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通常,從什么渠道得到的信息對內部審計師的結論影響:
A.外部證據
B.詢問
C.口頭證據
D.非正式的
答案:A
解析:答案A正確,外部信息通常比其他類型的信息更加可靠,這是因為它來自獨立于業(yè)務客戶的機構。
答案B不正確,詢問得到的信息通常比外部信息的可靠性差;
答案C不正確,口頭信息一般比外部信息的可靠性差;
答案D不正確,非正式的信息一般比外部信息的可靠性差。
12. 在審計業(yè)務計劃中,內部審計師應該檢查所有相關的信息。下列哪一種信息來源最可能幫助識別那些懷疑違反環(huán)境法規(guī)的行為:
A.與經營經理討論;
B.檢查貿易訂單;
C.檢查機構報送政府機構的函件;
D.與外部審計人員在業(yè)務合作過程中進行的討論。
答案:C
解析:答案A不正確,經營管理層是一種存在偏見的信息來源;
答案B不正確,這種信息來源不夠明確;
答案C正確,在環(huán)境違規(guī)行為中,來自管制者的函件是一種有效的、相關的信息來源。這種外部產生的文件和業(yè)務客戶對此做出的回復,能夠指明業(yè)務客戶顯著的損失披露。
答案D不正確,外部審計人員無法取得所需要的信息。
13. 某內部審計師的審計目標是確定庫存短缺的原因,該項短缺是由某個獨立的服務機構讓業(yè)務客戶內部人員清查存貨時發(fā)現的。內部審計師是通過檢查盤點表、存貨的打印輸出情況表和有關最近存貨的記錄發(fā)現這一問題的。這些信息的來源和充分性是:
A.內部的,不充分;
B.外部的,很充分;
C.既是外部的,又是內部的,且充分;
D.既是外部的,又是內部的,但不充分。
答案:D
解析:答案A不正確,這種信息也是外部的;
答案B不正確,這種信息也是內部的,不充分的;
答案C不正確,這種信息在確定短缺原因時是不充分的。
答案D正確,該組織雇傭外部存貨服務機構和內部員工獲取數據資料和平衡表,因此信息的來源既是外部的,又是內部的。然而,在確定庫存短缺的原因時,這些信息是不充分的。充分的信息是指實事求是的、充足的、可信服的,能夠使任何一個謹慎的內部審計師得出同樣的結論(PA2310-1)。業(yè)務觀察的原因屬性是導致預期條件和實際條件存在差異的原因(為什么存在差異)。收集到的信息支持情況屬性,這些信息是內部審計師在檢查過程中發(fā)現的事實性信息(實際存在什么) (PA2410-1)。這些信息不能解釋存貨短缺的原因。
14. 在對無法解釋的存貨減少進行測試過程中,某內部審計師對在永續(xù)盤存記錄下的存貨增加進行測試。由于內部控制測試的缺陷,記錄在驗收報告中的信息可能并不可靠。在這種情況下,下列文件中能提供關于存貨增加的證據的是:
A.采購訂單
B.采購申請
C.供應商發(fā)票
D.供應商對賬單
答案:C
解析:答案A不正確,采購訂單上的數量可能不等于供應商發(fā)貨的數量;
答案B不正確,由于采購部門的調整或供應商缺貨等原因,采購申請上的數量可能不等于供應商發(fā)貨的數量;
答案C正確,供應商發(fā)票可以確認記錄的數量是否正確。因此,供應商發(fā)票是確認存貨增加的信息來源。供應商發(fā)票屬于外部信息來源,提供了向業(yè)務客戶的交貨情況。發(fā)票上記錄的數量應該等于存貨增加的數量(是扣除由于損壞等原因造成的退貨,并進行相應調整后的數量)。
答案D不正確,供應商對賬單通常只列示發(fā)票的數量、日期和總數,并不列示發(fā)票的細節(jié),如發(fā)貨數量。
15. 能夠證明供應商賬戶余額的最有力的信息來源是:
A.檢查從應付賬款記賬員處獲得的供應商說明書;
B.從供應商處取得的賬戶余額函證;
C.對賬戶實施分析性復核;
D.與應付賬款管理者進行面談,確定應付賬款處理過程的內部控制。
答案:B
解析:答案A不正確,從應付賬款記賬員處獲得的供應商說明書可能是不準確的、故意誤導、或編造并不存在的供應商;
答案B正確,函證的優(yōu)點在于它是從業(yè)務客戶外部獲取信息。外部信息通常比來自業(yè)務客戶的內部信息更加可靠。
答案C不正確,對賬戶實施分析性復核在確認需要額外考慮的環(huán)境時是有效的;
答案D不正確,與雇員面談獲取的是口頭的、或聲明性信息,這種信息比從外部獨立方取得的信息可靠性要差。
