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無憂考網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上海高一歷史練習冊答案》的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
第8課 古代羅馬政治制度
一、基礎練習
1. .D 2. C 3. C 4. A
二、拓展練習
5.(1)B(2)人身自由,但不屬于羅馬氏族成員,沒有氏族權利,無權分得公地,不能參加人民大會,租佃貴族的土地,有的因借債而淪為奴隸。(3)A(4)平民在經濟和軍事事務中所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羅馬的工商業(yè)多由平民經營,稅收的很大一部分也來自平民。一切與羅馬有關的戰(zhàn)爭,無論是自衛(wèi)戰(zhàn),還是對外擴張都離不開平民的參與。(5)B(6)成果:打破貴族的特權,百人隊大會成為高權力機構;打破氏族部落的血緣紐帶,以地域部落代替原來的三個血緣部落。局限:按照財產多少決定百人隊的數字,以及在百人隊會議進行表決時,每個百人隊只有一票的規(guī)定使第一級的富有者還可操縱絕對多數。(7)C(8)土地少,加上連年出征,負債嚴重。債權人可以任意把債務人拘禁起來,強迫他們以勞動償還債務,有的甚至把他們賣往海外。(9)貴族答應減輕平民的債務負擔,平民有權選出兩名“保護官”,以保護平民利益。頒布了羅馬歷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
6.內因:統治者腐朽;奴隸制度的腐朽性使奴隸和奴隸主都失去了改進技術的積極性;軍隊和官僚機構過度的開支,導致通貨膨脹;經濟上的分散伴隨以政治上的分權,隨著貿易的衰落和國家歲入的減少,帝國大廈開始崩潰。外因:蠻族大規(guī)模入侵。
第9課 羅馬法體系
一、基礎練習
1. A 2. A 3. D 4. A 5. D
二、拓展練習
6.(1)C (2)“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第一部成文法,體現了羅馬人的法制精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利,規(guī)范了社會生活。它從法律條文的思路和格式上為后來的羅馬公民法奠定了基礎。但是,這部法只是羅馬人傳統習慣法的匯編,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3)《民法大全》說明古羅馬人已有制定法律來約束人民行為,古代羅馬法律制度的發(fā)展歷史體現了羅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決心。羅馬法以其豐富的內容和比較完備的形式對后來歐洲各國的法律制度產生了深遠影響,古羅馬人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識則為后人樹立了榜樣。
第三單元單元練習
一、我們的制度被稱為民主政治
1.選舉法:選舉城邦重要公職人員;立法權和行政權:修改法律、解決財政收支、決定宣戰(zhàn)和媾和、締結和解除盟約、評定軍功等;司法審判權;監(jiān)察權。
2.人民主權(全體公民集體掌握國家高權力);公民集體內部相對平等,法律至上;唯才是舉。
3.奴隸、外邦人、婦女、未成年的男子,這些人都被排除在雅典民主政治殿堂之外。
4.狹隘指享受民主權利的人數太少(真正享有民主權利的只是少部分的公民,僅占總人口的9%左右);充實+指全體公民在立法及治理公眾事務上有直接與平等的權利。
二、真正的法律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1.保留了許多原始習慣法的陳規(guī)陋習,如同態(tài)復仇、對債務人的殘酷處置、禁止平民與貴族通婚等。
2.體現出古羅馬人的法治精神——按律量刑,改變了以往貴族隨意解釋法律的狀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貴族濫用權力。
3. A
4.法官極有可能會判定羅莫洛斯的家人勝訴。理由:當時(公元前510年)古羅馬還尚未形成成文法典,量刑定罪依據習慣,貴族掌握著對習慣法的解釋權,可以在司法審判方面維護自己的特權。(此外,平民為爭取自身權利,也會與貴族展開不懈的斗爭,也有可能勝訴)
5.可能性一:死者的財產需按其遺囑進行處理,羅莫洛斯一般的財產將捐給那些跟隨他作戰(zhàn)受傷或站死士兵的家人?赡苄远毫_莫洛斯的財產被其家人繼承,因為他有繼承人,再者“十二銅表法”作為早期的成文法,仍然表現出維護貴族和富裕平民利益的傾向。
6.法官不會判克麗奧佩特拉母子加入羅馬籍。因為,羅馬的公民法只適用于羅馬公民內部。(如果從愷撒的強權角度考慮,他們也可能會獲得羅馬國籍)
