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在下列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意的,將其選出并把它的標號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中國夢是指( )。
A.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B.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C.打造美麗中國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 )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nèi)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A.鄉(xiāng)級;縣級 B.縣級;縣級 C.縣級;市級 D.縣級;省級
3.我國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 )
A.社會本位價值取向
B.個人本位價值取向
C.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D.政治本位價值取向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是( )
A.形象記憶
B.情緒記憶
C.邏輯記憶
D.動作記憶
5.在小學體育、音樂、美術等技能性比較強的課程中,運用多的一種教學方法( )
A.實驗法 B.練習法 C.實習法 D.討論法
6.“教必有法”,但“教無定法”,指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 )
A.堅持以啟發(fā)式為指導思想 B.做到佳選擇
C.做到優(yōu)化組合 D.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7.利用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等進行直觀教學稱為( )
A.實物直觀
B.模像直觀
C.言語直觀
D.動作直觀
8.我國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說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學校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B.社會實踐對智力的影響
C.遺傳對智力的影響
D.家庭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9.發(fā)展性評價的主要功能是( )
A.選拔功能 B.甄別功能 C.鑒定功能 D.激勵功能
10.注重學生基礎學力培養(yǎng)的課程是(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研究型課程 D.實踐型課程
11.集體主義原則在教師職業(yè)道德上的具體體現(xiàn)是( )
A.依法執(zhí)教 B.愛心奉獻 C.團結協(xié)作 D.廉潔從教
12.“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边@一觀點源自于( )
A.聯(lián)結學習理論
B.認知—結構理論
C.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D.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3.“學會如何學習”實質上是指( )
A.培養(yǎng)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B.學會在適當?shù)臈l件下應用合適的認知策略
C.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概念與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語信息
14.確保講授質量的首要條件是( )
A.語言表達水平 B.層次分明 C.系統(tǒng)完整性 D.內(nèi)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
15.參觀法主要的特點是( )
A.學生親自動手,手腦并用 B.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C.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相結合 D.突破時空障礙
16.“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出自( )
A.《春秋》 B.《學記》 C.《論語》 D.《師說》
17.我國學校德育方法中基本的方法是( )
A.評價法 B.榜樣法 C.說服法 D.鍛煉法
18.我國的教師職業(yè)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 )
A.專業(yè)人員 B.國家干部 C.公務人員 D.高級技術人員
19.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 )
A.權利 B.義務 C.自然人 D.物
20.小強,男,15歲,初中學生,因涉嫌盜竊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在偵查過程中,依照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偵查人員訊問小強時,正確的做法是( )
A.可以通知其父母到場 B.應當通知其父母到場
C.應當通知其老師到場 D.應當通知團體組織或者婦聯(lián)的工作人員到場
二、判斷題(判斷下面各題的正誤,并在相應的題后括號內(nèi)打“√”或“×”。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就是權利義務關系。 ( )
2.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 )
3.早科學編制的智力量表是韋氏智力量表。 ( )
4.練習中出現(xiàn)成績暫時停頓的現(xiàn)象,被稱為高原現(xiàn)象。 ( )
5.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完全正確地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便沒有必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了。 ( )
6.學習新教材是教學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 ( )
7.課時計劃即是教師進行課堂講授的計劃。 ( )
8.教育機智是教師對意外情況和偶發(fā)事件能夠及時作出靈敏的反應,并采取恰當措施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 ( )
9.教育和學校是同時產(chǎn)生的。 ( )
10.教科書是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 ( )
11.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 ( )
12.黑色給人以深沉的感覺,紫色給人以高貴的感覺,這種現(xiàn)象是錯覺。 ( )
13.影響青少年智力發(fā)展的因素很多,如環(huán)境、教育、遺傳、性別等。 ( )
14.終結性評價關心的是終的目標達成與否。 ( )
15.教育目的是由人確定的,具有主觀性,不具有客觀性。 ( )
16. 管理學生只是領導、政教處和班主任的工作。 ( )
17.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考夫卡等。 ( )
18.對“圓的直徑是其半徑的兩倍”的學習屬于命題學習。 ( )
19.“接受學習”的創(chuàng)始人是奧蘇貝爾,“發(fā)現(xiàn)學習”的創(chuàng)始人是布魯納。 ( )
20.《清明上河圖》反映了我國南宋時期的都市生活。 ( )
三、案例分析題(本題共兩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劉老師到初中工作以來,注重尖子生的培養(yǎng),她培養(yǎng)的尖子生在競賽中獲得過很好的成績,但經(jīng)常對那些不聽課、頑皮的學生采取罰站、不許進教室等措施進行懲罰。家長知道后,多次找她交換意見,但劉老師不以為然,還對家長進行批評。
試運用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有關知識對劉老師的做法進行分析。
2.王某大學畢業(yè)后就職于一所初級中學,工作踏實肯干,但是不久卻發(fā)現(xiàn)同事和學生都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他,他感到很苦惱。后來才明白原來是由于自己不修邊幅,個人衛(wèi)生方面也不太注意,常常被同事和學生視為另類。他感到十分困惑,“我把課講完講好不就行了,吃什么穿什么這不是我個人的私事嗎?”
