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五首】

時間:2021-11-18 16:55: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練# #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五首】#】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五首】。歡迎閱讀參考!



1.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

  蜀相

  杜甫〔唐代〕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鑒賞

  這首七律《蜀相》,抒發(fā)了詩人對諸葛亮才智品德的崇敬和功業(yè)未遂的感慨。全詩熔情、景、議于一爐,既有對歷史的評說,又有現(xiàn)實的寓托,在歷代詠贊諸葛亮的詩篇中,堪稱絕唱。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漢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勛業(yè)。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后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chǎn)蜀錦,古代曾經(jīng)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里。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里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吧保切稳莅貥溟L得高大而茂密。據(jù)《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lián)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jīng)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huán)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xiàn)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鞍厣比齻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第二聯(lián)“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所描繪的這些景物,色彩鮮明,音韻瀏亮,靜動相襯,恬淡自然,無限美妙地表現(xiàn)出武侯祠內(nèi)那春意盎然的景象。然而,自然界的春天來了,祖國中興的希望卻非常渺茫。想到這里,詩人不免又產(chǎn)生了一種哀愁惆悵的感覺,因此說是“自春色”、“空好音”!白浴焙汀翱铡被ノ,刻畫出一種靜態(tài)和靜境。詩人將自己的主觀情意滲進了客觀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內(nèi)心的憂傷從景物描寫中傳達出來,反映出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透過這種愛國思想的折射,詩人眼中的諸葛亮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薄邦l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天下計”,是指統(tǒng)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nèi)政,東聯(lián)孫權(quán),北拒曹操,而后統(tǒng)一天下的策略。“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代!伴_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chuàng)基業(yè);“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yè)!袄铣夹摹,指諸葛亮盡忠蜀漢,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頸聯(lián)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yè)績,也生動地表現(xiàn)出他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時還鄭重地道出詩人所以景仰諸葛武侯的緣由。因為這一聯(lián)是全首詩的重點和核心,所以詩人從開篇起便暗運斧斤,不斷蓄勢,一路盤旋,到此才著力點明,并用了濃重的筆墨。這也正合乎律詩中間二聯(lián)“宜乎一濃一淡”的寫作法則。這一聯(lián)同時還是杜甫以議論入詩的范例。本來,以抒情為主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一般并不夾有議論。但是杜甫在這方面卻打破了常規(guī),而常以議論入詩,這不僅使他的詩歌內(nèi)容有了特色,還體現(xiàn)了杜詩的一種技巧。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出師”句指的是諸葛亮為了伐魏,曾經(jīng)六出祁山的事。蜀漢后主建興十二年(234年),他統(tǒng)率大軍,后出斜谷,占據(jù)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著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軍中!坝⑿邸,這里泛指,包括詩人自己在內(nèi)的追懷諸葛亮的有志之士。這尾聯(lián)兩句承接著五、六句,表現(xiàn)出詩人對諸葛亮獻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對他事業(yè)未竟的痛惜心情。

  這首詩分兩部分,前四句憑吊丞相祠堂,從景物描寫中感懷現(xiàn)實,透露出詩人憂國憂民之心;后四句詠嘆丞相才德,從歷史追憶中緬懷先賢,又蘊含著詩人對祖國命運的許多期盼與憧憬。全詩蘊藉深厚,寄托遙深,造成深沉悲涼的意境。概言之,這首七律話語奇簡,但容量頗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訴盡諸葛亮生平,將名垂千古的諸葛亮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后代的愛國志士及普通讀者一吟誦這首詩時,對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別是一讀到“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二句時,不禁黯然淚下。

  在藝術表現(xiàn)上,設問自答,以實寫虛,情景交融,敘議結(jié)合,結(jié)構(gòu)起承轉(zhuǎn)合、層次波瀾,又有煉字琢句、音調(diào)和諧的語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嘆,余味不絕。人稱杜詩“沉郁頓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詩借游覽古跡,表達了對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報國的贊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

2.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

  望岳

  杜甫〔唐代〕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曾同:層)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一二句寫泰山山脈綿延遼闊;三四句寫泰山雄峻磅礴;五六句寫仔細遠望,見群峰云生,仿佛有歸鳥入谷。七八句想象將來登山所見景象,同時抒發(fā)自己的抱負。

  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新創(chuàng),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所謂“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芍^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里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為魯,泰山之北為齊,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東郡望岳樓》特別提出這句詩,并認為無人能繼。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是描寫泰山的近景。一個“鐘”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為“陽”,山后背日的一面為“陰”(山南水北為“陽”,山北水南為陰),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陽面,所以說“割昏曉”。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可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而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在此得到顯現(xiàn)。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xiàn)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面前像著了迷似的,為了看夠,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xiàn)得更為形象鮮明!皻w鳥”是投林還巢的鳥,說明已是薄暮時分作者還未曾離去。其中蘊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

