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位移說課稿——在知識與技能方面
1、知道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會在具體情境下識別時間間隔和時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與方向;
3、知道矢量與標量運算的差異,會進行一維情況下的矢量運算;
4、能區(qū)別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
時間和位移說課稿——在過程與方法方面
1、經歷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聯(lián)系實際引出時間、時刻、位移、路程的過程,體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處理方法;
2、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體驗生活與物理的聯(lián)系,形成用科學的角度看待現(xiàn)實的思維。
時間和位移說課稿——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從描述物理量的嚴謹性,領悟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的重要性;
2、從知識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補充的思想中,領會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時間和位移說課稿——具體教學過程是:
(一)利用火車時刻表,區(qū)分時刻與時間間隔的概念
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張列車的時刻表,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闡明時刻表上所示時間所表示的意義,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本上描述的方法,畫出時間坐標軸。在描述時間坐標時,學生已經在思考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教師提問時間坐標軸上各個點與各點之間線段的意義,引導學生區(qū)別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含義。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出例子,分清楚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的具體含義。
物理規(guī)律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運用實際生活的例子來探討教學,學生映象更為深刻,運用已學的圖像法來學習概念性的知識更為直觀形象,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通過討論、作圖、聯(lián)系實際、舉例鞏固,使學生能夠較好的完成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區(qū)分過程。同時通過學生自己舉例,教師得到及時的反饋,確保學生對知識的準確理解。
(二)利用航空港航線分布,區(qū)分路程和位移的概念
從生活場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在屏幕上展示上海航空港的航線分布情況,并提問:各點之間的線段有何含義,是否為飛機行駛的軌跡。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已經接觸過路程這個概念,知道它用來描述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為了加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再提問:線段的長度是否代表路程的大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
接著,畫出學校操場400m的草圖,對跑道中運動員運動一半路程后的情況進行分析。學生能夠很容易回答出經過半周后運動員產生的路程。教師提問:如何表述運動員位置的變化情況?用路程來描述是否確切?從而提出位移的概念,強調位移可以用來描述位置的變動,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然后,通過航線圖與實際航道、運動員實際路徑與位置變化的比較,讓學生明確路程與位移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三)聯(lián)系前例,提出矢量和標量和標量的概念
教師從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出發(fā),直接提出矢量和標量的概念,并讓學生分析其區(qū)別,并分小組進行討論,舉出生活中屬于矢量和標量的物理量。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作出及時的糾正、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四)從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變化,深入理解矢量與標量
在屏幕上展示,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情境,教師提問:我們要準確的表示汽車運行的位置變化,應該用“位移”還是“路程”。學生通過剛才的學習,知道要用位移來描述。教師提問:從A點到B 點,汽車走過的位移是多少 路程是多少?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根據位移的定義來進行計算。在算出位移和路程后后,教師引導學生計算從B點到A點的路程和位移,同時提問和強調產生的負號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真正理解位移的矢量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了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動態(tài)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及時的反饋,并據此調整教學過程。
在課的后,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反映時刻與時間間隔、位移和路程的例子,讓他們對知識學以致用,體會物理學貼近生活和應用于社會的情感,強化他們科學學習的志向。
板書設計:略
1、知道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會在具體情境下識別時間間隔和時刻;
2、理解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會用有向線段表示位移的大小與方向;
3、知道矢量與標量運算的差異,會進行一維情況下的矢量運算;
4、能區(qū)別位置、位移、路程等概念。
時間和位移說課稿——在過程與方法方面
1、經歷圍繞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與交流,聯(lián)系實際引出時間、時刻、位移、路程的過程,體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的處理方法;
2、通過時間位移的學習,體驗生活與物理的聯(lián)系,形成用科學的角度看待現(xiàn)實的思維。
時間和位移說課稿——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
1、從描述物理量的嚴謹性,領悟養(yǎng)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的重要性;
2、從知識是相互關聯(lián)、相互補充的思想中,領會事物是相互聯(lián)系的唯物主義觀點。
時間和位移說課稿——具體教學過程是:
(一)利用火車時刻表,區(qū)分時刻與時間間隔的概念
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一張列車的時刻表,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闡明時刻表上所示時間所表示的意義,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本上描述的方法,畫出時間坐標軸。在描述時間坐標時,學生已經在思考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教師提問時間坐標軸上各個點與各點之間線段的意義,引導學生區(qū)別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含義。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出例子,分清楚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時間的具體含義。
物理規(guī)律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運用實際生活的例子來探討教學,學生映象更為深刻,運用已學的圖像法來學習概念性的知識更為直觀形象,學生比較容易理解。通過討論、作圖、聯(lián)系實際、舉例鞏固,使學生能夠較好的完成時刻與時間間隔的區(qū)分過程。同時通過學生自己舉例,教師得到及時的反饋,確保學生對知識的準確理解。
(二)利用航空港航線分布,區(qū)分路程和位移的概念
從生活場景出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在屏幕上展示上海航空港的航線分布情況,并提問:各點之間的線段有何含義,是否為飛機行駛的軌跡。由于學生在初中時已經接觸過路程這個概念,知道它用來描述物體運動軌跡的長度,為了加深對這個概念的理解,再提問:線段的長度是否代表路程的大小?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思考。
接著,畫出學校操場400m的草圖,對跑道中運動員運動一半路程后的情況進行分析。學生能夠很容易回答出經過半周后運動員產生的路程。教師提問:如何表述運動員位置的變化情況?用路程來描述是否確切?從而提出位移的概念,強調位移可以用來描述位置的變動,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然后,通過航線圖與實際航道、運動員實際路徑與位置變化的比較,讓學生明確路程與位移概念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三)聯(lián)系前例,提出矢量和標量和標量的概念
教師從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出發(fā),直接提出矢量和標量的概念,并讓學生分析其區(qū)別,并分小組進行討論,舉出生活中屬于矢量和標量的物理量。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作出及時的糾正、指導和反饋,幫助學生理清思路。
(四)從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變化,深入理解矢量與標量
在屏幕上展示,一輛汽車在平直公路上行駛的情境,教師提問:我們要準確的表示汽車運行的位置變化,應該用“位移”還是“路程”。學生通過剛才的學習,知道要用位移來描述。教師提問:從A點到B 點,汽車走過的位移是多少 路程是多少?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根據位移的定義來進行計算。在算出位移和路程后后,教師引導學生計算從B點到A點的路程和位移,同時提問和強調產生的負號的意義,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路程與位移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真正理解位移的矢量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滲透了過程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動態(tài)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做出及時的反饋,并據此調整教學過程。
在課的后,舉出生活中常見的反映時刻與時間間隔、位移和路程的例子,讓他們對知識學以致用,體會物理學貼近生活和應用于社會的情感,強化他們科學學習的志向。
板書設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