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無憂考網整理的《魯迅的青年觀》,希望大家喜歡!
表情冷峻、文風更加冷峻的魯迅,他的內心究竟有多少熱情,這些熱情的流向究竟在哪里,從來都是人們爭說不休的話題。由于魯迅復雜的心境,他的文字也總是傳達著復雜的感情,這既對人們完整、準確地理解魯迅造成困難,也使魯迅的同樣一段話語引來涵義不同甚至相反的闡釋。魯迅對青年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眾說紛紜、歧義不斷的話題。
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的魯迅已經37歲,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但他并沒有真正扮演“青年近衛(wèi)軍”的角色。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家胡適、冰心、葉圣陶、茅盾、郭沫若、郁達夫等都要“年長”十歲以上,比起后起的進步青年,他更像一個“長者”,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或許更重要,魯迅的思想成熟較早,他不世故,卻看得清世故;他不喜歡老成,卻非常吝惜自己的熱情。凡事他都會在質疑中觀察、思考然后做出判斷,魯迅自己也有時并不喜歡這樣的作法和狀態(tài),時在反省中。這種質疑的思想使他發(fā)出的聲音有時并不能為人理解,并會引來一些懷疑、誤解甚至攻擊,“保守”、“世故老人”等等反而是魯迅在世時很早就得到的“名號”。如何解讀魯迅對青年的態(tài)度和評價,因此就成了研究魯迅思想時的一個重要課題。
1,青年應該“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
魯迅的文章里,“青年”是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詞,生活在一個“風雨如磐”的時代,一個“因襲的重擔”壓得人難以承受的中國,魯迅把革新的希望寄托于青年!拔乙幌蚴窍嘈胚M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三閑集>序言》)他心目中的中國青年,應該是敢于前行、無所畏懼,勇于對“無聲的中國”發(fā)出真的聲音的前行者。他們也許不無稚氣,但這稚氣正是他們掙脫束縛,去除羈絆的表現(xiàn)。
在魯迅心目中,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五四新文化運動熱潮中的魯迅,對中國青年的熱血和激情給予充分肯定!犊袢巳沼洝吩阎袊臍v史比喻為“吃人”的歷史,他在雜文中也在這樣的比喻下向青年發(fā)出呼聲:“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
青年的重要使命是為“無聲的中國”吶喊。青年應當承擔怎樣的使命,魯迅并沒有那么具體的指引,在表達對青年的愿望時,他更像一個文學家,希望中國的青年能夠發(fā)出“真的聲音”。“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無聲的中國》)為了這樣的“真”,魯迅從不計較他們因此做出的選擇是否周全,是否“合乎情理”!爸灰苓_目的,無論什么手段都敢用,倒也還不失為一個有些豪興的青年。然而也要有敢于坦白地說出來的勇氣,至少,也要有自己心里明白的勇氣。”(《新的事故》)
魯迅是思想者,他自己的性格中有少有的早熟和冷靜,這同他少年時代起就看到“世人的真面目”有關。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來自這種幾乎是天生的深邃,也有時讓他自己覺得是一種難以掙脫的約束。他對青年則另有希望。只要是敢于前行的青年,即使他們身上有初出茅廬的幼稚,但仍然讓人看到未來的希望,所以他對這幼稚不但可以原諒,甚至認為是青年區(qū)別于老年的重要標志!爸劣谟字,尤其沒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對于老人,毫沒有什么可羞一樣。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敗,就好。倘說待到純熟了才可以動手,那是雖是村婦也不至于這樣蠢。” (《無聲的中國》)比起衰老和腐敗,幼稚是青年性格中可貴的一部分。
