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2014江西教師資格沖刺題及答案:小學教育學(4)

時間:2014-11-27 15:52:00   來源:無憂考網     [字體: ]
一、單選題

  1.中國早的學校教育形態(tài)出現(xiàn)在(  )。

  A.夏代

  B.商代

  C.西周

  D.春秋戰(zhàn)國時期

  2.《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發(fā)表于(  )。

  A.1985年

  B.1993年

  C.1998年

  D.1999年

  3.“因材施教”體現(xiàn)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

  A.順序性

  B.互補性

  C.差異性

  D.階段性

  4.教師職業(yè)大的特點在于職業(yè)角色的(  )。

  A.系統(tǒng)化

  B.專門化

  C.復雜化

  D.多樣化

  5.反映測驗結果的可靠程度的指標是(  )。

  A.效度

  B.難度

  C.信度

  D.區(qū)分度

  6.夸美紐斯主張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  )。

  A.“泛德教育”

  B.“泛體教育”

  C.“泛美教育”

  D.“泛智教育”

  7.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

  A.夸美紐斯和《大教學論》

  B.赫爾巴特和《普通教育學》

  C.洛克和《教育漫話》

  D.杜威和《民主主義與教育》

  8.我國嘗試編寫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始于(  )。

  A.20世紀50年代以后

  B.20世紀60年代以后

  C.20世紀70年代以后

  D.20世紀80年代以后

  9.楊賢江于1930年出版的教育學著作是(  )。

  A.《新編教育學》

  B.《教育學》

  C.《新教育大綱》

  D.《實用教育學》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于(  )通過。

  A.1985年

  B.1993年

  C.1995年

  D.1999年
  11.教學過程是一種特定的(  )。

  A.實踐活動

  B.認識活動

  C.課外活動

  D.興趣活動

  12.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  )。

  A.備課

  B.上課

  C.布置作業(yè)

  D.課外輔導

  13.主張“有教無類”,以“仁”為核心的高道德標準的中國古代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韓非子

  14.把教育的高目的限定為“心靈的和諧達到完美的境地”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圖

  B.拉伯雷

  C.盧梭

  D.裴斯泰洛齊

  15.“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中國古代(  )的教育主張。

  A.朱熹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16.學生的社會地位屬于學生的(  )問題。

  A.法律

  B.權利

  C.責任

  D.義務

  17.學校組織教學工作,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jù)是(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課程目標

  D.課程表

  18.夸美紐斯教學論的基礎是(  )。

  A.心理學統(tǒng)覺論

  B.倫理學

  C.整體認識論

  D.個體認識論

  19.我國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  )。

  A.個別教學制

  B.班級授課制

  C.分組教學制

  D.設計教學法

  20.教育學作為一門規(guī)范學科的建立是以(  )的發(fā)表為標志的。

  A.《大教學論》

  B.《民主主義與教育》

  C.《普通教育學》

  D.《教育漫話》

  21.《普通教育學》是(  )的教育學代表作。

  A.夸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盧梭

  D.杜威

  22.小學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是(  )。

  A.小學教育培養(yǎng)目標

  B.小學教育內容

  C.小學教育方法

  D.小學教育目的

  23.揭示了個體認知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的發(fā)生認識論的創(chuàng)立者是瑞士心理學家(  )。

