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墻并稱為南京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游價值,是南京現存面積,保護最完整的私人宅邸。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一致的色調,即小青瓦屋面、白粉墻、棕紅色廣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筑主調,這種主調與江南的青山綠樹共同組成淡雅、恬靜、安寧、平和的色調,由于色彩的統一,結構的多變,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靈活性。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后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位于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為門廳,二進為轎廳,三進為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在大廳前的門樓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磚雕裝飾,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其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是建筑、雕刻、繪畫、書法、戲曲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擁有“九十九間半”房屋的甘熙故居,為有效利用并再現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貌,文物部門修復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于1992年11月對外開放。
故居的布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后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向高潮。位于主軸線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于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線布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為門廳,二進為轎廳,三進為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在大廳前的門樓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磚雕裝飾,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其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是建筑、雕刻、繪畫、書法、戲曲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文物普查中發(fā)現擁有“九十九間半”房屋的甘熙故居,為有效利用并再現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風貌,文物部門修復部分建筑,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于1992年11月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