試從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角度進行分析。
四、論述題(本題共兩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強化哪些能力?
2.試述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
五、作文(40分)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學校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老師對你產(chǎn)生或多或少、或好或壞的教育和影響,其中有些教育和影響是可見的,有些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fā)生的。
請就你的受教育生涯中印象特別深或影響特別大的老師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B【解析】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總則第七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nèi)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3.C【解析】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闡述了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這一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jù)。
4.B【解析】情緒記憶是個體以曾經(jīng)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nèi)容的記憶。
5.B【解析】練習法是中小學各科教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在小學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教學中,多采用練習法。
6.D【解析】“教必有法”指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根據(jù)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課程性質和特點、學生年齡特征等,但是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時間、設備、條件以及實際經(jīng)驗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即“教無定法”?偠灾,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7.B【解析】模像直觀是指觀察與教材相關的模型與圖像,以形成感知表象的直觀方式。
8.B【解析】“施用累能”是說能力是在使用中積累起來的,體現(xiàn)了社會實踐對智力的影響。
9.D【解析】發(fā)展性評價強調對學生的激勵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10.A【解析】根據(jù)課程任務,可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A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礎學力的課程。
11.C【解析】團結協(xié)作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重要內(nèi)容。
12.D【解析】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jīng)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
13.B【解析】所謂學會學習,是指掌握了學習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并能在適當?shù)那榫持屑右赃\用。興趣和知識掌握并不代表知道如何去學。
14.D【解析】講授的內(nèi)容要有科學性和思想性是運用講授法的先決條件。
15.C【解析】運用參觀法能夠使教學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興趣。
16.D【解析】“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出自韓愈的《師說》。這是韓愈關于教師角色和作用的定位,即教師是傳道者、授業(yè)者、解惑者。
17.C【解析】說服法又叫說理教育法,是通過語言說理,使學生明曉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德育方法。說服教育法是中小學德育的基本方法。
18.A【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章第三條對教師概念進行了全面的、科學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根據(jù)這一界定可以得出結論:教師是專業(yè)人員。
19.D【解析】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公民(自然人)、機構和組織(法人)、國家。
20.B【解析】《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6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jiān)護人到場。
二、判斷題
1.√【解析】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
2.√【解析】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tǒng),課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必要補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3.×【解析】早科學編制的智力量表是比納—西蒙智力量表。
4.√【解析】通常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停滯不前,甚至學過的知識感覺模糊的現(xiàn)象,稱為“高原現(xiàn)象”。
5.×【解析】教學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評判對與錯,它還具有調控教學方向、檢驗教學效果、提供反饋信息等功能。
6.×【解析】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
7.×【解析】課時計劃是指教師為某一節(jié)課而擬定的上課計劃。它不僅包括課堂講授的計劃,還包括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課題、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進程等。
8.√【解析】這是教育機智概念的另一種闡述。
9.×【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于生產(chǎn)勞動,可以說教師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而學校的出現(xiàn)是在奴隸社會初期。
10.√【解析】教材是根據(jù)學科課程標準系統(tǒng)闡述學科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所以說教科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
11.√【解析】我國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
