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魯迅《阿Q正傳》讀后感
《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栋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盡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于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一精一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茍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彼摹耙痪簧駝倮ā笨芍^天下第一。來自:作文大全阿Q是悲哀的。他并不懶惰,他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一精一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一個膽小的人受到別人的欺辱,嘴上雖然不敢說,但心中一定是憤憤不平,在背后說那人的壞話,將那人罵得體無完膚了。
一位機關(guān)干部受到上級領(lǐng)導的批評,心中一定想:“總有一天,你“下”了,我“上”了,你就會栽到我手里……”
阿Q的“造反有理”似乎也流傳至今。
一個孩子看到父親吸煙,而自己卻受到了父親的管制不準吸煙,便覺得這個社會太不公平了!
可笑卻又頑固的阿Q一精一神依然存在,存在于所有人心中……
【篇二】魯迅《阿Q正傳》讀后感
平衡的現(xiàn)象很常見,平衡的圖畫、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穩(wěn)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見的東西需要平衡,看不見的更缺不了平衡。但是,這種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來的平衡了。
我看過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雖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對主人公阿Q卻留有很深的印象。阿Q的“一精一神勝利法”,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種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態(tài)。
阿Q經(jīng)常到處惹麻煩,總被別人打,但他并不傷心沮喪,并沒有感受到失敗的痛苦。被打之后,總是笑著說:“兒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將這件事忘記。一般來說,不管有錢沒錢,都要到酒店去喝幾口酒,下次還不改,仍是被打。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個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說:“這不是兒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卑連連答應(yīng),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說兒子打老子了。這種一精一神勝利法倒也好處不少,整天笑口常開。但是他的處理方法不對,不應(yīng)該將事忘記,而是應(yīng)該記住,不去再做類似的事了,這樣,偶爾用用這種方法,也其樂無窮。
阿Q被比他厲害的人打過之后,不服氣。這時候,若過來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個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負一番了。那次被那個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正好一個小尼姑過來了,阿Q就將她打了一頓解氣。那個小尼姑氣憤地跑了,罵他,他反倒哈哈大笑。這樣阿Q就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嘗到了勝利的喜悅。
像阿Q這樣的人,現(xiàn)在也有,特別是欺負弱者這一行為,在學生中是常見的。但是,阿Q這樣與那時候的背景有很大的關(guān)系,是時代創(chuàng)造了阿Q,是時代造就了“一精一神勝利法”,是時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魯迅的這本書,真實地反應(yīng)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劇想必是千千萬萬人的結(jié)局吧。難怪魯迅先生要“棄醫(yī)學文”來矯正國人“扭曲的平衡”。
【篇三】魯迅《阿Q正傳》讀后感
初識魯迅的時候是在今年語文書的一篇文章《少年閏土》,一開始,我并不怎么欣賞他。后來,一媽一一媽一給我買了一本《魯迅兒童文學選集》,因為對阿Q這個名字好奇,所以《阿Q正傳》是我讀的第一篇文章,在《阿Q正傳》的字里行間都刻有他的情緒和對社會的滿腔悲愴。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生活在江南未莊的流一浪一雇農(nóng)。