  A.皮亞杰

  B.柯爾伯格

  C.格塞爾

  D.洛克

  24.學生主要的角色權利是(  )。

  A.受教育權

  B.人身自由權

  C.隱私權

  D.名譽權

  25.重在發(fā)展學生知識與能力的課程是(  )。

  A.基礎型課程

  B.拓展型課程

  C.研究型課程

  D.地方課程

  26.“以僧為師”、“以(書)吏為師”是古代(  )的教育特征。

  A.中國

  B.印度

  C.希臘

  D.埃及

  27.羅馬帝國滅亡以后,西歐為了更好地布道,設立了眾多的教區(qū)學校,適當講授(  )知識。

  A.天文

  B.幾何

  C.讀寫

  D.修辭

  28.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地反映在(  )中。

  A.《學記》

  B.《大學》

  C.《論語》

  D.《中庸》

  29.義務教育的實施,使小學教育具有了(  )的特征。

  A.廣泛性

  B.普遍性

  C.強制性

  D.全民性

  30.(  )使遺傳提供的發(fā)展的可能性轉變?yōu)楝F(xiàn)實。

  A.環(huán)境

  B.教育

  C.社會

  D.實踐

  二、多選題

  1.學校課程的目的在于盡可能滿足社區(qū)、學校、學生的差異性,因而具有一足的(  )。

  A.實際性

  B.適應性

  C.具體性

  D.參與性

  E.操作性

  2.談話法可分為兩種即(  )。

  A.復習談話

  B.總結談話

  C.引導談話

  D.啟發(fā)談話

  E.評價談話

  3.鍛煉的主要方式有(  )。

  A.練習

  B.榜樣示范

  C.委托任務

  D.以誠待人

  E.組織活動

  4.制定課程目標的依據(jù)主要有(  )。

  A.對學生的研究

  B.對教師的研究

  C.對社會的研究

  D.對學科的研究

  E.對教材的研究

  5.在赫爾巴特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傳統(tǒng)教育為中心的特點,即(  )。

  A.教師中心

  B.教材中心

  C.學生中心

  D.知識中心

  E.課堂中心

  6.課程計劃的制定依據(jù)是(  )。

  A.教育目的

  B.課程目標

  C.培養(yǎng)目標

  D.教學目標

  E.教育體制

  7.分組教學的主要類型有(  )。

  A.能力分組

  B.成績分組

  C.作業(yè)分組

  D.興趣分組

  E.學科分組

  8.綜合課的組成一般包括(  )。

  A.組織教學

  B.復習過渡

  C.講授新教材

  D.鞏固新教材

  E.課外輔導

  9.我國小學德育的方法主要有(  )。

  A.說服法

  B.榜樣法

  C.鍛煉法

  D.陶冶法

  E.實驗法

  10.20世紀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呈現(xiàn)出的新特點有(  )。

  A.教育終身化

  B.教育全民化

  C.教育世俗化

  D.教育民主化

  E.教育多元化

  11.群眾性活動的類型主要有(  )。

  A.報告和講座

  B.集會

  C.比賽

  D.參觀訪問

  E.小制作活動

  12.陶冶的主要做法有(  )。

  A.發(fā)揚民主

  B.人格感化

  C.環(huán)境陶冶

  D.藝術陶冶

  E.文化熏陶

  13.課程計劃的組成因素有(  )。

  A.學科設置

  B.學科順序

  C.課時分配

  D.學年編制

  E.學周安排

  14.教學活動的多種形態(tài)有(  )。

  A.課內

  B.課外

  C.班級

  D.小組

  E.個別化

  15.小學階段的課程應體現(xiàn)(  )。

  A.強制性

  B.具體性

  C.普及性

  D.基礎性

  E.發(fā)展性

  16.理解教材的思維可以有兩種途徑(  )。

  A.由動作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B.由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C.由已知到未知,不必都從感知具體事物開始

  D.由已知到未知,都應從感知具體事物開始

  E.由已知到已知,不都從感知具體事物開始

  17.根據(jù)教學的任務可以將課分為(  )。

  A.新授課

  B.鞏固課

  C.技能課

  D.演示課

  E.檢查課

  18.中國古代的官學內容豐富,主要包括(  )。

  A.書學

  B.算學

  C.法學

  D.醫(yī)學

  E.律學

  19.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教育”活動的本質區(qū)別是(  )。

  A.社會性

  B.生產性

  C.實踐性

  D.意識性

  E.科學性

  20.按活動的規(guī)模和人數(shù)可將課外活動分為(  )。

  A.群眾性活動

  B.科技活動

  C.小組活動

  D.個人活動

  E.學科活動

  三、判斷題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中庸》之中。(  )