A.外部證據
B.詢問
C.口頭證據
D.非正式的
答案:A
解析:答案A正確,外部信息通常比其他類型的信息更加可靠,這是因為它來自獨立于業(yè)務客戶的機構。
答案B不正確,詢問得到的信息通常比外部信息的可靠性差;
答案C不正確,口頭信息一般比外部信息的可靠性差;
答案D不正確,非正式的信息一般比外部信息的可靠性差。
12. 在審計業(yè)務計劃中,內部審計師應該檢查所有相關的信息。下列哪一種信息來源最可能幫助識別那些懷疑違反環(huán)境法規(guī)的行為:
A.與經營經理討論;
B.檢查貿易訂單;
C.檢查機構報送政府機構的函件;
D.與外部審計人員在業(yè)務合作過程中進行的討論。
答案:C
解析:答案A不正確,經營管理層是一種存在偏見的信息來源;
答案B不正確,這種信息來源不夠明確;
答案C正確,在環(huán)境違規(guī)行為中,來自管制者的函件是一種有效的、相關的信息來源。這種外部產生的文件和業(yè)務客戶對此做出的回復,能夠指明業(yè)務客戶顯著的損失披露。
答案D不正確,外部審計人員無法取得所需要的信息。
13. 某內部審計師的審計目標是確定庫存短缺的原因,該項短缺是由某個獨立的服務機構讓業(yè)務客戶內部人員清查存貨時發(fā)現的。內部審計師是通過檢查盤點表、存貨的打印輸出情況表和有關最近存貨的記錄發(fā)現這一問題的。這些信息的來源和充分性是:
A.內部的,不充分;
B.外部的,很充分;
C.既是外部的,又是內部的,且充分;
D.既是外部的,又是內部的,但不充分。
答案:D
解析:答案A不正確,這種信息也是外部的;
答案B不正確,這種信息也是內部的,不充分的;
答案C不正確,這種信息在確定短缺原因時是不充分的。
答案D正確,該組織雇傭外部存貨服務機構和內部員工獲取數據資料和平衡表,因此信息的來源既是外部的,又是內部的。然而,在確定庫存短缺的原因時,這些信息是不充分的。充分的信息是指實事求是的、充足的、可信服的,能夠使任何一個謹慎的內部審計師得出同樣的結論(PA2310-1)。業(yè)務觀察的原因屬性是導致預期條件和實際條件存在差異的原因(為什么存在差異)。收集到的信息支持情況屬性,這些信息是內部審計師在檢查過程中發(fā)現的事實性信息(實際存在什么) (PA2410-1)。這些信息不能解釋存貨短缺的原因。
14. 在對無法解釋的存貨減少進行測試過程中,某內部審計師對在永續(xù)盤存記錄下的存貨增加進行測試。由于內部控制測試的缺陷,記錄在驗收報告中的信息可能并不可靠。在這種情況下,下列文件中能提供關于存貨增加的證據的是:
A.采購訂單
B.采購申請
C.供應商發(fā)票
D.供應商對賬單
答案:C
解析:答案A不正確,采購訂單上的數量可能不等于供應商發(fā)貨的數量;
答案B不正確,由于采購部門的調整或供應商缺貨等原因,采購申請上的數量可能不等于供應商發(fā)貨的數量;
答案C正確,供應商發(fā)票可以確認記錄的數量是否正確。因此,供應商發(fā)票是確認存貨增加的信息來源。供應商發(fā)票屬于外部信息來源,提供了向業(yè)務客戶的交貨情況。發(fā)票上記錄的數量應該等于存貨增加的數量(是扣除由于損壞等原因造成的退貨,并進行相應調整后的數量)。
答案D不正確,供應商對賬單通常只列示發(fā)票的數量、日期和總數,并不列示發(fā)票的細節(jié),如發(fā)貨數量。
15. 能夠證明供應商賬戶余額的最有力的信息來源是:
A.檢查從應付賬款記賬員處獲得的供應商說明書;
B.從供應商處取得的賬戶余額函證;
C.對賬戶實施分析性復核;
D.與應付賬款管理者進行面談,確定應付賬款處理過程的內部控制。
答案:B
解析:答案A不正確,從應付賬款記賬員處獲得的供應商說明書可能是不準確的、故意誤導、或編造并不存在的供應商;
答案B正確,函證的優(yōu)點在于它是從業(yè)務客戶外部獲取信息。外部信息通常比來自業(yè)務客戶的內部信息更加可靠。
答案C不正確,對賬戶實施分析性復核在確認需要額外考慮的環(huán)境時是有效的;
答案D不正確,與雇員面談獲取的是口頭的、或聲明性信息,這種信息比從外部獨立方取得的信息可靠性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