阿Q深受剝削、壓迫和凌一辱,這本已是十分悲慘了,更令人心痛的是:他對這些竟然麻木健忘,并且養(yǎng)成自卑自賤自欺自輕自一慰的惡習,甚至靠那些凌弱的小者來發(fā)泄被人欺壓之氣,以讓自己獲得平衡。阿Q的'一性一格之所以形成這樣惡習是基于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和人生遭遇。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見到不會說話的人他便罵,見到力氣小的人他便打。與王胡打架打輸了時,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假哭喪棒才舉起來,他已經(jīng)伸出頭來等待了。對小D,則是揚起了拳頭向小D擺出了一副挑戰(zhàn)的態(tài)度,對沒有抵抗力的尼姑則動手動腳。阿Q臨死之前感到最遺憾的兩件事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圓。二是游街時,沒能唱出幾句戲來。
這兩件遺憾的事是多么的可笑啊,又是多么的可悲。這絕對不是臨死前的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阿Q是沒有靈魂的,就是死了也沒辦法上天。因為他只有一副以大欺小的軀殼,他的存在對于我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多他一個少他一個都沒有關(guān)系。阿Q死后,人們對阿Q的死態(tài)度各不一樣,有人說:“阿Q是壞人,被一槍一斃就是有力的證據(jù)!庇腥苏f:“一槍一斃沒有殺頭好看!边有人說:“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沒唱一句戲,白跑了一趟!边@些語言就是人們對阿Q的“臨死祝!薄
這篇文章記錄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和他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不肯面對當今現(xiàn)實的一性一格,反映出當時我們中國人民的軟弱。這種一性一格不僅是阿Q,還有許多雇農(nóng)和他一樣。阿Q給了我們一個不可自欺自賤自輕自一慰的很好例子,使我們懂得了應(yīng)該面對現(xiàn)實,不要被困難所嚇倒。
【篇四】魯迅《阿Q正傳》讀后感
影片中的“革命”事件是一出鬧劇,也將阿q的“精神勝利法”推向了新的高度。阿q狹隘的小農(nóng)觀點以為革命便是造反,造反便是與他為難,所以一向是深惡痛絕。并在顯示自己見過殺革命黨時冒出“革命黨當然該殺”這種觀點。
但當他看到百里聞名的舉人老爺與未莊人對革命黨的害怕慌張時,卻對革命有些神往了。最終大喊“我革命了!我要什么就有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沖出酒店,一路高唱著戲文,好不得意。
其中前一句自語揭示了阿q心中革命的目的: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歡誰就是誰。反映了他對革命的不理解;而《龍虎斗》戲文的吟唱表現(xiàn)出阿q心中的得意和盲目性,也揭示了他對革命的無知和盲目樂觀。在他眼里,只要他想革命了,他就能革命。因為他太苦太窮了,所以他一心向往革命,他所想要的只是改變自己的地位。
從后來他的美好夢境中不難看出,他對革命的本質(zhì),性質(zhì)以及對象根本不了解,對革命對象也極端混淆,而且留有非常濃厚的封建思想。但后來阿q失望了,因為革命并不如他想象的那樣,去尼姑庵革命不成,假洋鬼子也不準他革命,他的“革命”只好就此結(jié)束了。我們可以看到阿q性格中的“精神勝利法”是他精神領(lǐng)域的主導,而且這一性格一時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他的軀體。
甚至是后來被當做替死鬼抓進監(jiān)獄,游街。他竟也能坦然地想成“人生天地間,大約本來有時也未免要抓進抓出的,要游街的”。這種“精神勝利法”此時卻讓觀眾有點心生敬意了。
獄中的阿q認真地畫著圈,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也將走到盡頭,不免讓我們心生一絲憐憫。當他真的要槍斃時,他終于恐慌了,顫抖地閉上了雙眼,“精神勝利法”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沒有奏效了。
【篇五】魯迅《阿Q正傳》讀后感
阿Q是一個流浪者,沒有家人,沒有穩(wěn)定固定的職業(yè),只能給人家做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我感覺阿Q他連基本的生存權(quán)利也沒有,連一間可以住的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里住,然后被迫接受那些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里人們的戲弄、侮辱,阿Q除了可以出賣勞動力給別人之外,他幾乎一無所有,甚至連自己的姓什么名什么都并不在意。
雖然阿Q到處受到壓迫、侮辱,但是他總是“樂觀”。在受到侮辱時,他不是奮力反抗,正視事實,而是用他所謂的“精神勝利法”來為自己地位低下、屈辱處境辯護,用我看似可笑地隱瞞和編造出退路,自我安慰,取得精神上的勝利,在“苦中求樂”。
阿Q在他臨死前,令他最遺憾的兩件事情是:一是畫押的圓圈畫得不夠圓,二是游街的時候,沒有唱出幾句戲來。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這決不是臨危不懼,而是愚昧至極,連動物都會同情他這一套的精神勝利法,阿Q沒有靈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副欺軟怕硬的軀殼,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毫無意義。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會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談資。
讀了這本書我體會到我們應(yīng)該面對現(xiàn)實,不應(yīng)該為自己所面對的困難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