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jīng)》深得人們喜愛的另外一個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形式。它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齊,隔句押韻,讀起來上口,聽起來悅耳,兒童喜聞樂道;并且,它的前后句自然連貫,語義順暢,淺顯明白,通俗易懂,絲毫沒有生拼硬湊的痕跡。
宋代之前啟蒙讀物主要用四言寫成
在宋代之前,中國傳統(tǒng)的啟蒙讀物,主要是用四言寫成的。從殘存的遺文和王國維等學(xué)者的考證來看,中國最早的啟蒙識字讀本,如《史籀篇》、《倉頡篇》等,都是用四言寫成的。的《急就篇》主體是三言和七言,末尾最為淺近可讀的一段,歌頌漢朝的功德:“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境無事,中國安寧。百姓承德,陰陽和平。風(fēng)雨時節(jié),莫不滋榮。災(zāi)蝗不起,五谷孰成。圣賢并進(jìn),博士先生!闭怯盟难詫懗傻。
被人們視為“稷下學(xué)宮之學(xué)則”的《弟子職》、成書于六朝時期的《千字文》、唐代廣泛使用的《開蒙要訓(xùn)》、成于唐而風(fēng)行于宋的《蒙求》、介紹姓氏的《百家姓》、傳播歷史知識的《十七史蒙求》、闡釋理學(xué)概念的《性理字訓(xùn)》、宋朝末年方逢辰所撰的《名物蒙求》等,都是用四言寫成的。在《三字經(jīng)》出現(xiàn)之后,一些重要的啟蒙讀物如《龍文鞭影》,還是用四言編寫成的?梢哉f,四字句是傳統(tǒng)啟蒙讀物最主要的編寫形式。
用三言這樣短小的句子來表達(dá)意思,而且通篇如此,還要押韻,這實(shí)在不是容易的事情。正如張志公先生所說:“用簡短(三、四個字)而整齊的韻語,好處在便于記誦,但是往往有兩個缺點(diǎn),一是容易寫得艱深難讀或者牽強(qiáng)硬湊,一是容易寫得貧乏呆板!保ā秱鹘y(tǒng)語文教育教材論》第23頁)四言相對于三言,雖然只多了一個字,除了增加編寫的難度之外,對于成人來說沒有什么不同,但對于兒童特別是低幼兒童來說,則意味著負(fù)擔(dān)的減輕,意味著更加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