12.×【解析】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叫聯(lián)覺,而不是錯覺。
13.×【解析】性別不影響智力的發(fā)展。
14.√【解析】終結性評價重在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
15.×【解析】教育目的雖然屬于意識范疇,是人們的教育理想,但是教育目的的確立還要根據(jù)特定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等,所以說教育目的也具有客觀性。
16.×【解析】管理學生不僅是領導、政教處和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17.×【解析】考夫卡是格式塔學派的代表人物。
18.√【解析】對概念之間關系的判斷屬于命題學習。
19.√【解析】略。
20.×【解析】《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反映的是北宋時期的都市生活。
三、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1.第一,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是教師高尚道德品質的表現(xiàn)。熱愛學生首先要理智地愛,不溺愛、不偏愛;其次要無私地愛,一視同仁。劉老師注重尖子生的培養(yǎng),但是不能以放棄或體罰后進生為代價。這違背了基本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第二,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要求教師能夠團結協(xié)作,這包括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等。而劉老師不能夠聽取學生家長的建議,甚至以老師的資格對家長進行批評,違背了團結協(xié)作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第三,劉老師對那些不聽課、頑皮的學生經(jīng)常采取罰站、不許進教室等措施懲罰。這一行為不僅違背了熱愛學生這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更違背了依法執(zhí)教的基本要求,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和人身權。
2.首先,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行舉止、品德才能、治學態(tài)度甚至是穿衣打扮等方面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這是由教師勞動的“主體性、示范性”特點以及學生的“向師性、模仿性、可塑性”特點所決定的。為此,教師必須做到:高度自覺,自我監(jiān)控。教師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學生面前成為活生生的教材,成為學生做人的榜樣。其次,案例中王某的話“我把課講完講好不就行了”是不正確的。這違背了團結協(xié)作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人的培養(yǎng)靠單個教師是不行的,因為人的成長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才的全面成長,是多方教育者集體勞動的結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與各方面協(xié)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養(yǎng)人的工作。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1)新教材、新課標的透析能力。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教材,無論是在編寫體制、體例上還是在文本結構、目標要求上都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研究、剖析教材的能力以便合理選擇教學內(nèi)容、有效設計課程結構。
。2)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能力。在一個信息膨脹、知識爆炸的年代,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而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把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大勢所趨。
(3)與其他老師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的能力。新課改提倡合作學習,作為一名教師也應注重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促進自己專業(yè)化發(fā)展。
。4)不斷學習的能力。新課改提倡終身學習,教師也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2.(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與提高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要注意的是,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有多種開端。(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內(nèi)部矛盾斗爭的發(fā)展過程。首先,學生思想品德的任何變化,都依賴于學生個體的心理活動;其次,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內(nèi)部的矛盾斗爭,實質上是對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綜合過程;后,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他們思想內(nèi)部矛盾斗爭的過程。(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學生在活動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而活動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礎。學校德育應在多方面影響中發(fā)揮主導作用。(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這要求教育者必須持之以恒、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思想行為的反復,善與反復抓,抓反復,引導學生在反復中逐步前進。
五、作文(寫作思路)
首先,這篇作文的寫法多樣?忌梢杂糜洈⒌姆绞剑部梢宰h敘結合,但重要的是要體現(xiàn)出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偉大與光榮之處。立論要從某位教師對自己的影響入手,而這種影響,可以是學習上的,也可以是生活態(tài)度上與價值觀上的。其次,無論立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學習之外,考生都應對該教師對自己的影響過程進行具體論述。這一部分考生可以略加抒情。另外,考生應把該教師對自己的影響之廣之深交待清楚,以突出該教師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后,要結合論點,點出自己對該教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文尾應再予以升華,說明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向往。
1.習近平總書記講述的中國夢是指( )。
