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五年級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dān)心記下的東西過于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xù)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赡苁橇(xí)慣使然吧。
生死與愛情是《挪威的森林》的兩大主要旋律,也是人生的兩大主要課題。
關(guān)于生死,渡邊在書的一開始,從木月的死里領(lǐng)會到的是:“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我們一邊慢慢地將它吸進肺里,像是吸進細小的灰塵一般,一邊過活!笨瓷先ナ且桓眻詮姷淖藨B(tài),堅信自己可以在死亡的威脅下繼續(xù)平凡地生活。而當他經(jīng)歷了直子的死后,他對生死的看法又進了一步:“我們活著,同時在孕育死亡。不過,那只不過是我們必須學(xué)習(xí)的真理的一部分。
直子的死告訴我這件事:不管擁有怎樣的真理,失去所愛的人的悲哀是無法治愈的。
無論什么真理、誠實、堅強、溫柔都好,無法治愈那種悲哀。我們惟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lǐng)悟某種哲理。而領(lǐng)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地軟弱無力!倍嗝礋o奈的哀嘆……到了這里,渡邊終于領(lǐng)會到了人生那周而復(fù)始的無奈。
關(guān)于愛情,《挪威的森林》里確實有太多太多的愛情,就像森林里有各種各樣的樹木一樣,它們播種,發(fā)芽,長大,抽枝,但卻沒有開花結(jié)果。這種種的愛千奇百怪卻又似曾相識,同時又是那么令人扼腕嘆息。還是玲子說得對:“愛上一個人是難得的好事……這或許一帆風(fēng)順,也可能一波三折。所謂戀愛本來就是這么回事。一旦墜入情網(wǎng),一切聽之任之或許不失為自然之舉!
有人一直不明白,為什么書名是《挪威的森里》,但書的內(nèi)容卻與挪威的森林無關(guān),后來,一位網(wǎng)友的評論中寫道:即使到了故事的結(jié)尾,主人公仍然置身于茂密的森林中,他就好像是一棵樹,佇立在森林深處,獨自體驗著殘存的孤獨。挪威森林里面到底有什么。那也許是孤獨感,渡邊特有的孤獨感。
【篇二】五年級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挪威的森林》這部小說有著典型的村上春樹寫作風(fēng)格,其基調(diào)就是孤獨與無奈,但并不消極,而是一種孤獨自守、自娛自得自樂。
村上很擅長對故事環(huán)境、情調(diào)、韻致和氣氛的描寫,筆調(diào)輕靈,描寫細致入微,引人入境。比如:“這是初秋一個天朗氣清的午后。云如枯骨,細細白白,長空寥廓,似無任何遮攔。風(fēng)的氣息,光的色調(diào),草叢中點綴的小花,一個音節(jié)留下的回響,無不告知我秋天的到來!敝缓唵螏坠P,就把初秋的韻味寫出來,給人一種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現(xiàn)場感。
村上春樹的這部作品之所以被很多人喜歡,是因為他的文字能觸動人心,能引起人的共鳴。比如:“死并非生的對立面,它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愿意失望”;“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的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派遣這種悲哀,我們能做好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扎出來,并從中領(lǐng)悟某種哲理。而領(lǐng)悟后的任何哲理,在繼之而來的意外悲哀面前,又是那樣軟弱無力!毕襁@樣的句子在書中比比皆是,引人共鳴,令人深思。
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跟書中所描寫的時代如出一轍。物質(zhì)的極大豐富,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沖撞融合,貧富差距的不斷加大,各種壓力的不斷加壓,令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戰(zhàn)戰(zhàn)兢兢,惶惶度日。中年人終日疲于奔命,年輕人選擇自閉、孤獨,在偶像劇、電子游戲中消遣自己。前途,只是一片迷霧,看不清,摸不著,只是茫然的活著。
《挪威的森林》這本書,是對瀕于瓦解的家園意識的傷懷的修復(fù),傳達現(xiàn)代人的現(xiàn)狀,點化人們的情感方式和生命態(tài)度。要想完成自我救贖,就必須要付出對社會,對他人的關(guān)愛,在救贖別人的過程中完成自我救贖。我想,這也是這本書要告訴我們的終極意義。
【篇三】五年級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那是個雨天,雨不大,也不小,但萬物噤聲,跟生命初始的寂靜一樣。腦海中,以渡邊為線,以他青春時節(jié)的種種動人心悸的經(jīng)歷為珠的情節(jié)仍歷歷在目。重又翻開卷首的那一頁,上面寫著一行字:
獻給許多許多的祭日。
這時,一幅幅畫面如同漲潮般涌上心的海灘,在狹小的車庫中,木月用一輛N360車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死寂的森林中,直子用繩子將自己引入死的彼岸;我看到綠子的爺爺在病床上安詳?shù)仉x開人世,看到初美在內(nèi)心的崩潰中走向死亡……
我把自己當作渡邊,用心去感受種種變故中人內(nèi)心的真實悸動。我在這體驗中,感悟到了些許哲理,這正如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中寫到的:“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沒錯,我們每個人都是凡世中的一介塵土,但由于種種原因,命運把無數(shù)本不相關(guān)的人或事緊密連續(xù)在一起,可是終有一天,你身邊的種種,會攜著遺憾走向那誰也不愿觸及而終有一天會被我們俘虜在手的那個東西---死亡。
這時,我想起了一年前太爺爺?shù)乃,記得那天,老家的親戚抬著被瀝青刷的黑漆漆的木棺,放入挖好的坑中,一下一下地用土覆蓋在棺材的四周,直到完全被土地吞吃,不見蹤跡。我在一邊看著這揪心的場面,麥田上的疾風(fēng)從耳邊刮過,獵獵作響。我形影相吊地傾聽這黃昏的風(fēng)鳴,冥思苦索。我感到自己身上被裝載上了百年孤獨,背負行囊,踏著這深秋的原野不斷西行,西行……
可是,我又想起了失去直子后的渡邊,他起初頹廢自棄,獨自在異國他鄉(xiāng)游蕩,試圖尋找心靈的慰藉;可后不還是在玲子的勸說下,重新開始了對新的愛情的追求嗎?
