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一年級# #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提綱#】學習不光要有不怕困難,永不言敗的精神,還有有勤奮的努力,科學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靈感是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奔词刮覀兊某煽儾皇呛芎茫灰行南胍獙W習,那么我們就應該笨鳥先飛,所謂"勤能補拙“沒有人一出生就是天才,他們都是經過秦風的努力,才會成功的,所以我們不能坐等自己那天突然變成天才,而是要點燃自己的力量之火,尋找自己的天才之路,努力奮斗。以下是©無憂考網為您整理的《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提綱》,供大家查閱。
【篇一】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提綱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jié)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是一個平均半徑為6371千米,大周長約4萬千米,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的球體。
2、緯線:與地軸垂直并且環(huán)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指示東西方向。赤道是大的緯線圈。
3、0度緯線是赤道;0度經線是本初子午線。地球儀上只有一條0度緯線、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
4、經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經線指示南北方向。
5、地球儀上能畫出無數條經線和緯線。
6、0度經線以西稱西經,用“W”表示;0度經線以東稱東經,用“E”表示。
7、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經線或者是180度經線,就看度數,度數向東增大的為東經,向西增大的為西經。
8、在以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度數順時針增大的是東經,逆時針增大的為西經;在以北極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則相反。
9、赤道以北稱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用“S”表示。
10、如果所畫的經緯網圖沒有0度緯線,就看度數,度數向南增大的為南緯,向北增大的為北緯。
11、在以極點為中心的經緯網圖上,判斷南北緯要用以下規(guī)律:以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南緯;以北極為中心的,緯度是北緯。
12、0度(赤道)劃分南北半球;200W、1600E劃分東西半球。
第二節(jié)地球的運動
1、地球繞地軸旋轉,叫做地球的自轉。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約為24小時。
2、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xiàn)象:晝夜交替、時間差異。
3、地球繞太陽旋轉,叫做地球的公轉。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一周是一年。
4、地球公轉產生的自然現(xiàn)象:形成四季和五帶。
第三節(jié)地圖
1、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
(1)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A、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線段式、數字式和文字式。
B、比較比例尺的大。喊驯壤呋煞謹当容^,分母大的比例尺反而小,分母小的比例尺反而大;
C、大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小,表示的內容詳細;小比例尺表示的范圍大,表示的內容簡略。
(2)方向:
A、利用指向標定方向:指向標指向北方;
B、利用經緯網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C、無指向標、無經緯網的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熟記一些常用的圖例符號。
3、海拔: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
4、相對高度:兩地之間的垂直距離。
5、等高線:海拔相等的各點連接成線。
6、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
(1)坡度陡緩的判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峭;等高線稀疏,坡度平緩。
(2)山體不同部位的判讀:
A、山頂:閉合等高線的中心;
B、山脊:等高線向低處凸;
C、山谷:等高線向高處凸;
D、鞍部:兩個山頂之間;
E、陡崖:等高線重疊。
(3)幾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判讀:
A、盆地:四周高,中間低。
B、山地:海拔高,地面起伏大;
C、丘陵:海拔較高,地面起伏較大;
D、高原:邊緣陡峭,地面坦蕩;
E、平原:海拔低,地面平坦。
7、分層設色地形圖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態(tài)和海底的起伏狀況。
8、分層設色地形圖上:藍色表示海洋;綠色表示陸地;黃色表示山地。
9、地形剖面圖:可以更直觀地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篇二】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提綱
第二章世界陸地和海洋
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
世界的陸地與海洋:
(1)海洋和陸地分布:三分陸七分海(陸地29%,海洋71%)
(2)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及分界線:要求通過課本熟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南北美洲的分界線。
大洲、大洋之:(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大的洲和跨緯度多的大洲(亞洲)、小的洲(大洋洲)、大的洋(太平洋)、小的洋(北冰洋)
大的大陸(亞歐大陸)、大的島嶼(格菱蘭島)、跨經度多的大洲和大洋(南極洲和北冰洋)
第二節(jié)海陸的變遷
1、海陸變遷
(1)地表形態(tài)變化:外力作用:風、流水、海浪、生物等的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地震、火山噴發(fā)
(2)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假說
(3)板塊構造學說:A、全球的巖石圈由六大板塊組成:B、板塊是運動的;C、板塊的內部比較穩(wěn)定,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
(4)世界的兩大火山、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火山、地震帶
(5)解釋印度尼西亞海嘯發(fā)生的原因:地處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第三章世界的天氣與氣候
第一節(jié)多變的天氣
1、天氣與氣候的區(qū)別:(要求能對具體的例子進行判別)
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特點是:時間短、常變化
氣候: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特點是:時間長、一般不變化
2、常用的天氣符號:(預報天氣)
第二節(jié)氣溫和氣溫的分布和第三節(jié)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日、月、年平均氣溫,氣溫日、年較差,年降水量:(考查計算)
日平均氣溫=一天中不同時間測得的氣溫值的和÷次數
月平均氣溫=一個月中每天的日平均氣溫的和÷該月的天數
年平均氣溫=一年中每月的月平均氣溫的和÷12
氣溫的日較差=當日的高氣溫一當日的低氣溫(陸地上日高氣溫一般出現(xiàn)在14時,低氣溫出現(xiàn)在日出前后)
氣溫的年較差=月平均氣溫的高值一月平均氣溫的低值(北半球陸地上熱月為7月,冷月為1月;海洋上比陸地上遲一個月,分別為8月和2月。南半球相反)
年降水量=各月降水的總和
2、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要求能繪制和讀圖分析
3、世界氣溫、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
世界氣溫分布規(guī)律: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緯度因素】同緯度地帶,夏季陸地上氣溫高于海洋上氣溫;冬季相反。
【海陸因素】在山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0C
【地形因素】世界降水分布規(guī)律:降水的主要類型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1)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揪暥纫蛩亍
(2)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
(3)中緯度地帶,內陸降水少,沿海降水多!竞j懸蛩亍
(4)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篇三】七年級上冊地理期中復習提綱
第四章居民與聚落
1、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大于0,表示人口增加;小于0,表示人口減少;等于0,表示人口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2、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人口密度=總人口數÷總面積。
3、人口稠密地區(qū):亞洲的東南部、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南部等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地區(qū)。
4、人口稀疏地區(qū):極端干旱的沙漠地區(qū)、氣候過于潮濕的雨林地區(qū)、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qū)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qū)。
5、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相適應,與環(huán)境、資源相協(xié)調。
6、人口過少帶來的問題:人口老齡化、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等。
7、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
8、漢語是世界使用人數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廣的語言。
9、漢語、英語、法語、俄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是世界上的主要語言,也是聯(lián)合國的工作語言。
10、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多的宗教,形成于亞洲西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11、伊斯蘭教產生于阿拉伯半島,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其教徒稱為穆斯林,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12、佛教創(chuàng)始于印度,現(xiàn)在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其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堂。
13、鄉(xiāng)村和城市統(tǒng)稱為聚落。先有鄉(xiāng)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
14、東南亞的高架屋;西亞地區(qū)的房屋墻厚、窗小;北極地區(qū)因紐特人的冰屋;黃土高原的窯洞;云南西雙版納地區(qū)的傣族竹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