A.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B.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C.打造美麗中國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 )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nèi)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A.鄉(xiāng)級;縣級 B.縣級;縣級 C.縣級;市級 D.縣級;省級
3.我國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 )
A.社會本位價值取向
B.個人本位價值取向
C.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
D.政治本位價值取向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是( )
A.形象記憶
B.情緒記憶
C.邏輯記憶
D.動作記憶
5.在小學體育、音樂、美術等技能性比較強的課程中,運用多的一種教學方法( )
A.實驗法 B.練習法 C.實習法 D.討論法
6.“教必有法”,但“教無定法”,指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 )
A.堅持以啟發(fā)式為指導思想 B.做到佳選擇
C.做到優(yōu)化組合 D.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7.利用圖片、圖表、模型、幻燈片等進行直觀教學稱為( )
A.實物直觀
B.模像直觀
C.言語直觀
D.動作直觀
8.我國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說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學校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B.社會實踐對智力的影響
C.遺傳對智力的影響
D.家庭教育對智力的影響
9.發(fā)展性評價的主要功能是( )
A.選拔功能 B.甄別功能 C.鑒定功能 D.激勵功能
10.注重學生基礎學力培養(yǎng)的課程是(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研究型課程 D.實踐型課程
11.集體主義原則在教師職業(yè)道德上的具體體現(xiàn)是( )
A.依法執(zhí)教 B.愛心奉獻 C.團結協(xié)作 D.廉潔從教
12.“學生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边@一觀點源自于( )
A.聯(lián)結學習理論
B.認知—結構理論
C.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D.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3.“學會如何學習”實質上是指( )
A.培養(yǎng)對學習的濃厚興趣
B.學會在適當?shù)臈l件下應用合適的認知策略
C.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概念與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語信息
14.確保講授質量的首要條件是( )
A.語言表達水平 B.層次分明 C.系統(tǒng)完整性 D.內(nèi)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
15.參觀法主要的特點是( )
A.學生親自動手,手腦并用 B.鍛煉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
C.理論聯(lián)系實際相結合 D.突破時空障礙
16.“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出自( )
A.《春秋》 B.《學記》 C.《論語》 D.《師說》
17.我國學校德育方法中基本的方法是( )
A.評價法 B.榜樣法 C.說服法 D.鍛煉法
18.我國的教師職業(yè)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 )
A.專業(yè)人員 B.國家干部 C.公務人員 D.高級技術人員
19.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是( )
A.權利 B.義務 C.自然人 D.物
20.小強,男,15歲,初中學生,因涉嫌盜竊被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在偵查過程中,依照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偵查人員訊問小強時,正確的做法是( )
A.可以通知其父母到場 B.應當通知其父母到場
C.應當通知其老師到場 D.應當通知團體組織或者婦聯(lián)的工作人員到場
二、判斷題(判斷下面各題的正誤,并在相應的題后括號內(nèi)打“√”或“×”。本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就是權利義務關系。 ( )
2.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 ( )
3.早科學編制的智力量表是韋氏智力量表。 ( )
4.練習中出現(xiàn)成績暫時停頓的現(xiàn)象,被稱為高原現(xiàn)象。 ( )
5.在課堂上,如果學生完全正確地回答了教師提出的問題,教師便沒有必要對學生的回答作出評價了。 ( )
6.學習新教材是教學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 ( )
7.課時計劃即是教師進行課堂講授的計劃。 ( )
8.教育機智是教師對意外情況和偶發(fā)事件能夠及時作出靈敏的反應,并采取恰當措施解決問題的特殊能力。 ( )
9.教育和學校是同時產(chǎn)生的。 ( )
10.教科書是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 ( )
11.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 ( )
12.黑色給人以深沉的感覺,紫色給人以高貴的感覺,這種現(xiàn)象是錯覺。 ( )
13.影響青少年智力發(fā)展的因素很多,如環(huán)境、教育、遺傳、性別等。 ( )
14.終結性評價關心的是終的目標達成與否。 ( )
15.教育目的是由人確定的,具有主觀性,不具有客觀性。 ( )
16. 管理學生只是領導、政教處和班主任的工作。 ( )
17.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考夫卡等。 ( )
18.對“圓的直徑是其半徑的兩倍”的學習屬于命題學習。 ( )
19.“接受學習”的創(chuàng)始人是奧蘇貝爾,“發(fā)現(xiàn)學習”的創(chuàng)始人是布魯納。 ( )
20.《清明上河圖》反映了我國南宋時期的都市生活。 ( )
三、案例分析題(本題共兩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劉老師到初中工作以來,注重尖子生的培養(yǎng),她培養(yǎng)的尖子生在競賽中獲得過很好的成績,但經(jīng)常對那些不聽課、頑皮的學生采取罰站、不許進教室等措施進行懲罰。家長知道后,多次找她交換意見,但劉老師不以為然,還對家長進行批評。
試運用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有關知識對劉老師的做法進行分析。
2.王某大學畢業(yè)后就職于一所初級中學,工作踏實肯干,但是不久卻發(fā)現(xiàn)同事和學生都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他,他感到很苦惱。后來才明白原來是由于自己不修邊幅,個人衛(wèi)生方面也不太注意,常常被同事和學生視為另類。他感到十分困惑,“我把課講完講好不就行了,吃什么穿什么這不是我個人的私事嗎?”