  2.柏拉圖主張按照兒童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  )

  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是朱熹的教育思想。(  )

  4.形式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向學生傳授知識。(  )

  5.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末壬寅學制的頒布。(  )

  6.柏拉圖認為教育應該是國家的。(  )

  7.智力是先天遺傳素質、后天環(huán)境教育影響和個人努力綜合作用的產物。(  )

  8.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嚴厲的是雅典的教育。(  )

  9.西方早的教育專著是《大教學論》。(  )

  10.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學生的思維。(  )

  11.學校要以教學為主,以教學。(  )

  12.蘇格拉底將人分為哲學家、軍人、勞動者三種集團或等級。(  )

  13.現(xiàn)代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強調的是“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地獲得知識。(  )

  14.格塞爾認為人的性本能是推動人的發(fā)展的根本的動因。(  )

  15.學生的學習是一種規(guī)范化的學習。(  )

  16.現(xiàn)代學校課程必須反映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對人的要求以及內容和手段的更新變化。(  )

  17.儒家提倡以“兼愛”、“非攻”為教。(  )

  18.啟發(fā)式是一種教學方法。(  )

  19.德育工作既要耐心細致,又要寬嚴相濟,有松有緊。(  )

  20.班會活動是班主任進行教育活動的輔助手段。(  )

  四、情景題

  (—)

  對學生來說,由于知識基礎的差異和個性品質的不同,對課程也有很多不適應的地方。比如,新課程提倡的研究性學習,就讓很多學生不知所措。一個班少則四五十人,多則六七十人,要進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難度很大。據(jù)上課教師分析,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只有那些主動性強的學生能夠受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跟著走或跟不上。在眾多的課堂實踐活動中,表現(xiàn)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學生,性格內向的學生只能做旁觀者。這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出現(xiàn)兩極分化。

  1.新課程倡導(  )學習方式。

  A.自主

  B.合作

  C.探究

  D.傳授

  2.研究性學習的內涵包括(  )。

  A.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

  B.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

  C.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

  D.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

  3.研究性學習特點有(  )。

  A.學習目標的多元性

  B.學習內容的開放性

  C.學習過程的自主性

  D.學習形式的靈活性

  4.在教學過程要組織合作探究學習,需對全班學生進行分組。若有40名學生,其中男生24人,女生l6人,請問你會如何分組?(  )

  A.分成兩組,男生24人,女生l6人

  B.分成兩組,男生20人,女生l6人+男生4人

  C.分成八組,每組男生3人+女生2人

  D.分成兩組,每組男生l2人+女生8人

  (二)

  江西贛州市教育局2006年暑假前夕下發(fā)通知,明確要求:任何小學和初中都不得以考試方式選拔新生?稍谠撌心晨h縣城的幾所學校,初—新生進行考試在當?shù)匾呀洺闪艘粋公開的秘密。贛州市教育局出臺文件明確提出,要“叫!睂W校里的快慢班、重點班、尖子班、提高班、實驗班、特長班、興趣班等?稍谠撌械牟糠挚h城中學,卻在初—新生的招生簡章中明確標明了要設重點班。

  1.案例中,部分縣城學校劃分重點班,違反了(  )。

  A.《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B.《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2.下列符合新《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的是(  )。

  A.義務教育不收學費雜費

  B.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

  C.國家鼓勵教科書循環(huán)使用

  D.國家實行教科書審定制度

  3.義務教育階段利用考試選拔新生、開設重點班,有違(  )。

  A.教育公平

  B.教育民主

  C.教育現(xiàn)代化

  D.教育終身化

  4.“學校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边@種處分主要是指(  )。

  A.行政

  B.民事

  C.刑事

  D.違憲

  一、單選題

  1.A【解析】中國是世界上學校出現(xiàn)早的國家,在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形態(tài)。