在魯迅的心目中,青年就應當是敢于說出真話,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和權威,敢于拋棄誘人光環(huán)的人。他們會因此受傷,會經受各種各樣的打擊,但青年的成長也正依賴于這樣的考驗!盎觎`被風沙打擊得粗暴,因為這是人的魂靈,我愛這樣的魂靈;我愿意在無形無色的鮮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是的,青年的魂靈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野草·一覺》)
作為一個背負著沉重的傳統(tǒng)重擔的“過來人”,一個青年時代在黑暗的小屋子里抄古碑的“中年人”,魯迅深知青年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艱辛,知道他們內心無法戰(zhàn)勝的“毒氣”,這也是他對青年大的擔心!爸袊嗄曦摀臒┲兀蛿(shù)倍于別國的青年了! (《華蓋集*忽然想到(十至十一)》)“中國現(xiàn)今的一部份人,確是很有些苦悶。我想,這是古國的青年的遲暮之感。世界的時代思潮早已六面襲來,而自己還拘禁在三千年陳的桎梏里!保ā懂斕赵睦L畫展覽時》)真正的青年,應該選擇沒有顧忌地前行,“我們更無須遲疑,只是試練自己,自求生存,對誰也不懷惡意的干下去! (《忽然想到(十至十一)》)
2,青年應走自己的路
魯迅的青年觀里,很重要也很特別的一條,是他并不希望青年苦苦尋找什么指路者。他認為,只有那些敢于照著自己確定的目標勇往直前的青年,才能在血氣方剛中見出真性情。從這個角度上,魯迅對被認為是“導師”或自認為是“導師”的人給予無情的嘲諷。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魯迅眼里的青年和年齡無關,并不是年紀輕的人都可以統(tǒng)稱“青年”!敖鼇砗芡ㄐ姓f青年;開口青年,閉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在這些類別里,魯迅只欣賞那些勇于前進的青年。
魯迅告誡的是那些要前進的青年,至于像華小栓那樣的“青年”則不在此列。前進的青年必會面臨如何在歧路上選擇的痛苦,他們或者會尋找一個“導師”來領路,從而走上一條自己認為的捷徑。魯迅要提醒青年的是,這樣的導師尋不到,沒作用,所以沒必要!耙斑M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求一個導師。然而我敢說:他們將永遠尋不到。尋不到倒是運氣;自知的謝不敏,自許的果真識路么?凡自以為識路者,總過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態(tài)可掬了,圓穩(wěn)而已,自己卻誤以為識路。假如真識路,自己就早進向他的目標,何至于還在做導師!保ā秾煛罚
魯迅為所謂的“導師”畫過像,這畫像讓人想起高老夫子和四銘等小說人物!爸袊那嗄瓴灰呙逼づ郏b腔作勢的導師”,“倘有戴著假面,以導師自居的,就得叫他除下來,否則,便將它撕下來,互相撕下來。撕得鮮血淋漓,臭架子打得粉碎,然后可以談后話! (《我還不能帶住》)魯迅的這一描述和他為厭惡的“文人學者”、“正人君子”正好切合,他因此向青年發(fā)出自己的忠告:“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lián)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師! ”(《導師》)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們不必顧及“導師”勸告而執(zhí)意前行,是魯迅自始至終的觀點和態(tài)度,并非從他開始有了論敵才特別指出。早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里,魯迅就曾指出:“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币簿褪钦f,青年們不要把青春和生命用來等待“炬火”,而應努力地去發(fā)光發(fā)熱。
3,青年的分化令人失望和警醒