事實也是如此。我們通過生而同時培育了死,但這僅僅是我們必須懂得的哲理的一小部分。雖說無論諳熟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的人的離去帶來的悲哀。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但永遠記著:我們能做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帶著一顆擁有強大張力的心,去搏擊生活的風(fēng)浪。
正如村上所說:“發(fā)生的事情業(yè)已發(fā)生,未發(fā)生的事情尚未發(fā)生!辈诲e,大千世界,誰都有著自己的百年孤獨,但歲月的年輪仍一刻不停地轉(zhuǎn)動,人生的末班車不會因為何事而晚點延誤,唯有向前,才能抓住自己的末班車,不至于錯過一切,孑然一身,晚景凄涼。
窗外,雨還在下。雨不大,也不小,但萬物噤聲,跟生命初始的寂靜一樣。合上《挪威的森林》,閉上眼,眼前一片漆黑,只覺心燈如豆。四周響起一片深邃空靈的梵音,似是有人輕聲耳語——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篇四】五年級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傳說,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得會讓人迷路的森林。那種,人進得去卻出不來的巨大原始森林!
——《挪威的森林》
生活就像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們愿不愿意,我們都要走進去,因此我們才不可避免的對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讀完此書,心中隱約的明確,這是一本極度私密化的讀物,也是予心靈深處的一份與“孤獨”的共鳴。
1、談書名
初看書名——《挪威的森林》,給人的一種清新、自然的視覺感受以及畫面感。憑借我們的想象力,顧名思義的聯(lián)想到自然綠色的生命力和美好。讀完之后,不僅僅是富有美感的美好,而是無意識的接受和體驗到更多元化的元素。帶給我的更多是悲傷與無奈。
書名源自披頭士的“挪威的森林”,歌詞很通俗,描述了兩人意猶未盡的邂逅,可終究不過一人醒來,一人離去。
書中作者將這感受具象化了!昂3钡那逍,輕拂的風(fēng)聲,女孩肌膚的感觸,塵土的氣味,朦朧的夜色,縹緲的憧憬,以及童話般的夢境.....”這些組成了渡邊的世界。那是一種微妙的,無以名之的感受,朦朧且真實,撩人又莫名.
