fā)展上面臨嚴峻挑戰(zhàn),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為經濟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特點及表現
〖來源〗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表現〗
①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特點〗文化對人的影響有潛移默化和深遠持久特點。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人們文化素養(yǎng)的核心和標志,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素質和終身發(fā)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7.優(yōu)秀文化對塑造人生的作用
(1)優(yōu)秀文化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
(2)優(yōu)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3)優(yōu)秀文化能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8.文化多樣性的表現
①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從民族節(jié)日和文化遺產中,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②民族節(jié)日:蘊涵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jié)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9.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
(2)文化是世界的: 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fā)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guī)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又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
10.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態(tài)度、原則及意義
〖態(tài)度〗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tài)度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原則〗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意義〗尊重文化多樣性的意義
①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fā)展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
每個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與發(fā)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fā)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11.文化傳播的含義和途徑
〖含義〗
文化交流的過程就是文化傳播的過程。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播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
〖途徑〗
(1)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商業(yè)貿易、人口遷徙、教育。
(2)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以成為文化傳播的途徑。
12.什么是大眾傳媒?現代文化傳播手段有何特點(作用)?
〖含義〗
①傳媒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fā)展階段。傳媒真正開始面向大眾傳遞信息,是以印刷媒體的推廣為標志的,F代社會中的傳媒有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這類傳媒被稱為大眾傳媒。
〖作用/特點〗
②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能夠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13.文化交流的意義和態(tài)度
〖意義〗
①有利于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成果,促進本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
②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鑒,促進世界文化繁榮進步。
〖態(tài)度〗
我們既要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yōu)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yōu)秀文明成果,同時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14.傳統文化的內容、特點及作用
〖內容〗
傳統文化包括傳統習俗、傳統建筑、傳統文藝和傳統思想等。
傳統習俗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產生持久影響,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 傳統建筑是展現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
傳統文藝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傳統思想對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和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響。
〖特點〗
①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文化。 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③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紐帶!甲饔谩
傳統文化的影響作用是雙重的。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傳統文化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東西,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起消極作用。
15.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tài)度
(1)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發(fā)揮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正確態(tài)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面對傳統文化,要辯證地認識它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對于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對于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東西,必須“移風易俗”,自覺加以改造或剔除。
(2)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賦予其新的時代內容。
16.文化繼承與發(fā)展的關系
繼承是發(fā)展的必要前提,發(fā)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17.影響文化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①社會制度的更替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
③思想運動的興起
④教育
18.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①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教育具有選擇、傳遞、創(chuàng)造文化的功能; ③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將越來越大。
19.文化創(chuàng)新的意義(作用)
(1)文化創(chuàng)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fā)展。
(2)文化創(chuàng)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文化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20.文化創(chuàng)新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1)社會實踐決定文化創(chuàng)新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源泉。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動力。③社會實踐是檢驗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標準。
④推動社會實踐的發(fā)展是文化創(chuàng)新的根本目的。
(2)文化創(chuàng)新反作用社會實踐,文化創(chuàng)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fā)展
21.如何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
(1)根本途徑和基本要求:立足于社會實踐。
(2)基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3)依靠力量:要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既要反對“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也要反對“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22.建設“學習型社會”
〖必要性〗
①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
②是科技進步的必然要求。
〖內涵〗
建設“學習型社會”的核心內涵是:全民學習、終身學習。
〖要求〗
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構建終身教育體系。
23.中華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24.如何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
(1)古代輝煌的歷程:秦的統一,促進了統一的民族文化發(fā)展,在中華文化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隋唐時期,古代中華文化進入全盛時代。
(2)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見證:漢字、史學典籍。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記載了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文字的發(fā)明,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標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漢字,為書寫中華文化,傳承中華文明,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漢字文化內涵豐富,在今天為中華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志。 ② 史學典籍,是中華文化一脈相傳的重要見證。我國歷編撰的史書,其規(guī)模之大,留存之豐,為世界所僅有。
(3)近代中華文化衰微的原因:中國封建統治的日漸沒落和西方近代工業(yè)文明的沖擊。25.如何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文化的獨特性、區(qū)域性和民族性,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
(1)獨特性(獨樹一幟、獨領風騷)。
A.文學藝術,對于反映人們的精神生活、展現人們的精神世界有獨特的作用。中國文學藝術,以其輝煌悠久的歷史、豐富絢麗的內涵、鮮明獨特的風格,在世界文學藝術寶庫中占有重要位置。
B.科學技術是一個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注重實際運用、具有實用性和整體性特點,長期處于世界前列。
(2)區(qū)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經濟社會發(fā)展程度不同,受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qū)的文化帶有明顯的區(qū)域特征。
②不同區(qū)域的文化,長期相互交流、借鑒、吸收,既漸趨融合,又保持著各自特色。
(3)民族性(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
中華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①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體,中華文化呈現著多民族文化的豐富多彩。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都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都為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重要的貢獻。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共同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
④各族人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26.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原因〗
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是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一個重要原因。
〖含義〗
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異,就是能與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處;
(2)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鑒其他民族文化的積極成分。
〖意義〗
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關系中交流,增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和對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7.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8.中華民族精神與中華文化的關系
中華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現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華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優(yōu)秀傳統文化之中。
29.為什么要弘揚民族精神?