第10課 伊斯蘭教和阿拉伯帝國
一、基礎練習
1. D 2. B 2. C 4. A
二、拓展練習
5.(1)A(2)經濟:商貿繁榮;宗教:半島的宗教祭祀中心,有天降神物的黑色隕石和克爾撥古寺,多神自然崇拜盛行。(3)周邊外族爭奪霸權的戰(zhàn)爭,凱覦半島商路控制權的戰(zhàn)爭,致使經濟嚴重衰退;生存環(huán)境惡化;貧富差距拉大,社會動蕩;信仰危機,外來宗教觀念傳入。(4)B(5)A(6)C(7)610年在麥加傳教,遭到迫害,被迫于622年出走麥地那;不久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7世紀30年代初,阿拉伯統一國家初具形態(tài)。
6.661年,穆阿維亞建立倭馬亞王朝,定都大馬士革,8世紀中葉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封建軍事大帝國,伊斯蘭教隨之傳播,逐漸發(fā)展為世界性宗教。750年,阿拔斯利用下層民眾起義,*倭馬亞王朝,建立阿巴斯王朝,遷都巴格爾。8世紀中葉至9世紀中葉,達到鼎盛,此后轉向衰落。1258年,蒙古騎兵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覆亡。
第11課 奧斯曼帝國
一、基礎練習
1. A 2. D 3. C 4.改變了其統治下的亞、非、歐三洲交匯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進程:如巴爾干地區(qū)的民族、宗教和國際關系趨于復雜化,成為這一地區(qū)日后不穩(wěn)定的歷史淵源。占領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qū)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二、拓展練習
5.政教合一,以伊斯蘭教為立國的基礎,《古蘭經》是一切權力和法律的終根據;開始使用蘇丹的稱號,蘇丹是國家元首,也是高宗教領袖;下設分管具體事務的官員。
第四單元單元練習
一、人類科學文化的輝煌篇章
1.在兩河流域實測子午線,并據此推算地球體積和圓周;建立巴格達天文臺,發(fā)明精密的天文儀器,如:天球儀、地球儀和星盤儀等;編制《天文表》,是東西方各種天文表的藍本;文學作品《天方夜譚》在世界文學占有重要地位。
2.伊斯蘭裝飾藝術中沒有人和動物圓形,但是精致的幾何圖形、絢麗的色彩組合等使這些藝術品具有獨特的韻味。典型的清真寺樣式圓頂、尖塔等也反映了伊斯蘭文明中獨特的建筑風格。所有這一切,都證明了人類文明多元論斷的正確性。
二、在火星上觀察地球,印象深刻的地方
1.奧斯曼帝國。
2.伊斯坦布爾。
3.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
4.奧斯曼帝國的崛起,改變了其統治下的亞、非、歐三洲交匯地區(qū)的社會發(fā)展進程,對有些地區(qū)的影響尤為深刻。如巴爾干地區(qū)的民族、宗教和國際關系趨于復雜化,成為這一地區(qū)日后不穩(wěn)定的歷史淵源。奧斯曼帝國占領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qū)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亞歐商路,迫使歐洲商人另行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
第12課 封建制度
一、基礎練習
1.(從左至右依次為)日耳曼因素、隸農制、
4. 8世紀:上半葉采邑改革;11世紀:西歐封農奴
2.(1)C(2)封建領主勢力坐大,王國陷于分裂割據狀態(tài)。
3.莊園 國王 教會貴族建制度基本確立;14世紀:14世紀之后莊園衰敗。
二、拓展練習
5. B E D C A
6.在采邑改革后,封建主層層分封,逐漸形成封建等級制度。各級制度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國王位于上層,但只是名義上的全國高土地所有者,實際權力有限,這種情況在法蘭西為典型。國王只能控制自己的直屬領地,收入有限,加上生活奢侈,入不敷出,又無處搜刮,出現王朝攔路搶劫的現象并非偶然。
第13課 城市的復興
一、基礎練習
1. 11 意大利北部 法蘭西南部 2. 英國議會 法國三級會議