如前所述,魯迅對青年并不是一概而論的。五四初、中期,魯迅將青年按狀態(tài)分成“醒著”、“睡著”、“玩著”和“前進”的幾類,1925年,在《論睜了眼看》中,魯迅對青年的“形象”表達過不滿:“現(xiàn)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體質,卻大半還彎腰曲背,低眉順眼,表示著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馴良的百姓!钡胶笃冢鼜娬{青年在“精神”上的不同,這使他對青年的態(tài)度更加謹慎,更不愿以年齡簡單對待!拔以趶V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后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保ā<三閑集>序言》)
本來,魯迅對青年的希望如同自己當年的理想一樣,用文藝的火光去照亮國民的心靈,然而現(xiàn)實卻并不那么令他樂觀!拔椰F(xiàn)在對做文章的青年,實在有些失望,我想有希望的青年似乎大抵打仗去了,至于弄弄筆墨的,卻還未看見一個真有幾分為社會的,他們多是掛新招牌的利己主義者。而他們卻以為他們比我新一二十年,我真覺得他們無自知之明,這也就是他們之所以‘小’的地方!保1926年12月2日致許廣平)這樣的觀點一直沒有改變,“十余年來,我所遇見的文學青年真也不少了,而希奇古怪的居多。大的通病,是以為自己是青年,所以可貴,不錯的,待到被人駁得無話可說的時候,他就說是因為青年,當然不免有錯誤,該當原諒了!保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
后期魯迅對某些青年的失望已不止是“文學青年”的“不作為”,而是對某些青年的品行感到失望甚至厭惡。“今之青年,似乎比我們青年時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為了一點小利,而反噬構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保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但我覺得雖是青年,稚氣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見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這種人來往。”(1934年11月12日致蕭軍、蕭紅)直到去世前幾個月,魯迅甚至憤憤地對友人說:“我看這種私心太重的青年,將來也得整頓一下才好。”(1936年5月23日致曹靖華)“我說句老實話罷:我所遇見的隨便談談的青年,我很少失望過,但嘩啦嘩啦大寫口號理論的作家,我卻覺得他大抵是呆鳥!保1936年10月15日致曹白)
4,魯迅對青年的現(xiàn)實關心
魯迅自己沒有青年的姿態(tài),更沒有“導師”的作派和“架子”。他討厭就是擺“架子”的自以為是者。對青年,他有教誨,但他時常提醒自己和青年,且不可將自己作為青年的榜樣甚至偶像對待。魯迅有自我解剖的自覺,他深知自己身上有“毒氣和鬼氣”,他非常擔心自己“絕望”的心態(tài)和看穿一切后的沉穩(wěn)太過感染有為的青年!八,我終于不想勸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我們的年齡,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歸宿大概總不能一致的罷。”(《北京通信》)是否從青年身上看到被自己否定的心理特征,甚至成了魯迅對待和評價青年的一個莫名的標準。1924年9月24日,在致李秉中信中,魯迅說:“我這里的客并不多,我喜歡寂寞,又憎惡寂寞,所以有青年肯來訪問我,很使我喜歡。但我說一句真話罷,這大約你未曾覺得的,就是這人如果以我為是,我便發(fā)生一種悲哀,怕他要陷入我一類的命運;倘若一見之后,覺得我非其族類,不復再來,我便知道他較我更有希望,十分放心了!边@種奇怪的心理反應,正可以見出魯迅的自省和對青年的期望。
