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有三條以“華門”命名的古街小巷,以其所處原晉王府的地理方位,依次叫做“西華門”、 “東華門”、“南華門”。述及華門諸街,必然要追溯其有明一代,顯赫于三晉大地的晉王府邸——晉王府城。據載,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朱(木岡)受封之后,并未即刻赴并,而是派遣他的岳父——永平候謝成,先行太原勘測府址,興建晉王府城。當時之太原城,“周一十二里七十步,門四”。城內狹窄且飽經戰(zhàn)亂,難以修筑浩大的晉王府邸。謝成遂選址于太原城之南30余里的晉陽古城遺址,動土興工。誰知,興工之初,“椽礎既具,一夕大風盡壞”。主建者謝成以為這是選址不吉,上天示警。便另選宮址于太原城外東北,以太原府城之東城墻為府邸外城之西墻,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宏大,宮殿巍峨,有宮城、外城兩座城池,六座城門(宮城三門,外城三門)的晉王府。這三座宮城之門,就分別叫作西華門、東華門、南華門。而今日的西、東、南華門三街,正是當年宮城西、東、南華門通往外城三門的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