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1.大氣的能量來源:太陽輻射能
2.大氣受熱過程及溫室效應
二、熱力環(huán)流——地面冷熱不均形成的空氣環(huán)流
1.熱力環(huán)流中溫度和氣壓值的比較方法(參看課本P30圖2.3)
、艤囟龋和凰矫嫔希⑿猩仙龤饬鞯慕孛鏈囟雀;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溫越低。⑵氣壓值:同一水平面上看高低壓;對同一地點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氣壓值越低。
三、大氣水平運動——風(參看課本P31圖2.5、2.6、2.7)
第二節(jié)氣壓帶和風帶
一、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1.三圈環(huán)流——記氣壓帶、風帶名稱及各風帶的風向(參看課本P34圖2.10)
2.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由于太陽直射點的季節(jié)移動,導致氣壓帶、風帶也隨季節(jié)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二、北半球冬夏季節(jié)氣壓中心
1.北半球冬夏季節(jié)氣壓中心分布(參看課本P37圖2.13、2.14)
2.季風環(huán)流(參看課本P38圖2.15)
3.副熱帶高壓與我國的降水和旱澇
三、氣壓帶和風帶對氣候的影響
1.氣候影響因素:一個地方氣候的形成是太陽輻射、大氣環(huán)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
2.世界氣候類型分布、成因、特點匯總
1.冷鋒、暖鋒與天氣變化(參看課本P41圖2.18、2.19、2.20)
2.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系統(tǒng)(參看課本P44圖2.22)
3.掌握鋒面氣旋的結構、冷暖鋒判斷方法、降水位置(1)鋒面氣旋:地面氣旋一般和鋒面聯系在一起,稱鋒面氣旋。氣旋是氣流輻合上升系統(tǒng),尤其鋒面上氣流上升更強烈,往往產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風天氣。
(2)鋒面的位置:鋒面出現在低壓槽中,與槽線重合。
(3)鋒面類型的判斷:①以槽線為界,高緯來的是冷氣團,低緯來的是暖氣團。②標出氣旋水平方向氣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依據冷暖氣團的移動判斷冷暖鋒面:如果冷氣團主動移向暖氣團,形成冷鋒;如果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形成暖鋒。③標出雨區(qū):冷鋒降雨在鋒后,暖鋒降雨在鋒前。
第四節(jié)全球氣候變化
第一節(jié)自然界的水循環(huán)
1.水體分類(課本P54)2.河流主要補給類型及特點
3.水循環(huán)類型(課本P55圖3.3)
第二節(jié)大規(guī)模的海水運動
1.世界海洋表層洋流的分布
⑴ 流形成因素:盛行風是海水運動的主要動力,洋流前進時還受陸地形狀的限制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⑵表層洋流分布規(guī)律:(參看課本P57圖3.5,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稱)
2.洋流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參看課本P58~60)⑴對氣候的影響(參看課本P59案例1)
、茖Q笊镔Y源和漁場分布
、菍Q蠛叫械挠绊:順洋流航行可以節(jié)約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霧不利航行;洋流從北極地區(qū)攜帶冰山南下威脅航海.
污染的的影響:加快凈化速度,擴大污染范圍.
3.洋流流向和性質的判讀方法
步驟:⑴根據等溫線分布判斷南北半球——若某海區(qū)水溫北低南高,說明是北半球的海區(qū);反之是南半球。⑵判斷寒暖流
依據:①暖流流經的海區(qū),海水等溫線向高緯凸,寒流流經的海區(qū),海水等溫線向低緯凸。(即洋流流向與等溫線的彎曲方向相同)②由低緯流向高緯的是暖流,有高緯流向低緯的是寒流。例如:右圖中,從等溫線的分布特點可判斷是南半球,流經AB附近的是暖流(等溫線向高緯凸,此海域水溫比同緯度相鄰海域高;也可根據流向是從低緯流向高緯來判斷),流經CD的洋流是寒流。
第三節(jié)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1.水資源的分布(課本P61圖3.10)
、鸥鞔笾薜姆植:亞洲多年平均徑流量多,大洋洲少⑵各國的分布:巴西多年平均徑流量多,我國居第六位
、俏覈Y源分布:空間上南多北少,東多西少;時間上夏秋多,冬春少2.水資源與人類社會
、 資源的數量影響經濟活動的規(guī)模大小;水資源的質量影響經濟活動的效益
、 技發(fā)達的近現代,人們大量開發(fā)利用淺層地下水,陸續(xù)開采深層地下水,開發(fā)海水淡化技術;修建跨流域調水工程緩解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修建大型蓄水工程緩解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
3.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及合理利用水資源措施
第一節(jié)營造地表形態(tài)的力量
1.內力作用——能量來源于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課本P69~70)
2.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參看課本P71圖4.3—4.6,地圖冊P32-33)
3.巖石圈的物質循環(huán)(參看課本P72圖4.8)①巖冷卻凝固
、圩冑|作用
④重熔再生(或高溫熔化)
第二節(jié)山地的形成(內力作用為主)
1.褶皺山和斷塊山(課本P73~74)
2.
板塊運動與地貌(參看課本P73圖4.10)
3.地質構造與找礦、找水
① 斜:良好的儲油構造;②向斜:儲水構造,常形成自流盆地。
4.地質構造與工程建設(課本P74活動)
、俟こ探ㄔO選址,應避開斷層,以免誘發(fā)地震、滑坡、滲漏、坍塌等地質災害。②開鑿隧道通常選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穩(wěn)定,不易積水。5.火山(課本P75)
6.山的對交通運輸的影響(課本P76活動)
第三節(jié)河流地貌的發(fā)育
1.河流的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課本P77圖4.17,P78圖4.18)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
1.整體性(課本P85案例1,P87~89案例2和案例3)
、判纬桑鹤匀坏乩憝h(huán)境各要素通過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大氣循環(huán)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等過程,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
、票憩F: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擾而變化,會導致其它要素及整個環(huán)境狀態(tài)的改變。
2.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功能(課本P86)第二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性
1.陸地自然帶:陸地上不同地區(qū),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水熱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又形成與之對應的植被和土壤類型。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陸地自然帶。
2.三種地域分異規(guī)律(課本P91~94)
3.非地帶性分布現象:在地帶性分異規(guī)律的基礎上,陸地環(huán)境受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帶性因素影響,使陸地自然帶分布規(guī)律表現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鮮明,稱為非地帶性分布現象。例如:⑴沙漠中的綠洲;⑵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氣候缺失
4.陸地自然帶與氣候的對應關系(課本P39圖2.16,P91圖5.6)
表1.氣候分布規(guī)律圖
表2.陸地自然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