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主廟是秀山最古老的寺廟。史載,戰(zhàn)國時楚威王遣莊蹻攻巴黔,行軍方至滇池地區(qū),便聞秦兵已奪取黔中要地,斷了后路。莊蹻于是在滇建立(田勾)町國,疆域即今天的通?h及其周圍一部分地區(qū)。莊蹻裔 孫毋波在秀山辟山林、建亭園,始成一方妙境。后毋波因功被漢昭帝封為(田勾)町王,其歿后即被尊為秀山之神,立廟以祀,名“秀山神祠”,香火旺盛。大理國國王段思平因“卜于秀山神祠”而滅南詔大義寧國楊干貞政權(quán),還愿時將“秀山神祠”改建為“(田勾)町王廟”,亦稱“土主廟”。廟東的三元宮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原塑有天、地、水三官像,現(xiàn)已改建為佛教寺廟。
山腰的普光寺靜立于花樹之中,前有青石雕欄相擁。該寺始建于五代,是云南古建筑之一,有明洪武十年(1377年)所立《普光山智照蘭若記》碑,敘及寺未竣工時,“夢見五色光明當山現(xiàn)瑞”,故寺名“普光”,碑文亦對明代滇南的經(jīng)濟文化有所記 述。寺院一進三通,設(shè)三教殿、羅漢殿等,正殿因得元僧鐵牛重修而保持了元代的建筑風格。寺內(nèi)有一洗缽池最為神奇,乃天然巖石中凹而成,山泉滴淌蓄之。因傳說中神僧畔富在此洗濯化緣缽盂而得名。掬捧以飲,其水清涼回甘。
明初“啟祥宮”舊址上的玉皇閣,于萬歷年間重建,得名“顥穹宮”,后改稱“玉皇閣”,沿襲至今。前立石坊一座,即“天門”,上書“玄真天上”,左右各書“瓊臺”、“寶苑”,并有聯(lián):“玉階仙仗排云去,金鼎香煙捧日來”。坊后為山門,進門先見一月牙形瑤池,其后為玉皇閣主體建筑紅云殿,供有玉皇及四位重臣。被徐霞客譽為“冠于南土”的“寶珠”、“宮粉”兩株古茶花原植此處。清涼臺原名清涼寺,也系元僧鐵牛所建,現(xiàn)在所形成的四院三通的建筑格局為歷代增修而成,包括海云樓、藥王殿、武侯祠等,據(jù)說朱德1915年駐軍通海時曾宿海云樓。
涌金禪寺位于秀山螺峰頂,也稱大頂寺,取佛家語“地涌金蓮”之意而命名。滇中、滇南教眾常聚于此,是的“滇中大剎”。全寺占地5000余平方米,宋嘉熙年間始建,由山門、大殿、東西配殿、天井、長廊等組成,據(jù)傳其大雄殿所懸“凈域宏開”匾原為民國期間云南省主席龍云的秘書蔣松華代書,后因字小不稱,再由孔竹雅重書龍云閱后刊刻。寺內(nèi)之秀山古柏閣建筑穩(wěn)固,柱石遍布樓底,又有粗壯斗拱支撐,雖歷地震多次,仍巋然不動,其檐下所懸“秀山輕雨青山秀;香柏鼓風古柏香”為秀山第一回文聯(lián),頗具聲名。涌金寺院中集“秀山三色”之“兩色”———宋朝古柏和元朝香杉,另“一色”為還鶴樓前的明朝玉蘭。其樹筆直參天,仰觀帽落,樹干粗壯,非四五人不能合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