想到青年用帶著體溫的錢購買自己的書,魯迅就更會感到對青年應負的責任!斑@體溫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類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保ā秾懺<墳>的后面》)他希望中國的青年勇于擔起社會的責任,如果沒有見到令他興奮的情景難免會失望!霸缇秃芟M袊那嗄暾境鰜恚瑢τ谥袊纳鐣,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因此曾編印《莽原周刊》,作為發(fā)言之地,可惜來說話的竟很少。”(《<華蓋集>題記》)
但魯迅的思想中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他并不希望青年無謂地流血犧牲,他從不鼓動青年用自己的熱情去硬碰殘暴。他在“三一八”慘案前不主張許廣平等學生前往執(zhí)政府*,一方面是他對軍閥殘暴有真切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對青春生命的珍愛。“我自己省察,無論在小說中,在短評中,并無主張將青年來‘殺,殺,殺’的痕跡,也沒有懷著這樣的心思。(《<三閑集>序言》)他真心希望青年們對人生有一個更加明確、長遠的目標!暗热粢欢ㄒ獑栁仪嗄陸斚蛟鯓拥哪繕,那么,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北京通信》)可見,魯迅對青年的忠告里又有另一番情感在里邊。實在話說,魯迅對青年的態(tài)度因此有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看到青年充滿熱血和激情、不顧個人安危的勇猛;另一方面,但又非常害怕青年因為這份勇猛而犧牲;更同時,他懷著美好的愿望,愿有為的、正直的青年能夠保證“生存”、越過“溫飽”、求得“發(fā)展”。這也就是魯迅為什么時常要對青年發(fā)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同時又擔心自己的言論、心情影響了青年進取的步伐。他在理想的激發(fā)和現(xiàn)實的關心之間時有猶豫、矛盾之處。
魯迅是一位對青年十分看重的“長者”。他對青年的愛憎表達得十分直接。對殷夫、葉紫、柔石等青年作家,盡管他們的創(chuàng)作并不十分成熟,但他特別看重他們創(chuàng)作中的血和淚的熱情與投入,贊賞他們的鋒芒如“林中的響箭”。他對蕭紅、蕭軍等青年朋友的親切與溫和,讓人看到魯迅的另一面風采。他同青年木刻家們親切交談的照片,至今讓人觀之動容。同時,他對周圍不時出現(xiàn)的一些狡猾、老成,趨小利、重私心,夸夸其談、沽名釣譽的青年,則懷著戒心,充滿厭惡,絕不以“青年”的名號原諒他們。
魯迅的青年觀,不是這樣一篇小文章可以描述全面、總結到位的,并且有很多思想,滲透在并不直接以“青年”為主題的小說和雜文中。但這是一扇打開魯迅思想和情感世界的窗戶,這窗戶是時時閃著光的所在,讓人隨時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風范和思想的力量。
表情冷峻、文風更加冷峻的魯迅,他的內心究竟有多少熱情,這些熱情的流向究竟在哪里,從來都是人們爭說不休的話題。由于魯迅復雜的心境,他的文字也總是傳達著復雜的感情,這既對人們完整、準確地理解魯迅造成困難,也使魯迅的同樣一段話語引來涵義不同甚至相反的闡釋。魯迅對青年的態(tài)度,就是一個眾說紛紜、歧義不斷的話題。
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的魯迅已經37歲,他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但他并沒有真正扮演“青年近衛(wèi)軍”的角色。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作家胡適、冰心、葉圣陶、茅盾、郭沫若、郁達夫等都要“年長”十歲以上,比起后起的進步青年,他更像一個“長者”,這是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或許更重要,魯迅的思想成熟較早,他不世故,卻看得清世故;他不喜歡老成,卻非常吝惜自己的熱情。凡事他都會在質疑中觀察、思考然后做出判斷,魯迅自己也有時并不喜歡這樣的作法和狀態(tài),時在反省中。這種質疑的思想使他發(fā)出的聲音有時并不能為人理解,并會引來一些懷疑、誤解甚至攻擊,“保守”、“世故老人”等等反而是魯迅在世時很早就得到的“名號”。如何解讀魯迅對青年的態(tài)度和評價,因此就成了研究魯迅思想時的一個重要課題。