試從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角度進行分析。
四、論述題(本題共兩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新課程的實施需要教師強化哪些能力?
2.試述德育過程的規(guī)律。
五、作文(40分)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學校生活,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老師對你產(chǎn)生或多或少、或好或壞的教育和影響,其中有些教育和影響是可見的,有些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發(fā)生的。
請就你的受教育生涯中印象特別深或影響特別大的老師為話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詩歌外體裁不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B【解析】我國《義務教育法》第一章總則第七條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nèi)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
3.C【解析】馬克思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闡述了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學說,這一學說是我國確立教育目的的理論依據(jù)。
4.B【解析】情緒記憶是個體以曾經(jīng)體驗過的情緒或情感為內(nèi)容的記憶。
5.B【解析】練習法是中小學各科教學普遍采用的教學方法。在小學體育、音樂、美術等課程的教學中,多采用練習法。
6.D【解析】“教必有法”指的是教學方法的運用必須根據(jù)教學目的和任務的要求、課程性質和特點、學生年齡特征等,但是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時間、設備、條件以及實際經(jīng)驗等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即“教無定法”?偠灾,教學方法的運用要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
7.B【解析】模像直觀是指觀察與教材相關的模型與圖像,以形成感知表象的直觀方式。
8.B【解析】“施用累能”是說能力是在使用中積累起來的,體現(xiàn)了社會實踐對智力的影響。
9.D【解析】發(fā)展性評價強調對學生的激勵功能,從而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10.A【解析】根據(jù)課程任務,可將課程分為基礎型課程、拓展型課程和研究型課程;A型課程是一種注重培養(yǎng)學生基礎學力的課程。
11.C【解析】團結協(xié)作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重要內(nèi)容。
12.D【解析】建構主義強調學生經(jīng)驗世界的豐富性和差異性,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
13.B【解析】所謂學會學習,是指掌握了學習的一些方法和技術,并能在適當?shù)那榫持屑右赃\用。興趣和知識掌握并不代表知道如何去學。
14.D【解析】講授的內(nèi)容要有科學性和思想性是運用講授法的先決條件。
15.C【解析】運用參觀法能夠使教學和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和興趣。
16.D【解析】“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出自韓愈的《師說》。這是韓愈關于教師角色和作用的定位,即教師是傳道者、授業(yè)者、解惑者。
17.C【解析】說服法又叫說理教育法,是通過語言說理,使學生明曉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識的德育方法。說服教育法是中小學德育的基本方法。
18.A【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一章第三條對教師概念進行了全面的、科學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yè)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根據(jù)這一界定可以得出結論:教師是專業(yè)人員。
19.D【解析】我國教育法律關系的主體可分為三類:公民(自然人)、機構和組織(法人)、國家。
20.B【解析】《未成年人保護法》第56條規(guī)定: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詢問未成年證人、被害人,應當通知監(jiān)護人到場。
二、判斷題
1.√【解析】權利與義務是法律關系的核心。
2.√【解析】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tǒng),課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必要補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
3.×【解析】早科學編制的智力量表是比納—西蒙智力量表。
4.√【解析】通常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率停滯不前,甚至學過的知識感覺模糊的現(xiàn)象,稱為“高原現(xiàn)象”。
5.×【解析】教學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評判對與錯,它還具有調控教學方向、檢驗教學效果、提供反饋信息等功能。
6.×【解析】領會知識是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學結構的主要組成部分。
7.×【解析】課時計劃是指教師為某一節(jié)課而擬定的上課計劃。它不僅包括課堂講授的計劃,還包括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課題、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進程等。
8.√【解析】這是教育機智概念的另一種闡述。
9.×【解析】馬克思主義認為教育起源于生產(chǎn)勞動,可以說教師是伴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而學校的出現(xiàn)是在奴隸社會初期。
10.√【解析】教材是根據(jù)學科課程標準系統(tǒng)闡述學科內(nèi)容的教學用書,所以說教科書是課程標準的具體化。
11.√【解析】我國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
12.×【解析】一種感覺兼有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叫聯(lián)覺,而不是錯覺。
13.×【解析】性別不影響智力的發(fā)展。
14.√【解析】終結性評價重在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