〖作用〗
中華民族精神是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支撐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精神支柱,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強大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之魂。
〖意義〗
①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
②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
③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不斷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要求。
④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需要。
30.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徑(主要措施)
(1)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心骨”作用。
(2)必須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
(3)必須正確對待外來思想文化。
(4)必須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
(5)還應立足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31.民族精神的時代特征
(1)民族精神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民族精神作為民族文化的結晶,其形成和發(fā)展是長期歷史積淀的過程,也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豐富的過程。
(2)中國共產黨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和發(fā)展,主要體現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歷程之中,體現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
①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鮮明的時代性和先進性,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具體民族精神。
②新中國成立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特別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了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這個時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現。
32.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
(1)愛國主義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愛國主義既有共同的要求,又有不同的具體內涵。
(2)在當代中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本質上是一致的。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擁護祖國統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主題。
(3)高揚愛國主義的旗幟的必要性
①地位: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精神,無不體現著愛國主義這一主題。
②作用:無論什么時期,愛國主義都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
33.當代文化生活的特點及其原因
〖特點〗多樣性
〖原因〗
現代科學技術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文化市場的發(fā)展。
34.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對人們文化生活的影響
(1)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給人們的文化生活帶來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主要表現為: ①滿足文化需要,充實精神生活;
②傳播科學文化知識;
③使人們潛移默化地接受正確的價值觀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質;
④引導消費觀念,推動生產發(fā)展。
(2)文化市場的自發(fā)性和傳媒的商業(yè)性,也引發(fā)了令人憂慮的現象。
①有關部門和單位在經濟效益的驅動下,生產銷售品位低下的文化產品;
②有些文化產品借消遣的名義,迎合低級趣味;
③有些媒體熱衷于捕風捉影的“新聞”炒作,不負責任地傳播“緋聞軼事”。
(3)因此,文化市場越活躍,文化產品越豐富,文化生活越繁榮,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強管理、正確引導。35.人們文化需求的特點以及要求
〖特點〗人們文化需求的特點: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
〖要求〗滿足人們文化需求的要求:
(1)提供多種類型、多樣風格、先進健康的文化產品。
(2)發(fā)展面向廣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聲,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文化。
36.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提高眼力,拒絕污染”)
(1)落后文化:
A含義:各種帶有迷信、愚昧、頹廢、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B表現:常常以傳統習俗的形式表現出來。
C. 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
D.措施:通過科學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A含義: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色情文化等。 B危害:腐蝕人們的精神世界、侵蝕民族精神、阻礙先進生產力發(fā)展、危害社會主義事業(yè)。 C措施:堅決抵制、依法取締。
(3)存在的原因:
A.封建思想的殘余和舊的習慣勢力根深蒂固;
B.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文化的沖擊;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導致不同社會群體價值取向、文化選擇的多樣化;
D.市場經濟自身的弱點誘發(fā)拜金主義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圖等現象。
(4)、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主導地位。大力發(fā)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是我們進行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37.發(fā)展先進文化
〖內涵〗在當代中國,發(fā)展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9 / 13頁
〖必要性〗發(fā)展先進文化的必要性:
A、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和人的發(fā)展產生深刻影響。
B、文化對經濟、政治有反作用。發(fā)展先進文化,可以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C、在當代,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發(fā)展先進文化,可以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綜合國力。
D、發(fā)展先進文化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 〖措施〗怎樣發(fā)展先進文化?
第一、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于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在當代中國,關鍵在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第二、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第三、要立足于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既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又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 不斷進行文化創(chuàng)新。
第四、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
38.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內容〗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地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體現,是全國人民共同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措施〗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①就要鞏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
②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
③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④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
⑤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
39.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也是我們發(fā)展先進文化的根本目標。
40.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①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們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重要任務和重要保證。 ②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發(fā)展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 ③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奮,各項事業(yè)就會全面興盛。
4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須大力發(fā)展教育、科學和文化事業(yè)。
(1)大力發(fā)展教育事業(yè)
①地位:教育是發(fā)展科學技術和培養(yǎng)人才的基礎,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優(yōu)先發(fā)展教育,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
②措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大力發(fā)展科學事業(yè)
A地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措施:
①大力加強科學基礎設施建設
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
③堅持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并重,充分發(fā)揮哲學社會科學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崇尚科學、鼓勵創(chuàng)新、反對迷信和偽科學的良好氛圍。
(3)積極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
A:原因:發(fā)展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條重要途徑。
B:具體措施:
①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發(fā)展文化產業(yè)、鼓勵文化創(chuàng)新、營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huán)境。
②要堅持把發(fā)展公益性文化事業(yè)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qū)和鄉(xiāng)村文化設施建設。
③要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42.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內容〗
①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
②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
③以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為著力點
④深入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教育,引導人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必要性〗
①道德具有時代性,總要隨時代的發(fā)展而被賦予新的內涵。
②地位: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huán)節(jié)。
③作用:思想道德建設規(guī)定著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是文化建設的靈魂。
43.社會主義榮辱觀
〖地位〗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意義〗
①全面表達了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為全體社會成員做出道德選擇、判斷行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
②充分反映了我國公民“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它貫穿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表現在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結著中華傳統道德的精華,又融入了當代中國的時代精神;既有先進性的導向,又廣泛性的要求。
44.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文化修養(yǎng)
(1)科學文化修養(yǎng)
①含義:人們在科學知識、文史知識、藝術欣賞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就是知識文化修養(yǎng)。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知識,用人類創(chuàng)造的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
是知識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內容。
②意義:通過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斷升華,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不斷提高,成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成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2)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含義:人們通過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斷提高思想道德認識、思想道德判斷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崇高理想的過程,就是思想道德修養(yǎng)。
(3)兩個修養(yǎng)的關系
①相互促進:良好的科學文化修養(yǎng),能促進思想道德修養(yǎng);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能夠促進科學文化修養(yǎng)。
②對于人的全面發(fā)展而言,二者不可或缺。
45.怎樣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1)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努力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堅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逐步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2)要腳踏實地,不尚空談,重在行動,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