1,青年應該“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
魯迅的文章里,“青年”是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詞,生活在一個“風雨如磐”的時代,一個“因襲的重擔”壓得人難以承受的中國,魯迅把革新的希望寄托于青年!拔乙幌蚴窍嘈胚M化論的,總以為將來必勝于過去,青年必勝于老人”,(《<三閑集>序言》)他心目中的中國青年,應該是敢于前行、無所畏懼,勇于對“無聲的中國”發(fā)出真的聲音的前行者。他們也許不無稚氣,但這稚氣正是他們掙脫束縛,去除羈絆的表現(xiàn)。
在魯迅心目中,青年是中國未來的希望。五四新文化運動熱潮中的魯迅,對中國青年的熱血和激情給予充分肯定!犊袢巳沼洝吩阎袊臍v史比喻為“吃人”的歷史,他在雜文中也在這樣的比喻下向青年發(fā)出呼聲:“這人肉的筵宴現(xiàn)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xiàn)在的青年的使命!”(《燈下漫筆》)
青年的重要使命是為“無聲的中國”吶喊。青年應當承擔怎樣的使命,魯迅并沒有那么具體的指引,在表達對青年的愿望時,他更像一個文學家,希望中國的青年能夠發(fā)出“真的聲音”。“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fā)表出來。”(《無聲的中國》)為了這樣的“真”,魯迅從不計較他們因此做出的選擇是否周全,是否“合乎情理”!爸灰苓_目的,無論什么手段都敢用,倒也還不失為一個有些豪興的青年。然而也要有敢于坦白地說出來的勇氣,至少,也要有自己心里明白的勇氣。”(《新的事故》)
魯迅是思想者,他自己的性格中有少有的早熟和冷靜,這同他少年時代起就看到“世人的真面目”有關。他的思想很大程度上來自這種幾乎是天生的深邃,也有時讓他自己覺得是一種難以掙脫的約束。他對青年則另有希望。只要是敢于前行的青年,即使他們身上有初出茅廬的幼稚,但仍然讓人看到未來的希望,所以他對這幼稚不但可以原諒,甚至認為是青年區(qū)別于老年的重要標志!爸劣谟字,尤其沒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對于老人,毫沒有什么可羞一樣。幼稚是會生長,會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敗,就好。倘說待到純熟了才可以動手,那是雖是村婦也不至于這樣蠢。” (《無聲的中國》)比起衰老和腐敗,幼稚是青年性格中可貴的一部分。
在魯迅的心目中,青年就應當是敢于說出真話,敢于挑戰(zhàn)傳統(tǒng)和權威,敢于拋棄誘人光環(huán)的人。他們會因此受傷,會經受各種各樣的打擊,但青年的成長也正依賴于這樣的考驗!盎觎`被風沙打擊得粗暴,因為這是人的魂靈,我愛這樣的魂靈;我愿意在無形無色的鮮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是的,青年的魂靈屹立在我眼前,他們已經粗暴了,或者將要粗暴了,然而我愛這些流血和隱痛的魂靈,因為他使我覺得是在人間,是在人間活著。”(《野草·一覺》)
作為一個背負著沉重的傳統(tǒng)重擔的“過來人”,一個青年時代在黑暗的小屋子里抄古碑的“中年人”,魯迅深知青年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的艱辛,知道他們內心無法戰(zhàn)勝的“毒氣”,這也是他對青年大的擔心!爸袊嗄曦摀臒┲兀蛿(shù)倍于別國的青年了! (《華蓋集*忽然想到(十至十一)》)“中國現(xiàn)今的一部份人,確是很有些苦悶。我想,這是古國的青年的遲暮之感。世界的時代思潮早已六面襲來,而自己還拘禁在三千年陳的桎梏里!保ā懂斕赵睦L畫展覽時》)真正的青年,應該選擇沒有顧忌地前行,“我們更無須遲疑,只是試練自己,自求生存,對誰也不懷惡意的干下去! (《忽然想到(十至十一)》)
2,青年應走自己的路
魯迅的青年觀里,很重要也很特別的一條,是他并不希望青年苦苦尋找什么指路者。他認為,只有那些敢于照著自己確定的目標勇往直前的青年,才能在血氣方剛中見出真性情。從這個角度上,魯迅對被認為是“導師”或自認為是“導師”的人給予無情的嘲諷。也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fā),魯迅眼里的青年和年齡無關,并不是年紀輕的人都可以統(tǒng)稱“青年”!敖鼇砗芡ㄐ姓f青年;開口青年,閉口也是青年。但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論?有醒著的,有睡著的,有昏著的,有躺著的,有玩著的,此外還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進的。”在這些類別里,魯迅只欣賞那些勇于前進的青年。
