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最后才告訴觀眾,蘭徹真名叫法撒克·望杜。他曾是印度一個富人家的小傭人,從小愛讀書,這個富人決定讓小傭人用自己兒子的名字“蘭徹”去讀書,富人出錢,條件是冒名頂替拿到畢業(yè)證書后,小傭人就得消失。畢業(yè)典禮之后蘭徹按照最初約定消失并且成為擁有400項專利的大科學家。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學校當老師,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導學生。
這部電影給了我三個啟示。
其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拉朱曾是害怕失敗的懦夫,“他的求神戒指比手指還多”,而蘭徹說:“你這么害怕明天,怎么能過好今天?又怎么能專注于學業(yè)?”這改變了拉朱。法漢酷愛攝影,卻被逼學習工程,在他萬分糾結時,蘭徹又說:“知道我為什么第一名嗎?因為我熱愛機械,工程學就是我的興趣所在,知道你的興趣嗎?這就是你的興趣??跟工程學說拜拜,跟攝影業(yè)結婚,發(fā)揮你的才能,想想邁克爾杰克遜的爸爸硬逼他成為拳擊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好的朋友會給我們好的建議。設想如果他倆沒有遇上蘭徹,又會是什么結局呢?
其二,樂觀的心態(tài)很重要。蘭徹的口頭禪是“Aal Izz Well”,英文中就是“all is well”——“一切都好”。這句話拯救了法漢和拉朱,還奇跡般地拯救了一個嬰兒。“心很脆弱,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
其三,朝著夢想努力,追求卓越!皭畚宜鶒,無怨無悔!弊非蟮膽亲约旱呐d趣所在。掙得少一點,房子小一點,車子小一點,但你會很快樂,會真正幸福。去活出你自己!坝形恢钦哒f: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jīng)意間追上你”。這又是蘭徹告訴我們的。
其實,我們也能從中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教育教育體制的弊端。這種教育,磨滅了人們對新事物的好奇心,還讓學生承受了他們不該承受的壓力。印度是這樣,我想,人口最多的中國應該更是如此。每年總能聽說有學生因為學習的壓力、家長的責問、老師的打擊而選擇了死亡。片中的喬伊就是這樣。“大家都認為這是一起自殺。尸檢報告顯示,死亡原因是窒息死亡,氣管壓力過大。大家都認為他死于頸動脈脈壓過大,那四年來的心理壓力呢?尸檢報告中卻沒有提及。工程師是一群聰明的人,但是他們沒有制造出能測量心理壓力的機器。如果制造出來,大家就都知道這不是自殺而是謀殺。”“我們一入學,校長就告訴我們:杜鵑從來不自己筑巢,他只在別人的巢里下蛋,要孵蛋的時候他們會怎樣?他們會把其他的蛋從巢里擠出去,競 爭結束了,他們的生命從謀殺開始,這就是大自然——要么競爭,要么死”。我們知道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卻不知道第二個。這是現(xiàn)代的教育體制教我們的。
總之,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對夢想的敢于追求,敢于奮進,永不放棄,樂觀的精神。不但有那些喜劇劇情與動聽的歌舞,還有使人奮發(fā)的勵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