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學一年級美術教案范文
《我做得筆筒》: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設計的基本知識。
2、初步學習用立體紙盒裝飾制作筆筒的方法。學習淺顯的裝飾美化知識,將作品做得精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3、通過學習感受筆筒文化,知道筆筒的使用價值與收藏價值。從“做做玩玩”與“做了可用”中,提高利用身邊的廢舊物設計制作用品、美化生活的情趣,懂得變廢為寶、物盡其用。同時在實際應用中獲得喜悅和歡樂,養(yǎng)成認真細致地制作的習慣。
教材分析:
1、編寫思路。
筆筒是一種簡單實用的擱筆用品,在我國使用廣泛。選用自己身邊的材料來設計制作一只美觀實用的筆筒,可以使學生懂得只要肯動腦筋、想辦法,就可美化、豐富自己的生活。此課的學習是屬于“設計·應用”領域。
書中的圖例主要是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構思,引導學生知道可以使用各種材料來制作筆筒。筆筒的形式也可以是多樣的。啟發(fā)學生研究如何使自己做的筆筒好看(有特色)而實用(不易碰倒)。
教材中選用了一只明代的青花瓷筆筒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筆筒在我國的歷史悠久,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這只青花瓷筆筒具有明代筆筒的特色:大口直身,可以放置許多大小不等的筆和畫卷等。此圖供學生欣賞時用。
書中的學習建議第二條提示了學生在評價時應該找同學的優(yōu)點,互相學習。
2、重點、難點。
重點:筆筒的設計、制作方法。
難點:根據自己身邊的廢棄物進行想象造型。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W生)剪刀、膠水、各種身邊容易找到的包裝物、彩筆等
。ń處煟┱n件(有關筆筒的資料)、筆筒成品兩個、供學生使用的彩色卡紙若干張、剪刀、膠水等
教學過程
1、導入課題。
(1)教師出示一把筆,問學生:把筆放哪兒?
。2)教師出示范例,引入課題:《我做的筆筒》。
2、欣賞感受。
。1)出示課件,引導學生欣賞各種古代的筆筒,了解筆筒文化。
。2)討論:筆筒的制作材料有哪些?(提示:木、竹、瓷等。)
3、討論研究。
。1)小組討論:好的筆筒是怎樣的?(板書:美觀、實用。)
。2)小組研究分析:教材中的筆筒有哪些優(yōu)缺點?(造型多樣,裝飾的手法多樣,但使用紙杯制作筆筒時應該考慮穩(wěn)定性。)
4、技法交流。
。1)紙筆筒的造型有幾種?(出示幾種外形不同的筆筒范例欣賞。)
。2)討論:如果是用其他材料加工,應該注意些什么?(適當介紹一些裝飾的方法。)
。3)看看自己所帶的材料,想想制作什么樣的筆筒比較好,怎樣裝飾好看。
5、操作體驗。
。1)提出要求:利用自己身邊的材料制作一只美觀實用的筆筒。
。2)學生設計創(chuàng)作,教師巡回輔導(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剪刀)。
6、展示評議。
將筆放入筆筒,請學生互相說說同學做的筆筒有什么優(yōu)點。
7、總結下課。
(1)教師總結本課的學習活動情況并請學生收拾清潔教室。
。2)請學生課后繼續(xù)利用各種廢棄物加工制作成各種美觀實用的物品。
【篇二】小學一年級美術教案范文
《畫自己》:教學目標:
學生能夠細致地觀察和回憶自己的特點,能夠大膽地運用自己掌握的繪畫方法表現自己,讓同學們通過作品認識自己。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價值觀,注意自己在社會中一言一行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啟發(fā)學生觀察、回憶并終表現出自己的主要特征和特點,可以從同學之間、師生之間、有典型特征的人物圖片與學生五官的特點之間進行比較啟發(fā)。
教學準備:
所以可以使用任何學生能夠運用的繪畫表現方式,如彩色墨水筆、油畫棒、粉筆、甚至水彩或水墨畫均可。也可以運用拼貼畫或電腦繪畫的方式
教學過程:
1、你們看一看這是誰?
逐步畫出自畫像:頭形——眼睛——鼻子——嘴——頭發(fā)
介紹自己:
這就是我,大大的眼睛,長長的`小辮,圓圓的臉,小鼻子小嘴巴……你說像嗎?
2、如果要想把人畫像,都要把那些地方畫好?