魯迅告誡的是那些要前進的青年,至于像華小栓那樣的“青年”則不在此列。前進的青年必會面臨如何在歧路上選擇的痛苦,他們或者會尋找一個“導師”來領路,從而走上一條自己認為的捷徑。魯迅要提醒青年的是,這樣的導師尋不到,沒作用,所以沒必要!耙斑M的青年們大抵想尋求一個導師。然而我敢說:他們將永遠尋不到。尋不到倒是運氣;自知的謝不敏,自許的果真識路么?凡自以為識路者,總過了‘而立’之年,灰色可掬了,老態(tài)可掬了,圓穩(wěn)而已,自己卻誤以為識路。假如真識路,自己就早進向他的目標,何至于還在做導師!保ā秾煛罚
魯迅為所謂的“導師”畫過像,這畫像讓人想起高老夫子和四銘等小說人物!爸袊那嗄瓴灰呙逼づ郏b腔作勢的導師”,“倘有戴著假面,以導師自居的,就得叫他除下來,否則,便將它撕下來,互相撕下來。撕得鮮血淋漓,臭架子打得粉碎,然后可以談后話! (《我還不能帶住》)魯迅的這一描述和他為厭惡的“文人學者”、“正人君子”正好切合,他因此向青年發(fā)出自己的忠告:“青年又何須尋那掛著金字招牌的導師呢?不如尋朋友,聯(lián)合起來,同向著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問什么荊棘塞途的老路,尋什么烏煙瘴氣的鳥導師! ”(《導師》)
需要指出的是,青年們不必顧及“導師”勸告而執(zhí)意前行,是魯迅自始至終的觀點和態(tài)度,并非從他開始有了論敵才特別指出。早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里,魯迅就曾指出:“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币簿褪钦f,青年們不要把青春和生命用來等待“炬火”,而應努力地去發(fā)光發(fā)熱。
3,青年的分化令人失望和警醒
如前所述,魯迅對青年并不是一概而論的。五四初、中期,魯迅將青年按狀態(tài)分成“醒著”、“睡著”、“玩著”和“前進”的幾類,1925年,在《論睜了眼看》中,魯迅對青年的“形象”表達過不滿:“現(xiàn)在青年的精神未可知,在體質,卻大半還彎腰曲背,低眉順眼,表示著老牌的老成的子弟,馴良的百姓!钡胶笃冢鼜娬{青年在“精神”上的不同,這使他對青年的態(tài)度更加謹慎,更不愿以年齡簡單對待!拔以趶V東,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兩大陣營,或則投書告密,或則助官捕人的事實!我的思路因此轟毀,后來便時常用了懷疑的眼光去看青年,不再無條件的敬畏了!保ā<三閑集>序言》)
本來,魯迅對青年的希望如同自己當年的理想一樣,用文藝的火光去照亮國民的心靈,然而現(xiàn)實卻并不那么令他樂觀!拔椰F(xiàn)在對做文章的青年,實在有些失望,我想有希望的青年似乎大抵打仗去了,至于弄弄筆墨的,卻還未看見一個真有幾分為社會的,他們多是掛新招牌的利己主義者。而他們卻以為他們比我新一二十年,我真覺得他們無自知之明,這也就是他們之所以‘小’的地方!保1926年12月2日致許廣平)這樣的觀點一直沒有改變,“十余年來,我所遇見的文學青年真也不少了,而希奇古怪的居多。大的通病,是以為自己是青年,所以可貴,不錯的,待到被人駁得無話可說的時候,他就說是因為青年,當然不免有錯誤,該當原諒了!保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
后期魯迅對某些青年的失望已不止是“文學青年”的“不作為”,而是對某些青年的品行感到失望甚至厭惡。“今之青年,似乎比我們青年時代的青年精明,而有些也更重目前之益,為了一點小利,而反噬構陷,真有大出于意料之外者!保1933年6月18日致曹聚仁)“但我覺得雖是青年,稚氣和不安定的并不多,我所遇見的倒十之七八是少年老成的,城府也深,我大抵不和這種人來往。”(1934年11月12日致蕭軍、蕭紅)直到去世前幾個月,魯迅甚至憤憤地對友人說:“我看這種私心太重的青年,將來也得整頓一下才好。”(1936年5月23日致曹靖華)“我說句老實話罷:我所遇見的隨便談談的青年,我很少失望過,但嘩啦嘩啦大寫口號理論的作家,我卻覺得他大抵是呆鳥!保1936年10月15日致曹白)