“挪威的森林”正是象征著這樣一種感受。
2、談類別
《挪威的森林》有人說此書是一部戀愛小說,也有人說這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個人感覺以上的概括難以詮釋這本小說的類別。作者本人曾明確的表態(tài),該書有著他個人的主題構(gòu)思和想法,也就是他個人的寫作意識。但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理論告訴我們,在追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本源地的時候,其歸屬并不屬于創(chuàng)作者本人,而應(yīng)該是歸屬于作品所處時代環(huán)境的創(chuàng)作活動當中。也就是說,在我們在對某個作品追根溯源的時候,盡管需要解析的往往并不是其作者本身的創(chuàng)作初旨,而需要自己的見解與感喟。
譯者林少華說過,《挪威的森林》從內(nèi)容或則性質(zhì)來看,這是一部戀愛小說。從風(fēng)格或則手法來看,這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小說。讀完此書后我深感認同。
3、談人物關(guān)系
本書所謂的主人公渡邊是一個喜歡讀書,音樂,思考,獨處的男人,有著極度感性與理性的兩面,執(zhí)著于反復(fù)的閱讀《了不起的蓋茨比》,要緊的一點是:對待自己和對待他人都極為真誠。
文中共介紹了四位與渡邊相關(guān)的女性角色,直子、綠子、玲子和初美。這四位女性間色中給我印象深的是初美,雖然文中描寫初美的篇幅少之又少,但是我對于初美的印象始終是,嫻靜,理智,幽默,善良,穿著華貴而高雅。在我看來初美就是渡邊心中理想的女性。初美之所以是渡邊心中理想的女性,主要是因為初美是他“少年時代的憧憬”的象征。
渡邊本人也說過類似的話語,他向往純真的一個男子,而代表純真的人物都是同性且離他遠去,文中另兩個間色,木月和敢死隊。木月的死不僅僅意味著一個朋友的失去,而且意味著純真客體的毀滅。之后初美也是一樣,所以渡邊在得知初美自殺后,同文中另一個間色永澤徹底絕交。正因為永澤缺乏純真情懷,渡邊從未向他交心。用村上春樹的話說,永澤是一個在道德意義上破產(chǎn)的人。另外,渡邊愛不釋手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也是個經(jīng)歷坎坷而始終不失純真的典型人物。尋求純真的過程,無疑就是精神成長的過程。
但是村上春樹寫作魅力不光如此,另一種看法則是渡邊在文中其實并非主角,而是作為陪襯,引出有鮮明個性的一群人。渡邊是敢死隊的室友,是木月和永澤的摯友,是直子與玲子的慰藉,是綠子的愛情。渡邊是陪襯,換成這種角度看待,也許這是渡邊既有個性又沒有個性的原因之一吧。
4、談結(jié)尾
《挪威的森林》的結(jié)局不是后一段,而是開始的篇幅:渡邊當了國際記者,在德國機場,聽到《挪威的森林》,想到那些死去、離去的人們,掩面而泣。于是渡邊訴諸于文,寫下關(guān)于直子的回憶。
【篇五】五年級挪威的森林讀后感
陽光強烈,空氣明晃晃炫目耀眼,天空清澄得仿佛失底,猶如音樂的通奏低音,輕柔又宿命地籠罩著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時間。在高大的無邊的樹林里,陽光被割成分離的碎片,投在泥沼地和枯草堆上,形成了斑駁的光影。于是,關(guān)于成長,關(guān)于生命,關(guān)于渡邊,從這里開始。
小說是以“渡邊”的口吻展開描述的。主要講述了渡邊與直子、綠子的成長故事,提出了令人深思的主題——生死。可以說,《挪威的森林》既是死者的安魂曲,又是青春的墓志銘。在小說中,無數(shù)次提到了“死”。渡邊與直子共同的少年好友木月的死,直子姐姐、直子叔叔的死。還有令渡邊震撼也令我震撼讀者的直子的死。那么美麗,那么純潔,擁有那么干凈的靈魂的直子,是受到了怎樣的痛苦和煎熬,才平靜地決定親手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村上春樹說,這本書是“獻給許許多多的祭日”,我想這話沒錯。這里許多人的死,令人感到揪心不已。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選擇孤獨、凄涼地放棄生命?我們?nèi)绾稳ッ鎸τH愛的人離世?我曾經(jīng)無數(shù)次想過這個問題,我們怎么對待死亡?我以前同渡邊一樣很害怕死亡,更害怕親人離世,害怕死亡將親愛的人永遠分離,我無法接受,陷于死胡同之中,越想越難過。但是,讀《挪威的森林》時村上給出的答案,令我心頭一震。他借渡邊之口說:“死非生的對立面,死潛伏在人們的生之中!奔热粺o論怎樣的哲理,也無以消除所愛之人死的悲哀。無論怎樣的真誠,怎樣的堅韌,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那么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從中領(lǐng)悟到某種哲理。然后繼續(xù)背上行囊,踏上原定的路線不斷前行,前行。既然無論怎樣悲哀都要來,那么就趁現(xiàn)在,努力去愛。
每天我們都在面對生老病死,我們不需要太糾結(jié)這些,有個人曾經(jīng)來過這個世界,曾經(jīng)愛過誰,為誰哭過笑過……這些都是他們存在的證據(jù),而我們只要記住他們對我們的好,記得那些愛,那些關(guān)系,他們總會感知到這份存在,在另一個世界活得多彩幸福。
死亡并不可怕,那個人留下的一切,都還溫?zé)嶂?/p>
當我完全地領(lǐng)悟到“死并非生的對立面”后,就釋然了。我和渡邊一樣,穿越了那片無邊的泥沼和陰暗的森林,開始了新的旅程。
所謂成長,恰恰是這么回事,人們孤獨地抗爭,受傷,失落,失去卻又會在陽光強烈、天空清澄的某一天,堅強地繼續(xù)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