  最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并不滿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頂一攬盛景的心情。此聯(lián)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xiàn)出詩人的心胸氣魄!皶敗笔翘迫丝谡Z,意即“一定要”。如果把“會當”解作“應當”,便欠準確,神氣索然。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xiàn)出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極頂?shù)南胪旧,當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

  全詩以詩題中的“望”字統(tǒng)攝全篇,句句寫望岳,但通篇并無一個“望”字,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構(gòu)思是精妙奇絕的。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若論氣骨崢嶸,體勢雄渾,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

3.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

  登高

  杜甫〔唐代〕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賞析

  杜甫的《登高》總體上給人一種蕭瑟荒涼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將個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涼的秋景之中,極盡沉郁頓挫之能事,使人讀來,感傷之情噴涌而出,如火山爆發(fā)而一發(fā)不可收拾。

  如一般詩篇,《登高》首聯(lián)寫景,開門見山,渲染悲涼氣氛。詩中如是寫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兩句都是動靜結(jié)合,寓靜于動中構(gòu)造了一幅以冷色調(diào)著墨的絕妙的水墨畫!帮L急天高猿嘯哀”,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令人憂傷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著,苦悶情緒溢滿于胸,無處排遣,詩人將其濃縮寄托于鳥的處境下,這樣寫道:渚清沙白鳥飛回,它構(gòu)造的是一幅冷淡慘白的畫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鳥”是“飛回”的,在一片蕭瑟肅殺的荒無人煙的“渚沙”之中飛舞盤旋,可見其孤獨,不禁令人想起“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凄涼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從整幅畫的構(gòu)造視角來說,這是一幅描畫天地之一處的視野較窄的微觀水墨畫。

  頷聯(lián)集中表現(xiàn)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lián)想到落木窸窣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的視角回歸微觀,回到詩人個人身上。頸聯(lián)如是說到: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悲秋”已讓人黯然神傷,“萬里悲秋”更是讓人凄愴不已。一個“!弊指堑莱觥叭f里悲秋”時常與我相伴,悲哀感之強烈濃重,令人心神寂寥,無可排遣。若從字面義來理解,“萬里悲秋”時常?途铀l(xiāng),詩人不應是孤獨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與下一句“獨登臺”產(chǎn)生矛盾。實則不然,且看詩人用字便知。從一般用法來說,“作”連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難、作廢、作別,而“做”連接的都是能在實際生活中感知到的具體事物,如做作業(yè)、做工、做衣服!翱汀北臼菍嶋H能感知到的具體事物,一般指“人”,詩人在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細細想來,是詩人用詞巧妙之處!叭f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詩人感傷情緒之景物是會令人心生孤獨悲傷之感的景色,不是實際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達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強烈濃重,只有“萬里悲秋”與我相伴,我只能“獨登臺”,獨在異鄉(xiāng)的孤獨惆悵感與深秋景色之荒涼凄冷水乳交融,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詩人悲秋傷己的傷感情懷。

  詩人由秋及人,有感而發(fā),寫自己年老多病,拖著殘軀獨自登上高臺,那種異鄉(xiāng)懷人的情感噴薄而出,心中苦悶躍然紙上。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連用四個字“艱”“難”“苦”“恨”,組合在一起,極盡筆墨突出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和郁悶程度之深,愁腸百結(jié),愁緒萬千,以致于白了頭發(fā),傷了身體,失了流年,壯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緒,綿延不絕,令人哀悸。

  詩前半寫景,后半抒情,在寫法上各有錯綜之妙。首聯(lián)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好比畫家的工筆,形、聲、色、態(tài),一一得到表現(xiàn)。次聯(lián)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好比畫家的寫意,只宜傳神會意,讓讀者用想象補充。三聯(lián)表現(xiàn)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四聯(lián)又從白發(fā)日多,護病斷飲,歸結(jié)到時世艱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此詩八句皆對。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嘗有對”,胸腹好象“無意于對”。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決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曠代之作”(均見胡應麟《詩藪》)的盛譽,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4.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

  春望

  杜甫〔唐代〕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鑒賞

  此詩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全詩格律嚴整,頷聯(lián)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lián)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lián)思家之憂,尾聯(lián)則強調(diào)憂思之深導致發(fā)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痹娖婚_頭便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jīng)淪陷,城池也在戰(zhàn)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詩人記憶中昔日長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華,鳥語花香,飛絮彌漫,煙柳明媚,游人迤邐,可是那種景象今日已經(jīng)蕩然無存了。一個“破”字使人怵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又令人滿目凄然。詩人寫今日景物,實為抒發(fā)人去物非的歷史感,將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為全詩創(chuàng)造了一片荒涼凄慘的氣氛。