4,魯迅對青年的現(xiàn)實關心
魯迅自己沒有青年的姿態(tài),更沒有“導師”的作派和“架子”。他討厭就是擺“架子”的自以為是者。對青年,他有教誨,但他時常提醒自己和青年,且不可將自己作為青年的榜樣甚至偶像對待。魯迅有自我解剖的自覺,他深知自己身上有“毒氣和鬼氣”,他非常擔心自己“絕望”的心態(tài)和看穿一切后的沉穩(wěn)太過感染有為的青年!八,我終于不想勸青年一同走我所走的路;我們的年齡,境遇,都不相同,思想的歸宿大概總不能一致的罷。”(《北京通信》)是否從青年身上看到被自己否定的心理特征,甚至成了魯迅對待和評價青年的一個莫名的標準。1924年9月24日,在致李秉中信中,魯迅說:“我這里的客并不多,我喜歡寂寞,又憎惡寂寞,所以有青年肯來訪問我,很使我喜歡。但我說一句真話罷,這大約你未曾覺得的,就是這人如果以我為是,我便發(fā)生一種悲哀,怕他要陷入我一類的命運;倘若一見之后,覺得我非其族類,不復再來,我便知道他較我更有希望,十分放心了!边@種奇怪的心理反應,正可以見出魯迅的自省和對青年的期望。
想到青年用帶著體溫的錢購買自己的書,魯迅就更會感到對青年應負的責任!斑@體溫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寫文字時,還常使我怕毒害了這類的青年,遲疑不敢下筆!保ā秾懺<墳>的后面》)他希望中國的青年勇于擔起社會的責任,如果沒有見到令他興奮的情景難免會失望!霸缇秃芟M袊那嗄暾境鰜恚瑢τ谥袊纳鐣,文明,都毫無忌憚地加以批評,因此曾編印《莽原周刊》,作為發(fā)言之地,可惜來說話的竟很少。”(《<華蓋集>題記》)
但魯迅的思想中有另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他并不希望青年無謂地流血犧牲,他從不鼓動青年用自己的熱情去硬碰殘暴。他在“三一八”慘案前不主張許廣平等學生前往執(zhí)政府*,一方面是他對軍閥殘暴有真切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是對青春生命的珍愛。“我自己省察,無論在小說中,在短評中,并無主張將青年來‘殺,殺,殺’的痕跡,也沒有懷著這樣的心思。(《<三閑集>序言》)他真心希望青年們對人生有一個更加明確、長遠的目標!暗热粢欢ㄒ獑栁仪嗄陸斚蛟鯓拥哪繕,那么,我只可以說出我為別人設計的話,就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fā)展。”(《北京通信》)可見,魯迅對青年的忠告里又有另一番情感在里邊。實在話說,魯迅對青年的態(tài)度因此有時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看到青年充滿熱血和激情、不顧個人安危的勇猛;另一方面,但又非常害怕青年因為這份勇猛而犧牲;更同時,他懷著美好的愿望,愿有為的、正直的青年能夠保證“生存”、越過“溫飽”、求得“發(fā)展”。這也就是魯迅為什么時常要對青年發(fā)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同時又擔心自己的言論、心情影響了青年進取的步伐。他在理想的激發(fā)和現(xiàn)實的關心之間時有猶豫、矛盾之處。
魯迅是一位對青年十分看重的“長者”。他對青年的愛憎表達得十分直接。對殷夫、葉紫、柔石等青年作家,盡管他們的創(chuàng)作并不十分成熟,但他特別看重他們創(chuàng)作中的血和淚的熱情與投入,贊賞他們的鋒芒如“林中的響箭”。他對蕭紅、蕭軍等青年朋友的親切與溫和,讓人看到魯迅的另一面風采。他同青年木刻家們親切交談的照片,至今讓人觀之動容。同時,他對周圍不時出現(xiàn)的一些狡猾、老成,趨小利、重私心,夸夸其談、沽名釣譽的青年,則懷著戒心,充滿厭惡,絕不以“青年”的名號原諒他們。
魯迅的青年觀,不是這樣一篇小文章可以描述全面、總結到位的,并且有很多思想,滲透在并不直接以“青年”為主題的小說和雜文中。但這是一扇打開魯迅思想和情感世界的窗戶,這窗戶是時時閃著光的所在,讓人隨時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風范和思想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