3.(1)封建等級制形成于西歐封建制形成的過程中。8世紀上半期的采邑改革,促進了西歐封建制度的發(fā)展,在封建主層層分封的過程中形成封建等級制。等級君主制形成于西歐封建制確立以后。12世紀以后,隨著城市的復興和商品經濟的活躍,英、法等國王權呈加強之勢。(2)封建等級制是國王與各級貴族組成的統治秩序和政權形式。國王居于上層,其下依次為公、侯、伯、子、男爵,騎士位于底層;各級封建主只服從自己的上級封建主,與其他封建主沒有依附關系。國王名義上是高統治者,實際權力有限。等級君主制是王權借助等級代表會議實施統治的一種政權形式。(3)封建等級制的統治基礎是各級封建貴族。等級君主制中貴族和市民等階層共同參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權力。(4)封建等級制中封建領主勢力坐大,王國陷于分裂割據狀態(tài)。等級君主制具有歷史進步意義,推動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4. C
二、拓展練習
5.Burgher為“公民,人民”,bourgeoisie為“資產階級”。從詞源角度分析,市民、資產階級都與城市密切相關,可以理解為從中世紀城市市民中產生早期的資產階級。
6.(1)東方由富強轉向落后,西方由落后轉向先進。(2)西歐封建制確立后,生產力水平提高,城市復興,商品經濟活躍,在與封建領主斗爭中,部分城市取得自治,意大利北部地區(qū)城市興起早,發(fā)展快。12世紀以后,英、法王權呈加強之勢,先后召開等級代表會議,實行等級君主制,市民階層的利益和要求開始受到重視,推動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3)拜占庭帝國日薄西山,統治階級內部派別斗爭激烈,到了滅亡的前夜。
第14課 王權與教權
一、基礎練習
1.(1)奠定教皇國的基礎,并使羅馬教會掌握了世俗權力。(2)體現了“君權神授”的古老原則,教權和王權各有所得。(3)表明教皇已完全擺脫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備與之抗衡的能力。其后,教權不斷增強。(4)教權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點。
2.教會感到欣喜。從此,基督教會成為法蘭克封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
3.一手掌握十字架,表示宗教權力,另一手握寶劍或者權標,表示世俗權力!熬龣嗌袷凇保瑱嗔K來自上帝。
4.原因: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新興市民階級的支持,英、法等國的中央政府權力逐步得到加強。這一結果是必然的。
二、拓展練習
5.(1)材料一:耶蘇基督顯靈,幫助克洛維的軍隊在面臨毀滅時反敗為勝。材料二:日耳曼國王沒有文化,也不會治理國家,當時有文化的人是教士,的精神生活在修道院。(2)材料二是可信的。材料一是把克洛維皈依基督教神化,為王權與教權結合制造輿論。
6.主教授職權曾長期為世俗君主所掌控,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卻規(guī)定世俗君主不得染指主教授職權,矛頭直指亨利四世。所以,亨利四世要廢黜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宣布剝奪亨利四世的教籍和帝位,解除臣民對他的效忠誓約,部分德意志大貴族遙相呼應,乘機制造事端,以致帝國政局動蕩不安。亨利四世被迫屈服。
第15課 中世紀文化
一、基礎練習
1.托馬斯·阿奎那 《神學大全》
2. B
3.(1)× (2)× (3)√ (4)× (5)×
4.(1)法國南部。(2)基督教 伊斯蘭教 (3)這位君王是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創(chuàng)始人丕平之子,在位期間,大肆對外用兵,擴張版圖,大致相當于西羅馬帝國的歐洲部分,史稱查理帝國。800年加冕稱帝,號“羅馬人的皇帝”,后世稱之為查理大帝。他在位期間曾出兵西班牙,征討阿拉伯人。(4)法蘭克王國。(5)羅蘭的詩表達了忠君愛國的情操,雖有時代局限性,但其積極的部分應該充分肯定。
二、拓展練習
5. 略
6.相似點:體裁——敘事詩;主題思想——反映騎士的道德標準和理想追求;故事情節(jié)——歌頌查理大帝等人的武功偉業(yè)和傳奇經歷。不同點:主人公的地位不同——羅蘭是普通騎士,貝奧武甫則成為王國;故事背景不同——查理大帝出兵西班牙,征討阿拉伯人的情節(jié)比較真實,而挑戰(zhàn)半人半神的怪物格倫德則明顯具有虛構的成分。
第五單元單元練習
一、歐洲中世紀城市復興起源于……
1.忽視了城市復興的背景中生產力發(fā)展的因素。
2.10到11世紀,西歐生產力的發(fā)展,農產品有剩余;專門技巧的手工業(yè)部門生產,手工業(yè)脫離農業(yè)而成為追求交換價值的生產;各類商人應運而生,商品交換日趨活躍。
二、“黑暗的中世紀”,這一說法對嗎?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