  2.B【解析】l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

  3.C【解析】人與人無論在哪一個方面都存在差異,因此教育要針對差異進行,即因材施教。

  4.D【解析】職業(yè)角色是相對單一的,教師職業(yè)卻具有多種角色的特點。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要扮演不同的角色。

  5.C【解析】多次測驗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表明該測驗是否可信。

  6.D【解析】這是夸美紐斯強調教育的自然性的具體體現(xiàn)。

  7.D【解析】見大綱對杜威的介紹。

  8.B【解析】我國學者在20世紀60年代以后開始編寫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教育學。

  9.C【解析】楊賢江是我國早試圖用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教育問題的人,他于1930年出版了《新教育大綱》。

  10.C【解析】l995年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1.B【解析】我國把教學過程看做學生的一種特定的認識活動。

  12.B【解析】教學就是引導學生掌握知識、提高思想、發(fā)展能力,而要達到這些目的,就必須通過上課。

  13.A【解析】孔子從研究人的本性出發(fā),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

  14.A【解析】柏拉圖認為人發(fā)展的高境界就是“心靈的和諧達到完美的境地”,因此他將此定為教育的高目的。

  15.D【解析】孔子提倡啟發(fā)式教育思想,題干中反映的正是這一思想。

  16.B【解析】學生從法律上講,是一個權利主體,他們享有一定的合法權益,而這些權益從他們的社會地位上體現(xiàn)了出來。

  17.A【解析】課程計劃體現(xiàn)了國家對學校教育的統(tǒng)一要求,是學校組織教育教學工作,確定工作步調的依據(jù)。

  18.D【解析】夸美紐斯以個體認識論為基礎創(chuàng)立了他的教學論。

  19.B【解析】班級授課制具有其他教學形式無法取代的優(yōu)點,是目前我國學校普遍采用的教學組織形式。

  20.C【解析】赫爾巴特使教育學從哲學中分離出來,并以心理學和倫理學作為教育學的理論基礎。

  21.B【解析】赫爾巴特于1806年出版了《普通教育學》。

  22.D【解析】小學教育目的貫穿于小學教育的全過程,對小學教育具有指導意義。

  23.A【解析】皮亞杰揭示了個體認知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即按照感知運動、前運算、具體運算、形式運算順序發(fā)展。

  24.A【解析】受教育權是《憲法》、《義務教育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賦予學生的主要的角色權利。

  25.B【解析】拓展型課程的重點在于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

  26.D【解析】見大綱中對古代埃及教育的介紹。

  27.C【解析】西歐封建社會為了更好地布道,讓老百姓信教,在舉辦宗教教育的同時,也適當講授一些讀寫知識。

  28.C【解析】《論語》是孔子的言論集,匯集了孔子的政治、哲學、倫理等思想,也包括教育思想。

  29.C【解析】義務教育不僅是受教育者的權利,也是他們必須履行的義務,因而具有強制性。

  30.A【解析】遺傳提供的可能性無論多大,都必須通過環(huán)境才能實現(xiàn)。

  二、多選題

  1.BD【解析】學校課程是以滿足各社區(qū)、學校、學生之間客觀存在的差異性而設置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適應性與參與性。

  2.AD【解析】談話的基本方式是復習談話和啟發(fā)談話。

  3.ACE【解析】B、D是榜樣法的具體實施方式。

  4.ACD【解析】制定課程目標應研究學生、社會、學科。

  5.ABE【解析】傳統(tǒng)教育主張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赫爾巴特是傳統(tǒng)教育的代表。

  6.AC【解析】課程計劃是關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必須反映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因此教育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是其制定的依據(jù)。

  7.ACE【解析】成績和興趣分組有時也有,但它們不是主要的分組方式。

  8.ABCD【解析】課外輔導是教學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不是綜合課的組成部分。