3、你長得什么樣向同座介紹一下自己好嗎?
4、與同學一起分析幾個同學的臉形特征
5、你自己的臉形是什么形狀的?把你自己的樣子畫下來介紹給同學好嗎?
欣賞評述:把自己的畫像剪下來貼在黑板上組成一個整體,一起欣賞。
教學反思:
學生畫的非常有特點,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好。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就是學生畫出了自己豐富的表情,又哭的,有笑的,有做鬼臉的,畫面生動有趣。
不足之處是:自己臉型特征畫的不準確,長的不長,圓的不圓,還有同學構圖小,如果引導學生觀察臉型再仔細一點,或畫臉型時,將筆放慢,該圓的圓,該方的方,這樣,效果可能就好了。
【篇三】小學一年級美術教案范文
《我的胸卡》: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平面形的變化和胸卡的有關知識。
2、通過胸卡的設計與制作,嘗試用不同材料大膽地進行創(chuàng)作與表現,加強學生對物體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維能力和表現力。
3、開展自我介紹與交流活動,增進同學間的交流與了解,鍛煉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激發(fā)學生對美術的學習興趣。
教材分析:
1、編寫思路。
胸卡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商店服務員和警察的工作卡、重要會議的出席證等。胸卡上有單位(會議)名稱、持卡人照片、姓名、編號等一些不同的標識,既有實用的功能,又有點綴裝飾的功能。
本課編排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為自己設計制作一張別致的胸卡這樣一種有趣的活動,激發(fā)對美術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初步認識基本形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與練習平面形的一些變化,豐富美術語言;讓學生以胸卡這一有趣的載體,在新的班集體中進行自我介紹,鍛煉人際交往能力;讓學生了解胸卡的用途,豐富生活經驗。
本課的編寫巧妙地將美術基礎知識與技能融入在胸卡設計制作及介紹交流的活動中,努力將美術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學得輕松、有趣、主動。
2、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不同的材料與方法制作一張胸卡。
難點:如何制作一張有自己獨特想法的胸卡。
教學設計:
課前準備
。▽W生)繪畫、手工工具,白(彩)色卡紙,線繩等,收集1-2個胸卡,可帶一張自己的小照片
(教師)課件、胸卡實物和范作
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初步感知。
(1)出示課件: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帶著胸卡工作的實景和胸卡的放大特寫鏡頭,或不同胸卡的放大圖片。
。2)讓學生說說胸卡的樣子和用途,了解胸卡上的基本內容及胸卡的不同用途。
。3)揭示課題:《我的胸卡》。
2、范作欣賞,加強感知。
。1)出示課件:學生作品。
(2)讓學生看看、說說胸卡的有趣造型,感受平面形的變化,進行胸卡內容的設計。
3、小組討論,激發(fā)創(chuàng)意。
。1)提問:怎樣設計胸卡的外形?分小組討論探究胸卡的`外形變化與設計,進一步了解平面形的變化。
。2)小組匯報交流,教師概括小結、示范:在圓形、方形、三角形基礎上的變化;基本形的組合變化;象形設計變化(結合課件展示平面形及范作)。
4、講解演示,掌握步驟。
。1)提問:怎樣制作一張胸卡?引導學生集體討論制作方法。
(2)教師小結、補充,讓學生了解掌握胸卡的基本制作步驟(借助課件演示):①設計、制作胸卡外形;②設計、繪制胸卡上的內容與圖案;③設計、制作胸卡的掛件(用別針、線繩等不同的方法)。
5、學生練習,表現感受。
(1)明確作業(yè)要求:為自己設計、制作一張胸卡。
。2)練習提示:大膽創(chuàng)意,從胸卡的外形到內容都力求有自己的獨特想法;胸卡上有自己的姓名或形象;同桌可以討論、合作。
。3)學生創(chuàng)作,教師巡視指導。
6、展示交流,小結拓展。
(1)讓學生戴上自己設計制作的胸卡,同學間進行自由交流(提示交流內容:自我介紹姓名、愛好和特長等;胸卡制作體驗)。
。2)指導學生互評作品(提示評價內容:外形、內容的設計是否有創(chuàng)意;顏色的搭配是否大膽、漂亮;掛件等的制作是否精致)。
。3)小結拓展。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后為爸爸、媽媽設計、制作一張漂亮的胸卡,進一步進行練習與創(chuàng)作。