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古鎮(zhèn)在鋼筋混凝土已經(jīng)砌平了絕大多數(shù)地方間差別的中國,羅城并不是一個一下子就能把我吸引住的地方。由于主要街道上的主流建筑是一大堆毫無特色可言的馬賽克式四方盒建筑,至少從表面上看,這座被許多人描述為“老四川文化扛鼎之作”的古鎮(zhèn)和周圍千篇一律的集鎮(zhèn)已沒有多少不同。倒是一路上路邊那些粗大如桶的赤鐵管道引起了我的注意,開始時,我以為這是一些水管或油管,后來到羅城一打聽,才知道是輸送鹽水的管道——羅城的兩大經(jīng)濟支柱為黑煤、白鹽,產(chǎn)自鹽礦的鹽水通過鐵管被運往幾十里外的五通橋鎮(zhèn),再由那里的鹽水處理廠制作成固態(tài)井鹽銷往外地。
羅城古鎮(zhèn)馬賽克式的平庸樓房像既花哨又媚俗的掩體遮擋住了羅城的老街,記載中到處鋪著青石板的街道早已成了水泥路。在新街與老街交匯處,充斥著各種雜貨鋪子、蒼蠅館子和冰淇淋販子,有的人撲在栗色木桌上大口地吃著豬頭肉,有的人躺在高腳凳上悠閑地搖著扇把上綁著布條的蒲扇。恰是正午時分,太陽亮得像朵碩大的毒花,圓形的花盤上如同抖動著萬片熱毒的花瓣,我呼吸著略微帶點霉味的鄉(xiāng)土空氣四處轉悠,然后,順著一溜覆蓋著黑瓦的風火墻來到了涼廳街。涼廳街是羅城舊時代的中心,它被當?shù)厝私凶觥按谓帧,長度為209米,最寬處9.5米,看上去完全像一條大船或是一把巨大的木梭。
羅城古鎮(zhèn)這條遍體浮動著遲暮之美的老街據(jù)說是中國惟一一條船形的街道,“船形街”的兩側是木結構的長排舊瓦屋,臨街一面的屋檐異常寬大,形成了叫做“涼廳子”的罕見長廊,其支撐點是一百多根立在六邊體長條石柱上的舊圓木。幾百年來,羅城人在這不怕雨淋日曬的“涼廳子”下喝酒、吃肉、飲茶、聽小曲、掏耳朵、抽葉子煙、賣狗皮膏藥,享盡了人間紅塵的清福!皼鰪d子”下原來有一些如今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的老字號店鋪,如三元號、豐泰店、亨又亨、四能堂、長清源等,取而代之的是各種服裝店、小食店、百貨店、日雜店、五金店、理發(fā)店、葬品店、旅館、茶館、武館、鞋莊、影樓、歌廳、診所,其中茶館的數(shù)量最多,大概有十幾家,望著滿街喝茶的鄉(xiāng)民,不知道為什么,我會突然想起李作為澳大利亞洛克斯市中國城的母本,在*中劫后余生的羅城古鎮(zhèn)早已淹沒在席卷整個中國的經(jīng)濟至上主義的浪潮中,今年3月,一心想把羅城旅游搞上去、并為此而四處奔忙的羅城鎮(zhèn)宣傳委員李清平接待了一位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當問及古鎮(zhèn)給他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時,這位官員表達了自己的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