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塔是中國現(xiàn)存的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石塔,是泉州僑鄉(xiāng)的徽識,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開元寺建筑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塔名鎮(zhèn)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至六年(860-865),原為九級木塔。南宋寶慶三年(1227)重建為七級磚塔。南宋嘉熙二年至淳佑十年。1238-1250)改建為今之五級石塔。西塔名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初為七級木塔。南宋寶慶三年(1277)重建磚塔。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為今之五級石塔。
東西塔是八角五層仿木樓閣攢頂式建筑,東塔高48.27米,西塔45.06米。雙塔項彌座、塔身、塔蓋內(nèi)外全用白色花崗石構(gòu)筑。兩塔共用石材 6293立方米,總重約19510噸。塔基厚實穩(wěn)固,1604年(明萬歷13年)泉州大地震安然無礙。兩塔每層八面四門,隔層門與龕錯位。雙塔身上下內(nèi)外飛檐翹脊、櫨斗華拱、攔額楣坊、淮廊勾欄交相聯(lián)結(jié),縝密牢固。塔剎鐵鑄,從剎座到鎏金葫蘆,高度分別為11.1米和10.65米,各系八條大鐵鏈于剎頂與檐角間。翹檐角系金屬鈴鐺共80只。
東西塔佛教藝術(shù)石雕,異彩紛呈。雙塔壁上分布160尊人物浮雕,有菩薩、羅漢、金剛、天神、高僧和皈依的帝王、太子、命官、居士以及佛教故事人物,中間又有陪襯人物、禽獸22個。雙塔檐間雕有80尊守望神將。其須彌座雕有佛傳圖37方,龍鳳獅鳥花卉48圖,負塔侏儒16尊。臺階兩側(cè)象眼板有浮雕。
登塔眺望,近處街衢花樹,遠處田疇山水盡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