15.×【解析】教育目的雖然屬于意識范疇,是人們的教育理想,但是教育目的的確立還要根據(jù)特定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等,所以說教育目的也具有客觀性。
16.×【解析】管理學生不僅是領導、政教處和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師的權利與義務。
17.×【解析】考夫卡是格式塔學派的代表人物。
18.√【解析】對概念之間關系的判斷屬于命題學習。
19.√【解析】略。
20.×【解析】《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作品,反映的是北宋時期的都市生活。
三、案例分析題(答案要點)
1.第一,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是教師高尚道德品質的表現(xiàn)。熱愛學生首先要理智地愛,不溺愛、不偏愛;其次要無私地愛,一視同仁。劉老師注重尖子生的培養(yǎng),但是不能以放棄或體罰后進生為代價。這違背了基本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第二,教師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要求教師能夠團結協(xié)作,這包括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等等。而劉老師不能夠聽取學生家長的建議,甚至以老師的資格對家長進行批評,違背了團結協(xié)作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第三,劉老師對那些不聽課、頑皮的學生經(jīng)常采取罰站、不許進教室等措施懲罰。這一行為不僅違背了熱愛學生這一基本的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更違背了依法執(zhí)教的基本要求,侵犯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和人身權。
2.首先,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要求教師要為人師表。教師的言行舉止、品德才能、治學態(tài)度甚至是穿衣打扮等方面都會對學生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成為學生學習的對象。這是由教師勞動的“主體性、示范性”特點以及學生的“向師性、模仿性、可塑性”特點所決定的。為此,教師必須做到:高度自覺,自我監(jiān)控。教師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學生面前成為活生生的教材,成為學生做人的榜樣。其次,案例中王某的話“我把課講完講好不就行了”是不正確的。這違背了團結協(xié)作的教師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的要求。人的培養(yǎng)靠單個教師是不行的,因為人的成長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人才的全面成長,是多方教育者集體勞動的結晶。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與各方面協(xié)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養(yǎng)人的工作。
四、論述題(答案要點)
1.(1)新教材、新課標的透析能力。貫徹實施新課程標準的教材,無論是在編寫體制、體例上還是在文本結構、目標要求上都發(fā)生了比較大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具備研究、剖析教材的能力以便合理選擇教學內(nèi)容、有效設計課程結構。
。2)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整合的能力。在一個信息膨脹、知識爆炸的年代,學生要學習的知識越來越多,而教師要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把所有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機結合是大勢所趨。
(3)與其他老師進行學術交流和探討的能力。新課改提倡合作學習,作為一名教師也應注重與其他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加深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促進自己專業(yè)化發(fā)展。
。4)不斷學習的能力。新課改提倡終身學習,教師也應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2.(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yǎng)與提高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個心理因素構成。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知、情、意、行,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要注意的是,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可以有多種開端。(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內(nèi)部矛盾斗爭的發(fā)展過程。首先,學生思想品德的任何變化,都依賴于學生個體的心理活動;其次,在德育過程中,學生思想內(nèi)部的矛盾斗爭,實質上是對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綜合過程;后,學生的自我教育過程,實際上也是他們思想內(nèi)部矛盾斗爭的過程。(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tǒng)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學生在活動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響,而活動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礎。學校德育應在多方面影響中發(fā)揮主導作用。(4)德育過程是一個長期的、反復的、逐步提高的過程。這要求教育者必須持之以恒、耐心細致地教育學生,要正確認識和對待學生思想行為的反復,善與反復抓,抓反復,引導學生在反復中逐步前進。
五、作文(寫作思路)
首先,這篇作文的寫法多樣?忌梢杂糜洈⒌姆绞剑部梢宰h敘結合,但重要的是要體現(xiàn)出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偉大與光榮之處。立論要從某位教師對自己的影響入手,而這種影響,可以是學習上的,也可以是生活態(tài)度上與價值觀上的。其次,無論立論是在學習還是在學習之外,考生都應對該教師對自己的影響過程進行具體論述。這一部分考生可以略加抒情。另外,考生應把該教師對自己的影響之廣之深交待清楚,以突出該教師在自己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后,要結合論點,點出自己對該教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文尾應再予以升華,說明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