  “國破”和“城春”兩個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時存在并形成強烈的反差。“城春”當指春天花草樹木繁盛茂密,煙景明麗的季節(jié),可是由于“國破”,國家衰敗,國都淪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斷垣殘壁,只是“草木深”!安菽旧睢比忠馕渡畛,表示長安城里已不再是市容整潔、井然有序了,而是荒蕪破敗,人煙稀少,草木雜生。這里,詩人睹物傷感,表現(xiàn)了強烈的黍離之悲。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被o情而有淚,鳥無恨而驚心,花鳥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感時”、“恨別”都濃聚著杜甫因時傷懷,苦悶沉痛的憂愁。這兩句的含意可以這樣理解:我感于戰(zhàn)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潸然淚下;我內(nèi)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zhàn)。人內(nèi)心痛苦,遇到樂景,反而引發(fā)更多的痛苦,就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那樣。杜甫繼承了這種以樂景表現(xiàn)哀情的藝術手法,并賦予更深厚的情感,獲得更為濃郁的藝術效果。詩人痛感國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會增添內(nèi)心的傷痛。這聯(lián)通過景物描寫,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現(xiàn)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痹娙讼氲剑簯(zhàn)火已經(jīng)連續(xù)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jié)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zhàn)爭還不知道要持續(xù)多久。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兒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樣了。要能得到封家書該多好啊。“家書抵萬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詩人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戰(zhàn)爭是一封家書勝過“萬金”的真正原因,這也是所有受戰(zhàn)爭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廣大人民反對戰(zhàn)爭,期望和平安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產(chǎn)生共鳴。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狈榛疬B月,家書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nèi)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nèi)心焦慮至極,極無聊賴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發(fā)。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zhàn)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長安數(shù)月,頭發(fā)更為稀疏,用手搔發(fā),頓覺稀少短淺,簡直連發(fā)簪也插不住了。詩人由國破家亡、戰(zhàn)亂分離寫到自己的衰老!鞍装l(fā)”是愁出來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頭發(fā)白了、疏了,從頭發(fā)的變化,使讀者感到詩人內(nèi)心的痛苦和愁怨,讀者更加體會到詩人傷時憂國、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這是一個感人至深、完整豐滿的藝術形象。

  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xiàn)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且這首詩結(jié)構(gòu)緊湊,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結(jié)合。詩人由登高望遠到焦點式的透 視,由遠及近,感情由弱到強,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zhuǎn)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的感嘆憂憤。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zhàn)事持續(xù)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環(huán)環(huán)相生、層層遞進,創(chuàng)造了一個能夠引發(fā)人們共鳴、深思的境界。表現(xiàn)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nèi)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5.杜甫的經(jīng)典古詩賞析

  石壕吏

  杜甫〔唐代〕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出門看一作:出看門)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聽婦前致詞:三男鄴城戍。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zhàn)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賞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詩。它以“耳聞”為線索,按時間的順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從投宿敘起,以告別結(jié)束,從差吏夜間捉人,到老婦隨往;從老翁逾墻逃走,到事后潛歸;從詩人日暮投宿,到天明登程告別,整個故事有開始、發(fā)展、高 潮、結(jié)局,情節(jié)完整,并頗為緊張。詩的首尾是敘事,中間用對話,活動著的人物有五六個之多,詩人巧妙地借老婦的口,訴說了她一家的悲慘遭遇。詩人的敘述、老婦的說白,處處呼應,環(huán)環(huán)緊扣,層次十分清楚。

  詩人虛實交映,藏問于答,不寫差吏的追問,而只寫老婦的哭訴,從哭訴中寫出潛臺詞、畫外音,將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婦的“前致詞”中,有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境界。詩人寫老婦的哭訴,語言樸實無華,一個典故也不用,很切合老婦的口吻,且隨著內(nèi)容的多次轉(zhuǎn)韻,形成憂憤深廣、波瀾老成,一唱三嘆,高低抑揚的韻致,使沉郁頓挫達到極致。

  全詩述情陳事,除“吏呼一何怒”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愛憎之外,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描述。在這里,詩人通過新穎而巧妙的藝術構(gòu)思,將豐富的內(nèi)容和自己的感情融化在具體的形象里,澆注于客觀的敘述中,讓事物本身直接感染讀者,讓故事本身去顯露詩人的愛憎。這種以實寫虛,以虛補實,虛實相映的藝術手法,使全詩顯得簡潔洗練,而又蘊涵豐富。