  9.ABCD【解析】E不是德育的主要方法。

  10.ABDE【解析】20世紀以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表現(xiàn)出了一些新特點,主要是教育的終身化、全民化、民主化與多元化。

  11.ABCD【解析】小制作活動不符合群眾性活動的類型。

  12.BCD【解析】陶冶的主要方式有三種,即人格感化、環(huán)境陶冶和藝術陶冶。

  13.ABCDE【解析】這五項都是課程計劃的基本內容。

  14.ABCDE【解析】教學活動的形式可以靈活多樣,沒有固定格式。

  15.CDE【解析】這是對小學階段課程設置基本的要求。

  16.BD【解析】見大綱教學過程的結構部分。

  17.ABCE【解析】演示課是根據(jù)使用的教學方法來分的。

  18.ABDE【解析】中國古代的官學內容豐富,主要包括書學、算學、醫(yī)學、律學。

  19.AD【解析】人的教育活動與動物“教育”活動的本質區(qū)別是社會性和意識性。

  20.ACD【解析】科技活動和學科活動是按活動內容劃分的。

  三、判斷題

  1.×【解析】《論語》是孔子的言論集。

  2.×【解析】這是亞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張。

  3.×【解析】這是孔子關于啟發(fā)式教學要求的主要表述。

  4.×【解析】他們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思維形式。

  5.×【解析】“廢科舉,興學校”和近代學制的頒布是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

  6.×【解析】亞里士多德認為“教育事業(yè)應該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即教育應該是國家的。

  7.√【解析】智力的發(fā)展并非是某一個因素孤立作用的結果,而是各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8.×【解析】題干所指是斯巴達的教育,因為斯巴達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yǎng)忠于統(tǒng)治階級的軍人。

  9.×【解析】古羅馬哲學家昆體良的《論演說家的培養(yǎng)》是西方早的教育專著。

  10.×【解析】這是形式教育論的觀點,實質教育論認為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向學生傳授知識。

  1l.×【解析】學校工作要以教學為主,但也要兼顧其他工作,否則教學工作也會受到影響。

  12.×【解析】柏拉圖根據(jù)構成靈魂的三要素在人的德行中占主導地位的不同,將人分為三等。

  13.√【解析】現(xiàn)代社會知識更新加快,使知識的學習成為訓練思維能力的手段,因此,教學必須注重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獲得。

  14.×【解析】題干講的是弗洛伊德的觀點。

  15.√【解析】學生的學習是由一定的教育制度及學校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所規(guī)定的。

  16.√【解析】社會在不斷的發(fā)展,對人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課程必須與時俱進。

  17.×【解析】這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內容。

  18.×【解析】啟發(fā)式并非一種具體的教學方法,而是一種教學思想。

  19.×【解析】德育工作要耐心細致,防止時緊時松,時寬時嚴。

  20.×【解析】班會活動是班主任進行教育活動的重要手段。

  四、情景題

  (—)

  1.ABC【解析】新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

  2.ABCD【解析】研究性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根據(jù)各自的興趣、愛好和條件,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不同的研究課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獨立自主的開展研究,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從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

  3.ABCD【解析】研究性學習的特點有學習目標的多元性、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自主性、解決問題的探究性、學習形式的靈活性、學生參與的全員性、課程層次的多樣性。

  4.C【解析】在合作學習的分組過程中,應遵循互補及多樣化原則。

  (二)

  1.C【解析】劃分重點班違反了新《義務教育法》的相關規(guī)定。

  2.ABCD【解析】詳細請參考《義務教育法》相關規(guī)定。

  3.AB【解析】利用考試選拔新生和開設重點班有違教育公平與民主。

  4.A【解析】行政處分是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依照有關法律和有關規(guī)章,對工作中違法失職的公務員實行的懲處和制裁的一種形式。題干所指主要是行政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