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門寺位于扶風縣城北10公里的法門鎮(zhèn)。始建于東漢末年,因安置釋迦牟尼佛指舍利而馳名。據(jù)佛教內(nèi)典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滅度后,印度阿育王為了弘揚佛法。送舍利于南閻浮提,凡得舍利處皆建塔供養(yǎng),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
法門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24院,建筑宏偉壯觀,襟帶八川之秀氣,寶塔高聳入云與與太白之群峰對峙。宋代也曾經(jīng)恢復到規(guī)模。原塔俗稱“圣!,唐貞觀年間改建為四級木塔,又稱護國真身寶塔。明代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毀,萬歷七年(1579)至萬歷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級八面磚塔,高47米,建造精工,極為壯麗,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朱子橋?qū)④娫栀Y補修。1981年8月24日因*雨而崩塌。
史志記載: 元魏二年(494)小冢宰拓育首次開塔禮佛;隋仁壽二年(602)右內(nèi)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領得勝之軍駐扶風,給法門寺度僧八十人,唐貞觀五年(631)太宗拔銀修寺,敕岐州剌史張亮第三次開塔瞻拜舍利。從唐高宗顯慶五年(660)盛儀迎請佛骨至洛陽開始,武后長安四年(704)迎供于新建明堂;肅宗迎至內(nèi)道場;德宗邀入禁中;憲宗貶諫迎佛骨的韓愈于潮州,親至安福門迎佛骨舍利入宮;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的迎接儀式極為隆重,執(zhí)幡幢儀仗約萬隊,瞻禮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誦之聲沸天盈地。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佛指舍利多加殊禮,皇后嬪妃常以自己的青絲、衣物相奉送。唐中宗攜皇后、夫人、公主來寺下發(fā)入塔供佛。在前后三百八十年的十次禮佛活動中,不僅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 而且成了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門寺因塔而置寺,原名阿育王寺,隋改稱“成實道場”;唐初改名法門寺。元魏和隋初都曾拓展寺院,唐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24院,建筑宏偉壯觀,襟帶八川之秀氣,寶塔高聳入云與與太白之群峰對峙。宋代也曾經(jīng)恢復到規(guī)模。原塔俗稱“圣!,唐貞觀年間改建為四級木塔,又稱護國真身寶塔。明代隆慶三年(1569)木塔崩毀,萬歷七年(1579)至萬歷三十七年建成十三級八面磚塔,高47米,建造精工,極為壯麗,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朱子橋?qū)④娫栀Y補修。1981年8月24日因*雨而崩塌。
史志記載: 元魏二年(494)小冢宰拓育首次開塔禮佛;隋仁壽二年(602)右內(nèi)史李敏二次開塔瞻禮,唐武德二年(619)秦王李世民領得勝之軍駐扶風,給法門寺度僧八十人,唐貞觀五年(631)太宗拔銀修寺,敕岐州剌史張亮第三次開塔瞻拜舍利。從唐高宗顯慶五年(660)盛儀迎請佛骨至洛陽開始,武后長安四年(704)迎供于新建明堂;肅宗迎至內(nèi)道場;德宗邀入禁中;憲宗貶諫迎佛骨的韓愈于潮州,親至安福門迎佛骨舍利入宮;懿宗咸通十四年(873)的迎接儀式極為隆重,執(zhí)幡幢儀仗約萬隊,瞻禮仕女僧尼如潮如流,歌舞管弦,和梵誦之聲沸天盈地。唐代諸帝篤信佛法,對佛指舍利多加殊禮,皇后嬪妃常以自己的青絲、衣物相奉送。唐中宗攜皇后、夫人、公主來寺下發(fā)入塔供佛。在前后三百八十年的十次禮佛活動中,不僅使法門寺成為皇家寺院, 而且成了舉國仰望的佛教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