  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單刀直入,直敘其事!澳骸弊、“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讀者不能輕易放過。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會秩序混亂和旅途荒涼等原因,旅客們都“未晚先投宿”,更何況在兵禍連接的時代。而杜甫,卻于暮色蒼茫之時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個小村莊里借宿,這種異乎尋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壓根兒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鎮(zhèn)已蕩然一空,無處歇腳?傊,寥寥五字,不僅點明了投宿的時間和地點,而且和盤托出了兵荒馬亂、雞犬不寧、一切脫出常軌的景象,為悲劇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環(huán)境。浦起龍指出這首詩“起有猛虎攫人之勢”,這不僅是就“有吏夜捉人”說的,而且是就頭一句的環(huán)境烘托說的!坝欣粢棺饺恕币痪洌侨奶峋V,以下情節(jié),都從這里生發(fā)出來。不說“征兵”、“點兵”、“招兵”而說“捉人”,已于如實描繪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個“夜”字,含意更豐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時常發(fā)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無法“捉”到;第二、表明縣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經(jīng)入睡的黑夜,來個突然襲擊。同時,詩人是“暮”投石壕村的,從“暮”到“夜”,已過了幾個小時,這時當然已經(jīng)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發(fā)展,他沒有參與其間,而是隔門聽出來的!袄衔逃鈮ψ,老婦出門看”兩句,表現(xiàn)了人民長期以來深受抓丁之苦,晝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寢不安席,一聽到門外有了響動,就知道縣吏又來“捉人”,老翁立刻“逾墻”逃走,由老婦開門周旋。

  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袄艉粢缓闻!婦啼一何苦!”兩句,極其概括、極其形象地寫出了“吏”與“婦”的尖銳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兩個狀語“一何”,加重了感情 色彩,有力地渲染出縣吏如狼似虎,叫囂隳突的橫蠻氣勢,并為老婦以下的訴說制造出悲憤的氣氛。矛盾的兩方面,具有主與從、因與果的關系!皨D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來的。下面,詩人不再寫“吏呼”,全力寫“婦啼”,而“吏呼”自見!奥爧D前致詞”承上啟下。那“聽”是詩人在“聽”,那“致詞”是老婦“苦啼”著回答縣吏的“怒呼”。寫“致詞”內(nèi)容的十三句詩,多次換韻,明顯地表現(xiàn)出多次轉(zhuǎn)折,暗示了縣吏的多次“怒呼”、逼問。讀這十三句詩的時候,千萬別以為這是“老婦”一口氣說下去的,而縣吏則在那里洗耳恭聽。實際上,“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不僅發(fā)生在事件的開頭,而且持續(xù)到事件的結(jié)尾。從“三男鄴城戍”到“死者長已矣”,是第一次轉(zhuǎn)折?梢韵胍姡@是針對縣吏的第一次逼問訴苦的。在這以前,詩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縣吏的猛虎攫人之勢。等到“老婦出門看”,便撲了進來,賊眼四處搜索,卻找不到一個男人,撲了個空。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兒去了?快交出來!”老婦泣訴說:“三個兒子都當兵守鄴城去了。一個兒子剛剛捎來一封信,信中說,另外兩個兒子已經(jīng)犧牲了!……”泣訴的時候,也許縣吏不相信,還拿出信來交縣吏看。總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處境是夠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縣吏的同情,高抬貴手。不料縣吏又大發(fā)雷霆:“難道你家里再沒有別人了?快交出來!”她只得針對這一點訴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边@兩句,也許不是一口氣說下去的,因為“更無人”與下面的回答發(fā)生了明顯的矛盾。合理的解釋是:老婦先說了一句:“家里再沒人了!”而在這當兒,被兒媳婦抱在懷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孫子,受了怒吼聲的驚嚇,哭了起來,掩口也不頂用。于是縣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謊!不是有個孩子哭嗎?”老婦不得已,這才說:“只有個孫子!還吃奶呢,小得很!”“吃誰的奶?總有個母親吧!還不把她交出來!”老婦擔心的事情終于發(fā)生了!她只得硬著頭皮解釋:“孫兒是有個母親,她的丈夫在鄴城戰(zhàn)死了,因為要奶孩子,沒有改嫁。可憐她衣服破破爛爛,怎么見人呀!還是行行好吧!”但縣吏仍不肯罷手。老婦生怕守寡的兒媳被抓,餓死孫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崩蠇D的“致詞”,到此結(jié)束,表明縣吏勉強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雖然只有四句,卻照應開頭,涉及所有人物,寫出了事件的結(jié)局和作者的感受!耙咕谜Z聲絕,如聞泣幽咽。”表明老婦已被抓走,走·時低聲哭泣,越走越遠,便聽不到哭聲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婦一再哭訴、縣吏百般威逼的漫長過程。“如聞”二字,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兒媳婦因丈夫戰(zhàn)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聲,另一方面也顯示出詩人以關切的心情傾耳細聽,通夜未能入睡!疤烀鞯乔巴,獨與老翁別”兩句,收盡全篇,于敘事中含無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時,老翁、老婦雙雙迎接詩人,而時隔一夜,老婦被捉走,兒媳婦泣不成聲,只能與逃走歸來的老翁作別了。老翁的心情怎樣,詩人作何感想,這些都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